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短記] 新點子舞展 林素蓮:福吉三街

時間:2016.05.28 7:30PM
名稱:新點子舞展  林素蓮  福吉三街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這場演出會有最適合觀賞年齡:六七年級生。裡頭用了大量民歌時期的歌曲 (歡樂年華、紅紅青春敲阿敲、紅蜻蜓等)、穿插了童年時期的片段 (十八啦、跳房子、黑白黑白我勝利)、還有近幾年的幾場學運與民間抗爭。舞台上的人物奔跑,跑出一幕幕快速掃過的回憶片段,人生跑馬燈大抵就是如此。

年近花甲的長者看著道路上不停抖動的每一個人,表情若有所思:生命漫長、孤單,充滿苦痛與掙扎,卻又輕飄飄的,起頭於小學司儀宣布朝會開始,結尾在唱著伴著夕陽落下要回家的小小羊兒。

我是七年二班的,《福吉三街》對我來說有些趣味在,但作品還是好分散:為什麼是這些素人?為什麼是這些角色 (警察、陣頭、高中男生、愛畫畫會彈烏克麗麗的女生等)?為什麼是這些歌曲?什麼是邊緣人物 (福吉三街是林素蓮的邊緣人物計畫三)?以什麼為基準的邊緣人物,是社經地位、還是年紀、抑或是職業舞者?

有好多疑問啊!



2016年5月22日

[短記] National Theatre Live:Othello

時間:2016.05.22 4:45PM
名稱:NT Live - Othello
地點:信義威秀影城

這周沒進劇場,改進電影院!

我一直不太喜歡Othello這個本,原因跟King Lear一樣,都有邏輯問題:前者太容易被煽動,後者根本老番顛。即便有很多分析寫到,Othello因為種族、長相、童年、年齡差距、階級等因素,使得他是自卑的,即使已經有了權力與愛他的人在身旁,心裡的不安全感依舊存在,也造就他多疑的個性。

不論我自己對於劇本的先入為主,我好喜歡 Rory Kinnear 的Iago 啊啊啊啊啊啊!雖然 Iago 的確設了很多局,但 Rory Kinnear 的 Iago 不是狡獪心機、表面假象的那種,而是打從心裡的反社會。所以,當他睜眼說瞎話時所表現出來的真誠與忠心,絲毫沒有任何違和感。當然他還是會雀躍與欣喜 (拿到手帕那幕太可愛了 >////<),但那就是一種"Oh Yes",是天真的孩子拿到玩具可以玩耍的高興!

Adrian Lester 的 Othello 太帥了些!在 Othello 沒被綠眼魔鬼附身前,對於 Desdemona 的愛意都滿出螢幕了。那些個毫不遮掩、戴墨鏡還嫌閃的詞兒啊,怎麼可以講得那麼的自然,聽到我都要害羞地跌坐在地板了。 . 因為是電影版,很多時候鏡頭已經幫我決定了我的視角,如在 Iago 對著觀眾說明詭計的同時,特寫 Cassio 與 Desdemona 兩人的動作 (但其實我比較想看 Rory Kinnear 啊~)。這種刻意不拍說話的人,而拍說話的人的內容裡所暗喻的內容,在影片裡非常常見。

另外,影片中看到的舞台設計是有趣的。灰撲撲的多個貨櫃擺在舞台上,藉由貨櫃牆打開/切換事件發生的場景,相當流暢。但我很好奇,貨櫃同時間也把舞台切開,也就是只有一部分的舞台是有情節發生的 (如左舞台的群架、右舞台的廁所),又影片的拍法已經直接將畫面zoom-in到那個貨櫃裡頭,所以,要是真看到全開的實際舞台,會不會覺得有些空曠呢?

可以消化落落長又不那麼口語的文字,加上適切的情緒,再丟出來給觀眾。即使已經透過一層螢幕,威力仍舊不減!啊~ 演員好優秀啊啊啊啊啊~ 喔對了,那場群架真精彩!




