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魏雋展獨角戲 最美的時刻

時間:2009.10.17 7: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名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魏雋展獨角戲 最美的時刻
(註:本篇文章裡所有劇照皆來自無獨有偶官方Facebook 攝影 陳又維)

這就有點像是在拆一層一層的包裝禮盒,這段時間裡,每看到一次宣傳文宣就猜想一次最後呈現的面貌,直到進了劇院才知道,原來這戲是這樣演出的。自從三月看了達爾文之後,我就將四名優秀演員的名字記在心裡,特別是魏雋展的Tom與Darwin讓我念念不忘,那是我第一次看魏的演出。這個演員不是很高,長得也不是特別的帥氣,但在劇裡就是有種讓人捨不得離開目光的吸引力。

之後,發現魏雋展在10月份的演出,當時就只先在腦子裡預定10月的時間。說真的,光看文案介紹還真不知道這劇在說什麼。而綺異色系的DM,和做兒童劇的無獨有偶劇團,這怎麼想都搭不上線!漸漸地,Blog、新聞、海報都出來了,大致的宣傳形象抵定。還好,來得及買票,看到下半年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最棒的一場表演!


舞台設計的好似生物觀察箱,墊高的舞台基底, 撐著數根白色樑柱,形成立方體框架。一眼貫穿的,是背景的四面方形白色屏幕,另外三面則是觀眾席區。轟隆隆的搖滾音樂聲響起,搭配雜亂的影像,有個赤裸的男性人偶,像是昆蟲般的爬出。兩名穿著白色隔離實驗衣的人員,拿起手中的手電筒,像是地毯似的搜索般,企圖用燈光鎖住男偶。


這具男偶的穿著打扮跟代筆作家相同,只是尺寸縮了一半,是代筆作家的化身,是他心裡的小人,同時也是他自己。作家回想起孩童時,談論到了蟑螂,以及打爛牠之後所爆漿的汁液,那味道,他瘋狂迷戀,因為昆蟲的汁液,充滿著生命精華,更是重要的靈魂。這名作家專門接案幫人寫自傳,他要先聽取(吸取)委託人的口述故事,再自己加油添醋,讓整個故事更聳動、更具激勵性,藉此好刺激銷售。就像是小時候的遊戲,追著蟑螂跑,然後動手砸爛,讓滿手沾染靈魂的氣味,自己便可在腦子裡幻想與重組。


先是來了個知名的好萊塢女明星,豐胸、細腰、翹臀,一應俱全,還有柔軟到可以折來折去的超細長四肢。代筆作家一坐下,這女明星就像條蛇一般,發揮她平時練習性愛瑜珈的實力,完完全全的盤住作家的身體,當然,順便勾引作家。「請談論一下你的第一任老公」「他是個bitch」;「第二任老公呢」「還是個bitch」;「那...第三任老...(未完)」「bitch、bitch、bitch」。合作過幾任導演就睡過幾任、永遠都嫁給Bitch老公,這是影劇八卦,不是能夠激勵人心的自傳呀!讀者要的是這個人通往成功的經驗,這才是賣自傳的目的。


好吧,想辦法擠點激勵人心的句子。代筆作家寫了名言錦句,出版在女明星的自傳裡。那麼,這話該算是誰講的?女明星的身體跟頭分開了,只剩代筆作家跟顆頭在爭執「那些成功的話語」的所有權:「是我寫的」「我寫的」「不,是我寫給你的」。詭異的是,這顆頭明明就是從女明星的身體脫離出來的,怎麼去掉了頭髮,卻跟代筆作家長得這麼相似。既然爭執雙方都是代筆作家,無所謂所有權,也不需要去爭些什麼,難不成錯亂了,自己跟自己打架不成?

