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

果陀劇場:「梁祝」全新黃梅調歌舞劇

時間:2009.4.12 2:30PM
地點:國父紀念館
劇名:果陀劇場 梁祝全新黃梅調歌舞劇
原本是沒有打算要看這齣戲的,一來是個人不甚喜歡果陀近年來的戲碼,二來是對黃梅調的興趣不大。不過,要感謝孟孟把票讓給我,讓我有了場很特別的觀戲經驗。

看戲前對於梁祝的印象很表面,知道凌波唱紅了梁山伯這角色,從此被稱為永遠的梁兄哥 (我一直記得她唱的:想不到我特來叨擾,酒~一~杯)。雖然不清楚當年的梁祝熱潮,但對於劇裡的訪英台、十八相送的台詞與旋律總是能簡單的哼上幾句。此次看了梁祝的黃梅調舞台劇版,我想,我能大概了解這齣劇迷人的原因。

看戲當天的天氣非常好,甚至是炎熱的。我踩著高跟鞋一路從新竹趕上台北看戲,2:20抵達國館,門口已經滿滿都是人了!這一次的演出有個很特別的安排:劇裡所有音樂的橋段都是由約50人編制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現場演奏的,再加上約10人的合唱團,14個在舞台上的歌者兼舞者,感覺是部有強烈企圖與氣勢的大製作。

仔細觀察了現場的觀眾年齡層,果然不出所料,放眼望去80%的觀眾都是60歲以上的阿公阿嬤。耳邊還傳來窸窸窣窣的廣東話對談,看來有觀眾是特地從香港來看表演的,讓我越來越好奇到底凌波與胡錦的魅力有多大?

第一個獨唱的橋段就是祝英台巧扮大夫唱起那十味藥。飾演祝英台的胡錦一開口,我就笑了,因為耳朵被安撫的服服貼貼。胡錦的聲音保養的很好,乾淨細膩,唱起歌來的中氣力道都十足,內力深厚可見一般。


《這應該不是胡錦的版本,但我很喜歡這段歌詞》

胡錦的男裝扮相固然英挺帥氣,但最令我驚艷的是女裝。跟媽媽問了一下,原來胡錦之前走的就是美艷路線,眼神與肢體動作都很嫵媚,巧笑倩兮、風采綽約,再加上優雅柔軟的身段,活脫是從古代仕女圖跳出來的古典美女。梁山伯凌波出場的第一句台詞「遠山含笑~」,那笑字的音都還沒收完,台下的掌聲就如雷響起了。雖然凌波的聲音已不如以往漂亮,但力道仍舊,梁兄的翩翩風度猶存。

這次的演出卡司都是電視劇的老演員了,除了凌波與胡錦外,難得還能聽到張復健、常楓、李璇等人開金口。而兩位不可或缺的配角四九與銀心,除了時不時的唱和,在主角身旁的很多小動作,或是與歌舞者的互動,都有為戲劇畫龍點睛之效。(OS: 頭上的兩顆包包頭實在是太Q了。)


《帥氣的梁山伯邊走邊跳的上祝家莊訪英台》

在第一眼看到舞台時,腦袋中跑進的想法是:這次果陀都把錢花在服裝製作上了嗎?怎麼舞台這麼簡陋?沒山沒水,只有簡單的一桌二椅,是在說相聲嗎?後來證明我錯了,此次的舞台設計其實有它的目的。之前提過,舞台上除了主要腳色之外,還多了約14名的歌舞者。這14個人除了合聲伴舞,熱絡舞台,還同樣扮演起景觀與移動場景的重要腳色。

台上約4組扇形的移動舞台,加上14名歌舞者的動作穿插,流暢的表達了十八相送的路程與故事:有高低起伏、層層相疊的山巒;廟宇供桌上的觀音與童男童女;甚至是鵲橋與喜鵲們。當然,這群歌舞者也是稱職的路人,祝英台的心意眾所皆知,只有梁山伯這大笨牛還渾然不覺,在旁的觀眾都無奈的直跺腳了呢!

