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預報】青藝盟:愛情拳擊包

時間:2010.8.29 7:00PM
地點:淡水藝合家
名稱:青藝盟  愛情拳擊包  (整排)

青春是:制服短裙加黑長襪、第三節下課就吃便當、等東等西等阿娜答、告白拒絕收好人卡。而青春時的愛情,是現在想起來,仍會心動微笑、心悸落寞的,無可取代的存在。

《花樣年華青少年》講述青春的熱血,青藝盟在同期推出另一檔作品《愛情拳擊包》,以青春的愛戀為題,重新蒐集純愛拼圖,將時空背景拉回高中,用三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兒 (成天幻想遇見帥氣男的花痴宅女、防禦心極強的冰山美人、愛到卡慘死的專情傻瓜),帶出三款揪心的純愛物語。

隨著年紀越長,挑選對象的世俗化條件越來越多,除了要長相要身高,還要有車有房,職稱Title還得顯眼不低階,真不知在挑的是個人,還是個貨品。太多利益與要擔心的事情,壓的我們無法喘息。就因為這樣,反倒容易懷念起青春戀情的美好。雖說舊愛不一定最美,但那種單純的喜歡,無償的付出,彷彿只要跟你在一起,就可以一同走到天荒地老的不切實際,往往像束不小心從細縫溜進來的光線,帶著微微的老舊光塵,溫煦地照著心房。

想起了當時的幸福很簡單,只要球場上打球的學長拋來一個帥氣的微笑,我就可以一整晚睡不著覺;或是一同並肩坐在草地上看飛機起降,勇敢大聲的喊著我喜歡你;以及那無數個天南地北、大事小事胡亂聊的夜晚。

啊,青春就該是這樣的活潑甜蜜!

然而,青春也並非都是燦爛花開,直率的喜歡,不一定能換來永遠。心臟在沒生病的情況下,真的還是會痛:原來,被花心劈腿的當下,人會盲目的選擇謊言;了解,感覺跟喜歡是不一樣的,不能給予回報的無奈會這麼痛;最終,「網路」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啊,青春就該是這樣的酸楚心痛!

愛得純粹、傷得也純粹,是青春愛戀最迷人的地方。但若從頭到尾都只是兩小無猜,這戲也就太無趣了!《愛情拳擊包》用詼諧逗趣的方式來描述這種純粹,尤其將漫畫分鏡式的手法放進戲劇裡,不但讓戲好看好玩又好笑,更大大提升了瘋狂青春的熱辣度:胡思亂想的腦內劇場、KUSO無敵的戰士艦隊、甜到化不開的繪本浪漫,段段都有梗呀!

如果你懷念青春的傻氣情愫,請來看《愛情拳擊包》,你將會帶著滿滿的笑意與滿足回家。又如果你已經很久都想不起最初愛戀的酸甜滋味,也請來看《愛情拳擊包》,你會驚訝於自己原來還可以因為這麼點小事感動。

演出資訊:
§ 2010/9/9~9/12 青藝盟
:愛情拳擊包  購票請按我
§ 編導:余浩瑋

§ 演員:施欣慧、林季瑩、孫思穎、劉威廷、黃靖雯、鄭勝竹、莊佩宜、賴宣佑
§ 官方Blog:http://www.wretch.cc/blog/punch520
 


2010年8月30日

耀演劇團:Daylight

時間:2010.8.28 7:30PM
地點:皇冠小劇場
名稱:耀演劇團  Daylight  (Cast B)
Note:以下劇照人物皆為Cast B,來自平面攝影劉人豪


這齣原創的中文音樂劇《Daylight》,分為Cast A與Cast B,一連在皇冠小劇場上演兩週 (之前嵐創作體也以類似的模式推出兩組卡司長期連演)。導演曾慧誠本身是學音樂劇出身的,曾導過音樂時代劇場的《隔壁親家》,評價相當優。

《Daylight》的音樂採現場Live Band伴奏,合計有Keyboard、小提琴、大提琴各一。8/28晚上是Cast B的版本,主要五名演員為星光的洪千涵、今年初讓我愛上的北藝《天堂邊緣》的菲菲張芳瑜、帥氣的外國編舞家Brook Hall、連兩個月看到的高丞賢 (我自己好一段時間沒有聽到他唱歌了,印象中上次聽他唱歌是在嵐創作體的作品,所以這次非常期待)、以及在這個晚上第一次看到的梁允睿 (先來個按耐內心澎湃的OS: 這個演員實在是太迷人,太迷人了~~~~~~)。


甫進到皇冠小劇場,多彩的燈光已打在舞台上,這是個很時尚的酒吧,旁邊還有著現場的音樂彈奏聲,迎接待會兒從地面沒入地下的都會男女 (其實觀眾進到劇場也是從地面沒入地下,哈)。時間是2010年夏夜,工作不順的、又被男人拋棄的,通通湧入酒吧Daylight。這是個大家都愛的地方,因為在這,只要一杯招牌Dreamland下肚,所有的煩心事都將拋至腦後。由Daylight老闆娘Linda (夏國蓉飾) 所領唱的敘述Daylight生活的歌曲,敲開了戲的序幕。穿梭的顧客起舞,紙醉金迷的美好,在此時迷濛的令人嚮往。只可惜夏國蓉的聲音不穩,好多音都跑掉了,可惜。


有個特別黑暗,燈完全照不進的角落,哲志(高丞賢飾)唱起對他意義重大的那一夜的想念,就是那一個夜晚,將他徹底改變了......

回到2007年的夏天,一群戲劇系的學生與指導老師晏芬 (洪千涵飾)來到Daylight慶祝學製的成功。突然,有名身穿紅褲的男子,一進來就十足王者架式,招蜂引蝶的滿場跑(還跑到台下脫了觀眾衣服 XD)。若凱(梁允睿飾)是這裡最耀眼的星星,他的Gay達一掃就發現了目標,在吧台邊與Linda和晏芬談論起這可愛的小男孩哲志。

在談論可口的哲志前,晏芬簡短了問了好友們對學制的想法,「跟往常一樣」是一貫的答案。這短短的「跟往常一樣」,其實已經隱約暗示晏芬這個人受限的生活與才華。

晏芬有個高大英挺且溫柔體貼的外國老公John (Brook Hall飾),只是她仍對婚姻有微詞,甚至會覺得John只是寂寞時想有個人陪的相應對象。這段夫妻的合唱用了Tango來表示,還安排了一段很美的合舞。只是丈夫用英文、妻子用中文;一個陶醉、一個冷淡;說明兩個不同調、無法互通的靈魂。就是因為如此,晏芬將目光放在充滿生命力的學生-哲志身上 (OS: 好啦,我很想打年輕的肉體身上 XDDDD)。

尾隨哲志進到洗手間的若凱,不管是說話的內容、方式、語調,都像拿根羽毛搔得哲志心癢難耐。後來充滿侵略性的動作,更是直接長驅直入哲志原本隱藏的本性。一時間天雷勾動地火 (OS: 這詞很瓊瑤,請原諒詞庫貧乏的我只想得到這樣的形容),打開了哲志的第一次:面對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這個洗手間的場景在舞台的左手邊,採雙面鏡的設計,不使用時就是單純的牆或門,但當裡面的燈光打開,就形成另一個空間,所以觀眾看這個橋段時是帶點偷窺感的。

我實在是無法抵抗這種情場大野狼 vs. 純情小綿羊的劇情,看得我腦袋的小天使大叫:「不要去殘害國家幼苗啊」,然後另一旁的小惡魔卻又搧風點火的「More~ More~ I need More~」,不只是哲志難挨,連我都快要被若凱給融化了啦 (邊咬手指邊跺腳~)!