正當還在思考之際 (腦子裡的混仗?),Andy Warhol跳了出來,打扮時髦,人來瘋的跟觀眾玩起「I say Andy, You say Warhol」的無俚頭遊戲。這個瘋子的前來是要介紹案子給代筆作家:成功的大企業家Andreas Hopf,決定要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出售,出版自傳。腦子還在渾沌中的作家無法思考,再加上離婚的打擊,整個人的狀況極糟,完全不想理會Andy Warhol。


回想起跟Molly相遇的過程,那美好同輕飄飄又軟綿綿的白雲,是純潔和浪漫的。上了假髮的作家扮起Molly,用Molly的視角與作家人偶對話。在印度相遇、相戀、親吻、做愛、爭吵、離異,兩個人有了感情中最常有的爭執:「當我說話時,你可以看著我嗎?」「......(雲遊中)」「請你不要再看雲了」「.....(繼續雲遊)」「(對著雲說) 請不要跟他玩了」「(對著操偶師) 請讓他看我」,作家大吼:「你可以安靜一點嗎?」頓時,全場靜默,司機的廣播聲、嘈雜的交通聲,全都靜止:「這樣,夠安靜嗎?」

太多的故事霸佔住作家的生活與腦容量,然而,這些故事都是別人的,或是從各式媒體偷來的點子,沒一個是屬於作家本身。作家的腦子永遠都有劇場上演,劇場裡只有作家一人,他穿上不同的外衣,模仿著、揣摩著身旁人的生活,再將這些排演好的劇本化成文字,拼湊出顧客想要的結果。想要圖個真正的安靜,很難,因為自己會下意識的再幫自己換上下一套戲服,進行重複的搬演動作。所以,永遠不夠安靜,腦內的舞台永遠都有佈景與道具等著作家去實驗。


幫Hopf代筆寫自傳的薪資相當誘人,作家在被半騙半強迫下接下了工作。不過,Hopf也不是個簡單人物,光看排場就知道:一台紅色的Benz改裝法拉利「神神神」的在舞台上亂竄,梳油頭穿成套漂亮西裝的偶:Hopf,口氣不耐的與作家對話,頤指氣使的要求作家幫他開車門,甚至是服務他上直昇機。對Hopf來說,他的人生很簡單,就是「Sell! Sell! Sell!」。他要出版的是他馳騁商場的成功秘訣,在決定代筆作家夠不夠格寫他的自傳前,他要求作家扮演他的角色,順道聽他演講。記得,先跟他的秘書Heaven預約時間。


至於Heaven,那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Heaven是Hopf的秘書,你想得到的秘書型態她都有,幫老闆安排行程、接洽會面,當然還包括讓老闆滿意的特別服務。Heaven身材凹凸有致,身穿紅色皮製緊身馬甲。不過,卻看不出她長的樣子。因為Heaven太沉迷於性,就連臉都成了女性性器的形狀。和Hopf一樣,Heaven的人生也很簡單,只有「Fuck! Fuck! Fuck!」。作家既然要寫Hopf自傳,當然也要搞上Heaven,所有Hopf與Heaven喜愛的姿勢都來過一輪。別忘記,還得要說出Hopf最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你每天要用牙刷清潔你的心(性)靈」

因為A和B有一腿,所以可以透過和A做愛而得到B的人生經驗與感受,這還真是神奇的理論。不過仔細想想,透過角色扮演,過一次Hopf的生活,是最快了解Hopf的方式。這讓我想起常看到的老梗電視劇情,劇裡的記者透過床第之間的交流,挖到最私密最令人感興趣的事件。這些事件往往都有登上頭版、引起廣大關注的不凡價值,畢竟群眾都是好奇的,越隱而不談的越是想知道。不可否認,這當然也是書暢銷的必備條件:話題性。


知道委託者Hopf私下的樣子,也得去觀察他面對群眾時的狀況。他是個成功的企業家,有自成一格的群眾與領導魅力,帶領自己的事業攀上高峰。Hopf的演講直接、內容辛辣、用字更是尖銳:「你是0號還是1號?」「你是被幹還是幹人?」要成功,就要當幹人的1號,先發制人,展現自己的強勁與優勢。這些聽演講、買Hopf書的人,讓Hopf的成功越長越多,也有趣地推動著群眾需要越多。只見Hopf拿著mic,當作象徵著男人權力慾望的陽具,在舞臺上自瀆。而底下的觀眾飢渴若狂,近似偶像崇拜的滿心期待著從Hopf身上得到些什麼。什麼都好,所以,是,沒錯,從Hopf體內出來的最精華的,精液。