令我驚喜的是18相送的最後一送,梁山伯與四九在舞台的左邊,祝英台與銀心在舞台的右邊, 在揮手道別之後,兩座扇型舞台剛好朝反方向兩端分開,做出似搭船緩慢離別的效果,配上四周噴起的乾冰,整個畫面非常有戲,也為上半場畫下美麗的句點。

雖說梁祝是古早時期的故事,這一次的演出在某些地方卻穿插了現代化的用語,甚至有跳脫戲劇本身的橋段。飾演老師的常楓,因為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接不出下一句,竟然說出:「你看你唱得多爛,連樂團都不願意幫你伴奏」的台詞來。而從從在訪英台的橋段中與觀眾的互動也頗有趣,有點像是故事外的說書人,說什麼鴛鴦是保育動物啦,傻子命長久,還帶著觀眾一同唱起歌來!這兩個小地方雖然偏離正統 (哈,黃梅調正統?!),但不得不說,我還挺喜歡的這樣的安排。

我很喜歡整齣劇最後一幕的處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已經離開人世,堅持要在嫁進馬家前到草山上香。那時候正是大寒,空中降下大雪,染得大地一片白茫無生氣。祝英台褪去鳳冠霞披,穿著純白的帶孝服哭喊著梁山伯的名字。頓時天崩地裂,墓碑倒了,英台也倒在墓前,大片的白紗降下蓋滿舞台。同樣的表現手法出現在去年果陀20的「針鋒對決」裡,最後也是白紗落下,蓋在Othello與Desdemona身上。很多時候用明白的言語或行動表示悲,層次太淺。悲劇的美感應該是在氛圍的營造,用隱喻的方式將哀戚的氣氛傳達出去,甚至是用一個震撼且強烈的畫面表現,可留予觀眾之後想像與細細回味的空間。

「針鋒對決」的白紗就是悲劇的終點,「梁祝」則將白紗延續,轉換成令人憐惜的餘韻。歌舞者們將白紗拉起,上下輕擺動。舞台的扇形投影幕投出兩隻翩翩飛舞的蝴蝶,搭著身穿傳統紅色喜慶服的梁祝二人。白紗好似輕柔的白雲,夢幻飄渺,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就像是印在扇子上的藝術品,如畫般的雋永流傳。

梁祝的故事固是經典,但這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的將梁祝的故事順過一遍。若單就劇本本身來看,我很欣賞祝英台這個腳色。她聰靈慧詰,主動追求自己的愛情,對於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但又不盲目跟從,敢於提出質詢與懷疑,完全就是現代新女性的表率。也或許是這樣的人物性格塑造,在民風純樸的年代,完全顛覆了女性被動傳統的保守形象。藉由看梁祝,女性觀眾們將自己投射在祝英台裡,一方面是希冀自己有祝英台的大器,另一方面也深深被她專情傾心於梁山伯所感動;男性觀眾則希望自己能有個如同英台般完美奇女子相伴相隨在旁。也就因為這樣,不管是哪方的觀眾,都能夠從戲裡去模擬想像自己的影子,讓梁祝這原本只是民間的愛情悲劇,成功的在當年造成轟動,甚至一直令人津津樂道至今。

《底下是Jimmy不負責任碎碎念》
說實話,古人的愛情觀我真的不太能接受。梁山伯死前不是託四九帶了個信物給祝英台,要英台睹物思人嗎?這信物竟然是他吐的最後一口鮮血,我當下想到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萬一梁山伯是死於肺結核怎麼辦?所以,最後英台是因為染上肺結核,才不小心倒在梁山伯墓前嗎?

另外,梁山伯真是個軟弱無能的傢伙。英台回祝家莊的十八相送上,就已經千叮嚀萬交代要你趕快來提親,結果梁山伯不但腦袋遲鈍,連動作都慢。提親慢了馬文才不說,知道英台已有婚約在身,回家就大病不起。吼~ 你好歹還有個高堂老母要照顧,因為愛情受挫就臥病在床,完全就是個草莓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