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阮劇團 X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

時間:2016.07.30 1:30PM
名稱:阮劇團 X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  馬克白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寫成已400多年的莎劇之所以好看,除了描寫人性深刻入裡,對現代觀眾而言,看導演、編劇與演員如何詮釋經典文本,並從中傳達自身意念與新解,這,才讓人最興奮不已。今年初甫來台的Olivier Py《李爾王》,一句"Ton silence est une machine de geurre" - 你的沉默是一具戰爭機器,把觀眾拉成了帝國頹敗的元凶;Sam Mendes與Simon Russell Beale合作的版本,則以醫學病徵試圖解釋老年李爾的行為反常,為不合理的劇本設定找出口。本以為《奧賽羅》裡的Iago就是個有強烈野心、不惜一切也要往上爬的壞傢伙,但我卻在Nicholas Hytner執導、Rory Kinnear演繹的版本裡,看見了純粹為惡,有著另一種非狡獪心機、而是打從心底反社會的角色樣貌。就連同一個導演,在不同的時間所導的同一個作品,都可以看到詮釋者與導演當下想要告訴觀眾的訊息,如蜷川幸雄相距10年的《哈姆雷特》的挪威王子形象,從早先的挺拔英勇,到後來的瘦弱無力,幽微地說著導演所看到的日本 - 由弱者接收原本強盛的王國。

這檔由台日跨國合製的《馬克白》,於2015年開始計畫,中間經過了劇本翻譯 (日文翻中文,中文再潤成台語)、演員徵選 (臉書還開放直播),以及密集的六周訓練,終於在2016的炎熱夏日,於嘉義宇宙首演。過往的跨國製作常有融合尷尬的問題,不是導演手法與演員表演方式產生衝突 (Robert Wilson抽掉京劇底蘊,與魏海敏合作《歐蘭朵》),就是少考慮到當地的語言文化特性 (2011年TIFA的旗艦製作 - 鈴木忠志《茶花女》)。然而,這次的《馬克白》卻沒有這些問題。作品不但保有台語美妙的音韻,放入許多台語特有的用詞與歇後語,更在強力的身體訓練下 (聽說演員都瘦了不少),讓台灣演員綻放出流山兒式的劇場美學。最重要的,是導演與劇組藉由《馬克白》,提醒並反映現下世界的黑暗,將原本只是探討人性道德的故事,增加了濃厚的反戰意識。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來台多次,就看過的兩檔作品《義賊☆鼠小僧》《女人的和平》,不難感受到強烈的劇團風格:生猛有力、有著「啊!一次通通都給你」的豐沛生命力。長年在嘉義打拼的阮劇團,除了越辦規模越大的草草戲劇節外,過去也不乏有台語改編西方文本的演出,以親民常民的戲劇能量深耕地方。雖然一個在日本,一個在台灣,卻在某些理念與作法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巧合。

《馬克白》的原著名為《Macbeth》,但在這個版本卻是《Paint it, Black!》。對比整部作品的調性,主角馬克白原是戰功彪炳、忠心耿耿的將軍,卻因為逃不過命運捉弄,說是被女巫的預言糾纏也好,抑或是妻子從旁的施壓也罷,總之是因著外在的環境壓迫,使得馬克白有著被拱上權力王位的無奈與恐懼。過程猶如劇中歌曲〈抹黑〉寫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攪在一起加在一起融在一起,最後全部都黑漆漆,全部都抹黑,一代名將因而成了暴虐無道的昏君。此外,這版本增加了女巫的數量,從原先的三女巫,變成了十女巫,讓所有的場景都有象徵厄運與秩序崩毀的女巫存在,如女巫們在戰爭場上游移、一同慶祝與高喊萬歲馬克白、甚至直接是馬克白夫人的侍女等,強化了悲劇氛圍時刻環繞在旁,命運必然會發生的不可逆。角色安排上也有個巧思,讓同一個演員同時飾演馬克白母親與馬克白夫人。這讓視覺上已經強勢的馬克白夫人更加威權 (余品潔比周浚鵬高,長相也比較成熟),透過設定讓馬克白有了嚴重的戀母情結。