是0號?還是1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沒有必然的贏家輸家,當然也就沒有絕對的0或1。只見兩個上班族,各拿著黑色長條海棉表現各自的動作,像極了錄影帶的快轉倒轉與Repeat:工作不得志、找心理醫生、醫生要你把自己的故事灌進去、然後就成功。接著換另一個人不得志、掉髮、酗酒、暴力,再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再叫你把你要的故事灌進去,又成功了。這樣的情節不停循環上演,兩個人被同一個心理醫生搞到想自殺。最後,指令下達,去照鏡子,拿把刀,把你的臉給撕下。遊戲開始:撕毀海綿條、空中灑落大量的黑色海綿、凌亂了整屋子。兩人瘋狂扭打互咬,最後大笑,你自由了,我也自由了。


虛構出來的人物自由了?那真實的代筆作家呢?虛構的自由是否是真的自由,亦或只是想像中的自以為自由,而真正的禁錮卻依舊存在,真實的自我還在迷失。作家想起小時候研究的蟑螂,懷疑蟑螂究竟是1號還是0號?做蟑螂實驗的自己又是1號或0號?

因為不明瞭,所以要掙脫綁住自己的外來限制。於是,作家開始褪去身上的所有衣服,解放一切束縛,回到最一開始那具作家男偶的狀態,全身赤裸,像是隻蟲子、又像是頭獸,在兩個手電筒探照燈中,無頭緒的啃咬著散落地板的物品:紙張、海棉、棉花,企圖從中找出一些屬於自己的、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最後,作家吐出了六個詞 (說實話,為何是這六個詞,我不知道):母親、餓、性愛、金錢、上帝、狗屎。然後頹喪的坐在地上,無力的將自己蜷曲在一起。他了解了:「我只是個代筆作家,除此之外,你不需要知道任何我的其他事情」


從頭到尾,這全部的故事都跟代筆作家這個人的本質一點關係都沒有,徹頭徹尾都是別人的生活,都是客戶與委託者的人生。時間與空間開始錯亂,所有的角色都跑出來彼此對話,像被槍掃射過的舞台、糾纏不清的人偶、渾沌交錯的出現,正如作家的人生,雜、狂、亂,卻沒有一項是真實活著的。這些都只活在作家的腦內劇場,角色是假的偶,是作家自己操作的,對話也是作家編撰的,所以呢?在這一片狼籍中,有沒有某個時間或空間,是只屬於作家自己的,那最單純、最安靜、也是最美的時刻?

走筆至此,已然重新回憶一次這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無庸置疑,演員的表現絕對值得你用力鼓掌再鼓掌。演員與人偶間常常因劇情做角色切換,有時候偶是偶,有時候偶是作家。這切換很頻繁,但卻絲毫沒讓觀眾感覺生硬,而是自然而然的順應故事走向與觀眾呼吸,平滑流暢的無礙行進。整齣劇就像是顆瑜珈彈簧球,柔軟、巨大、有彈性,充滿著穩定持續的力量。演員與觀眾位持瑜珈球的兩端,而演員對戲的一推一往,帶領著另一端的觀眾感受情緒起伏。既使戲長90分鐘無休息,卻一點不覺沉悶或冷場,反倒是一直期待著下一波朝觀眾推來的力道會再造成怎樣的波瀾。


「最美的時刻」後,演員的名字已不若之前只是記得,而是很用力的刻在我的腦海。我想,我瘋狂的愛上這個在舞台上充滿魅力與光芒的演員:魏雋展。

2009年10月17日

我聽歌不挑,但喜歡的女歌手有固定的模式,張懸、蔡健雅、楊乃文、閻韋伶、藍又時、陳綺貞,好像自然而然的就會朝向創作型歌手選擇。我是從「還是會寂寞」時開始聽陳綺貞,高中吧,這張CD還是紙本包裝呢!後來就聽聽停停,沒有刻意去追新作品發表。

