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演前預報】褶子劇團:閣樓上的安妮

時間:2017.04.09 04:00PM
名稱:褶子劇團  閣樓上的安妮
地點:思劇場

《閣樓上的安妮》改編自《安妮的日記》一書:作者安妮法蘭克 (Anne Frank) 是猶太人,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是納粹屠殺事件中相當著名的受害者。她從13歲開始寫日記,內容紀錄1942年到1944年間,為了躲避納粹屠殺而與另外一個家族共8人,一同藏身於狹小屋子裡的每日記事,戰後由從集中營倖存的父親整理出版。《閣樓上的安妮》是一場獨角戲,演員蕭慧文透過扮演安妮,帶觀眾感受距今不到百年前的人類悲劇。

提到納粹,通常腦袋浮現的情緒盡是沉重與不忍卒睹,彷彿用盡世上所有哀傷的詞彙都無法訴說與形容那痛苦的千分之一。然而,《安妮的日記》卻以另一種角度著眼,以青春期女孩的純真無邪,書寫加諸在身上的壓力與恐懼。因此,我們在《閣樓上的安妮》不會看到或聽到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作為,而是跟著安妮一同生活與遊戲,也一起煩惱情竇初開與跟父母相處。思劇場是個親密的小型空間,因應故事背景,劇組刻意不設滿固定座位,而是允許觀眾自由走動觀賞,也在部分橋段邀請觀眾入戲。

這樣的安排使得演出與觀眾之間產生了極為有趣的呼應。首先是密閉且狹小的空間。由於躲藏的時間長達2年多,躲藏者們的狀態很自然地會隨著時間流逝、看不到盡頭而侷促不安,安妮也多次在日記裡提到空間不足所帶來的煩躁與厭惡等負面情緒。觀眾雖然可以在劇場裡自由走動,但移動區塊還是受限的,某種程度上,狀似觀眾與安妮共同「關」在閣樓裡。再者,安妮有著豐沛且天馬行空的想像,場上的所有人既可以是她拿著望遠鏡向下看的路上行人,也可以是她與之對話的虛擬朋友,觀眾成了她日記的一部分。

彩排後我問演員:「劇中的內容真的是15歲的孩子寫的嗎?」「是的!」或許是因為身處於砲火隆隆的戰亂,安妮本人的思想與文字都被迫長大。在那些稀鬆平常的瑣事與看來平淡無趣的玩耍裡,既有著對自由的渴望與戰後世界和平的嚮往,卻也養出了面對人事物的矛盾、衝突、偏激與不信任。世界依舊紛擾,戰火憑仍,早熟的安妮不是那時代的唯一,也不唯一存在於那個時代。且讓我陳濫膚淺的為現世祈禱,越黑暗的地方越顯得出光明的存在,即便那光明微弱渺小的幾乎看不到。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7/04/13 - 2017/04/16
◎ 演出地點:思劇場
◎ 兩廳院售票系統連結:https://goo.gl/JfKfQL
◎ 編劇、導演、演員:蕭慧文(蕭艾瑪)
◎ 製作人:林珣甄
◎ 藝術總監:張哲龍
◎ 戲劇顧問:何一梵
◎ 表演顧問:徐堰鈴
◎ 行銷統籌:高翊愷
◎ 舞台設計:林凱裕
◎ 服裝設計:方廷瑞
◎ 燈光設計:簡芳瑜
◎ 音樂設計:鍾鎮陽
◎ 平面設計:林佳靜
◎ 劇照拍攝:王志偉
◎ 製作助理:陳羽哲、葉名婕
◎ 舞台監督:劉晏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