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演前預報】創作社劇團:Dear God

時間:2015.05.20  7:30PM
名稱:創作社劇團  Dear God (排)
地點:表演36房5F排練場

前言...

幾個小時前,我還在煩惱著要怎麼開這篇預報的頭,因為《Dear God》不是個好說的故事。所以,我決定先從編劇下手!嘿嘿,隨堂測驗 (請搭配滑稽逗趣的肢體動作)!

下列哪一個不是台灣七年級的劇場編劇:1) 蔡柏璋 2) 簡莉穎 3) Birdy 馮勃棣 4) 以上皆是。
答案是:4) 以上皆是。

Birdy的劇本質量俱豐,還很會拿獎。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不外乎是加演連連的《我為你押韻-情歌》。此次的《Dear God》是第十五屆臺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之一,而這一年得獎的四個劇本裡,符宏征就參與了兩檔演出:一檔導演、一檔演員 (註一)。

回到正文...

很難用言語準確形容《Dear God》給我的感覺,它很陰鬱,很悲傷,但又不到會讓人喘不過氣與窒息的地步;是種爬在皮膚淺層的黑暗,對於它的入侵,看得是清清楚楚,卻抓不著其蔓延擴散的方向。裡頭的角色都沒有特定的名字,只用男人女兒奶奶警察父親以及ABC稱呼。然而不管是誰,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讓自己被解釋與救贖的出口。這個故事,缺了好大一角,還是溫暖的那一角。

憤怒可存活的年歲有多少?或許,隨著年紀增長,腦袋逐漸被社會染沉,憤怒的能量往往在幾杯黃湯下肚後,一股腦兒的吐出就沒了!在KTV舉著加了冰塊的Whisky、高唱著「我要快樂」,這才了解劇本裡提到的:「因為失控,才有辦法活著;因為恍惚,才有勉強走直線;清醒只會讓我想要往下跳。」所有人,每、一、個、人,都缺了角。

《Dear God》裡分成兩組人。一組是有著個性定義的角色:找著失蹤女兒的父親、無法容忍品格瑕疵的警察、想要品嘗墮落滋味的少女、在死亡邊緣游移的男人、只剩空白一片的奶奶;另一組則是企圖逃離現狀的ABC三人。原劇本裡,這兩組人是完全分開的歪斜線,但在導演傅裕惠的安排下,ABC除了有自己的主線劇情,還會時不時成了附和與強化角色的情緒與意識,讓角色與ABC在某些時候產生了有趣的重疊與連結,是為觀眾一路看到最後,抽絲剝繭可得到的「啊~ 原來是這樣」的小彩蛋。

創作社很勇敢的打破水源劇場的既定運用方式,將舞台設計成斜向的十字架。觀眾坐在十字架隔出的四個象限,看著用來向上帝禱告的十字架上,上演著一件又一件實是像上帝控訴的塵俗世事。微妙的是,由於ABC是意識般的存在,或許可想成是大夥兒共有的經驗與想法 (包含台上的角色與台下的觀眾),所以他們從不下場,游移在場上與場下。

憤怒可存活的年歲有多少?不對,應該要這樣問,我還能感受如此強烈的情緒到多久之後的未來?說不準,但我至少可以選擇進劇場看《Dear God》,至少趁現在還多提醒自己一點。

註一:2014年,動見体劇團的《野良犬之家》為符宏征導演,劇本就是第十五屆臺北文學獎劇本首獎,林孟寰的《A Dog's House》。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
2015/05/28 - 2015/05/31
◎ 演出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 創作社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reative.drama?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s://goo.gl/9R4fWI
◎ 監製:李慧娜 
◎ 製作人藍浩之 
◎ 導演傅裕惠 
◎ 編劇馮勃棣 
◎ 特邀演出符宏征 
◎ 演員王靖惇、黃迪揚洪健藏施宣卉林唐聿林行徹 
◎ 舞台設計:高豪杰 
◎ 燈光設計黃諾行 
 聲音創意陳建騏 
 服裝設計李育昇 
 攝影陳藝堂 
 平面設計許銘文 
 宣傳片導演陳冠宇 
 行政經理張令嫻 
 執行製作吳佳紜 
 宣傳賴怡君、郭宇庭 
 舞台監督張仲平 
 舞台技術指導蘇俊學 
 燈光技術指導林致謙 
 服裝設計助理張甯翔、江孟哲周君樸 
 梳化鄭泰忠