第一次聽到「魚」是今年四月,在「膚色的時光」裡聽到的,劇末的多部合唱很令我感動,便找了原唱來聽,一聽便迷上了。

喜歡這種帶點想像力的詞,讓我可以自由自在的胡亂加入自己的故事。好,既然是胡亂加,底下就是一串胡言亂語了。

-------------------------------------------------------------------------------------------------
頹廢也沒什麼不好,特別是在等待的時候頹廢,
總是繃緊著神經,不舒服。
日出、日落、期待、落空、再日出、再日落、再期待、再落空,
不可拒絕的、強制被接受的,不停循環輪迴,拖著我前進。

我好想拎著我的鞋子,在大雨中仰著頭轉圈,
讓雨水打醒我的頹喪,滋潤我已乾枯瀕死的軀體,
希望那已經不帶期望的花圃能再現生機。

我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可以咬著牙的說:我想瘋狂。
瘋狂吃喝、瘋狂哭笑、瘋狂奔跑、瘋狂擁吻、瘋狂做愛,
最好瘋狂到整副軀體都用盡氣力,使用殆盡,
然後什麼都不管的沉沉睡去。

如果可以,可以附加讓身體從空中向下躍,
感受輕飄飄的同時,我睡去。
直到有人記得敲門,如果有人記得的話,請喚醒我。
像摘朵花兒般,把我ㄧ把拉起,重新救贖我的所有。

我需要個目標去迷戀、需要被豢養,
所以,請將我綑綁,或是我將我自己綑綁,
放入那最深最深的黑暗。
這樣,當第一道光線照進,我所看見的第一個你,
就會是我的所有,我的無可取代,我的神!

魚 - 陳綺貞

我坐在椅子上 看日出復活
我坐在夕陽裡 看城市的衰弱
我摘下一片葉子 讓它代替我
觀察離開後的變化

曾經 狂奔 舞蹈 貪婪的說話
隨著冷的濕的心腐化

帶不走的丟不掉的 讓大雨侵蝕吧
讓他推向我在邊界 奮不顧身掙扎
如果有一個懷抱勇敢不計代價
別讓我飛 將我溫柔豢養

帶不走的留不下的 我全都交付他
讓他捧著我在手掌 自由自在揮灑
如果有一個世界渾濁的不像話
原諒我飛 曾經眷戀太陽

帶不走的丟不掉的 讓大雨侵蝕吧
讓它推向我在邊界 奮不顧身掙扎
如果有一個世界渾濁的不像話
我會瘋狂的愛上

帶不走的留不下的 我全都交付他
讓他捧著我在手掌 自由自在揮灑
如果有一個懷抱勇敢不計代價
別讓我飛 將我溫柔豢養
原諒我飛 曾經眷戀太陽

2009年10月16日

Gila Almagor:阿維雅的夏天 (舞台劇版)

時間:2009.10.10 2:30PM
地點: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名稱:阿維雅的夏天 The Summer of Avia (舞台劇版)

「阿維雅的夏天」是Gila Almagor的第一本小說,之後也改編成同名電影與舞台劇。這次的關渡藝術節除了播映電影版本,也請來了Gila Almagor做舞台劇的演出。阿維雅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過世,母親則因經歷二次大戰而得到精神疾病。這個只有10歲的小女生,要如何克服生命的磨鍊,努力的挺直身體,好好的生活呢?