慾望贏了與忠貞的拔河,成為兩人分手的主要原因;平靜穩定的婚姻生活,敵不了內心澎湃的情慾;一旁的默默守候,還是有隱忍不住的一天;三個人 (若凱、晏芬、靜瑄),三條線,線的那頭全繫在哲志身上。哲志用盡力氣要掙脫這些纏繞住自己的混亂:「不要把慾望都加在我身上」,如同過度繃緊的橡皮筋, 再也無法承受,「我得了愛滋」,斷了......

上下半場的開場歌曲正好相呼應:上半場提到,Daylight是個大家都愛的地方,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沒有煩惱,只有放肆的狂歡;然而,下半場裡的每個人都討厭Daylight,這間自以為可以百憂解煩的夜店,竟諷刺的叫做"Daylight",但實際上卻是一點光都照不進。

很多事情非得要傷你很重,才會了解原來之前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更可悲的,是自己明知那些是假象,卻不願意相信,直到最後自己才打了自己一巴掌。靜瑄(張芳瑜飾)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感情犧牲者,她一直活在「我跟哲志感情很好,所以應該可以在一起」的泡泡中,直到泡泡觸了礁 (若凱與哲志在一起的事實)、完全破裂了 (生病的哲志不願意依靠她),什麼都不留。


北藝《天堂邊緣》裡,我喜歡上了三名歌手,張芳瑜就是其中一位。她的聲音不若張仰瑄的「廣」,是金黃陽光溫暖灑落的存在,而是「深」,在直率細膩中有著堅定的意志流動。《Daylight》總共有兩處令我落淚,其一是哲志與若凱的一週年紀念影片 (平凡的小事最能觸動人心),另一個就是靜瑄的獨唱,可見力量之龐大。

下半場的大半主軸擺在若凱與哲志該如何重修舊好,特別是若凱內心的改變。他知道要去追回心愛的人,卻不知從何開始:要前進,卻又被推後退;一來一往,中間的掙扎與不安,想要伸出的手卻又怯生生的收回,直到靜瑄的聲音鼓勵著,John與晏芬復合的事實鼓勵著,終是試了最後一次,將毫無保留且真實的自己,交給哲志。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梁允睿的表現看得我是非常過癮!上半場看他看到咬我自己的手指,因為他實在是邪惡的太亮眼了。下半場看他也看得我咬手指,一顆心懸在那兒為他著急得要命。


一首【喜歡你】,唱的人雖從哲志變成若凱,但心意卻都是一樣的,講的都是那小小的雀躍與喜歡:「那種感覺始料未及,那種感覺驚天動地,我不禁要感謝上帝,終於有人懂我的心」。只是若凱的版本多了延伸,不再只是單純的喜歡,而是深刻用力的愛。拼了命的往裡挖、往深處掘,直到對方願意回應為止。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最愛的音樂劇《RENT》,在Mimi終於醒來的那一刻,大家唱著:
There is no future
There is no past
Thank God this moment's no the last
There's only us
There's only this
Forget regret or
Life is yours to miss
No other road, no other way (I die without you)
No day but today
(電影版影像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hqpqpH3XWfM)

我看見在Mark電影裡,Angel最後回頭的美麗與驕傲:那是他擁有的愛的驕傲。《Daylight》也一樣,在這個庸擾繁雜的世界裡,要找到真愛何其困難,接受他(若凱)吧,也接受它(病毒)吧,因為No day but today!

天快亮了,天終究會亮的。只要看見日光,I know I could keep going.


《Daylight》的旋律動聽好記,但詞卻過於淺白,重複使用的詞彙 (例:我愛你,我真的只愛你,我可以不管一切都為你.....),落入了早期韓劇愛情的無窮迴圈,明顯跟不上曲的優秀,是這齣音樂劇一個很大的缺憾。
【註】我所謂的韓劇愛情無窮迴圈如下:
女問男:「你愛我嗎?你說啊,你快說啊!」然後摀住耳朵轉過去:「啊,我不要聽,你一定不愛我了。」接著還是轉過頭來:「你真的不說我愛你?」不等男主角回答,女主角就傷心的跑走,邊走還邊大喊:「我就知道你從來沒有愛過我」。

劇情直接簡單,走得理所當然,自然就少了新鮮的觀點,還很奸詐的將故事停留在最美的那一刻,讓它成了非常標準的童話故事 (王子與公主從今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甚至為了導引出童話故事的發展,親情也被拿來利用,只為了讓若凱的脆弱顯露在哲志面前,安排的著實刻意。因為一次掏心掏肺的告白,晏芬和John和好了,哲志與若凱也重新開始,天下事有這麼簡單就好了。畢竟問題還是橫在那,沒有解決。無趣平淡的生活與可怕病毒的侵襲,是否會再次壓垮兩人間的信任?沒人能說得準。

不過,這尖銳的想法在一次跟朋友的討論中,被自然的打破。先「心痛」,然後開心「感動」,最後再「省思」,這樣好像就夠了,不需再去理性的深究接下來會如何。至於該怎樣維持那希望之光,背後的體諒、接受和奉獻,留給(提醒)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吧!


《Daylight》的演員很出色,下半場幾近崩潰的哲志,可以看得出來高丞賢真的哭到全身顫抖;洪千涵那段豁出去發酒瘋的表現也很到位,張芳瑜的優秀表現則在先前的段落就已經提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絕對是本戲的大亮點梁允睿。誰來告訴我為什麼我到《Daylight》才第一次看他的演出啊 !!!!他無疑是《Daylight》的Queen!還記得他第一次出現的Solo,看完後我心裡直滴咕:「這個騷貨」,表示他已經成功收服我了。再看到跟外放上半場明顯區隔的內斂下半場,讓若凱這角色變得層次分明。除了穩得沒話說的聲音跟口條,還有擅用道具的細微小動作,都使得這角色非常豐富!我還在問卷意見欄上寫著:「If Queen願意愛女人,請通知我」,這演員實在是太迷人了!是繼魏雋展後,又一個讓我念念不忘的演員啊~~~

想要特別提一點,在看《Daylight》前,我已在網路上聽到高丞賢唱的【喜歡你】,本來只覺得歌曲還好,沒什麼特別。直到聽了現場,媽呀,怎麼可以這麼好聽!劇場最動人的,就是那無可取代的現場,凝結了那當下戲的情緒,再將其帶入歌曲、動作、台詞,成就一幕幕唯一的感動!

