2013年7月30日

關於阿喀郎‧汗的《DESH》


阿喀郎汗過去應新舞風之邀,已經來台四次了。不過,今年九月我才要第一次看到現場的阿喀郎汗。近些日子才開始看舞的我,對他的印象僅停留外界的極高評價:爆發力驚人且東西融合的身體、當代炙手可熱的編舞金童、2012倫敦奧運開幕式的編舞家等。7/25這天晚上,正好有個機會可以先行看到這支獨舞作品《DESH》的片段。

影片約莫40分鐘,應該是剪輯舞作前半段的部分,但每一個段落都相當完整。雖然不是現場演出,仍是看得非常過癮,腦袋也閃過好多好多想法。看完當下很想找人討論,包含舞作裡所使用的聲音與光影、選擇的動作與符號、還有那令人莞爾一笑的視覺效果。

以往的新舞風都在新舞臺演出,但這次的《DESH》卻因著來台演出的龐大機具,不得不移師舞台深度與寬度都大於新舞台的國家戲劇院,讓人期待現場所呈現出的效果。《DESH》是阿喀郎汗的獨舞,說的是他尋根的故事。這位在英國出生與長大的編舞家,骨子裡流著的卻是躍動的孟加拉血液。因此,他帶著觀眾,一同來到了父親的故鄉。街道上車來人往的熱鬧聲響,混雜著工程、喇叭、攤販的各式嘈雜,讓空間瞬時充滿著飛揚的金色沙塵,熙來攘往地彼此忙碌推擠。阿喀郎汗也是,在僅有一人的舞台上,賣力閃躲穿梭

《DESH》就是這麼一部直觀的作品,他用身體、光影、聲音,拉著觀眾進到他的回溯之旅。同時,他還不停地反芻思考。今年38歲的阿喀郎汗,深受70~80年代流行文化的影響。李小龍的功夫、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甚至是街舞與拳擊的肢體,都是他成長/學舞過程中所面臨的衝擊。當一個從小學習印度傳統卡達克舞 (Kathak) 的孩子,於要求的專注嚴謹與內斂下,碰觸到這些外放的情感表達,再加上新移民二代的身分,不由得讓人思考起自己的定位為何?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這是一支很敘事、很說故事的舞作,不用抓破腦袋還想不透究竟舞者在作什麼。我不懂什麼卡達克舞,也搞不清楚所謂傳統與現代的身體該是怎樣的,但我知道當我看著《DESH》裡的阿喀郎汗,是有那麼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著我繼續看下去。看舞,最重要不是你看懂了些什麼,而是你想像到了什麼!阿喀郎汗的《DESH》,絕對可以滿足你想像的慾望。

非常喜歡這次《DESH》的文宣詞兒,道遍了渴望原鄉與卻又有著陌生情怯的矛盾啊!
回去  一個未曾真正離開的地方
看它是否  還記得我的模樣
離開  一個未曾真正到過的地方
大象跳舞的時候  我們回家

演出資訊 
◎ 時間:2013/09/20 ~ 2013/09/22
◎ 地點:國家戲劇院
◎ 新舞風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ovelHall.NovelDanceSeries?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ZMFyD




2013年7月25日

【預報】再拒劇團:2013公寓聯展 事情是這樣的

時間:2013.07.24  8:00PM
地點:再拒公寓
名稱:再拒劇團  2013公寓聯展 (排)

劇場演出的形式有很多種,有觀眾和表演者隔著道透明第四面牆的 (採鏡框式舞台的演出,像國家劇院、城市舞台就是此類的劇場);有觀眾和表演者距離很近的、會被表演者汗水給灑到的 (黑盒子劇場,如牯嶺街小劇場、實驗劇場、還有我非常懷念的皇冠小劇場)。這兩種常見的演出形式,表演者和觀眾基本上是兩個分開的群體,彼此間有個「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的美好距離。

不過,近些年有越來越多表演者開展新的表演方式,試圖打破「觀」「演」兩者間的距離,像是河床劇團的《開房間戲劇節》,主打一人觀戲的超親密感;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則走遍小巷細弄,傾聽社區最真實的脈動。從2007年開始的再拒公寓聯展,乾脆就在自家公寓演戲給觀眾看!