2015年5月24日

[短記] 2015 新點子劇展:阿拉伯之夜

時間:2015.05.23  2:30PM
名稱:2015新點子劇展  廖若涵-阿拉伯之夜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廖若涵體能訓練班之阿拉伯之夜: 

1. 好想找個本來看!後半段三個男人獨白闡述自己的困境時,我無意識的神遊了,但不是睡著那種,就是想到其他事情了。但我很喜歡張棉棉看著衣櫥把衣服一件件穿回來,記憶也一件件找回來的感覺。 

2. 劇本有沒有想要藉記憶喪失的阿拉伯女人說些種族差異還什麼的?因為啊,從其他角色的台詞得知她近乎赤裸、僅圍一條浴巾,還有三個男人偷溜進去房間親吻她,跟一般印象中要包緊緊、深受禮教束縛的阿拉伯女人截然不同。不過,在廖若涵的版本,我感覺不出這部分有被強調。 

3. 人的體能在被逼到極限時,真的是好看的 (Ex. 行者裡的舞者)。場上有幾個瀕臨崩潰的畫面,動作啊、怒吼啊,一切都對了,真實的像是從腸肚心肺掏出來的一般!不過,還是覺得爆炸的太少了!窒息壓迫的重、想像逃離的輕,這中間的差距如果再撕裂一點應該會更好看。 

4. 喜歡幾近空台的設計,所有人都在同一個不被定義的空間,也都不在同一個空間!高起的舞台意外造成了外圍一圈的操場,既是實際上下樓的樓梯,也可想成是不停在原地繞圈打轉、逃不出去。 

5. 我一直覺得背景的聲音有短聲有長聲 (不確定是不是水聲),感覺好像在打摩斯密碼傳達些什麼訊息~ 特別是前30分鐘很明顯。

2015年5月23日

【演前預報】狂想劇團:I'm the man (2015巡迴版)

時間:2015.05.19  8:00PM
名稱:狂想劇場  I'm the man (排)
地點:新北投七一園區

2012年首演的《I'm the man》,在2015年復排!王子東 (王辰驊飾) 與小康 (黃民安飾) 都還在,阿浩則換了個人,從王靖惇變成翁書強。有趣的是,這原本寫大馬地區30歲男人的憂愁與掙扎,直到這次的巡迴演出版,才真正有了個來自馬來西亞的男演員 (註:翁書強為馬來西亞華人)。

王子東、小康與阿浩,這三個一起長大的死黨,出身於馬來西亞的小城鎮。長大後,各自朝不同領域發展:阿浩到了吉隆坡當電視台編劇、王子東前進新加坡從商幹直銷、小康則留在故鄉工廠上班。差不多是30歲的某個時間,三個人因緣際會於老家重聚,談論著現在、嬉鬧著過去,掛心著未來。然而,小時候三人共同仰慕的同班同學子晴 (潘之敏飾),不時捎來象徵自由的空氣與訊息,讓三人在不自覺中,重新挖掘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理清已蒙上灰塵的想望。

演出還是很好看,俐落舒暢。不用艱澀的字彙或比喻來說生活上的難關,而是平實地透過角色間的對話,潛移默化、一點一點輸出給觀眾。有點刺、有點搔癢難耐,但不會讓人痛到說不出話還腦袋爆炸。倚著牆、坐在地板上看排的我,在整排結束後問了:「咦?演出有這麼短嗎?」「沒有呀!跟前個版本一樣,大概是沒上齊燈光與音效,走位也比較簡單,所以有這樣的感覺吧!」

嗯...不是錯覺,而是演出給我的重量感不一樣了,所以我覺得時間變短了。果然在不同的時間點看同一檔演出,心態上會有很大的差別。2012年第一次看《I'm the man》,我正準備緩緩駛入名為30歲的「坎站 (請用台語發音)」。雖然30沒什麼,但在一般社會風氣影響下 (如:三十而立、女人三十的嫁不掉危機) ,那是一種知道有個東西要來,好像很恐怖,但不知道恐怖在哪兒的沉重感。然而,當真的踩過了三十的年線,發現那也不過是個小小的五公分高的門檻,我還是一如往常的白天上班、晚上跑劇場,一切就也沒什麼好在意。因此,2015年劇中悶得冒煙流汗的濕熱夏季,以及那淋濕三人的及時雨,彷彿就是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看似過不了,但總是跨得過的難關與困惑。所以,我該算是有所成長了吧!