最後來放大絕:哲志跟若凱重新在一起的【我愛你】。(這個版本的哲志是Cast A的葛凡)

2010年8月28日

加拿大機器神Ex Machina:Lipsynch 眾聲喧嘩 (完整版)

時間:2010.8.22 1:00PM
地點:城市舞台
名稱:加拿大機器神Ex Machina   眾聲喧嘩完整版

這是一個非常寫實的作品,不譁眾取寵,也沒有灑狗血的設定,就是單純將想談論的眾多社會議題放在故事裡,所有的一切都是日常生活所見,用穩當的方式敘事。雖是如此,導演Robert Lepage卻用了嶄新且有創意的方式來說這個故事,讓只有短短510分鐘的戲 (笑),已留給觀眾無限。

《眾聲喧嘩》以九個主要角色,串起橫跨兩個世代與多個國家的故事。這九個人分別組成九個章節,每個章節以角色的名字命名,講的是該角色為主的故事。每個角色之間都有著些許的關係,一氣呵成看下來,從第一章的Ada,到第九章的Lupe,好似畫滿了一個圓:故事從Lupe的旅程開始 (雖然她在旅途一開始就已死亡),也從對Lupe的思念與救贖中結束。

導演定是個充滿人道關懷的藝術家,藉由他熟悉的劇場,來傳達他對這個世界的愛與不平,為各個族群與議題發聲。對,就是發「聲」。《眾聲喧嘩》是部「聲音」比重很高的作品,除了角色本身的職業和聲音有關 (歌劇名伶、爵士歌手、音效師),角色所經歷的事件也與聲音脫不了關係 (尋找父親的聲音、聲紋比對、電影配音等)。因此,劇中可以發現各式各樣聲音的新奇玩法,看得觀眾是目不暇給。

《角色關係圖,點圖可放大》

不管是故事內容,或是呈現方式,我都很想好好的紀錄我所看到的這戲的一切,索性就以章節區分。

一、Ada

台上Ada正唱著歌曲,詠的內容是感傷孩子被無情對待的處境,拉開整場戲的序幕。在演出結束的飛機上,發現有名女子猝死,留下一名男嬰。輾轉詢問與因緣際會下,Ada領養了這名嬰兒,取名Jeremy。Jeremy雖擁有與生俱來的好嗓音與音樂天賦,卻一心想拍部關於親生母親的電影,再加上與Thomas (Ada男友)的相處不合,毅然決然離開倫敦,前往美國。


舞台上擺著三節機艙,由上往下打的燈就只照在最後座的女子臉上,其餘乘客都只有腳邊燈光 ,表示觀眾看不見其他乘客的臉,只看見人形狀的剪影,讓觀眾的視線可以集中在女子身上。這名女子抱著嬰兒,似乎只是沉沉睡去,直到她的左手滑落,玩具落地,嬰兒開始哭泣!嬰兒的哭聲是這個段落的第一個聲音,也是唯一的一個。新生兒落地,新的聲音,向這世界宣告:我來了,戲開始了!

飛機機艙瞬間轉為火車車廂,就如同孩子可以快速長大一樣。,跟著Ada練習合唱,還在捷運上跟女孩兒卿卿我我。這裡的場景變換跟在變魔術一樣,換個角度將大佈景組合,就是完全不同的地方。再加上背景投影出的相對應影像:火車疾駛時,朝反方向離去的模糊景物、不同捷運車站的站名、以及主動朝著列車行進反方向而退後的人物,都讓整個場景的真實度很高。

Jeremy坐在赴美的班機裡,在歌曲吟唱聲中, Ada於機體外頭,輕撫過機艙,逐漸遠離;而Lupe卻輕巧的躍上機頂,緩緩向Jeremy的方向走去。同個孩子的兩個母親,卻是以平行的方式進去或離開孩子的生命。只知道,追尋的路途已展開,目的地是Lupe那迎接孩子(抑或是未來)的張開的雙手。

二、Thomas

腦神經醫生Thomas,正準備要幫一名爵士女歌手Marie動腦部手術,手術有可能會造成短暫的失語。Marie驚慌了,擔心賴以維生的嗓子就此不見。"You still can sing, but without the word." 是啊,失去的是Language(語言),而非Voice(聲音)。天籟不需語言組成,而是源自於本來就存在的高低音調,鳥叫蟲鳴、流水風聲,不都是無字的吟唱?

恩師的突然離去,讓Thomas感嘆震驚,開始思考究竟有無「神」的存在。在壁畫《創世紀》裡,畫出了上帝創造亞當的過程,但回過頭來卻發現有些許的不對勁。畫裡上帝與週遭天使的構圖,像極了人腦的構造,表示「神,是存在於人腦中,是人腦所創作出來的」。這種說法,將極度感性的信仰,頓時扭轉成極度理性的科學,也在「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的議題上,又多畫下了一個大問號。

在這個章節中,刻意安排了兩個特殊的場景:診療室與酒吧。舞台中間線的深處,擺放了一台攝影機,以特殊的角度對準場景,同時在舞台屏幕上投影出攝影機拍到的畫面。場景裡擺的所有物品都是解離的,並以計算好的距離分開陳設 (Ex. 右邊桌腳、桌面、鋼琴鍵盤、琴蓋)。透過攝影機看出去的角度,自動將所有物品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畫面,這時才讓觀眾得以一窺全貌,也正好搭上後來Thomas因酗酒問題而走路東倒西歪抓不著物品的設定。

三、Marie

"You still can sing, but without the word." 頭上還包著類似紗布的Marie,一開場就坐在舞台正中央,前方有張擺著麥克風的桌子,她開始錄音。沒有歌詞,只由單純的聲音快慢與語調高低組成,錄成四段音軌。那音軌合而為一的成品,是令人難忘、美妙好聽的音樂。"Indeed, I can sing without the word."


開過刀後的Marie,找了一份配音的工作。只見她看著螢幕的靜音影片,活靈活現地為女主角加上適當的聲音,不光是講的內容,還包含了吸吐氣與吞嚥等會發出的聲響。她一直想找回開刀前所記得的父親的聲音,所以找來一位會讀唇語的女士,幫忙觀看家庭錄影帶,試圖標上對話內容,再找男配音員來模擬嘗試。

不管是兔寶寶裡的外星人艾文、還是喝醉的男人,男配音員都表現專業,只是這些都非Marie所要的。 「一個沒有聽過的聲音是不能模仿的。」「你要不要用自己的聲音試試?」最後,Marie在自己的聲音裡,找著了父親的聲音。

我非常喜歡這個章節,有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詩意,好似追尋的事物,冥冥之中其實早有答案,只是有沒有個觸發點來啟動發現的開關罷了!

