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5.4 7:30PM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名稱:禾劇場 七種靜默實驗室 懶惰
NOTE:4月底所寫的演前預報。此篇心得比較偏碎念形式,建議與演前預報共同服用。
過程,是我喜歡看排的原因。不是為了搶得先機知道劇情,而是可以看到作品在化妝前後的差異 (OS:難怪卸妝節目這麼紅,誤)。就像是前陣子很紅的Draw Something,有趣的地方不是猜出多少次對方畫的畫,而是可以透過筆劃順序來透視對方思考的模式。
燈光很精準的、不多不少不譁眾取寵的出現在它該出現的時間與地方:焦點聚焦的燈、象徵跑步機與醫院監獄的光線等;舞台上原有的101與新光摩天,隨著鏗鏘落下的酒瓶、癱軟在暗處的皮囊 (劇中角色所脫下的衣服),呼應著故事的走向,成了廢墟散沙。喔,那昏黃的燈落在一片狼籍上,即使意義是頹敗,也是美的。
謝謝,讓我看到了原始與裝扮後的兩種美好。
故事的起頭就是結尾,每個角色都被前一個角色折磨的失去熱情後,又繼續流入下一個角色的生命裡。如同傳染病般,一個接一個,不停不停。單一個角色有其重複的生活模式 (小迴圈),放大來看,每個角色間的關係又是另一個更大的循環 (大迴圈)。如同我們只知道那個茶水間的小弟是傳真人,只要穿著工作背心的就是傳真人。個體沒了異質性,只有功能性。資本主義大旗掛上,那看不見的力量正刨著你的骨血,秤斤秤兩的作著合法販賣:「來唷,這邊有一批好新鮮好便宜的肝要賣唷!」
《懶惰》從一而終的懶惰到最後,並沒有告訴你要怎麼掙脫這一成不變的悲哀與冷漠。有朋友提到 (Formosun 《懶惰》),要是這些我們都知道了呢?知道都更、知道血汗工廠、知道打工剝削,然後呢?我想起了前兩星期看的花樣高中生戲劇節,說的就是社會正義,席間所討論的問題與此類似:在劇場裡所上演的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件,究竟有沒有個「然後」與「未來」?
再拉高一點想,到底看劇場的目的與劇場本身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一定是先有個對劇場的期望,才會有對形式與呈現的失望。我認同劇場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強烈的批判性,但我不覺得劇場真能扭轉乾坤,改善社會風氣與端正善良風俗 (立正~~敬禮)。場館燈亮,走出黑摸摸的劇場,我們面對的世界依舊故我,不公不義的事情還是存在。
只能消極的說,這樣看似反骨的聲音必須存在,哪怕只是單純地說出問題也值得。劇中的懶惰是不好的懶惰,蔓延了整個場域;但若有觀眾看了戲,被挑起了些想法與動機,將這樣的改變一個個傳出去,成了個積極氛圍的流動。或許,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會多了顆被喚醒的良知,這世界也會少了點暴戾之氣也說不定。
最後,回到《懶惰》本身,演員很棒,請記得他們的名字:黃民安、彭子玲、王肇陽。當然,還有後頭那三位像是織布機一樣規律,有著令人不寒而慄笑容的黑衣人:賴麗婷、吳邦駿與黃香婷。
延伸閱讀:
同是簡小粒 (簡莉穎)編劇的黑眼睛跨劇團的《Taiwan365 ─ 永遠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