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狂想劇場:寄居

時間:2013.10.11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名稱:狂想劇場  寄居

《寄居》是新生代編劇詹傑的作品,同時也是第十四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類首獎 (劇本連結)。故事內容夾雜多個嚴肅議題,卻也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人物間的對話看似平淡,時不時拋出來的討論卻真實的令人難以面對。麗禎 (陳佳穗飾) 跟華忠 (安原良飾) 這對夫婦終於繳完了房貸,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準備和肚裡的孩子迎接人生的新篇章。然而,這屋子竟是個無法住人的海砂屋,天花板的裂縫虎視眈眈,再加上家裡一觸即發的各式複雜問題,不安感猶如黑洞一樣,逐漸擴大,不但崩解真實的屋舍,也吞噬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麗禎有一段話是這樣形容肚裡的寶寶:「你這輩子什麼時候24小時有人伺候,包吃包住包養全包了還不用打掃。」這個「寶寶寄居」的概念,被導演拿來做成投影,多次出現在舞台背景幕上,影射這家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卻仍舊是寄居在這個什麼都不屬於自己的城市裡;就像是穿戴著各式寶特瓶蓋在沙灘上奔跑的寄居蟹,背著的東西根本不是個家,卻又不得不死守著它 (海砂屋),因為這是唯一僅存的東西了。

若說夫妻倆煩惱的家是物質層面的建築,彭老太太 (蔡櫻茹飾) 煩惱的便是精神層面的了。從台詞表面來看,講的是臺灣與中國的歷史羈絆,但對我來說,看到的卻是當代年輕人更底層、也更情感面的煩惱與焦慮:究竟怎樣的地方叫做家?是陪伴自己長大成人的老土地,還是努力賺錢生活的新住所?這種不得不離鄉工作、又擔心要在哪落葉歸根的尷尬,與不吃不喝半世紀才能置產的無奈,互相交揉成《寄居》裡無人聆聽的絕望與卑微。

「挪用公司資金買房的人,現在存款都不知道翻了幾倍了,奉公守法的我們卻連房子都保不住。」道德淪喪至此,也就沒有什麼好顧忌的了。被逼急了的華忠,盜走了公司所有財產,決定放棄在台灣的一切,舉家逃到大陸去。果然呀,(精神層面的) 彭老太太一走,(物質層面的) 房子又即將被拆除,什麼都不留了,就連一絲絲的良心也不復存在。

牯嶺街小劇場小歸小,《寄居》的舞台空間感卻挺寬敞的,明顯做出客廳、廚房、夫婦房與老人房的差異。地板上黑白方格的地毯,由於線條是彎曲的,帶來浮動且令人暈眩的視覺效果,讓人自然而然感受到不穩定的氛圍。舞台的天花板為一朝觀眾延伸的白色斜面,不但可以打上天花板裂開的影像,最後一幕的崩塌也可讓整片天花板慢慢向下掉落。

看戲的時候一直覺得哪裡怪怪的,直到讀了劇本才發現,應該是停頓的問題。有些停頓前後的對話內容有主題與說話當下狀態的落差,例如麗禎說:「早點把貸款還完,光是用聞的,空氣都變新鮮了」華忠接:「老婆,娶到妳真好。」這兩人間的對話拋接不是那麼的直覺與自然,導致中間有掉了拍的疙瘩感。

後記...

「小劇場是親密的所在。」

應該是開演前吧,坐在我後方的觀眾狀似在碎念牯嶺街小劇場不好找,座位舒適度不夠,所以導演俊凱幫忙安撫了一下。演出結束後,俊凱說了些話,說到台北市的小劇場越來越少了 (還講到我很懷念的、已經不見了的皇冠小劇場)。但因著小劇場的特性、與觀眾間緊密的關係,還有那不可或缺與替代的親密感,所以狂想劇場依舊會繼續在小劇場努力,也希望大家多多關心台灣的小劇場生態! 

然後,我回想起今晚踏進牯嶺街小劇場的每一個畫面:今兒個牯嶺街小劇場很忙,一樓有《寄居》,二樓則是《美麗2013》。一進到劇場就開心的跟認識的人打招呼,還遇見了來放DM的阿明哥 (差事的天堂酒館),接著我到一旁印票留票。演出結束後,跟幾個版聚認識的朋友繼續亂聊,也碰到廣藝的朋友來看戲 (廣藝基金會成立後的確委託贊助了不少製作)。最後,恭喜狂想又完成一齣製作。這裡的空間小小的,但充滿著大夥而為著劇場努力的溫暖。

真好,真的很好。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謝謝同宗,吉米布蘭卡小姐的迴響與意見,狂想劇場會繼續努力!!!一起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