四、Jeremy

桌邊餐敘的四個人,各自操著不同的語言 (英、西、德、法)。原本懷疑是否工作人員沒有跟上演員的台詞,所以沒有字幕打出,但這樣的狀況持續數十分鐘之久,猜想應是導演刻意讓觀眾也陷入台上演員的窘境中。厲害的是,這四個人雖然語言不同,竟然還可以討論同一件事情:隔天開拍的電影!雖說不清楚實際討論的內容為何,但看來四人最後是有了莫名的共識。原來,語言的差異並沒有影響到溝通。


這是Jeremy拍攝的,記錄他生母的電影:一個獨自到外地打拼的西語歌唱家。然而,Jeremy、女主角Maria、男主角Peter,三個人戲外的情感糾葛才正精采展開,當然也影響了電影拍攝進度。在殺青戲當天 (正好是抓姦在床的隔天),Peter黑了眼圈、Maria失了聲音、Jeremy打擊過大失了魂魄。只好死馬當活馬醫,硬拍,之後再做後製補回女主角的聲音就好。

也在這個時候,Jeremy透過與Ada的電話通話中,知道自己的母親並非大家所說的演唱家,而只是名可憐的妓女。說來諷刺,Jeremy原本以為自己的音樂天份是天生,但實際上卻是源於身邊默默陪伴著自己的聲樂家養母Ada。然而,即便試圖離開Ada闖蕩,說要拋棄音樂邁向電影,最終卻是選了音樂電影做為故事的詮釋:拿來尋根的方式,竟是自己之前所拋棄的,聲音。

五、Sarah

Sarah是Ada請來照顧過往恩師的看護 (Ada小時候因為事故而失語,有一段時間接受過語言治療),但隨著治療師往生,經濟來源也就斷了。在Sarah的人生裡,幸福似乎從沒來過。年幼時受到養父與親生哥哥Anthony的性侵害,還為了生活不得不成為阻街女郎。在一次的電台訪問中,猛然發現失聯已久的哥哥,整個人像是新的一樣,不但換了姓名,就連長相與穿著,都變得大器體面,聲音也迷人不已,還因此在大公司BBC裡工作。


在這個段落中,簡短討論到性別與性工作的議題。電台主持人找來男伴遊AJ與Sarah一同上節目,談論從事性工作的想法。有趣的是,AJ用著自豪且愉悅的聲音來講述自己的工作,認為他是自願陪女客出遊聊天,至於是否有身體上的交易,也是取決於他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很享受於這樣的工作性質。反觀Sarah,她以一種平淡的敘事方式,談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以及選擇性工作的無奈。在兩方的論述中,曾經一度爭執到:「伴遊的工作是自選的,妓女的工作則是被迫的」,但何謂真正的選擇?為了錢而販售自己的身體是不是一種選擇?Sarah提到,這是她的選擇,與其面對養父與哥哥無償的性侵,倒不如走上街頭,靠自己的勞力賺取酬金。

另外,可以明顯發現Sarah講話的聲音非常粗,甚至是刺耳不好聽的 (分岔嚴重)。音節也短,字跟字中間沒有什麼潤滑。對照起Anthony刻意訓練過的聲音:有感情的、圓滑的、充滿抑揚頓挫的廣播人聲,差異甚大。就如同市面上有許多教講話的書籍一樣,從音高、音量、語氣、快慢等,一一矯正,讓你講起話來更能打動人心,同時成為自己身份的偽裝。(後來會發現,在正直迷人的外表與聲音下,Anthony竟是個瘋狂沉迷性愛、花錢嫖雛妓的尋芳客。)

六、Sebastian

臨時因父親過世而返回家鄉的Sebastian,從認屍開始,就是一連串令人笑到噴飯的事件。包含屍體會放屁 (因為肌肉收縮而排氣);宣傳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大聲且重複公告著告別式的時間與地點 (這讓我想到屈臣氏的宣傳喇叭:開架彩妝88折,要買要快喔);告別式上更是笑話不斷:屍體擺放位置相反啦;前來憑弔卻不停進進出出的人們;就連最後要送進火葬爐,都還開開關關了爐門好多次,就為了要找個「裡面還沒有『人』在燒的空爐」。

不知是我對西文的偏愛,還是這真是導演的安排,總覺這章節選擇全用西文表現,真是妙絕!我常說西班牙人一定都趕著去投胎,才會講話速度如此飛快。再加上西文是個很吵雜的語言 (笑),嘰哩呱啦的,舌頭還捲來捲去 (打舌音),讓這個語言本身就充滿喜感。搭配這段荒唐又搞笑的劇情,完全發揮1+1>2的喜劇加乘效果呀!

七、Jackson

正與法國妻子辦理離婚手續的Jackson警官,接到了一件火車撞人事故:知名廣播人Tony Biggs (就是Sarah的哥哥Anthony),不慎掉落鐵軌,被迎面而來的火車當場撞死。一個人的生活中可以充滿多少聲音?「歡迎光臨,這是今天的特選午餐。」「xx銀行您好,我是編號xxxxx專員,有什麼我能為您服務的嗎?」「新光x越週年慶,全館服飾滿2000送200。」除了外界的廣告聲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今,凡事講究人性化,連家裡擺設的電器 (冰箱、儲物櫃、電話答錄機) 都有聲音,而且還位讓顧客感到溫暖,還強調真人發音。

這些「人性化」的聲音,就用「人型化」的方式表現吧!當Jackson在Tony家搜查線索時,每出現一個聲音,就看到一個站起來的人,溫柔委婉的說出指定內容。電話答錄機裡有著女子的留言,與上廣播節目的女子聲紋比對,Jackson發現了Sarah的存在。她回到了人生最開始的地點:曼徹斯特,為了生活重操本業。在簡短的對話後,Jackson取得了Sarah的信任,決定回倫敦將事實說出 (Tony是自己失足摔落到軌道上的)。當Sarah問到:「人不是我殺的,他們會相信我嗎?」這個社會是否會相信一個社會邊緣人所講出的話?很多時候,實話不一定是真實,真實往往是建築在有權有勢的人身上 (或是說這群人所建築出來的)。所以,Jackson遲疑了,但他沒有說出口,只簡單的說了:「我相信你」。

八、Michelle

Michelle有著精神分裂症,症狀應該跟電影《美麗境界》的男主角相同,看得見不存在的人物:穿黑衣的神父與著紅衣的小女孩。原本住在醫院的Michelle,因為病房不夠的隱性原因,被告知病情好轉而出院,回到她獨立書店選書人的職務。


書店的牆完全阻隔了外界的聲音,彷彿將世界一分為二。第一次,觀眾的視線是從外面往書店裡面看,進去了個學生、接著是女子、最後是拿地圖的旅者。由於觀眾完全聽不到書店裡的任何對話,只能憑藉演員的動作,猜想談論的內容。唯一能聽到的是發生在外頭,Michelle借書給學生與指引旅者方向的對話。第二次,觀眾反而像坐在書店裡,視線是由內而外的。方才的情節再次上演,前一次聽不到的,在這次都驗證補足了。其實,不一定非得要講的明白,光是動作就足以無聲勝有聲,表達完全。