演出開始前,Gila穿著輕便的紅色背心與牛仔褲 (這同時也是之後的戲服),特地出來跟觀眾們簡單說明。這故事來自她人生中的某一個章節,時間回溯到1951年,以色列剛建國,有非常多的猶太難民回到上帝應許之地,帶著納粹屠虐的刺青,企圖建立自己的國家與社會秩序。「阿維雅的夏天」講的就是這個時期,以母親和女兒的故事,帶出那個時代的悲情與溫暖。

Gila小時候有個印象,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婦人帶著頭髮剪得很短很短又雜亂的女孩上街,結果被街上的鄰居指點恥笑,甚至還被石頭攻擊。那個頭髮參差不齊的小女就是Gila,而那位有精神病的婦人就是她的母親。讓我印象很深刻的,Gila本身的描述方式就如同我寫的一樣,不是用第一人稱「我」做開頭 (Ex. 我的頭髮被剪得很短,還被有病的母親扭上街),反倒用了很故事性的手法來描述。有故事的人,連描述事情都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

劇的一開始,阿維雅坐在椅子上,描述著自己的學校與社團生活。手中的父親照片與母親寫來的書信,是阿維雅的期待。她希望母親能來學校聽自己唱歌,看自己扮國王。只是,在這個夏天裡,母親沒有再來學校看過阿維雅一次......

從頭到尾的演出都只有Gila Almagor一人,舞台上也只有一桌一椅一櫃。就這樣,全劇以希伯來文演出 (有中文字幕),加上簡單的道具,單憑Gila撐起整場表演。Gila帶領我們經歷阿維雅生活的每一件小事,被抓著剪頭髮的不情願、想要學琴學舞的渴望、誤認隔壁甘先生為父親的跟蹤行為、和嘲笑她的街坊小朋友打架拉扯、砸傷鄰居的愧疚與不捨等。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阿維雅是個堅強且獨立自主的孩子,雖然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如意,仍舊保有善良與純潔。

獨角戲特別可以看出演員的功力,因為所有觀眾的目光都只會聚焦在獨挑大樑的演員身上。他必須要一個人掌握戲劇節奏、劇場脈動、表演步調,還要讓觀眾清楚知道現在台上說的是什麼故事。他既是一個表演者,也是一個說書者。我是完全不懂希伯來文的,原本以為這會影響到我看戲的投入,但Gila的表演讓我目不轉睛。他用活潑的聲調與表情強化說出的語言,搭配上中文字幕,我甚至覺得我可以聽得懂他在說什麼,知道那拉高聲線的字詞是哪一個。

「阿維雅的夏天」指的是阿維雅與母親共度的最後一個夏天。在這個夏天裡,阿維雅和其他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經歷:她第一次聽到母親談論父親;第一次知道母親的華爾滋跳得那麼美;第一次知道她的眼睛像爸爸;第一次知道母親是「義軍哈妮亞」,而非「瘋狂女大兵」。孩子是好奇的,特別是單親的孩子,總是積極地想去追尋自己失去的那一缺角 (Ex. 阿維雅跟蹤隔壁的甘先生,誤認她是父親)。等到知道真相,在震撼之後,卻又靜默下來思考 (Ex. 醫師要求母親住院,並稱母親是義勇軍)。母親住院的那一晚,阿維雅裹著有著母親味道的床單與枕頭,靜靜思念著在過去日子與母親相處的點滴,沉沉的睡去。

阿姨前來照顧阿維雅,將阿維雅送到新的寄宿學校,再也沒有人會笑阿維雅的超級短頭髮,也沒有人會笑阿維雅的母親是神經病。出門時,阿維雅帶著那只舊皮箱,卻碰上了雨:「夏天才剛結束就下雨,表示接下來的將會是難熬的冬天」。的確很難熬,因為母親從此之後就沒到過學校看阿維雅了......