馬克白或許驍勇善戰,但作壞事的能力卻還是幼幼班,極度懦弱與不堪一擊。甚至是死後,鬼魂都還需要母親安慰。這種種的外環影響,不僅凸顯良善高貴的人性可以被環境染黑 (Paint it Black),更讓人對女性/神靈等他者主導戰爭一事感到悲傷與惆悵。女巫一開頭就唱了:「那個地方有男人也有女人,男人全都在為生死搏鬥,日日夜夜,一天又過一天,時間一直往下走,沒日沒夜地殺來殺去,何時才會回來?」原是馬克白知道夫人逝去後的獨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在此轉換成女人/女巫對戰爭的控訴與面對自家男人死亡時不得不吟唱的謳歌。畢竟戰爭過後,男丁死去,留下來扛一輩子的,都是女人呀!對照4月流山兒x樂塾演出的《女人的和平》,令人不禁莞爾一笑:一是玉石俱焚的復仇,一是甜蜜逗趣的和平抗爭,不變的同是反戰的意念。

原著的結尾在馬克白死後,由蘇格蘭國王的長子登基為王。至於女巫預言提到的,班柯 (劇中的陳闊) 會成為國王的父親一事,導演用了極為諷刺的方式表現。馬克白被抹黑變成馬克黑後,仍有一幫份子協助他剷除異己,其中包括一名戴著面具的神秘男子。直到最後馬克黑一派全數陣亡,面具男用著紅繩牽著班柯之子 (劇中的陳文福) 出現,在觀眾面前脫下了面具,短暫地將皇冠往魁儡國王的頭上一戴,隨即丟棄。戰爭的背後總是有著許多不可告人的陰謀論,而當局者永遠都不知道誰是真正綜觀全局且掌握風向的大魔王。戰爭,不過是少數人在手上把玩、等著收割的權力遊戲。

我向來很喜歡流山兒的群戲,調度流暢,畫面華麗大氣,加上滿載的演員動作與情緒,相當震撼。當演員從四面八方衝出來時,觀眾席也會跟著一起震動;還有舞台上舞刀弄槍的鏗鏘作響、揮舞大旗與甩動鞭子的那個風聲與呼嘯聲,哎呀真是讓人看了心情好激動啊 (咬手帕)!可惜的是,馬氏夫婦的火花一直到馬克白登基為王後才出現,一方面是周浚鵬的馬克白還是太年輕,除了聲音偶爾會漏了餡 (本人是個溫和的暖男),在舞台上的氣勢也不太能讓我信服他是偉大的將軍 (是因為個子比較小隻嗎);另一方面,余品潔的馬克白夫人在前半段的心機表現太過用力,不甚真實。當馬克白真的成為國王,其脆弱無助、自卑害怕轉自大的形象浮出後,夫婦二人的撞擊與對手戲才精采了起來。

倒是因為《馬克白》,我發現了兩個好亮的演員啊:飾演陳闊的陳盈達與飾演高夫的彭浩秦。(以下是花癡時間)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這兩個人的劇場演出,但直到《馬克白》,這兩個人才「登啷」的跳出來。我很喜歡陳闊面對馬克白的穩重,但在聽取女巫預言與國王即位時又有著令人費解的鬼胎 (雖然最後胎死腹中,沒成)。因為不是女人生的,所以可以殺死馬克白的高夫,在下半場有非常吃重的演出:國王次子試探時的困惑不屑到接受、得知家中妻兒慘遭殺害後的怒吼幾乎要凝結周圍空氣,以及最後與馬克白對決時一次次沒真打在臉上但卻可以迸出怒氣的拳頭,彭浩秦不光是能量爆表 (臉上的青筋都要炸了),情緒上變化也做足做滿。所以,彭浩秦是《馬克白》裡的MVP (灑花)

演出一開始有個穿著現代的女子說著這世上還存在的戰爭紛擾:沖繩美軍基地、藏人自焚、新疆獨立運動等,說著這些都離你們/我們很遠,都跟你們/我們沒有關係,並在馬克白稱王一場戲又再次拿著大聲公出來重複一次。從導演的臉書上可以看到不少沖繩的抗議新聞,知道這些都是他關注的議題。然而,整齣戲的反戰意識已經充分藉由歌詞、角色塑造與手法編排表達,實在不需要再特地跳脫劇情時空/背景說教,斧鑿痕跡明顯。

開場前與結束後都可以聽到場館內播放的飛機聲,更精確的說,應該是戰機聲,搭配著故事落幕時眾人所唱的歌曲:

「我有一個夢,像鳥兒,亂飛在空中。
我做一個夢,一直飛,越飛越狂亂。
一直飛,飛到半空中,
自由又自在。
滿天飛,如同在夢中,
遙遠的世界。
像鳥兒,亂飛在空中的,
一個夢。」

祈願,沒有人會被迫拿著槍桿子上戰場,也沒有人會被迫顛沛流離,而世界終能和平。


後記......