九、Lupe

"This is your mother. " 一捲紅色外皮的錄影帶,記載著所有故事的起源。時間回到數十年前的尼加拉瓜,15歲的Lupe正值美麗的花樣年華,在cafe shop勤快的穿梭服務。一對來自德國的爽朗夫妻,見Lupe機伶可愛,想帶她回德國幫忙照顧家中小孩,順便學習德語。"500"、"600""、"She is still a virgin"、"Fine, 550"。數字上上下下,成了代表Lupe的價錢。這是一場騙局,這對德國夫妻專門誘騙外籍女子前往德國賣淫,Lupe只是被看上的獵物之一。

紀錄片導演Danielle找了Lupe到府服務,內容不是性交易,而是要Lupe配合訪問,協助她紀錄這社會黑暗的角落,並允諾幫助Lupe逃離這難堪的生活。剛好一次的車禍,撞離了人口販子與Lupe的聯繫,讓Lupe得以重獲自由。這裡的車禍場景計算的剛剛好:車子的設計採前後座,當衝撞發生時,前後座會分開,後座的座椅在多次旋轉之後,直接定位成下一個場景:Danielle家的客廳。


錄影帶裡,Lupe獨自坐在鏡頭前,看不清楚臉的樣子,緩緩道出自己的遭遇。在這裡,導演用了投影的影像,很真實的重現了強暴的過程,看得我渾身不舒服。飾演Lupe的演員身著緊身白衣,位在舞台的左邊;舞台右邊則有台攝影機,對準坐在椅子上,看不見臉的黑衣男子。當Lupe敘述被強暴的過程時,被迫赤裸的身體、在身上遊走與試圖侵入下體的多隻大手,皆由右方的男子詮釋,然後再將影像打在飾演Lupe的演員身上,讓看起來就真的好像有人在對Lupe上下其手。好噁心,好不堪,令人想哭。

Ada又唱著戲開頭的那首心疼孩子的歌曲,左方的Lupe,穿過了囚牢,被Danielle牽著手救出,引領她到母親Ada的身邊,最終在Jeremy的懷中倒下。可以說,因Jeremy而相連的兩個母親,終在這麼多事情發生後,於奇幻的時空相遇;但更合適的說法,是Lupe這個孩子,總算是找到了溫暖的母親懷抱,也圓滿了自己與兒子間的緣分。

後記

呼,依照時間序走過劇情,已經很耗精神,更別論導演在架構整齣戲時所花費的龐大心力。就如同心得文最開頭所提到的,這是一個再寫實不過的故事,只是導演用了嶄新有創意的方法來說這個故事。雖說《眾聲喧嘩》是大部頭的作品,但在許多細節上仍不馬虎。像是飛機降落時,身體自然的前傾;書店門開關時所會聽見的外頭風雪聲與掛鈴聲;嘈雜的人聲會在關閉火葬爐門時,瞬間靜音;以及融入故事情節的Crew服裝 (醫師服、西裝、CSI現場鑑識人員服)。

以往戲的佈景變換,台上都會以暗燈作為遮蔽掩飾,讓觀眾不要有看到「魔術箱的秘密」的感覺。《眾聲喧嘩》反其道而行,換景時並沒有暗燈,工作人員大剌剌的直接在舞台上轉景,甚至還有上台換完佈景的Crew直接變成戲裡的腳色 (Jackson篇的鑑識人員)。這種情形更直接融在劇情裡:Jeremy篇,舞監(電影導助)直接出場大喊"Wrong Set",指揮現場人員更換場景。是說《眾聲喧嘩》的換景過程多樣化,在潛移默化鐘,觀眾自然也把換景當作是表演的一部份了。

Robert Lepage在這個作品裡放了非常多種聲音的玩法,除了之前詳述各章節所提到的手法令人驚奇外,仍有些我很喜歡的,想獨立出來提的部份:婆婆語言治療師接受訪問,臉部表情被放大投影於牆上。這角色應該是位男演員所扮演的,但聲音卻不是他的。也就是說,這段演出是用對嘴的方式去表現預錄的婆婆聲音。老人家講話速度慢、常有停頓點、發語詞也多,一個演員竟然可以穩穩跟著聲音的走線,唸出適當的台詞,甚至做出相對應的表情 (扁嘴、吞口水、皺眉),著實令人嘖嘖稱奇。

此外,有段聲音的空間感做得很棒。舞台上原本只有廚房,廚房的錄音機傳出BBC廣播新聞的聲音。接著,廚房的寬度被放大到與舞台同寬,但只位於舞台兩側,夾在廚房中間的為BBC錄音室。原本只從錄音機傳出的廣播聲,在同時間逐漸放大到整個舞台,暗示接下來的重點將會擺在錄音室。當錄音室裡的戲份結束,聲音又慢慢恢復到只從錄音機出來的位置。本以為只有特別的5.1聲道喇叭可以做到這樣的聲音表現,指定聲音從哪個聲道出來,沒想到在劇場裡,竟然可以將聲音鎖定從某個特定物件發出。

《眾聲喧嘩》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劇場作品,讓人驚嘆原來在劇場裡,可以玩的神奇效果還有這麼多,並將聲音這素材的魅力發揮到最大值。這世界很複雜,該去關懷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Robert Lepage不加修飾地,將這些黑暗拉出,用寫實卻不渲染的方式,直接向社會申訴,要觀眾去傾聽,平時沒有注意或忽略的聲音。

耳朵張開了嗎?真聽見了嗎?那充滿在你周圍的,喧嘩的眾聲。

此為在網路上搜尋到的《眾聲喧嘩》重要片段集結



2010年8月21日

愛樂劇工廠:上海‧台北─雙城戀曲

時間:2010.8.14 7: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
名稱:愛樂劇工廠 上海‧台北─雙城戀曲

若是初學吉他的人,都會到書店找個寫著和弦與指法的簡譜歌曲集,約B5大小,方便放入吉他袋裡背著走。爸爸是自學吉他的,桌上就擺著兩本。手指頭短小的我,對於吉他不在行,但視譜的能力是有的,甚至,自己還買了本「懷念老歌精選」。

究竟為什麼而買、是在什麼情況下買的,說實話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我拿著那本寫著右手主旋律與左手和弦的老歌集,閑來沒事就坐在鋼琴前彈彈唱唱。一首唱過一首,像是一堂課上過一堂課,將30~60年代的老歌與民歌,自然而然的放在腦子裡。

對我而言,老歌不只存在於它被傳唱的年代,更跨了數十年,豐富了我的童年生活。聽慣了現代流行歌曲的華麗編制,與明白表露情愛糾葛的歌詞,老歌反而是善用圍繞在身旁的各式小物,包含自然現象 (「春風」吻上我的臉)、美麗的植物 (「玫瑰」玫瑰我愛你)、具有歷史感的建築物 (南屏晚「鐘」),以及最能引起感傷氣氛的地點(「臺北」的天空),將情感隱隱表現。這曖曖內含光的溫厚醇美,加上簡單好唱的旋律,讓人不懷念喜歡都難。