好,自以為官方的介紹完畢!(噗哈哈)

再拒的公寓,本質就是一間可供居住的場所,有客廳、酒吧、廚房、廁所,就跟你家、我家隔壁老王家的公寓都一樣。這次的演出特別多了幾項限制,讓演出更貼近生活:不可改變公寓現貌、不可裝台、必須使用現有光源、不可裝潢、不可移動需兩人以上才能搬動的大型物品、不可製造幻覺等。策展人蔣韜是這樣說的:所有的表演,都在「這裡發生。

所以不妨這樣開始想像:在一間小小舊舊老老又溫馨的公寓四樓,人來人走的住過好幾任房客,每任房客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在萬物皆有靈的力量下,公寓乘載了這些房客的過往:私人秘密的情感、家人間的爭執羈絆等。而踏入公寓的觀眾我們,就像是不小心潛入儲思盆的Harry Potter,靜靜地看著房客們的故事在周遭上演。只是,我不光用眼睛看,還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身上的毛孔碰觸空氣流動的微微振幅、人物吸吐的幽弱氣息。

這次共有6組房客的故事在公寓上演,一次可容納12名觀眾秘密闖入,分別入駐在沙發、餐桌與吧檯。咦,你說這預報怎麼什麼都沒說?事情在公寓發生,當然得進到公寓裡去說囉!

記得,釋放你全身的感官,好好感受公寓的故事吧!

◎ 演出時間:2013/08/05 ~ 2013/08/18 7:30PM (8/10公休)
◎ 演出地點:再拒公寓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 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again.troupe?fref=ts
◎ 官方Blog:http://against-again.blogspot.tw/
◎ 策展人:蔣韜 
◎ 製作人:朱倩儀 
◎ 宣傳統籌:陳雅柔 
◎ 策展顧問:黃思農 
◎ 平面設計:李銘宸 
◎ 畫作來源:何采柔 
◎ 創作者 (也就是我說的房客們):
- 陶維均《請聊聊你自己》
- 曾彥婷《準時:一件使用說明》
- 黃緣文 X 法蘭奇《牆》 
- 黃鏡丞《公寓鑰匙綁架事件》
- 薛儁豪《我想跟你說》
- 鄭絜真《朝田》 
◎ 票價:400元 附飲料乙份 
◎ 售票端點:口袋咖啡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33巷23號),營業時間:週一~週日12:00-22:00
◎ 諮詢專線:0931-092-097 朱小姐


2013.7.29 Update!! 

友人提醒,應該是鏡框舞台延伸出第四面牆的說法,而非用第四面牆長出鏡框舞台。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的確不應該用「是否有第四面牆」來區分是哪一種舞台。傳統鏡框式舞台將表演與觀眾明顯劃分,觀眾只能從單一方向觀賞演出,這兩者間的分隔就宛如一道透明的牆,通稱為「第四面牆」。但實際上,黑盒子劇場裡也會有第四面牆產生,演出不一定會跟觀眾有交流互動。

Anyway,再拒的公寓聯展是沒有牆的唷,就是一整間公寓跑來跑去的唷唷唷唷!喔呵呵呵~








2013年7月22日

三缺一劇團:大宅門、月光光

時間:2013.07.21  2:30PM
地點:國光劇團演藝中心
名稱:三缺一劇團  大宅門、月光光 (正式演出)
NOTE:建議先閱讀之前的預報文

因為之前的預報放了月光光的圖,所以正式心得文改放大宅門的VVN,但實際上我想講的跟演出沒什麼直接關係,但又其實非常有關係,所以我還是要講 (我好煩人啊 XD)

這場演出我推薦了個同事來看,這名同事進劇場的次數只有兩次,一次是今年六月親愛的劇團在華山的《收信快樂》,第二次就是三缺一的《大宅門、月光光》。看完演出後,這名同事跟我說,他終於知道為什麼我上次看完《收信快樂》會這麼生氣了。

怎樣算是一場好的演出?漂亮好看的演員、精彩絕妙的劇本、設計得當的舞台,這些都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劇團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觀眾。這點可大可小,大到整場演出,小到劇團指引廁所方向。同事說,他在這場演出裡感受到了「劇團的用心」。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座位的安排。國光劇場原本是一鏡框式舞台 (可以把它想成是國家戲劇院或是城市舞台那種演出場地,有額外的座席),但為了演出需要,刻意在舞台上搭建階梯式的座位 (就是大家都坐在舞台上喔),並用黑布將四周給圍了起來。階梯的座席讓所有的觀眾都能有良好的視野觀賞演出,而非只能看到前排觀眾的後腦勺。此外,簡單清楚的前台提醒,也不會讓觀眾覺得自己是「必須被不停教育的壞小孩」。

成功的演出,不是只有演出本身而已,而是從決定要演出開始,來到售票宣傳設計,一路跑到演出結束,前後台人員與表演者共同帶給觀眾的一場旅程。或許今天這場三缺一的演出還是有缺點可挑,但推薦新朋友看戲 (還是新手觀眾不習慣的小劇場演出),新朋友不但喜歡,還能感受到作戲團隊的用心,對我來說,後者的反應才是更重要的。劇場的觀眾,特別是新觀眾,需要細細呵護經營。臺灣有這麼多認真做戲的團隊,值得更多人好好關注了解。

