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12.14 14: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
劇名:表演工作坊 寶島一村
JimmyBlanca碎碎念:
這是我的第一齣表坊唷!本來對寶島一村的眷村題材不感興趣,但看到那根本就是2008年末劇團大匯演的演員陣容,屈中恆、郎祖筠、宋少卿、馮翊綱、那維勳、徐堰鈴、萬芳等等等等等 (連「等」都有5個),犯規的誇張。票,買了買了啦 (丟筆丟鈔票)!
正式心得開始:
我對眷村的印象很表面,只知道高雄左營一帶有很多眷村,每一戶院子裡的花都種得很漂亮,雙十國慶家家戶戶都還會掛國旗,附近有很多好吃的麵點、包子與榨菜等。另外,眷村的爺爺奶奶講話時都有濃重的口音,像是住在我家附近巷子裡的李爺爺,他們就是從眷村搬過來的。李爺爺對我跟妹妹很好,看到我們都會打招呼,還會給我們壓歲錢。但我一直聽不懂李爺爺在說些什麼,所以都用傻笑帶過。
近些年眷村改建、遷移,圍牆不見了,竹籬笆裡的世界似乎不再神秘。身為眷村子弟的王偉忠丟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給賴聲川老師,藉由賴老師的手,與一群優秀的演員,用「寶島一村」的三個家庭、兩個世代,來還原眷村的盛衰起落。
原來,一切都是從分門牌開始.........
那98號與99號中間「差/插」1號的諧音,確實戳中了我的笑點。同樣漂洋過海來台灣,反正很快就回家了,即便中間有根電線杆礙眼,就,勉強一下,擠一擠吧!
老趙、小朱與老周:99號、98-1號、98號
擁有古道熱腸的老趙是村子裡大家商量事情的主要對象,個頭小小的,講話也不大聲,但就是很讓人信得過。舉凡年夜飯、榕樹下的高談闊論、解公廁的反共謎題(?!),都可以看到老趙小小的身軀忙裡忙外的。老趙的妻子原本是要念大學的富家姑娘,喜歡開著唱機聽唱盤,總是一身服貼的旗袍與整理過的時髦髮型。雖然嘴巴上多少有抱怨,但心裡頭對老趙還是掛心的很。
隔壁高大壯碩的小朱來沒多久就很能幹的搞大了台灣姑娘的肚子,這也算是另一種族群融合吧!為了住的地方,硬在老趙與老周家之間橋了個位置,即便有個電線桿從中作梗也不打緊。後來小朱做起了接電的生意,朱嫂也用從趙奶奶那兒學得的天津包子養活了一家老小。
帥氣的長官老周是退休的飛官,沒有妻小與高堂,自個兒一人來到台灣。不知道是刻意還無意,老周放棄了環境較好的空軍眷村,在一般的陸軍眷村落腳。老周這個人很講義氣,有默契的照顧著往昔同僚的家眷如雲,共同生活了50多年。
初來乍到的第一代:學習、體驗與習慣在台灣的一切
1949年除夕,老趙、小朱、老周,及李飛官夫婦,一起過了他們在寶島的第一個年夜飯。房子外頭很冷,屋裡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大家都期盼著:「很快,我們就可以回家了」。這四個大男人走出屋外,老周先發聲了,問著李飛官:「這上海的方向是在哪呀?」「喏, 先找到北極星,往西,再往西,那方向就是了」。
只見老周頭微仰,眼睛微閉,遙想著天際的另一端,雙臂張開著,作勢飛去。對照起50年後的探親,仔細回想起來,那一幕沒什麼聲音,但很有戲。老周想著的,除了是回上海探望父母與家人,更有著對同袍特殊且矛盾的感情。這點,留待後方再說。
大榕樹下是寶島一村聚會的地點,拿著籐椅坐在樹下,談論過去勳功彪炳的輝煌事蹟,爭辯戴笠生死之謎。還有一群人開心的圍在雙開電視機前,看著大車參加電視節目「三朵花」的接歌活動,然後一同在第二朵花的失敗後嘆氣。更有共患難的集合密語解讀,看著公廁圍牆上令人莞爾的「舉頭忘明月,低頭思古香」七嘴八舌。