不過,倒不需要在意劇中這些個煩惱會退流行還不合時宜。或大或小、孰輕孰重,煩惱的本質依舊,但形體會隨著時間與環境演進變化,因而對生命的選擇與衝撞,永遠都會存在。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地點:
2015/05/29 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堂演藝廳
2015/06/03 台中靜宜大學至善樓大禮堂
◎ 狂想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antasyTheatre.k?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 (花蓮場):http://goo.gl/gMoXGg
◎ 導演:廖俊凱 
◎ 編劇高俊耀 
◎ 演員王辰驊、翁書強、黃民安、潘之敏  



2015年5月21日

【演前預報】同黨劇團:白水

 
時間:2015.05.17 6:30PM
名稱:同黨劇團 白水 (彩排)
地點:藝佰廈
對我來說,《白水》是個帶著神秘與傳奇性的作品:首演的團是臨界點、劇作家是田啟元。聽聞這個本曾經掀起不小波瀾,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親炙演出。2015年,距離首演22年後,同黨做了《白水》全女版,這才看到了四個角色上舞台的形色樣貌。

《白水》的演出約50分鐘,劇情內容取自於民間傳說《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寺一段。然而,《白水》不只保留了人蛇驚心動魄的鬥法對決,更透過台詞的重新編寫,使通篇演出充滿重覆與韻律的對白,把角色各自的固執與徬徨,如敲打著鼓鐘一樣擊入觀眾心裡;而歌隊忽遠似近的重覆呢喃,堆疊了情感,強化了四個角色間的掙扎拉扯。《白蛇傳》裡的人妖殊途,在田啟元的意念裡,成了種族與性別差異的辯證與討論。

同黨此次的製作,大抵上按照原劇本走,但在視角設定作了些微變更。許仙的軟弱猶疑、青蛇的義氣直率、白蛇的愛恨交織,這三者都維持原狀,但原先信仰堅定的法海卻動搖了:法海一方面唸咒度化,指責著白蛇與青蛇,挑戰門當戶對、罔顧人我異類,只好執正義之手殺妖斬魔;另一方面卻也自思自問,拆散一片癡心相戀、辜負一廂真情以對,如此毀人家門之事是否仍是正軌?因著這些雙面的提問,演出的重心,或是說,導演的手段與詮釋,便在法海身上。裡頭的情緒翻攪,不管是事發時激情的產物,還是事情過後的後悔懺情,都有著值得玩味的矛盾。

除了視角重心改變外,表演方式也作了調整:找來編舞家Agung Gunawan擔任動作設計。演員在場上幾乎是沒有靜下來的時刻,念著詞兒的同時,更是使用大量的肢體與舞蹈傳達角色當下的感受與情緒,甚至還可表現情感纏繞上身的困惑氛圍 (如白蛇與青蛇以手成蛇型,漸漸地從兩側繞上法海的身)。此外,由於場上幾乎空台,直覺且有著即視感的音樂音效設計,不僅幫助了幾場有著激烈肢體移動的對戰場景,也成功營造了民間故事的虛幻飄渺。

不過,比較讓我掙扎的,是劇本的當代意義。文章第一段寫到,同黨的《白水》為全女版,但首演時的設定為全男版。20年前,或許男演員扮演美麗魅惑的青白蛇是挑釁的,而看著男演員擺動著嬌嬈腰肢是更為挑釁的。如果挑釁是文本要挑戰的目的 (之一),那麼,經過時代變遷、社會觀點轉移,這樣「挑釁」的批判精神是否還在?更明確的說,批判是一定在的,故事基本的力量還是有,但力道能否達到當年的驚世效果?又,當時想達成的驚世力道如果是核心重點,那現代一輩人搬演的目的是否該著重於此?只是數十載過去,今昔的價值觀差異勢必會影響詮釋方式,意義必將重新定義。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5/05/28 - 2015/05/31, 2015/06/13
◎ 演出地點:台北牯嶺街小劇場、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
◎ 同黨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PartyTheatre?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Q1ge0X
文本:田啟元 
導演:邱安忱 
演員:詹慧玲、張韶君、梁皓嵐、廖圓融 
動作設計:Agung Gunawan(印尼) 
舞台設計:林仕倫 
音樂設計:蔣韜 
燈光設計:Divel 
宣傳設計:王韶薇 
舞台監督:余竑賢 
攝影:Terry Lin 
行政企劃:莊博旭 
行銷宣傳:黃馨玉、邱子謙