此劇的開頭就是結尾,遙相呼應。90分鐘的獨角戲,無暗燈,也無中場休息。母女間的關係看似不緊密,但透過每一件小事,將這層關係的圓越畫越大越飽滿。Gila雖然已經60歲了,但他在舞台上的魅力無限,豐富的聲音表情,從很細很輕的淑女講話、到母親叫囂的瘋狂嘶吼,連汽笛與電風扇的聲音都確實的做出。多變化的肢體動作也很令人玩味,像是阿維雅扭捏的問甘先生自己到底是不是她的女兒時,Gila的手與腳不時的搓揉擺動,眼神還怯生生的;而當阿維雅收拾被欺負時而散落一地的衣服,瞪大的牛眼防衛性的四處掃射,佐以緊張急躁的撿拾動作,每個細節都處理得精緻有戲。

這次很幸運能先參與Gila的記者會,隨後又看到Gila的現場演出,知道Gila的戲不光是戲,而是她生命的一部份,是真切發生在以色列的歷史。Gila藉著阿維雅,將以色列的故事帶給全世界的觀眾,而Gila本身也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演繹, 面對自我的缺陷,翻開、了解、療傷、再成長,最終化為每場演出謝幕時,那眼眶泛紅的感動與釋懷。

2009年10月14日

習慣

「看戲?你都跟誰去看呀?」
「喔..我都自己去呀,因為不好找伴」
「那不會很無聊嗎?找個男朋友吧!」
「嗯...其實習慣了耶...」

今天去中國信託開戶時跟櫃檯小姐的對話,可愛的小姐說他之前一個人去看電影,結果被朋友說她怪怪的。其實我內心的OS是:這種事我常做耶......

有時候想想,我真的是個很怪的傢伙,對於看戲執迷不悟到偏執的地步,看電影也老愛找奇怪的片子來看,或是說非熱門院線片來看,像最近我想看「臉」跟「第三朵玫瑰」。也大概是因為這樣,很難找得到聽得我在講什麼的人,與其因為呼不到朋引不到伴而失去了感受一場感動的機會,最後我都會選擇自己前往。

此外,我對於我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真的完全不理,連答腔都懶。反之,我就會像是掏心掏肺般的批哩啪啦講一大堆,想要一股腦兒把內心的感動一次宣洩吐盡。會覺得很孤獨嗎?不能說沒有,偶爾吧,但我還是不願放棄每次能讓我獲得感動的機會。我會告訴我自己,現在的我在儲備能量,等待可以釋放的時間與地點。

對了,走筆至此,我還是不知道我的標題要下啥,就下個「習慣」吧!(就說我很不會下標題了 XD)

2009年10月10日

關渡藝術節:Gila Almagor 訪台記者會

時間:2009.10.9 2:30PM
地點:世貿國貿大樓34F國譽廳

名稱:Gila Almagor 訪台記者會

此次的關渡藝術節有所謂的以色列電影週,請到了有「以色列影壇第一夫人」美稱的國寶級演員Gila Almagor。她從影的50多年來,主演了40多部電影與上百部電視劇,2005年在Hallywood電影「慕尼黑」中擔任男主角母親的角色。由自傳式小說改編的「阿維雅的夏天」,曾在1989年奪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簡言之,就是個好厲害的狠角色。(註:資料來源自記者會文宣)

很開心這次有機會參與Gila Almagor的訪台記者會,讓我在觀看Gila作品前能先稍稍了解Gila這個人。所以,中午跟公司請了假,飛奔上台北呀!(OS: 我果然是個不務正業的傢伙 XD) 因為座上賓有以色列駐台辦事處的代表,所以入場前被要求,如果有帶攝影器材,需要試照一張讓保全確認。


抵達會場時已經2:40了,完全來不及進食。不過,記者會有附茶點,這是我今天的午餐與記者會文宣的合照。


記者會參與的重要人物有(從左到右):翻譯小姐、平(王行)教授、北藝大校長朱宗慶先生、Gila Almagor女士、以色列駐台代表Raphael Gamzou、焦雄屏教授。

底下簡短節錄幾位長官們的致辭內容囉!