愛樂劇工廠的《雙城戀曲》,以不影響這些老歌原有韻味的前提下,將其重新編寫,並用這些歌曲串起兩個城市與兩個世代的愛戀。在2009年相遇相戀的上海男孩高楊 (齊奇飾)與台北女孩裴裴(羅美玲飾),在偶然的機會下,得知自己的爺爺(程伯仁飾)奶奶(林姿吟飾)竟曾是相守一生的戀人。大時代的無奈,讓兩人分離了半世紀之久。

故事的情節單純,發展也如預期,沒有大起大落的橋段。就是因為太四平八穩了,少了讓人期待的驚喜。此外,我是抱持著「音樂劇」的想法去看這齣《雙城戀曲》的,等到實際看到演出,發現與我想像的呈現方式有一定的落差。除了四名主要腳色外,合唱歌隊約20人,男女各半,除了演唱劇情的襯底歌曲外,還偶爾充當故事需要的龍套演員 (Ex. 導遊、說閒話的鄰居、擠車的人群)。

所以,在戲中常可看到歌隊出來做背景、唱合聲,當然還會隨著音樂輕輕舞動。再加上與舞台幾乎齊寬,放在深處的高低黑色平台,以及大橫幅掛在舞台上的投影幕 (投影出腳色所在的地域景象,或是符合當下情境的張愛玲/余光中文字),整體搭起來,讓我有種在看早期音樂節目的錯覺:歌手在前面演唱,後方為R2或馬雷蒙大舞群。不知道是我對演出形式有所誤解 (發現節目單上寫的是「經典老歌音樂劇場」,而非「音樂劇」),還是此為一貫愛樂劇工廠的表演方式。

排除掉這些「ㄎㄧㄝˇ」的因素,《雙城戀曲》採用鋼琴、低音提琴與鼓做為伴奏,乾淨了歌曲的陪襯,讓人的聲音可以更加明顯。由歌隊演唱的歌曲,合聲美妙,無一不悅耳好聽。即使上半場剛開始的mic有點問題,卻絲毫不影響這些歌曲的動人。幾首由主要演員Solo的歌曲 (再見我的愛人、綠島小夜曲、情人的眼淚等),也令我聽了著實舒服。特別是程伯仁詮釋的「如果沒有你」,那唱到心坎裡去的告白,濃到化不開的情意,不需任何的肢體接觸,光這樣就能醉了。

《雙城戀曲:如果沒有你 程伯仁的版本》

814晚場的《雙城戀曲》,觀眾的年齡大多落在50歲以上,我跟妹妹反倒是異數。不管是觀眾跟著輕快的旋律小幅晃動,口中好似在跟唱,或是因為感傷情人分開又重逢而微微的吸鼻子,這些老歌都不再只是停格在某個年代的產物,而是雋永流長的真情,存在在各個年齡層之間。

2010年8月19日

青藝盟:花樣年華青少年

時間:2010.8.14 2:30PM
地點:皇冠小劇場
名稱:青藝盟-花樣年華10周年旗艦製作 花樣年華青少年Note:7/31整排心得

整排兩星期後,我依舊是在炎熱的台北街頭奔跑。衝進皇冠小劇場,坐定位,30秒後,燈光一打。青春,再次拉幕上演。

在之前的預報文中提到:這戲的風格獨特,劇情誇張乖誕,有著自溺式的狗血。再加上演員多次變換速度與音量的講話方式,以及偶而插入、摸不著頭緒的天外飛來一主題,讓戲是跳tone且不連續的。觀眾不但不好入戲,部分看戲的情緒還會受到影響 (甚至被打斷)。

由於《花樣年華青少年》是齣紀念花樣年華戲劇節10週年的戲,戲裡自然而然放了許多過往花樣戲劇節的演出橋段。然而,這些Inside Joke的出現,除非來看戲的觀眾本身已熟知花樣,不然此類理應熱鬧有趣的安排,在一般觀眾眼裡,只會淪為一堆意義不大的喧鬧 (註:在我看的場次,反應還算熱烈)。

此外,編導應是個感性的人,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東西想講 (對,我用了兩個非常多),什麼都抓,一點細節都捨不得放,讓這戲的長度破表(3hr),就連中場休息那短短的5分鐘都不放過,硬是放了crew與劇場小精靈的互動梗。在有限的時間裡 (雖說已長達3hr),放入無限且多種的情感,不但劇很「重」,進行的速度還飛快。這讓身為觀眾的我,壓力很大。很多時候還來不及思考、沉澱與感受前一段所帶來的餘韻,下一段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戲長不光會累死演員,同時也考驗著觀眾的精神力呀!

整齣戲由兩組演員組成:「10年前的高中戲劇社」與「現在要排20周年大戲的花樣劇組」。先不論中間的過程與橋段,單以結果來說,唯一真實存在的人物就只有自稱要導20周年大戲的導演怪咖小李。她的腦袋古怪,說話、動作與語調也都有著怪異感,以「想像力就能解決一切」的座右銘來面對事情。這整齣《花樣年華青少年》的內容,不論是10年前或是現在,所有的腳色與互動,全都是小李的想像。也就是說,這戲跟電影《全面啟動》一樣,最後似乎只是大夢一場。主角終究還在夢裡,做她的劇場大夢。

我甚至懷疑,劇中小李所說的一切,包含她過去參與花樣年華戲劇節得獎的的過程,是否也只是小李自我感覺良好的設定,其實壓根兒從不存在?就因為她愛劇場,對劇場產生了不可斷絕的感情,所以才批哩啪拉的想出這一連串的故事?

再這樣把故事剖下去,這戲就要不存在了。

回到現實生活想想 (對,就是你現在所處的時空),一齣紀念花樣年華戲劇節10週年的大戲,竟然這麼暗黑心機,嘲弄自己不夠,還連帶把所有參與過花樣年華戲劇節的人們都給拖下水。用這麼諷刺的方式做慶祝,究竟是為了什麼?

熱血嗎?青春嗎?那瞬間奔騰的回憶嗎?然後,我想起了蠻牛與副社的怒吼。

「說,你終於找到了我。」

蠻牛,一個偶然被抓進戲劇社的籃球男孩,卻是唯一堅持到最後的戲劇社員。為著10年前沒有演出成功的的劇本,再次來到20年紀念大戲的排練場。他強烈的執念一直留在劇場裡,正如10年前被拋棄的角色一樣。身著高中制服(高中戲服)的劇場小精靈,在10年後與當初欲出演的演員面對面,是演員終於正視角色,抑或是角色等到演員,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彼此,然後合而為一。

青春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有著優雅與頹廢共存的矛盾詩意。偶爾會想念那一段能放肆說憂愁的年紀,再怎麼隨意地自溺與不切實際,都是種無可比擬的偉大浪漫。雖說《花樣年華青少年》講的是戲劇社的故事,對於完全沒有戲劇社經驗的我而言,沒有可以帶入的回憶。但這感嘆逝去種種的悲傷,難說不心有戚戚焉。

2010年8月7日

一個跑劇場當跑趴的戲癡戲迷戲瘋子

《這應該是希臘衛城劇場 :p》

此篇文章除了是每週8月徵文的主題 (七年級的劇場瘋)外,也剛好幫自己整理了一下變成戲瘋子的心路歷程,哈哈!