好,我嘮叨完了,可以來講心得了 (建議先閱讀之前的預報文)。

劇場真的是個很神奇的地方,僅是縮小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再加上燈光、來個音樂,故事的氛圍就自然形成了。這兩齣小戲都比兩星期前的排好看許多啊!《大宅門》裡的VVN,力量更集中了,再加上觀眾適時回饋的笑聲,讓表演越來越順暢,演員表演上也就越發自信。《月光光》裡的藍光打在塑膠布上所反射出的銀白效果,讓整場戲真如沐浴在月光下,充滿著幽微的脈動。

上半場的《大宅門》是VVN的獨腳戲,雖說宣傳打著用京戲身段與腔調來說傳統東方家庭的故事,但實際上看演出時並沒有「一定要看到京戲樣貌」的先入為主,而是單純看著有趣的京戲模子,套用在這個兩千年來亙久不變的家庭劇上。因此,倒不會去認真追究演員是學了多少京戲功夫,學得的是皮毛還骨肉,畢竟這唱做念打都得要磨上個好幾年才能有個樣子。

不過,這VVN的故事還真是有點說不進裡兒去。雖說還是可以透過聲音與動作辨別不同的角色,但角色的差異性不夠強烈,
角色間的過場銜接也不甚自然,再加上演員很緊張,無法完全地感到放鬆自在,讓演出多了生硬感。

下半場的《月光光》則用竹竿與塑膠布玩出了許多可能:除了實際上的物品/動物外 (女鬼、衣裳、昆蟲),還可代表飄動不安的大地、害怕發抖的「顆顆」聲響等,可算是將物件玩得非常豐富,並讓物件的功用不侷限在組成另一個有形的物件,而多了無形的氣氛營造與樣貌描述。



2013年7月20日

MeimageDance:2013鈕扣計畫

時間:2013.07.20  2:30PM
地點: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
名稱:MeimageDance 2013鈕扣計畫

「New Choreographer 鈕扣計畫」是給浪跡天涯的舞者的回家計畫,「鈕扣」取自於「New Chor」的諧音。這個自2011年開始的計畫,由何曉玫與盧健英共同策畫製作,以旅外舞者為主要邀請對象,讓這些在異鄉追夢的舞者,能有一個回鄉演出交流的機會。今年的演出概念是「鈕扣回家交朋友」,每個舞者都被賦予一項臺灣原創品牌的物件,並被要求將物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裡:四名舞者,四個20分鐘的短篇。

因為每齣舞作都短短的,我就簡單寫出看的當下的想法。(很可惜,我對於玻璃那組缺少共鳴,所以略過不計 ><。)

◎ 蔡冠伶 x The Escape Artist (顏料):

這是四支舞作裡我最喜歡的作品!地上用白貼布框出受限的矩形空間,並立著張作畫的大白紙。舞者身著白上衣、棉褲與工作靴,提著兩個銀色水桶進來。稍作活動後,舞者脫下工作靴,搬起水桶,將紫色顏料橫向地呈「一」字型,由右向左地倒在立著的白紙上,任由顏料向下流動。隨後僅用右手糊上顏料,讓白紙多出了幾道弧形。

整場演出的音樂非常俏皮,顏料彷彿舞者 (或是畫家) 的靈感,像是有自由意識般,獨立於創作者之外,奔放的隨性表達自己的意見,又或者說,是舞者在跟自己的靈感對話玩鬧。有段時間,充滿顏料的右手緊貼著舞者身體,舞者僅能用身體的其他地方律動。那感覺很像硬要逼迫不安於室的右手/靈感乖乖聽話,但其蠢蠢欲動的天性卻不自覺的帶動起和其連接的部位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顏料還沒乾,不能大動作甩動讓顏料滴滿地啦 XDDD)


◎ 袁尚仁 / Constantin Georgescu x 四一玩作 (椅子):

這支舞作名為「對話」,雖由兩名舞者演出,但實際上說的是一個人的故事。兩名舞者的動作時而相同、時而背道而馳,也會有像卡農的時間差,再加上對稱的、如翅膀開展的火車沿途景象,以及邀請觀眾以英文與中文讀出的詩作,在在都在嘗試以不同的載具 (身體與聲音)、但其實又是相同的內容,來推敲與對應空間的異同。

裡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最後將四張椅子合成一張大型矩形的座位。兩個大男人擠在小小的空間,隨著節奏明顯的《Stand by me》,帶點重複性的做著動作 (我真的覺得有些動作是坐車時的百般聊賴 XD),然後慢慢的從面對前方,到面對右邊,最後轉向面對車輛來往的臺北霓虹。


◎ 張藍勻 / 羅凡 x 夕遊出張所 (鹽):

這支舞非常的俗民易懂,有浪漫糾結的雙人舞,還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伍佰。座談時問到,為什麼會選擇伍佰的歌呢?張藍勻的回答很可愛,他說他以前覺得伍佰的歌很難聽。直到到了香港跳舞,某一天突然聽到伍佰的歌,然後,他想家了。這次既然有機會在台灣演出,就拿了伍佰的歌做為演出音樂啦!