1.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雖然交通沒有那麼方便,但真的是個非常不錯的場地,去過的團隊也都說嘉表是個很替團隊著想的優秀館方。對了,場館外頭的荷花池長得又美又好呀!

2. 服裝好好看,妝髮好好看。(請原諒我真的很不會寫設計這一塊...Orz)

3. 我看的是星期六午場,碰到了好多劇場人。除了有台北/高雄代表外,宜蘭/苗栗/台南都有代表。我在想,隨著台中國家歌劇院與衛武營即將開幕運作,大家都會到處跑了吧:哪裡有好作品就往哪裡跑!


2016年7月23日

田馥甄 X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小夜曲

時間:2016.07.21 8:00PM
名稱:田馥甄 X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小夜曲
地點:雲門劇場

是的,是「田馥甄X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不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X田馥甄」。

相較於一般劇場演出有三到六個月的宣傳期,《小夜曲》的資訊很晚才披露,幾乎是跟著歌手Hebe的專輯預購消息一起露出 (約莫一個月前)。從節目介紹可以感覺劇場演出應是由歌手的新專輯出發,為Hebe與她的新作品量身打造一檔戲,是另一種宣傳專輯的方式。憑藉著歌手的高人氣,票券於開賣沒幾分鐘便售罄。

之前也有娛樂圈與劇場圈合作的例子,如前叛逆男子的《新社員》找來各家樂團吉他手飾演吉他手 (蘇打綠的家凱、南瓜妮歌迷俱樂部的柯家洋等)狠主流則要蔡柏璋和蔡依林互相PK對方的領域 (前者跳舞、後者念莎劇獨白)。對我來說,只要站上了舞台,不管是素人、影視明星還是劇場科班出身,就是一律以劇場該有的演員專業看待。這也是我覺得《小夜曲》聰明的地方:讓Hebe做她最擅長的事情 – 唱歌,並創造了一個符合Hebe輕柔調性形象且沒有太多情緒波折與對手戲的角色 – 睡眠治療師。整場演出就像是一場夢境,Hebe用她的歌聲,一首一首的引導觀眾與劇中人物探索生命的起伏。即使演出一開始跟茉莉 (施宣卉飾) 對戲的氣勢與口條偏弱,有著害怕與放不開的顫抖,部分咬字也不甚清楚,但整場演出下來,瑕不掩瑜,Hebe詮釋得安穩妥當,涼沁宜人。

回到演出本身。這幾年王嘉明與莎妹大量地在劇場裡使用即時錄像,玩了好幾年下來,不得不說《小夜曲》在攝影機與剪接cue點的技術執行非常流暢:從可拆解的冰箱後頭特寫演員表情、直接在舞台上放一片布景就成了咖啡廳的玻璃窗、做愛的錯位、翻倒牛奶的鏡頭移轉、以及直接以攝影鏡頭作為第一人稱行動。技術雖然不新,但完成度高且細緻,讓人很想特別為幕後技術人員鼓掌。

《小夜曲》沒有要說什麼大道理,更沒有深切入骨的體悟還反省,而是一縷清風,悠悠地將都會生活有的喜怒哀樂甜蜜嫉妒憤恨,以一種無壓力又帶點文青式的囈語說出,再加上顏值演技都優的一票演員 (畢竟人家–嚴藝文–有拿過金鐘,但這個笑點好像沒炸),以及好聽的音樂 (Hebe是真的會唱,雖然歌詞跟劇情沒關係),《小夜曲》是個挺能讓上班族抒壓與感覺療癒的作品,比起同樣是以歌手為出發的《膚色的時光》好得太多了 (硬要拿出來鞭屍,哈哈)

然而,相較於技術層面,《小夜曲》的劇本顯得空泛。除了人設與吉本芭娜娜的《廚房》重疊外,專心致志於營造夢境與現實的糾結與朦朧 (也有可能是寫到後來不知道怎麼結尾),快速變換一個又一個推翻前例的新現實/新夢境,卻沒深入描寫與探討角色背景與情感的其來有自,使得所有角色其實都是同一個角色,沒有區別性,掙扎的也皆為不可言說或無法言說的痛苦與寂寞。然而,這些都已是陳腔濫調,有太多創作在談論都市的疏離與孤寂。談不出新意,於我就無感。

整體來說,《小夜曲》是一次成功的異業結合,它提升了歌手的優質形象,也帶另一個圈子的觀眾進劇場,拉抬劇團 (莎妹) 與場館 (雲門劇場) 聲勢。我並不覺得莎妹只是單純的抬轎手,它很忠實且盡可能地呈現只有劇場才做得到的神奇魔法:Live現場一鏡到底無NG的熱烈氛圍、影像與舞台實境的切換與視覺low-tech特效等。作為一個在劇場跑跳多年的觀眾,搭著接駁車前往劇場時總想著,到底會有多少人因此入劇場坑呢?