2015年5月7日

天作之合劇場:黑膠男孩

時間:2015.04.17 2:00PM
名稱:天作之合劇場  黑膠男孩 (總綵)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雖然手邊收有很久之前的《世紀回眸宋美齡》有聲書,但這是我第一次聽黃士偉在舞台上唱歌!黃士偉是個很迷人的演員,能說能演能唱,演出的形象還很多變。這次跟天作之合劇場合作,一方面是找回 (或是提醒) 觀眾對於黃士偉是音樂劇演員的形象,另一方面則是演員本身藉由角色,說了一個有自傳色彩的故事。

演出虛構了一位神秘的黑膠唱片歌手沙格利,因為網路上的一首「男孩不哭」而爆紅。不只電視節目開設專題討論,連街頭巷尾、計程車運將能搭上幾句趕風潮。這股沙格利旋風越演越烈,甚至在匿名贊助者的支持下,要開個人演唱會了。然而,這位大受歡迎的沙格利,其實並不是真的沙格利,而是想要成功拼出頭的素人歌手楊明。與匿名贊助者的魚雁往返中,隱約可以感覺得到某些不尋常的氛圍:究竟盜用歌曲與身分一事會不會曝光?又楊明版的沙格利能否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承認自己的真實身分呢?

「自我認同與追尋」的議題這幾年很常見,不管是電視電影劇場書籍,都可見拿來大書文章的作品,就連主打商業娛樂市場的好萊塢威漫系列,也都在續集裡探討超級英雄的內心世界。因此,當有了一個概念發想 (如黃士偉從自己過去的經驗挖掘),該怎樣將故事說得精采動聽,而不淪為慣常窠臼,十足考驗編劇功力。《黑膠男孩》用兩段看似分開,實際上卻不時互文的情節發展,來說明「自我認同與追尋」的故事主軸:父親一代 (正版沙格利,匿名贊助者) 對於自身性向的認同、孩子一輩 (素人歌手楊明) 在不自覺中追尋父親身影來完整自己的歷程。可惜的是,演出前期的時間線與人物關係稍嫌紊亂 (哪段情節是屬於父輩,哪段又屬於子輩?),後期的發展又毫無困難的一路到底 (演唱會與父子和解),仿若一切攤開來就會天下太平。演出已然釋放「自我認同與追尋是很私密,需要經過一番掙扎」的氛圍,但劇情走向卻有著與之相反的、過於理所當然的缺陷,讓該是要感動人的「真」情感,蒙上了「假」造做作的面具!

同時間我也在思考,這樣的「假」的感覺,是否是因為 One Man Show 的形式,使得劇情有不得不的妥協與修剪,甚至是傷害了劇情。之所以有這樣的質疑,主要來自於演出中的扮裝皇后秀。秀的目的是帶出 (父輩) 沙格利在直面自己性向後,於俱樂部演出的情形。演員的表現相當精采,腿也很直很正,和觀眾的互動更是熱絡得令人害羞,但我卻感覺這是「演員黃士偉」在表演,而非「角色沙格利」。或許是因為在這橋段之前,並沒有對沙格利做更清楚的交代?又,這樣的一段演出實際上是討好的,是觀眾很買帳的,所以放進來表演給大家看?我不確定答案,但《黑膠男孩》至少證明了這樣的形式可為,只是需要修正。

雖然這場演出太美好烏托邦了,但其情感的正確性,仍舊是再次的提醒所有人:
不管你要不要照著別人的方式生活,你一定要先愛你自己。
不管人們會不會照你希望的樣式愛你,至少相信這些愛,每個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記得唷,好好的愛你自己,別人就會更愛你!