朱宗慶先生:Gila女士是優秀的劇作家、演員、舞臺工作者,此次很開心也很榮幸的藉由Gila的作品來揭開以色列電影週的序幕。

Gamzou代表:
以色列駐台辦事處很注重文化交流,希望藉由以色列影展傳遞以色列文化之美,以促進台以年輕一輩的交流。先前台灣有6部紀錄片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參與影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台灣的電影與戲劇作品前進到更多以色列不同的城市。

焦雄屏教授:北藝大新電影院的落成,影響會遍及關渡、八里與淡水,未來勢必會成為北台灣的另一個電影重鎮。近年來以色列電影逐漸在國際影壇受注目,而電影是通往文化交流的捷徑,在Gila身上能看到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充滿故事與藝術家氣息的靈魂。

平(王行)教授:第一次在特拉維夫看Gila的演出,使用的語言雖是希伯來文,但依舊很令人感動。除了自身的作品外,Gila也很樂於跟年輕藝術家合作...在每個以色列人背後都有個故事,即便有戰爭的威脅,但以色列人都很豁達,就跟Gila一樣。


在請Gila女士說話前,北藝大準備了一段Gila作品的集錦。影片的音樂很簡單,鋼琴伴奏搭上Gila非常有磁性的聲音。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Gila的聲音,柔柔的唱著我不懂的語言,但我知道在那厚實沙啞的背後,定是有過豐富的人生歷練,才能讓歌的韻律表現得如此感人。


影片中秀出在每部作品裡不同的Gila,讓現場參與記者會的人員們能知道這位國寶級演員多變的樣貌。有趣的是,Gila在影片播畢後很感謝北藝大剪輯了這樣的一段影片,她自己平常無法觀看自己的作品,因為每部作品都有太多故事,情感豐富的她無法承受。因此,此次北藝集結的片段很剛好。


Gila很可愛,他說這次是他第二次來台灣,卻感覺要準備來第三次。她很認同焦雄屏教授講的,可以從電影中看到這個國家、人民、文化,進而達到交流的目的。對Gila而言,每一部電影都是Came from the bottom of mine,都是從自己的深處所挖掘出來的,特別是當他開始寫作 (註:Gila是40歲時才開始寫作),除了是寫下自己的人生歷程,也開始去學習面對人生中所碰到的創傷,那是對自己的對話與溝通。

因此,他很鼓勵寫作,特別是孩子們,不需要刻意用電腦寫,拿著紙筆就寫,可以從中更加了解自己,拼湊出更完整的自己。Gila透過寫作,知道Who Gila Almagor is,也能夠坦然面對家庭、父母、自己。至於寫些什麼,什麼都可以。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material),而這些材料都會成為未來的寶藏(treasure),就像是他現在所體驗到的一樣。

這段Gila講的內容很令我感動,看Gila講話也很令人感動。可以發現Gila是很用力、很真摯的在講這段話的。特別是他提到,故事的內容都是從自己的深處所挖掘出來時,他的身體向前弓著,用手做出從腹部掏出東西的動作。由於我坐在第一排的桌子,離Gila很近,甚至可以看到他手指用力的向內動作。

一個本身就很有故事的人,從他的眼神、講話的用字與力道、身體的動作表現,處處是戲,不需要刻意演出就能撼動聽者與觀者。或許演員功課對Gila來說,不是額外的劇情揣摩,而是真實在Gila身上經歷過的事件,這種真實帶到舞台、電影上,就能夠成功的說服觀眾。


Gila最後站在他的大型看板前供媒體朋友們照相,這張看板劇照出自於Gila的半自傳電影阿維雅的夏天。Gila還特別說明,照片裡他頂上的行李箱,是他自己真實生活中的寶物,也是當初Gila跟著媽媽逃亡時拿來裝家當的皮箱,非常的具有歷史意義,到現在都還維護的很好。原本主辦單位希望Gila能帶著這只皮箱來到記者會,但被Gila拒絕了,因為這實在是太珍貴的紀念,Gila只願意在劇場演出中使用。

瞧Gila講解的多用力,表情動作超多超豐富的!

最後,想一睹Gila的丰采,就請大家前來關渡藝術節玩吧!

