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2014 TIFA 創作社與曹瑞原導演工作室:孽子

時間:2014.02.09 2:30PM
名稱:2014 TIFA 創作社與曹瑞原導演工作室  孽子
地點:國家戲劇院

繼蔡明亮與王小棣,曹瑞原是兩廳院第三個找來導戲的電影電視導演。《孽子》曾於10年前,由曹瑞原搬上電視螢幕。這齣叫好叫座的連續劇,接續著《逆女》引起的效應,與之後的《童女之舞》、《孤戀花》等,拉高了同志相關故事與作品的能見度。這檔舞台劇版本的《孽子》是兩廳院國際藝術節的年度製作,除了找來當年拍出經典的導演外,原班底的丁強與柯淑勤也參與演出,再加上找舞者張逸軍詮釋阿鳳、唐美雲飾演性轉的楊教頭,在在都讓這檔演出成了話題焦點。

只不過,這樣跨界的碰撞,不一定激得起動人的火花。

此次的舞台劇版本僅留李青的部分,將小玉、吳敏與老鼠的戲分幾乎砍盡。然而,李青 (莫子儀飾) 卻像是半個局外人一樣,說著好像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故事。從被趕出家門、弟娃病死、母親離開,到最後將母親的骨灰帶回老家,這些重要的人生段落,一次次的打擊著阿青,而其內斂憂鬱的個性更鞭得阿青炙痛難耐。每一次的傷痛,都會帶來不同層次的崩潰與成長。可惜的是,不管是走過父親 (陸一龍飾) 與母親 (柯淑勤飾) ,還是龍子 (吳中天飾) 與傅老爺子 (丁強飾),即便李青跟這四個角色都有對手戲,也不乏長串的對話,卻看不出這該是主角的人的心路歷程,讓李青這角色相當平面,成了在台上待最久的龍套。

書中的楊教頭是個老gay,操著一口特殊的四川口音。由於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自然以一種半保護半憐愛的方式照顧這群新公園迷惘的年輕鳥兒們。舞台劇版的楊教頭由唐美雲飾演,並將角色轉成生理女性的Tomboy。關於這性別倒轉的遊戲,創作社曾於《少年金釵男孟母》玩過一次,而且還玩得挺有趣的。因此,我自然對《孽子》的「性轉楊教頭」充滿期待。只是這又是一次可惜,甚至是失望!一個瀟灑又豪邁的中年女同志,如何能夠成為年輕男同志的「靠山」,又如何建立起威信、獲取年輕一輩的信賴與尊敬,這都是令人玩味的部分。既然都將這麼一個重要的關鍵角色性轉了,就該好好的思考性轉的特殊與必要性;不是有奶便是娘、轉成生理女性後,「母愛」就會自然而然的散發出來。請別跟我說那個湯包笑話  (Tomboy的諧音) 就是性轉的證明,這麼廉價膚淺又不好笑的哏還不如讓它歸去。

張逸軍的阿鳳很美很野,高空綢巾吊掛的運用也很符合管不住的野鳳凰印象,舉手投足充滿著惶惶不安又亟欲爆衝出線的激情。龍鳳戀這場戲,用的是阿鳳的舞搭龍子的口白。張逸軍狂放美麗且自在的身體,完全暴露了吳中天的僵硬。崩潰只能崩到肩膀、一雙長手長腳卻不知道怎麼擺放的龍子 (應該說,他忘了帶身體來劇院),只能苦苦地用聲音呼喊著阿鳳的名字。要讓這段戀情痛徹心扉、愛恨都滲骨漫血,龍與鳳必須撞到傷痕累累、滿身瘀青才行。但這兩人明顯不在相同時空。連呼吸的空氣都不一樣,更遑論彼此傷害了。

最後想說說語言的部分。李青父親的腔調一直很困擾我,時而是一般國語,時而是山東腔國語。本想說是為了讓觀眾理解才減少山東腔的口白,但都上了全場字幕,李父的台詞也不多,就不需要顧忌到這個了吧!另外,不但龍跟鳳生不在同一個舞台,唐美雲也有跑錯棚的尷尬。唐美雲的台語雖是好聽的不得了,但或許是習慣了台語的講法與腔調,讓她在國語的說白上,怎樣都有著遲疑與不安,說話的停頓也不自然。

破碎的片段、無法連貫的情緒、乏味不深刻的角色塑造,帶不出那個戒嚴時代下的同志悲歌。舞台劇版的《孽子》,輕的太沒有令人心痛的記憶點了。

後記... 

1. 小莫穿著卡其色制服坐在地上,旁邊投影著紫色蓮花背景與血紅孽子二字的畫面很美。拿這個做開頭就很好,那群青春鳥兒一開頭繞著蓮花池轉圈跳舞還跟著郭老一起應和真的很不必要...。

2. 全劇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莫過於柯淑勤在最後叫的那三聲弟娃,叫得我心肝全碎了!不過,把這段獨立出來看就好,畢竟柯淑勤的演出放在這裡還是太放了些。

3. 以後有張逸軍的演出,我、都、要、看!看他跳舞會愛上他啊!

4. 延伸閱讀:張小虹評孽子 有這樣的《孽子》,為何還需要導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