2016年5月21日

【演前預報+短記】林文中舞團:流變 Panta Rhei

時間:2016.05.19 7:30PM
名稱:林文中舞團  流變 Panta Rhei
地點:新北投七一園區

新聞稿上頭寫著「流變」一詞的靈感來自希臘字詞"Panta Rhei",意指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便是「凡事都在持續改變中」。我看著這句話笑了,因為公司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流傳著:在這裡唯一的不變就是變。這樣的思考,推動了商場與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與競合關係,甚至成為了「不改變就會被追上」的壓力。然而,依循萬物流轉思維的《流變》,反而給了正值工作狀態緊繃的我,一個喘息與呼吸的片刻。

八名舞者從團體擴散,悠遊穿梭於或大或小的群體與個體之間,時而跟隨著團體的呼吸,時而各自獨立發揮。我想起了國高中黑板上,由一個個小圓點與一條條小黑線組成的化學課:前者的圓點是舞者的頭與軀幹,後者的黑線是舞者的手。由於舞者的身體持續地在變化與移動,化學鏈的樣子也一直在改變。在互相的拉扯與吸引間,組成了多樣排列組合的形體與樣貌。

請不要試圖去找《流變》的故事,因為它沒有故事,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場上的起伏,不停從腦袋裡蹦出來的情緒與想像:聚合、分離、融入、四散、自願的跟從、被迫的驅離、和諧的二重唱、略帶不安的尋覓、帶點重量的滑步與陷入、怎樣都還是要奮力高高地跳起、不穩定的傾頹又再起等。舞作裡有著許多關節扭曲、滑溜、鬆脫的動作,將這些細碎的動作相連,製造出一個接一個的連動。因此,不只是舞者需要拆解身體各部分,舞者本身就是作品中的一部分身體。電流相接、河水奔流,可以是牽一髮動全身,也可以直接跳出理所當然的現狀 (流到分支去了)

在編舞家的巧手下,不變/動(的身體)是一種規律,變/動(的身體)也是一種規律。無招勝有招,一切皆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進程與邁步。所以,即使《流變》的整體氛圍生氣蓬勃,卻仍能帶給人平和與寧靜。舞作自在地流洩出優雅靈巧的氣質,纖細中有著源源不絕的能量延續,場上的脈動與波形豐富多彩,是速度與時間的快與慢、空間與力量的動與靜、以及主動與被動間的探索與干涉。

這幾年看舞的經驗告訴我,我會被展現出自然規律性的舞作吸引,如今年初Christian Rizzo的《依據真實 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羅莎舞團 Rosas 的《Drumming》、驫舞的《Freesteps 自由步》。純粹的身體,純粹的跳舞,我喜歡這樣的純粹。

喔對了,再直白一點說《流變》。看排的這晚我本以為會累到打瞌睡,沒想到排的前20分鐘,我甚至捨不得停下來低頭寫字做紀錄。但後來想想,反正我都買好票要進場看演出了,為了周末好好寫預報,還是低頭一下好了~

《流變》只有兩場,我非常真心誠意地說,請買票去看演出,我真的非常認真 (睜著水汪汪閃亮亮的大眼)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6/06/04 ~ 2016/06/05 
◎ 演出地點:城市舞台
◎ 藝術總監/編舞:林文中
◎ 舞台設計:吳季璁
◎ 燈光設計:宋永鴻
◎ 影像設計:王奕盛
◎ 音樂設計:林芳宜
◎ 服裝設計:楊妤德
◎ 舞者:林筱圓、陳欣瑜、黃郁元、黃筱哲、林佩萱、簡上婷、林廷緒、鄭皓
◎ 演出團隊臉書:WCdance 林文中舞團
◎ 購票網址:http://goo.gl/AyIgt0

--------------------------------------------------------------------------------------
時間:2016.06.04 7:30PM
名稱:林文中舞團  流變 Panta Rhei
地點:城市舞台

看完彩排後兩星期進劇場看正式演出,還是很喜歡《流變》。即使第二次看,舞者們游啊游的身體與變化依舊是讓我覺得興味盎然。

不過啊,我反而不愛正式演出的音樂,太多了太多了!舞蹈動作雖然時而柔美、時而爆裂,但邏輯都是一樣的,都在同一種介質裡做變化。但音樂的段落分得斷裂,又段落間的風格差異不小,配器也多元,反而干擾了舞作。我自己在想,若是讓音樂極簡,改採同一種風格與配器原則,甚至是不要有那麼多旋律,是否更能搭配舞作變與不變間的圓滑轉移?(天馬行空想起來都很簡單 XDDDDD)

相同的問題也發生在燈光上,有時會覺得燈光打得太具侵略性,跟音樂一樣有斷裂問題 (特別是最後一段立在舞台側邊的燈全亮,嚇到我了 XD),只是沒音樂那麼嚴重,或是沒音樂那麼明顯好被察覺~ 哈哈哈

最後是視覺!因著不同光線與風動而有不同姿態的紙很美,有晶瑩剔透感!但是不是有更好的擺設與使用方式呢?我還沒答案...(思考)




2016年5月13日

咬人貓 2.0 版

時間:2016.05.13 7:30PM
名稱:咬人貓 2.0 版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這周末的牯嶺街小劇場有兩檔2015年臺北藝穗節加演的作品:一樓是心酸酸工作室的《雜生少年》,二樓是演員胡雅婷的《咬人貓》。又今天公布的金曲獎入圍名單裡,曾經在臺北藝穗節音樂類拿獎的創造音樂室內樂團 (CMO) 入圍了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好,扯遠了...