常聽見自己說:
◎ 要忍住口腹之慾,少吃一次麻辣鍋,不但可以減肥,還可以多看場小劇場。
◎ 別人逛街買衣服,我逛售票系統買票。
◎ 既然星期六都要上台北看戲了,星期天再找場戲來看吧!
◎ Blog上的看戲行程又變短了啦,趕快找戲來填補。

常聽到別人說:
◎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戲,推薦一下!(開始搜尋腦中的資料庫,3秒後依據客戶需求列出清單)
◎ 你下星期六要不要去聯誼?(可是我要看戲耶......) 然後詢問者默默的離開。
◎ 你實在是很有毅力,每星期為了看戲上台北!
◎ 你可不可以少看點戲,多去買衣服跟鞋子啊!(這句話是爸媽說的,大笑)

關於愛上劇場這件事,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大學時期好像就有點眉目了......


第一次進劇場,是2002年的楊呈偉新年開場。那時還是小大一,在宿舍看到當晚的演出訊息,馬上就衝去漢神誠品,買了2樓第1排的票。我還記得我好嫉妒坐在1F,被Welly牽著手唱歌的女孩。因此,心中暗暗決定,下次要買1F的票。

有陣子我超愛老歌,什麼不了情、庭院深深、再回首的。有個機會被學妹的媽媽邀請進劇場看果陀的《情盡夜上海》。華麗的舞台與服裝,剪裁合身的旗袍,高雅迷人的髮髻,還有好聽的歌曲。蔡琴真的好厲害,可以人躺在床上,演個病重的酒女,但唱歌的音準跟感情都還在。戲很好看,我也哭得好慘。

還有還有,一次,黑門山上的劇團來學校巡演《豆漿大王》,我負責收票錢,到功學社刷了20幾張票。同學們跟班遊一樣,一起進到逸仙館看戲大笑。那時,我的世界很小,還覺得坐火車外出就是要去很遠的地方,但為了看戲,已經自己跑去台南,看的是楊呈偉的音樂劇《囍宴》。

好像到這時候為止,看的都還是大戲大製作的感覺。後來,學校有了劇場藝術系,開始接觸到一些小巧精緻的製作,包含《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位子只有50人的《美女與野獸》......

來到藝文活動相對蓬勃的臺北,選擇多了,也參與了志工活動......

堅持要唸書也要跑社團的我,雖說已是研究生,仍加入藝文中心,作起了志工。每學期固定有4~6場演出,做的是簡單的前台工作,發節目單、引領觀眾入席、維持秩序、演後環境整理等。即便是在趕論文的研二時期,我還是沒有缺席。因為我發現,在這裡能找到滿滿的元氣與力量,而且越接觸,這樣的想法越強烈。

那時候只知道自己是喜歡藝文活動的,所以希望把藝文活動的好,藉由擔任志工,把它推廣出去。在志工授證典禮上我提到:來看表演的觀眾們,不單單只是在台下坐個2小時、3小時,你看到的也不只是一場表演,而是去感受到台上的表演者、幕後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台的接待人員,大家齊心全力為了要帶給觀眾一場美的饗宴而一起努力的美好,那才是最令人感動的!

對,就是這股一氣呵成,齊心前進的感覺,讓我無法自拔!在藝文活動聚集的中心臺北,選擇變多了,大劇場、小劇場、喜劇、悲劇、有劇情的、跳tone的,我試著讓自己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多接觸一點。

或許是爸媽給我的天生的藝術因子蠢蠢欲動,讓我情不自禁的流連在各個藝文場所。

這種感動準備開始放大爆氣......


人都會給自己一個簡單的目標,像是一個月要瘦幾公斤、一星期要運動幾次,我則是一個月至少要看一場戲。只是這個至少,在開始工作後,開始爆氣 (哈)。

起初,我會說這是一周辛勞工作後的充電時間,藉由劇場娛樂自己,達到放鬆的功效。現在,我則說我迷戀劇場成「愛到卡慘死」的狀況,就像是個瘋狂陷入戀愛的人一般,每天都迫不及待地要跟情人會面,期待著他又有什麼新的驚喜要帶給我。因為,劇場是及時的、當下的,即使是同一齣戲,也會因為當天的演員與觀眾狀況而有所不同。

劇場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永遠都有新鮮事等著我去發掘。我從劇場裡體驗各式各樣的人生、聽取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也找到我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然後,我寫下從中找到的點滴與感受。原本只想紀錄看戲當下的美好,強迫自己在反芻同時,思考自己獲得了什麼。後來逐漸變成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方式,畢竟人的腦容量有限,連阿不思‧鄧不利多都需要儲思盆來釐清思緒,更何況是我這種麻瓜,所以還是將想法寫下來好了。至於後來收到的回饋,知道有人因看了我的分享而感到開心或願意嘗試進劇場看戲,則又是另一個鼓勵我繼續這樣做的動力了。

火焰之舞的傳奇舞王Michael Flatley說:想一件讓你興奮得起雞皮疙瘩的事,然後放手去做。當汲汲營營為五斗米折腰的同時,要找到件讓自己瘋狂並傾注熱情的事情並不容易。我很珍惜,也很開心我找到了,所以我放手去做。正因為我喜歡,所以再怎麼舟車勞頓,我也不覺得累。

我愛看戲,我愛進劇場,我愛分享我看戲的想法,我愛我做的,我是個跑劇場當跑趴的戲癡戲迷戲瘋子!

2010年8月6日

ㄧ個人,很好。

上個星期五下午,特地請了兩小時假,跑去新竹威秀買票,等著晚上看大家都很推薦的《全面啟動》。排了好一陣子,終於見到售票員向我揮手,小跑步過去:

售票員:請問您要看哪個場次呢?
我:6:40,全面啟動,一張。
售票員:(呆住)
我:對,就是一張 (微笑)。

另一件事情,原本要參加的聯誼活動,因為跟看戲的時間衝突,我選擇看戲而不去聯誼。有點對不起原本要跟我一起去的朋友,因為她害羞,不好意思自己一個人去。

人妻:你會有報應的。(指)
我:有這麼嚴重嗎?
人妻:你竟然為了看戲而拋棄朋友,你要是再把看戲這件事情擺這麼重要,你未來的男朋友會受不了你的冷落啦!
同事A:你的報應就來啦,就是一直都交不到男朋友,因為你的周末都在看戲。

什麼時候開始,「一個人」變成是哀傷的代名詞:一個人吃飯很哀傷、一個人看電影很哀傷、一個人逛街很哀傷、一個人看戲很哀傷。能夠跟自己相處融洽,不正代表我的心理素質非常健康,能夠自得其樂嗎?

