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 奇巧劇團:蝴蝶效應

時間:2018.03.30 07:30PM
名稱:奇巧劇團  蝴‧蝶‧效‧應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奇巧劇團雖是傳統戲曲團,卻不選擇走安穩妥當的老路,而是像淘氣的孩子一樣,努力的在老祖宗的底蘊裡,挖掘新鮮有趣的創意,成就一齣齣混種奇異的好戲。《蝴.蝶.效.應》2017年於大稻埕戲苑首演,當時滿滿的好評。我因為當周時間已滿而錯過,覺得懊悔不已。還好,今年臺灣戲曲中心首辦臺灣戲曲藝術節,奇巧這檔演出成了小表演廳的開幕作。

「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州的一場龍捲風。」意指即使是一個極為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就著這個概念,還有東方人最熟悉的蝴蝶戀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奇巧劇團開始思考為什麼梁山伯會死?如果梁山伯早一點到祝英台家提親 (訪英台)?又或者如果梁山伯早一點知道祝英台是女紅妝 (十八相送)?還是問題根本就出在馬文才身上?觀眾跟著太元九年的四九 (張心怡飾) 回到過去,逐一驗證每一個如果,一次又一次的被名為選擇的雙面刃劃傷,感覺憤怒與悔恨,也嚐到甜蜜與幸福,了解並接受宿命的不可逆。

若有看過電影《蝴蝶效應》的觀眾,在看《蝴‧蝶‧效‧應》時,或許會有部分既視感,特別是回到過去都需要特定的物件:前者是男主角Evan小時候的日記、後者則是梁山伯寫的 (與祝英台相關的) 詩稿。四九藉由念出完整的詩稿而回到梁山伯寫詩句的當下情景。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倒著演梁祝。這樣的嘗試在傳統戲曲是極為少見的 (至少就我看過的演出而言),既保留了傳統戲的段子,也用現代劇場的手法來翻轉故事可能:為了預防悲劇 (即使是無力更動的宿命),總是想著再早一點改變就好,所以第一次回去是樓台會/訪英台、第二次是十八相送、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等,每一次都以為事情會好轉,但質量守恆,每每總有人犧牲。

除了握有時光器的四九外,最值得玩味的便是劉建幗飾演的神秘人一角。由於他的裝扮現代,明顯與梁祝的古裝有所區別。一開始猜想他是個後設的局外人編劇,邊與四九對話,邊釐清每次穿越時空的結果 (運籌帷幄,還一直在玩遙控器與魔術方塊);到後來卻又覺得他在某部分就是四九。是不是平行時空的四九不重要,而是他的心境已經與四九重疊,在一遍又一遍的人生重演,即便試圖爬梳所有蛛絲馬跡,仍舊抵擋不了愛將兩人結合又拆散的強大羈絆:因為愛,所以願意死去。

演出的語言除了同時有中文與台語外 (為了區分穿越時空前後),《蝴‧蝶‧效‧應》裡還有著多樣的音樂:歌仔戲、黃梅調、現代Rap等,甚至還多加了兩位身上有飄飄蝴蝶翅膀的舞者,表演元素非常豐富。然而,演出有種骨架完全,肉卻還沒長齊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小表演廳的場地問題,感覺舞台很淺,但高度很高。從陡峭的觀眾席看去,畫面就是虛虛的,不夠飽滿,上下半場的演出節奏也失衡:上半場太慢、下半場反而趕了些。再加上下半場回到過去的次數變多,劇情也就稍嫌後繼無力。劉建華的小生扮相挺拔俊俏,某些角度很像目前寶塚歌劇團雪組TOP望海風斗;童婕渝與鄭舜文的演出中規中矩;倒是戲份意外吃重的四九張心怡扮相可愛討喜,身手俐落,唯一的問題就是流於平淡生硬的中文台詞 (台語沒有這問題)

處處充滿巧思的《蝴‧蝶‧效‧應》無疑是一齣極為勇敢的創新作品,也為傳統戲曲注入完全意想不到的活水,且讓我們耐心觀察由奇巧出發的蝴蝶效應可以影響到多遠吧!

對了,謝幕之後還有彩蛋,夠妙了吧!四九還是將最後一紙詩稿用掉,但這次不主動幫梁祝二人在草橋牽線,而是讓故事再繼續發展。會遇見的,終究會遇見;該相愛的,最後一定會在一起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