咬人貓是一種植物,常群生在潮濕山地,人要是碰到的話會感覺刺痛,但植物本身是有藥物功效的。以這種植物一體兩面的特性,比喻了故事裡的兩個主題:一個是被家庭拋棄而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透過適切的照顧與關愛,並非只有走上歹路一途;另一個則嘲弄了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偏頗,讓孩子從出生到死亡,都宛如紙娃娃一樣被操弄玩耍。

老師韓方 (胡雅婷飾) 前往地處偏遠的學校應徵教職,這裡收留的都是被社會遺棄的小孩。學校僅以號碼為他們命名,直到他們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後才會送返人群。學校裡還有一名機器人 (周浚鵬飾) 協助打理大小事,以及神秘的、不請自來的工友老春 (莊雄偉飾),特愛照顧校園邊緣地帶的雜草咬人貓。

一開始,演員就表演了一則不太正常的殺人推理案,提醒觀眾接下來的故事並非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與絕對。劇情走的是魔幻路線,不時有跳脫常理的設定,但透過偶戲 (用掛在衣架上的童裝代表孩子) 與投影的元素,使得情節的銜接與轉場還算順暢,也達到不完全真實的想像情境。主線是老師在這場教學的過程中,因結識了13號女孩,慢慢地打開了往事與記憶的潘朵拉之盒;副線則虛構了一個Childmaker的養成遊戲,有玩家熟悉的技能點數、課程訓練,但內容時不時穿插著誇張荒謬的時事哏 (社交禮儀課握到死亡之握、數學課是數學課但音樂課還是數學課),引人發噱。

不過,主線跟副線的關聯並不大,前者陰暗詭譎,後者輕鬆諷刺,調性相距甚遠,猶如分開的兩個作品,即使副線整段拿掉也不會影響主線進行 (倒是可以獨立拿出來發展)。再者,副線的遊戲操作橋段太過冗長,加上演員的喜劇節奏掌握不佳,卡詞又卡得多,很多理應是笑點的地方卻笑不出來。三名演員當中,除了周浚鵬的詮釋與口條是可以的,胡雅婷與莊雄偉的表現方式都有不夠飽滿的問題,情緒、表情、肢體都還沒做到足就停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演員在台上不講話時,就會落入尷尬不知所措的空拍。

猶如演出開頭的不正常殺人推理案,《咬人貓》有個急轉直下的結局。之所以說是急轉直下,是因為我覺得劇情或是導演手法並沒有好好的鋪陳與醞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像是老師怕火 (怕火應該是很常見的,因為火很危險呀)、到學校任教後便不停地做惡夢 (這間學校的學生特殊,工作壓力大也會做惡夢)、以及對於孩子的不信任 (一般人對於問題兒童多半抱持懷疑態度) 等,這些非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卻導出了作品最大的秘密,讓人覺得證據薄弱了些呀!


2016年5月12日

[短記] 音樂時代劇場:微信2.0

時間:2016.05.11 7:30PM
名稱:音樂時代劇場  微信2.0
地點:水源劇場

昨晚看完戲後回到家緊接著11點的會 (一路到12點半),所以來不及寫下《微信》的想法,今天來補一補。音樂時代的作品我幾乎都看了,雖然不想這麼說,但《微信》真的是個不及格的作品,而且是非常不及格的作品 (唉)。

《微信》最大的優點在於:這是一台會唱也會演的演員。除了兩名來自中國的歌手我不熟悉外,其他表演者的演出我至少都看過1~2檔,有來自只是嚷嚷、A劇團、天作之合、耀演、OnStage等團的表演者,我即使叫不出名字,也一定說得出我在哪個作品看過。所以,這是一檔表演者真的能唱的演出。

好的,優點就僅止於此。接下來,要說不好聽的話了。

首先,劇本是《微信》最大的敗筆。因為微信WeChat是中國的通訊軟體,兩岸的用字差異與對於介面的陌生所產生的距離我都可以理解與接受,但整部作品的情節發展沒有邏輯、角色片面空洞、感情絲毫無鋪陳,如:男女主角的一見鍾情沒有火花、三角戀與陰錯陽差的誤會寫得粗糙、APP的虛擬與真實更是膚淺表面。水源劇場的冷氣已經很冷了,但劇本的空洞更加讓人覺得涼意陣陣...