仔細想想,我真的很敢。大一時,一個人跑去滋青社上社課;大四突然想到要學踢躂,也自己跑去了舞蹈社;研究所時期,也不顧自己已經是個老人家,就這樣一個人衝去藝文中心當志工;兩年多前,毅然決然一個人到新竹工作,還記得當時在新竹根本沒有熟識的朋友;因為生病,自己找了舞蹈教室上課,也沒找什麼人 一起,反正路邊看到了,就進去了。

實際情形是這樣的:買完電影票後,我很自在的逛街,甚至試穿了平常不會去碰的漂亮馬甲。我超愛看完戲後,一個人靜靜的走在夜晚的台北街頭,想著方才在舞台上看到的種種,偶爾還會刻意仰頭,讓自己感動的眼淚不要那麼快的流下來。我也愛一個人跑去表藝圖書館,借部老歌舞片,很沒形象的在小螢幕前哈哈大笑;看累了,就走去牯嶺街,挑間可愛的小店吃飯,然後再回表藝繼續看下一部。

會不開心嗎?會覺得空虛嗎?其實不太會耶......牽手、擁抱、親吻,這些事情的確是要兩個人才能作。但既然現在是一個人,為什麼要拼命想這兩個人的事情呢?一個人一樣可以過得很自在快樂,而且充實。

想不想找個人一起分享,我承認還是會想。但強摘的果實不甜,所以我選擇境隨心轉。我找到了自己情緒宣洩的出口,甚至變成了另一個我可以跟更多人分享的平台,所以我不覺得孤單。至於那願意牽起我手的有緣人,我不會乖乖被動的等待,也會主動去尋找,就只是還沒找著而已。套句力行重考班的話,寧可多花一年,也不要後悔一輩子。或許要多花好一段時間,但又怎樣,找到好的比較重要吧! :p

既然未來的30年50年,很有可能都要跟另一個人一起度過,現在多花點時間陪自己,不是很好嗎?

2010年8月2日

【預報】青藝盟:花樣年華青少年

時間:2010.7.31 2:30PM
地點:竹圍工作室
名稱:青藝盟-花樣年華10周年旗艦製作 花樣年華青少年 (整排)

先來個導讀......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所舉辦的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是目前台灣最具規模的青少年戲劇節,參加對象為各高中戲劇社。今年7月,第10屆花樣完美落幕。面對一個長成10歲的孩子,青藝盟決定用戲來慶祝,因而有了這齣《花樣年華青少年》。

預報開始......

炎熱的星期六下午,匆忙北上,趕進竹圍工作室的排練場。2:40PM,10多名演員圍成一圈坐在地上,將每個人的聲音集中,做最後專注的發聲練習。場子裡果然有個穿著藍色Adidas的長髮男子跑來跑去,他是大家口中的鬼才鄭智源,也是此次花樣10年大戲的編導。跟我想像中編導該沉穩的形象有點差距。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稚氣未脫的大男孩。

或許正因為鄭有著瘋狂的鬼才頭腦,以及童心未泯的大男孩特質,整齣戲的風格獨特,敘事明快直接,不拖泥帶水。雖然故事走向帶著自溺式的狗血,但戲是好看的。即使是誇張乖誕的劇情,都有著自成一格的華麗衝突質感。

故事人物主要分成兩群,時間線也因此分成兩段:「10年前的高中戲劇社」與「現在要排20周年大戲的花樣劇組」。高中社團生態就是這樣,有人充滿熱血、期望成就不凡名留社史;有人則只是沾個邊,意思意思就好;更有人是還搞不清楚狀況,就莫名的被拉入社。許多的情感與衝突,交織成大家所謂的青春年華。只可惜,在成果展現的花樣戲劇節那天,有人暴走了,留下了遺憾。

10年後,這個戲劇節打算藉由戲劇來慶生,找了曾經在戲劇節得過劇本獎的編導來做戲,導的內容就是校園生活。導排戲的過程中,出現演員人數不足、Crew擺錯道具、腳色入戲太深、助理大倒戈等,讓這齣紀念大戲分崩離析,面臨開天窗的窘境。然後呢?這戲演成了嗎?所知道、所擁有的,是演員還在,過去的訓練與榮光還在,戲劇(亦或是排戲)所帶來的感動也還留著。所以,排戲吧!因為我們是花樣年華青少年!

雖然最終仍以正向之光結尾,但這中間的過程,編導放進了非常多他想跟觀眾對話的議題,讓觀眾在感受笑點的同時,腦袋其實忙碌的在思考著聽到的每ㄧ句話。這些議題,除了藉由劇情內容說明,還安插腳色像上課似的,直接對著觀眾傳授他的想法。

對於戲劇,端看你想不想要。
演戲的情感都是假的嗎?
觀眾憑什麼坐在台下看你扮媽媽?談戀愛?學大人上床?
為什麼要演戲?什麼是好戲?看不懂戲?什麼又是隱喻?
..............................................


要說這些拋出的議題是刻意也好、矯情也罷,但卻一點都不討人厭。因為,我在這戲的演員身上,看到了最真實的答案。此次演出《花樣年華青少年》的演員都是藉由甄選而來,其中不乏有過演出經驗的演員,也有初登場的新生之犢。演員的演出非常令人激賞,光是整排的能量就高張沸騰,絕不輸給專職演員。

劇中有一句話問到:「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影響另一個人的?」我不禁又問自己,是誰影響了我,讓我愛上劇場?又是從什麼時候,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傳遞劇場的美好,即使只有一個人,多一個人願意進劇場看戲都好。

說是藝術向下扎根,或是寄望產生蝴蝶效應的影響,青藝盟的花樣青少年戲劇節,給了許多愛好戲劇的高中生一個開始的契機與繼續努力的動力。而這齣《花樣年華青少年》,把這種種的契機與動力集結,希望成為更大的力量,將這群劇場種子 (或是剛冒頭的嫩芽) 的熱血與熱情,發送給所有已踏進劇場或尚未踏進劇場的觀眾知道。

沒有大卡司大製作,也不是什麼經典文本,更沒有砸大錢的多媒體聲光特效,有的就是一齣戲,一齣美好可愛的小戲,一齣新奇瘋癲的小戲、一齣會讓你思考很多的小戲、一齣不會讓你後悔買票進劇場的小戲。

演出資訊:

§ 2010/8/13~8/15 青藝盟
:花樣年華青少年
§ 花樣年華10周年旗艦製作
購票請按我
§ 編導:鄭智源

§ 註:戲長3小時,有中場休息。另外,中場休息時會有個超可愛的小橋段,請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