這些小事情,慢慢疊成完整了這群從對岸遷徙過來的人們在台灣的生活。而對寶島這塊土地的認可,無形中在心裡頭扎了根。賴老師將這段心情的轉換,用了半暗的燈光與房屋360度旋轉的場景來描述。原本空蕩蕩的屋子裡只有簡單的床與家具,接著,燈光昏暗了下來,但保持仍能看見舞台角色與景物的狀態。舞台上出現了換景的黑衣工作人員,將三棟房子做了個乾坤大挪移,同時多掛上布幔、月曆、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接著燈亮,三戶人家繼續平常的生活。
半暗的燈光讓我們看見這改變不是突然的 (編按:如果燈光全暗再重開,就容易讓人有這種錯覺),而是一個物件一個物件的附加上去。我很喜歡這段安排,看到燈亮後,老趙依舊坐在椅子上看報,小朱與朱嫂在屋內繼續講著電氣生意生活沒什麼改變,卻用屋內多出來的擺設,說明了這群外地客,漸漸地把寶島當成自己家了。
向外發展的第二代:抵擋不住的外流潮
村子裡的防空洞是小朋友的特殊基地,所有的祕密與八卦都在裡頭成長發酵。小毛在昏暗的月光照射下,將碰見鹿奶奶練功的事情講得活靈活現,唬得其他小朋友是一愣一愣的;在相同的月光下,大毛和大牛則是愛苗滋長,描繪著未來藍圖。
「你混哪裡的?」「我混寶島一村的。」「寶島一村是什麼玩意!」眷村的生活是平靜無波,天真單純的。上個年代的父母是真的不希望村子裡的孩子交往,擔心對方未來沒出息?還是擔心著孩子就像自己一樣,被困在這一丁點大的地方,回不了真正的家,也繞不出現在的居所。
不過,人是不安於室的動物,一個地方待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想往外跑。再加上老一輩人若有似無的矛盾推動力,眷村也有了鄉村人口流失的問題。除了小朱家的大車延續朱嫂的包子生意,其他人都往外地發展。大毛越走越遠,從台中跑到了拉斯維加斯;大牛也搭了船往美國去;周胖念了博士,更少回家了......
希望的破滅:回不去了,只能落地生根
大家的精神領導:蔣委員長,走了,也間接宣判已經回不去老家的事實。這群如浮萍飄來寶島的軍人及家眷們,長久以來賴以支撐的希望沒了,頓時失去了依靠,掏心肺似的放聲痛哭。
這一幕是整齣戲我印象最深刻的!和大部分的七年級生一樣,對於蔣委員長的故事,都是從歷史課本上知道的。雖然白紙黑字的東西讀了很多,卻很難感受到這一號人物的重量到底有多重。「寶島一村」的故事進行到下半場,特別將蔣委員長過世的事件給獨立拉出,放大了眷村村民的傷心欲絕,再佐以之前零散故事所傳達的思鄉情懷,這種種情緒層層相疊,讓短短15秒不到的場景,強度被大大的提升了。
隔了半世紀的久別重逢:人物、景物都不再依舊
50年過去,老的走了,小的也離開了寶島一村。某一次的聚餐,出現了先前傳聞投共的李飛官子康。傻住的如雲,和子康面面相覷。「你到底回來做什麼......?」如雲幽幽的道出,早餐時送你出門,是瀟灑帥氣、神采奕奕的年輕人;晚餐時卻回來個白髮蒼蒼、老淚縱橫的老人。這半世紀的空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等待,花白了兩個人的毛髮,讓曾經活潑躍動的心,變成一潭不再流動的池水。再次的遇見,也只能像顆小石子一樣,確實起了漣漪,然後沉入池底。只能說,這一天來得太遲了,人物景物都不再依舊。
終於盼到兩岸開放探親,可以回家了!三個家庭三樣情,小毛替著已經過世的老趙回老家探親,替父親挨了奶奶一巴掌;小朱帶著朱嫂一同回家,見到了自己的兒子與孫子,朱嫂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小」的;老周不但探望了父母的墳,還去看了另一個老朋友。
還記得老周那張開的雙臂嗎?對當時的老周來說,他想飛回的不光是上海,而是想再找回那與同袍共同飛翔的感受,以及那不為人知的愛戀。原想伴著同袍一同乘風歸去,但「因為你說過,一個人也要開心活下去」,所以老周即使獨自一人,也很認真開心的在寶島一村生活,等待著能再回來說句「儂好嗎」的機會,讓對方能放心自己過得很好!
