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3日

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Young Vic Theatre Company - Kafka's Monkey)

時間:2012.5.12 7:30PM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名稱:英國楊維克劇團  卡夫卡的猴子 (Young Vic Theatre Company - Kafka's Monkey) 

只能說,戲好演員好,50分鐘就夠!

白色地板的舞台上有大布幕一塊 (放著一幅黑猩猩照片)、講台一座、以及椅子與香蕉兩根,演員只有Kathryn Hunter一位。穿著西裝、戴頂黑圓帽的Kathryn Hunter,佝僂著身體,仿猿猴的體態,手持皮箱與柺杖從舞台深處的門走出。對著觀眾深深的一鞠躬,開始了他今晚對觀眾的演說。

《卡夫卡的猴子》取材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學院報告》:邀請黑猩猩「紅彼得」前往學院演講,敘述他一路從動物時期到融入人類生活的故事。為了生存下來,他不得不學習人類的動作,改變了發聲的語調,開始用人類的語言溝通。在這被馴化的過程中,紅彼得逐漸喪失與自己原生物種的連結。從痛恨人類,到最後成為人類,中間經歷幾番掙扎與痛苦,都只為了找到生命的出路 (Find a way out)。

個頭嬌小的Kathryn Hunter,控制力極強的彎折自己身上所有的關節,讓肢體靈活地在猿猴與人類間自在遊走。臉上的表情隨著說出的講稿,時而憤怒、時而感慨,完美傳達了飽滿的情緒。更別提講話的口條與韻律,一段從牙牙學語到自然吐出"Can I have a Cappuccino",讓人驚呼不可思議!

《卡夫卡的猴子》很精采的表現出角色內心的矛盾與不得已的苦衷,他一方面控訴人類的自私,另一方面卻又興奮於知識與文明的開啟。「踏進人類社會」對紅彼得來說,從來就不是自由,而是絕望時為了活下去的目標轉換。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總在一個轉念後就徹底不同:當他咕嚕咕嚕地灌下一整瓶討厭的蘭姆酒,暈頭轉向的冒出了一句哈囉後,從此與過去劃清界線,不再是那個開心時會在地上打滾的單純動物。他有了非凡的成就、應接不暇的演出,甚至還有了自己的經紀人,理應開心滿足。只是每晚獨自回到家,看著家中半馴化的母猩猩,其眼中流露出的恐慌與不解,會讓他不自覺想起這段傷痛又複雜的回憶。

演員優秀的身體與聲音是戲好看的基本條件,更往內一層的詮釋才是戲真能感動人的要點。不管是窩縮在狹窄籠子裡的不適、刻意學習人類的各式舞蹈 (如:Michael Jackson與佛朗明哥),到最後提及厭惡自己身上已經混雜人類體味的原生味道等,其努力找尋生命出口 (Way Out) 的無奈,幾度讓我紅了眼眶。Kathryn Hunter完美詮釋了這個既哀傷又堅強的角色,所散發出的能量,完全吸引觀眾目光,讓人連字幕都捨不得瞥過頭去看。

這場演出有不少與觀眾互動的橋段:紅彼得跑進觀眾席,和觀眾握手對話;詢問台前觀眾,作勢要脫褲 (我剛好被問到了,結果我竟然回答As you wish >///<);還抓了觀眾上台,作為演說中的示範演出 (吃香蕉與喝酒的訓練)。有趣的是,當演員詢問Freedom的意義時,觀眾間無人回答,所以演員咕噥地碎念:你們是為什麼要花錢/時間進到劇院,回家看康熙來了還比較有趣 (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其中「康熙來了」還是用中文說的,讓大夥兒都笑翻了~

《卡夫卡的猴子》的演出內容 (又或者說是《學院報告》本身) 可以延伸到許多層面,包含人進到社會後的世故化、歷史上數不清的外來文明摧毀當地文明等,也有其他劇場作品拿這個故事做為引子,試圖解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荒謬人性 (華沙新劇團的《阿波隆尼亞 (A)pollonia》)。若再細寫分析下去,會有太多太多值得探討的層面,就讓我就此打住,回到《卡夫卡的猴子》本身。

如同心得文的第一句話:「只能說,戲好演員好,50分鐘就夠!」演員精湛的表現,讓《卡夫卡的猴子》絕對是今年不看可惜的作品!

【註1】Kathryn Hunter今年已經56歲了,身體不但可以柔軟的折來折去,甚至還有一前一後的直劈腿,太令人驚奇了!

【註2】很幸運的,我妹在這場演出中得到香蕉一根,還被演員請上台去抓蝨子 XD。我跟我妹說:「你不但被國寶級演員 Kathryn Hunter 摸頭,還拿到了台灣只有四根的香蕉!」有圖有真相,照片在臉書上。(《卡夫卡的猴子》只在台灣演出四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