戲總是要演給觀眾看的,演員與劇場從業人員需要更多人的掌聲與關注。「戲子呀,這一身的功都為了台上,就連這雙腳也得活在台上 (這句話出自國光劇團《百年戲樓》)。」就從《小夜曲》開始吧,讓我們來做個角色點點名:


茉莉 – 施宣卉
阿勇 – 黃俊傑
阿勇同父異母的妹妹小翠 – 趙逸嵐 (小8)
阿勇的媽媽 – 嚴藝文
帥氣的調酒師 – 時一修



2016年7月16日

像你跟我這樣的人:再看窮劇場七種靜默 - 懶惰

時間:2016.07.10 2:30PM
名稱:窮劇場  七種靜默  懶惰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1F實驗劇場
NOTE:2012年首演的相關心得

前陣子我很焦慮,或許現在還有一點。

我決定換個工作環境,還要搬家,離開習慣的劇場綠線 (註:松山新店線是綠的),兩件大事都即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發生。雖然是有意識地變更生活方式,心情也充滿興奮與期待,但隱約中卻有個疙瘩存在:這樣(積極)的追求,是不是落入某種窠臼與不得不汲汲營營的習慣?

記得兩年多前第一次換部門,主管在送別卡片上寫著:「Jimmy一直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就往你想去的地方努力吧!」看到的當下有點驚慌,身為一個容易搖擺不定,老是煩惱於先睡還先吃等芝麻小事的天秤座,在翹翹板兩端猶疑就是我的日常。

所以,是我不夠了解自己?還是這個社會體系迫使我改變?

我一直很感謝劇場,和劇場對話是我易感情緒釋放的窗口。當看到特別有感的演出,其餘韻與力量是不會隨時間消逝的,《懶惰》就是一例。《懶惰》首演於2012年,自此之後變成高俊耀的粉絲,喜歡俊耀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簡單明瞭,清晰俐落,沒有一絲累贅。2016再次進場看《懶惰》,應證了劇場作品會隨著時間成長:成長的元素包含導演、演員等劇組人員、演出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觀眾自身的改變。

窩在黑盒子裡,我不停地在思考,差異的這四年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先不論演出本身,「我」的差異在哪裡?首先,隨著年歲增長,我越來越愛坐在牯嶺街小劇場可以靠牆的位子,好支撐這副每天被各式壓力摧殘老化的身體;台詞於我而言,聽起來更加刺耳嗜血與直接;還有,我覺得我從子玲那個初出社會還帶點期望的角色,變成戴著面具的黃民安的上班族角色 (也有可能是因為民安的角色跟我的年齡較相近)

最令我恐懼的,莫過於四年前看《懶惰》,我將重點放在被驅動的人們的軀體:人作為一種商品,被社會利用消耗。所以身體很勤勞,規律出入各種勤勞的場合。而在這四年間,在我企圖不被勤勞的懶惰給吞噬的種種練習後,再重新看《懶惰》,我卻依舊覺得恐懼。特別是上班族的掙扎,在看似放鬆的對話當中,其實早就緊繃地快要斷掉。或許這也是我越來越愛獨處的原因,因為只要面對人,總是得小心翼翼。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也盡可能的去接觸不同樣貌的人,試圖找出生活意義的更佳解。

經過了四年的歲月洗禮,演員的存在感更明顯了!不只是身體的質地更沉穩,散發出的感染力量也更強。比較有趣的,是在認識演員的情況下,看著他們收斂自己,將自己放進充滿框架的角色個性裡,但這些個性卻有著所有人的影子:鬼點子超多又好動的黃民安變成束縛力極強的工作主管、總是笑臉迎人認真思考劇團未來願景的彭子玲要成為了無生趣活著的上班女郎、笑容超可愛看起來完全沒有殺傷力的王肇陽則是必須變為有著殺傷力的憤怒反社會青年。

《懶惰》的故事很讓人痛,但不管是隱隱藏在微笑與制度裡等待迸發的躁動,還是顯露於外不安於室的狂亂衝動,都是源自本能想要逃脫的反動,不願再當原地踩輪奔跑的小白鼠。我的焦慮還沒散、疙瘩也還在,依舊在了解自己的路上跌撞,還是必須因應環境改變。生活,永遠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所以…

「像你這樣的人,要幸福喔!」
「像我這樣的人,會幸福的!」
無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