再者,導演跟編舞完全沒有發揮功效 (大東我很尊敬你,但我必須要說實話)。講直白一點,我甚至不覺得《微信》有編舞可言。音樂劇裡可以使用歌隊,但請不要把他們當成排舞或伴舞小天使,左右交叉完換上下交叉,然後再來個斜面交叉,走路繞圈,我一度以為是來到了國慶閱兵典禮,傻眼。至於細項的燈光打歪 (最後男女主角在簽唱會見面的那段,我完全看不到演員的臉,因為一點光都沒有),直來直往的上下道具、毫無設計與調度的演員進出場,都讓人尷尬莫名。

中場休息時我忍不住跟朋友抱怨:「告訴我,我到底剛才看了什麼東西?」上半場我一度覺得歌曲寫得很糟,但下半場有稍微挽回頹勢 (我還挺喜歡真相大白那首多人吵架的歌曲)。後來想想,應該是劇本實在是太糟糕,寫不出什麼啊!不然旋律是不錯的...Orz

演出前有聽聞一些音樂時代的傳聞與風風雨雨,看完《微信》後,我的心情既憤怒又感慨。憤怒的是,音時怎麼可以把這樣的作品端給觀眾;感慨的是,我曾經那麼喜歡的音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淪落至此?

回家查了一下,發現中國的演員劉令飛是演過上海Cats的搖滾貓啊!但...完全沒有讓他表現的機會啊,劇情沒有,歌曲沒有,唉...


2016年5月4日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 + 樂塾:女人的和平 / 流山兒祥:日本銀髮戲劇二十年

時間:2016.04.30 7:30PM
名稱:日本流山兒★事務所 + 樂塾  女人的和平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繼2015年帶來《義賊☆鼠小僧》,深受台灣劇場觀眾喜愛的流山兒祥再次來台。不過這次演出的成員,是一群平均年齡60歲的素人劇團:樂塾。雖說是素人團,團員也多半跟著導演作戲十年有餘。此次的作品《女人的和平》,為劇作家寺山修司改編自古希臘喜劇《利西翠妲》,講述兩個國家的女人決定以性做武器,相約好不跟家裡的男人「那個那個」,以性罷工的方式抗議,藉此終止長達20年的戰爭。

跟鼠小僧一樣,熟悉的庶民風情,依舊生猛有力的呈現方式,一開場就讓我覺得吃了補血果實,讓下午還在發燒昏睡的我,HP條瞬間補滿!故事荒謬逗趣,笑鬧可愛,看著台上的大媽們用著笨拙的身軀,盡情的伸展肢體,賣弄風騷,即便動作不那麼整齊,卻絲毫不影響觀看的趣味。此外,樂塾有很大一部分的台詞是用唱的,而且是直接不假修飾的唱白給你聽。不論是毫不避諱的批鬥男女之間的不平等,還是大方豪邁地展現自己豐腴的曲線與旺盛的情慾,都再次證明了女人的身體即便有了歲月風霜的累積,精神與能量仍舊是無人可擋。歌曲的選擇豐富多樣,從雄壯的軍樂、重新填詞的中日文歌曲 (AKB48周杰倫)、到奔放熱情的拉丁曲風,大雜燴的元素,在導演的安排下,有著隨性自成一格的信手捻來,輕鬆自在。

正是這種質樸不作假的自然,大大的療癒了觀眾的心呀!