所以我們從伍佰的《夏夜晚風》,一路聽到了《心愛的再會啦》,再搭配場上的若即若離、拉扯糾纏,不停因舞動而揚起的鹽塵,真的讓人感覺像在看現場的MV,而且是一對很愛彼此的人,在掏心掏肺的說著自己的無奈與苦衷。


後記...

還記得那天下午從城市舞台看完演出後,和盧姐在車上聊了一個多小時,講到她想做這計劃的原因、未來想走的方向等等。從她充滿熊熊熱情火焰的眼裡,看得出她真的想為這些舞者、甚至是臺灣的舞蹈尋覓條出路。臺灣舞蹈從來不缺人才,我們有優秀的許芳宜、布拉瑞揚、周書毅等,甚至還有個國際大師級的雲門舞集,但為什麼優秀的舞蹈人才總是得遠走他鄉來構築夢想?

藝文環境眾所皆知的糟糕了很久很久,短期內也看不到啥光明的未來。在這樣惡劣的狀況下,揪甘心還有人願意運用與奉獻自己所累積的人脈與資源,嘗試在體制內改善現狀!



2013年7月8日

【預報】三缺一劇團:大宅門、月光光

時間:2013.07.07  7:30PM
地點:國光劇團演藝中心
名稱:三缺一劇團  大宅門、月光光 (排)

先來說文解惑一下,《大宅門、月光光》不是一齣戲,而是兩齣獨立分開的戲碼 (一票兩戲真划算):上半場《大宅門》說的是傳統東方社會之婆媳關係,雖稱不上是一入豪門深似海,但可也是進了宅門兒亙古不變總是會存在的經典問題;下半場《月光光》則來到了馬來西亞,講述一名可憐的女孩兒遭紈褲子弟始亂終棄,搞大了肚子,最後含恨而終的鬼故事。

乍聽之下,好像是兩個很老梗的故事,特別是在一二三粒電視台八點時段會看到的情節。如此一來,要是不弄個一哭二鬧三上吊,搞得厝邊頭尾人盡皆知兼來個洗門風又死而復生,或是灑個狗血跳個海順便捏爆個橘子,似乎就不那麼刺激了。不不不,要真是那樣,大可躺在家捧著西瓜看電視,當個懶骨頭是唄!

三缺一這次將舞台上的道具縮減到最少,讓觀眾可以更專注在演員上頭。且看上半場的偌大宅院裡,有著爸爸媽媽奶奶姊姊妹妹,但可全都由一名演員 (VVN) 演出兼撞鐘 (是的,還兼音效)。演出過程中,可以看到VVN將京戲裡老生特有的走路與生氣的方式、旦角哭泣與委屈的無奈等身段走位,融合在相對應的家庭角色裡,還順道忙碌地分析著家庭戰爭的各個回合,有趣的樣子總讓我不禁想起時不時在我腦內上演的內心戲劇碼。若是真實搬上舞台,應該也是這副樣貌吧!

下半場的《月光光》則是三缺一今年「物件」的前哨站 (看樣子他們有意繼續在這塊領域發展):三名演員 (江寶琳、杜逸帆、黃志勇)、六根等長的竹桿子、以及一塊面積不小的白色半透明塑膠布。場上依舊是沒有其他東西,但講述故事的同時,會將故事裡的場景以手邊侷限的物件拼湊出來。竹桿子成世界的演繹方式在許多作品都可看到 (英國合拍劇團的《春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洪通計畫》),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進到劇場看看三缺一的版本吧!

對了,此次的演出場地雖是在國光劇場,但不使用原有的觀眾席,而是將觀眾集中在舞台上,自形成一個黑盒子劇場,好跟觀眾保持親密唷!


演出資訊:
◎ 時間:2013/07/19~2013/07/21
◎ 地點:國光劇場(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66巷8-1號)
◎ 製作/協力編導:李玉嵐
◎ 宣傳公關:鄭成功
◎ 編導:魏雋展、賀湘儀
◎ 共同創作及演出:楊雯涵、江寶琳、杜逸帆、黃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