2015年5月1日

【演前預報+心得】黑眼睛跨劇團:對幹戲劇節 -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時間:2015.04.30 7:30PM
名稱:黑眼睛跨劇團  對幹藝術節-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第一周演出整排)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由鴻鴻擔任藝術總監的黑眼睛跨劇團,這兩年找來各方具潛力的創作者,以特色鮮明的各式主題戲劇節發表作品:2013年的《換屋計畫》、2014年的《胖節》《華格納革命指環》。2015上半年,為期三周的《對幹戲劇節》,分別由簡莉穎、李銘宸與劉容君主導,選擇不同時代與文化的文本,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劇場作品。

第一周登場的簡莉穎《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正如宣傳提到的:本演出 (不強制) 限對「劇場文本未來發展」有 (微微) 興趣的觀眾入場。雖然選擇了米歇‧韋納維爾的《求職》為創作題材,但演出僅是用《求職》為引,發想作品的過程以及對文本的困惑及挑戰,才是這檔演出的主軸。

劇組的確是演了一段,喔不,是兩段《求職》給觀眾看:一次是聽起來耳朵很癢,卻怎麼都搔不到癢處的法國翻譯版,視覺服裝與聽覺用詞都有那麼點不平易近人與拗口;另一次則是改寫成台灣本土語彙與造型的在地版,道具沙發成了單人板凳,外框為一圈紅藍白的橫式信封也換成我們日常使用的直式信封。當然,說的語言自是國台語交雜。兩段演出下來,劇組已然用實際行動提點觀眾,翻譯的外國文本在台灣演出時會碰到的種種尷尬;再者,若語言本身的特色與風格才是文本的重點,那麼,不同的地域背景、改變的聲調與抑揚頓挫,轉譯成中文的外國文本,究竟還存留些什麼?簡莉穎用了講座的方式,整理了已經閱讀/蒐集的素材與訪問多人的VCR,提出對於台灣劇場的質疑:什麼是新文本?為什麼我們要演國外的新文本?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新文本?又我們的新文本該說些什麼?

簡莉穎於《看在老天爺的份上》,爬梳出了一篇劇場編劇的自省與自白。然而,我卻回到了我自己身上:「那麼,劇場觀眾呢?」

文本/劇本之於劇場,如同地點 (location) 之於房地產。即便劇本荒已經荒了許久,對個老屁股觀眾如我來說,對於新本的追求卻從未減少。這也是為何,只要是將臺北文學獎的得獎劇本搬上舞台的作品 (臺北文學獎應該是少數,或是僅有的,鼓勵創作新本的獎項/獎金),能看的我都會去看!我想知道跟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呼吸相同空氣的人們,得到了哪些社會觀察、感受到怎樣的人際關係、聽取了何種不一樣幽微的聲音,而後書寫成本。自然,我也會不停的反省,在觀看的當下,是否被某些既定印象給束縛,像是落入自以為正確的角色走向與場景發展等。

或許,我們不該只思考戲劇教育,而是該放大的去檢視,外在的環境是如何塑造與改變了我們。的確,當前的戲劇教育大多來自西方體系,但我無意去談正規學院派的戲劇系教育,畢竟我非科班出身。但一般人對於劇場的了解,的確都從西方來:說的出To be or not to be的莎士比亞,卻擠不出...(默,本土代表性的劇作家有...)。我們可能已經慣常於接受,甚至是不知不覺中被西方文化給洗腦,導致很難思考根基於這島國的衝突與困境。當站在台上的編劇問了觀眾:「你希望我們的新文本該說些什麼?」我的思考停了幾秒空拍,而這,正是接下來我們 (觀眾) 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劇場永遠是雙向的,充滿溝通的。

《對幹戲劇節》演出資訊:
◎ 演出內容:
2015/05/01- 2015/05/03 簡莉穎《看在老天爺的份上》,牯嶺街小劇場
2015/05/08- 2015/05/10 李銘宸《誰殺了大象》,牯嶺街小劇場
2015/05/15- 2015/05/17 劉容君《做掉她》,南海藝廊
◎ 黑眼睛跨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arkEyesLabFans?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http://ppt.cc/pK5h 
《誰殺了大象》 http://ppt.cc/9vcX
《做掉她》  http://ppt.cc/pi3z
-------------------------------------------------------------------------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演出資訊:
◎ 導演:簡莉穎
◎ 翻譯:羅仕龍
 舞台設計:廖音喬
 舞台監督/燈光設計:張以沁 
 服裝設計:范玉霖
 製作人:朱倩儀
 導演助理:林志穎 
 演員:王俊皓、王肇陽、林念頻、郭佩佳
 室友:許哲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