舞台上三個家庭、三張椅子、三盞燈,無需更多佈景或配樂來強化這重逢的戲碼,重逢本身就很夠份量。透過演員的精湛詮釋,感人的氣氛不單在舞台上瀰漫,也真實擴大到觀眾席間。
願你們不再遭遇顛沛流離:寶島一村走入歷史
寶島一村要拆遷了,曾是寶島一村的村民都回來村裡,要為這個「在台灣的第一個家」做最後的道別慶祝晚會。這一村走過50年,從暫時的避難所,轉變成心所歸屬的家。98號、98-1號、99號這三間緊鄰的屋子,現在只剩下樑柱還撐著,反而成了幾個小朋友的臨時樂園。
感覺很複雜,很想衝上前去摸摸那站了半世紀的柱子,再試著從這頭的窗望出去那頭的窗,好多往事突然地上心頭。小毛撫著房子,穿過自家的99號,看到了老趙坐在那常坐的藤椅上,對小毛說:「....你們這群孩子對我而言是奇蹟...願你們不再遭遇顛沛流離...」
那一個族群大遷徙的時代已經過去,不論是辛苦的第一代,傳承的第二代,之後綿延不絕的第三、第四代,大家同是被這塊土地孕育,受這塊土地的恩惠長大,哪需要分眷村裡外,外省本省,對於這兒的認同早已不言而喻。趙嫂擔心老趙找不到新住所的路,離開前扳下寶島一村99號的門牌,說到了新家會再把門牌給掛上去。這樣,老趙就找得到家了。
這讓我想起日劇「漂流教室」裡的情節:一群孩子們因為時空扭曲,整棟學校漂流到人類幾近滅絕的未來。學校外頭是一大片沙漠。碰到這麼劇烈的改變,這群孩子曾有一段時間無法面對現實,一直向外尋找可能的出路,但最終結果都是失敗的。某一天,孩子們聽說沙漠的另一端有個樂園,可能是生存的最後希望,一群人即刻徒步前往。當然,那樂園早是一片廢墟,大夥絕望的再走回學校。當踏進校門那一刻,孩子們不自覺的說出「ただいま (我回來了)」,老師也帶著笑容對孩子回以「おかえり(你回來了)」的問候。原來,學校的形象已經不再是避難所,而在潛移默化中替換成孩子們心目中的「家」。
「寶島一村」也是一樣的。原本冰冷的建築,與這些家庭成員共同經歷幾千幾萬個日子,伴著年輕力壯的士兵變老,各個小蘿蔔頭成家立業,已然長成了溫暖的精神依靠。這個「家」發展至此,已經完整了!
演員的比重與劇本的結構
「寶島一村」的前身是王偉忠一個個講個賴聲川老師聽的故事。直到某一天,賴老師覺得成熟了,可以成為一部作品了,寶島一村也就誕生了。選擇三個家庭來作為寶島一村的主軸有個風險 (編按:三即為多呀 :p),一來是出場人物多,觀眾真能記得清這麼多角色嗎?各個角色的重量分配該如何處理才不至偏頗?二來是該如何將這三個家庭串在一起,又不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紊亂感?
我只能說,請用力給賴聲川老師掌聲!(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賴老師將演員的比重拿捏的非常平均。第一代的重量大於第二代,但同代之間的三戶人家又勢均力敵,各有各的主戲,也互有牽引的劇情發展。不管是趙家、朱家與周家,在落幕之後,我總能清楚想起代表每一家的橋段,也能說出每一家的特色與個性。
因為戲橫跨的時間範圍很廣,每一家又都有重量相當的故事,「寶島一村」的整體劇本稍嫌鬆散了點,某些小地方的處理也較粗糙。像是大毛與大牛的分手戲著實讓我摸不著頭緒,前一晚兩人還濃情蜜意的在防空洞約著要私奔,接著爆發家庭革命,當天夜裡,大毛就不走了?這情節太跳tone了,感覺是先前的鋪陳不足,落了一大段該說的沒說。
另外,小時聽著老趙說著10元棺材故事長大的小毛,某天到了小黃家,說是要訂做一口棺材。我當下的印象還停在老趙從警察那給放出來,跟著大家說笑的場景,完全沒想到小毛是替著父親來的,為了是要送父親最後一程。老趙的死來得突然,不甚自然,讓我有種「要拿10元棺材作兩代比對」來表達傳承的刻意感,所以不得不賜死老趙 (編按:越講越像陰謀論了 :p)。
心隨境轉,最終的家,就在這裡
「寶島一村」除了講眷村生活,對於「家」的意義著力很深。從短暫居留,滿心期盼回老家;到蔣委員長過世,支撐自己的希望破滅;最後認可自己所處的當下及所踩的土地。「家在何方」,似乎已經不需要再用北極星去定位。因為,它不是一個利用經緯就可以找得出來的座標點,而是一個精神的象徵,永恆的存在。就像是謎樣的人物鹿奶奶,在眷村的開始與結束都有其走路的身影。她帶點神秘,看著眷村的大小事,好似在記錄這一村的歷史。那美麗自在的姿態,就是溫暖的家/寶島一村的反映,盤據在我腦海中,綿延、細長且散不去。
把握所擁有的,珍惜曾經的點點滴滴,最終眷戀的家,就在這裡!
PS. 我很喜歡節目單上凸出來的門牌設計,太有FU了!
1 則留言:
雖然很老梗~但有感動到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