早在演出前,我就報名了兩廳院在5/1星期天上午舉辦的「日本銀髮戲劇二十年」講座,以樂塾的歷史為主線,談論他對於熟齡劇場的想法。

流山兒祥在日本素有「地下劇場帝王」之美譽。年輕的流山兒認識了當時許多日本小劇場運動第一代的人物如鈴木忠志、寺山修司等人,讓他在23歲時就創立劇團,盡情在劇場裡發揮他驚人的創作能力。或許是50歲而知天命,面臨中年的覺悟,再加上當時母親重病需要人照顧,從幫媽媽洗澡而認識的老年身體,讓他好奇這樣的身體若放到舞台上會是怎樣的模樣,興起了創立熟齡劇團的想法。

當時正好有個閒置的Space早稻田劇團空間,一方面想著要如何維持與活用場地,另一方面也想跟中老年人一起玩耍,因而創立了樂塾。參加條件很簡單,只要年滿45歲就可以!一開始的成員有四女一男 (創團男演員後來因為演出而引發家庭問題退團),感覺像是找團員來唱卡拉OK,一個月練習兩次,一年推出一檔作品,多在日本五月黃金週時演出。作品特色是運用流行歌曲與歌謠創作。因為團員是素人,到了劇團還常常會擔心家裡的衣服沒人收啊,或是帶著便當到劇團跟大家分享之類的,氣氛非常愉快。

樂塾五周年的時候,演出了樂塾版的《凡爾賽玫瑰》,接著同年9月的星星王子,差不多底定樂塾歌舞劇的演出形式,劇團也擴編到12人,有不少團員是從當時留到現在的。樂塾十周年,推出野田秀樹改編的《仲夏夜之夢》,首次在比較大的本多劇場演出,引起許多媒體關注報導,同時也在日本各地興起一股中老年劇團的成立熱潮。漸漸的,團員再次成長到20人,練習時間也增加到一星期一次,並隨著演出時間逼近,增加到一星期兩天到五天。

2013年,樂塾帶著劇團兩大代表作之一:樂塾歌舞伎版的《第十二夜》,前往加拿大維多利亞藝穗節演出,獲得最佳劇團獎,證明了這群歐吉桑與歐巴桑的迷人舞台魅力。有趣的是,因為劇團組成多元,有主婦、計程車司機,以及日文與英文老師,所以出國都不用特別請翻譯 (導演說到這裡大笑)。流山兒祥說自己跟加拿大很有緣,2000年是流山兒★事務所應邀到加拿大演出《狂人教育》得獎。在那之後,劇團每年固定都會出國演出一個月 (OS: 歡迎你們常常來耶~)。不斷嘗試各種素材的流山兒,在2015年的新作:寺山修司改編的《胡桃鉗》,加入了時下最流行的影像元素。

樂塾的觀眾年齡層很廣,再加上團員有很多老師,所以折扣種類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通通都有不同的折扣。從一開始只是團員的親屬朋友來看演出,慢慢的口碑打出來後,吸引了許多愛看戲的民眾前來觀賞。導演簡單算了一下,一張票約莫3000~4000日幣,一次演出會有2000名觀眾 (多場演出加起來)。所以,樂塾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劇團喔!

導演分享了之前創團團員被訪問的內容,說起了入團原因,有小孩幫忙報名的啦 (怎麼跟傑尼斯一樣是家人幫忙報名的 XD)、也有想要培養興趣的、甚至有喜歡看書但有時候看不懂想說自己來演演看說不定就會懂的,但沒想到一進團就拿到劇本要準備公演了 (大笑)。導演對待樂塾與對公司劇團年輕人的態度與訓練要求都是一樣的,起初大家會覺得導演好兇喔,後來會覺得有趣,因為活到年紀一把了,生活中很少有人會這麼嚴厲對自己 (這群素人演員是抖M嗎 XD)。另外,流山兒★事務所裡的新人都會來幫忙樂塾梳化與幕後,是樂塾創立以來一直維持的傳統與模式。

劇本的選擇也隨時間而有所變化,早期會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文本,如三島由紀夫、莎士比亞等經典,藉此也讓觀眾看到,熟齡演員演出這些經典的樣子。接著便慢慢引進日本當代劇作家如寺山修司、野田秀樹的劇本,近期則是有劇作家主動提出要幫樂塾寫劇本。

除了樂塾之外,其實還有個平均80歲的更高齡劇團:Paradise 天堂座。團員在各個藝術領域都是資深前輩 (聽導演說他還有邀蜷川幸雄一起來玩,但他太忙了),幕後也都是一線專業人士:美術設計找妹尾河童,攝影找荒木經惟。團員當中有個女演員,同時也是護士,幫忙照顧團員。Paradise 連續做了三個作品,題材很讓人意想不到:老人搶銀行、暗殺、Gay Bar。一部作品光排戲就排了三個月,因為要讓團員能好好記住台詞,NHK還有來拍攝製作紀錄片。因為Paradise 天堂座的成員一一凋零,目前劇團暫停活動,但有個92歲還活著的團員,一直要導演幫他做戲。導演說,明年應該要幫他量身打造一部作品才是。

    中高齡劇場,不管是樂塾還是天堂座,無不就是善用人生最後的時間,盡情享受劇場,然後也真的上天堂!

    對於流山兒祥來說,他從來沒有想過能把樂塾帶往海外,畢竟團員都有自己的家庭要顧。有觀眾問到,手上同時有三個團的導演,是否有為不同的團設立不同的方向?沒想到導演大笑,直說:沒沒沒,沒有方向性,覺得什麼好玩就做什麼!畢竟連連生活都沒有方向了。不過,有個信念倒是一直存在的,特別是311之後更有感:「身為一個戲劇人,要提供一個地方讓大家相聚在一起。」

    導演說,好的戲劇要讓觀眾看到演員,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不管美、醜、可愛還髒亂。如果看起來都一樣,那就不是好的戲劇。但在開心跟團員互動創作的過程中,導演也不停在思考如何將傳統創新,如做歌舞伎重生,把長久以來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形式精煉。日本的老文化歌舞伎、西方的莎士比亞,都有些「過剩」的問題,如太過強調人性。將這些內容給提煉出來,好讓觀眾可以更清楚看到作品與藝術本質。


    2016年5月1日

    [短記]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當代崑曲 春江花月夜

    時間:2016.5.1 2:00PM
    名稱: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 - 當代崑曲  春江花月夜
    地點:國家戲劇院

    該收的時候不收,該放的時候不放的《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個盧小小的書生的愛情故事,因為枉死城的鬼差早三天抓走了男主角張若虛,害他對上元節在橋上對到眼三次的美人兒辛夷念念不忘,不肯放棄,硬是在閻王那多待了10+40年。前者是不肯過奈何橋,後者則是仙女姊姊曹娥幫忙到蓬萊仙島求藥。只不過,還是抵不了錯過了一次就錯過了一輩子的無奈啊!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光看故事介紹,《春江花月夜》完全就是我的菜。含蓄內斂的情感流轉,還有糾結在一起的愛與癡,只求「情深何必問情起」,啊嘶~ 想到就讓人興奮攪手指與咬手帕。不過...這次兩岸合作的作品卻讓我看得超疲憊。

    我非常非常不喜歡劇情服膺演員的作法,非常不喜歡。很多段落都是為了讓演員多唱多炫技多表現,看得讓人超級不耐。不管是閻羅第一殿的陣仗、三個判官來勸張若虛還陽、還是張生真的要還陽時發現忘了琴 (我妹轉過頭來:所以他是忘了琴的意思...=.= 對,他就是忘了琴),以及曹娥花了20分鐘跟仙人求長生不老藥等,可以精簡,真的可以精簡。話,點到為止;戲,觀眾懂的。

    另外,飾演張若虛的演員張軍,聲音、唱法跟演法都超有侵略性的!這位大哥,你是文琴雙絕的探花,又是浪漫多情種,對辛夷一見鍾情,怎麼表現情緒的方式這麼用力!愛在曖昧不明時最美麗,那些個眉目傳情,以及恬靜溫雅的情意,唉...在這揚州明月橋上卻不復見。愛情故事裡的男女主角卻沒有火花,怎麼了得?

    不過,最後一次見面,辛夷問了兩次的「美人來了嗎?」「來了」「那...婦人也來了嗎?」「來了」這段有感動到我...然後,就又被浮誇的碎紙落花給毀了。我知道你是想表現兩個人終於見到面了,只可惜一人已是頭髮花白的老婦,另一人剛從陰間返陽,還是當時俊俏的二十有七的年輕男子,只不過,我會更希望這段重逢能多些變化 (不管是燈光、音樂還其他),不然戰亂紛擾的當下是哪來突然降下桃花雨,還大片大片的下到天荒地老啊 (想說是最後一場可以繼續下到謝幕)

    最後,你告訴我為什麼要讓曹娥出來總結?為什麼?她從來就不是說書人啊!我本來以為她因為思凡之心,拋下位列仙班的五百年修行,為的就是要與張君在凡間共譜另一世的情緣,想說就正巧呼應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啊等的,人世間的情感與輪迴也不停的繼往迎來。結果不是,就是出來總結的.....

    雖然朋友覺得音樂不優,但我還挺喜歡的 (木耳朵+沒有很懂崑曲原本該是什麼樣貌)。還有啊,飾演辛夷的魏春榮好美好棒啊~~~就魏春榮出現的場子我看得最入神 (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