10/10 (六) 10:00AM 阿維雅的夏天 (電影version)
10/10 (六) 2:30AM 戲劇演出:阿維雅的夏天

10/11 (日) 戲劇廳:阿維雅的夏天演出後座談

10/12 (一) 1:00PM 戲劇系T305 Gila
Almagor跨領域講座:談創作與生命歷程

Note 1: Gila在希伯來文的意思就是Joy,剛好是這次關渡藝術節的主旨唷!
Note 2: 此次參與記者會的活動禮物--> 紙扇+紀念杯+紀念毛巾

《印有關渡藝術節活動logo與日期的外盒》

《一樣是有著關渡藝術節相關圖案的扇子杯子與毛巾》

《因為拿了禮物,所以我很乖的記了筆記 ^^,哈哈哈》

2009年10月2日

大開劇團:陪你唱首歌 Sing A Song

時間:2009.9.12 7: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劇名:大開劇團98年度鉅獻 陪你唱首歌

帶著未知的心情進劇場,事先不去閱讀任何評論,也不看任何文案介紹,就這樣把心空著,等著接受驚喜與震撼。這種作法很冒險,通常會有兩種極端的結果,一是完全不懂台上的人在表現什麼,呆若木雞的看完整場,然後開始捶心肝自問:「為什麼我不先做功課呢」;另一個則是像《陪你唱首歌》一樣,整個人感動得無法抽離,完全被劇的情緒給灌滿。

你,會用什麼方式去思念已故的親友?望著曾經開心的照片發呆、閱讀他所留下的文字、曾經撫摸過的家具?這群戲劇系的演員們很堅守本分的,選擇做齣劇來懷念那才華洋溢卻早早被上帝召回的大學好友。這戲很勇敢,用了長達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古板的生死議題,卻能夠不落俗套,讓劇情自然順暢發展。無須刻意營造悲傷灰暗的氣氛,隨著演員與故事,讓席間的觀眾自然而然深陷感動氛圍。

劇的主線分成兩支:畢業10年的朋友們的聚會,與當年小葵的罹癌過程,兩條故事線因為劇中人當下的思念,偶爾會重疊。這群畢業10年的戲劇系同窗,應著丹瑋的邀約,一同聚到了公寓裡。先是一群女人嘰嘰喳喳的打開話匣子,談論起唸書時排演讀劇的有趣事。等到大家都到齊了,丹瑋拿出小葵所留下的手稿,包含了詩詞、畫作、劇本、日記,一一輕聲朗讀,帶領大家來到小葵的創作世界裡。

當年的小葵生病了,還是大家都很害怕的癌症,進進出出醫院數次。劇裡扮演小葵的演員不是固定一人,而是讓所有的女演員都扮上一回,在劇裡活過某一段小葵的人生。或許是戲劇系的,想像力與放鬆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碰到了嚴肅冷調的醫院事務,一樣能將其變得滑稽好玩。於是,退下白袍的醫生,竟然穿著亮片舞衣和病人護士共舞;做大腸鏡時竟能用搞笑的方式比較起以前和現在的差異 (以前笑點低,現在哭點低;以前看悲劇會笑,現在看喜劇會哭);甚至是手術前餓到發昏,還夢到食物自顧自的跳舞。

小葵在這10年奮力對抗病魔,畢業的同學們除了在自身的領域努力,也經歷了很多原先沒預料到的事情。丹的母親過世、瓊的朋友自殺、堰的父親離開,很多時候事情就是突然的來了又走了,留下的除了是感傷,更是逼著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堅強面對與珍惜所有。

就跟和小葵同病房的病人一樣,外省老兵常跟兒子哀怨身體痛楚,讓兒子感到不耐煩躁。那唯一一次刻意沒回應父親的電話,竟是父親斷氣前的最後一聲訊息;本省老漁夫病危,全身插滿管子,僅用機器維持生命跡象。兒子建議放棄急救,但漁夫妻子硬是用了「你父親也是用機器把你養大的 (漁船與車子)」回給兒子,強烈說明了自己內心的不捨與掙扎。

怎麼知道會錯過?怎麼知道他不會有醒來的一天?沒有人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前看,找到可能的最佳解。沒錯,「可能」的最佳解,而不是真正的最佳解。劇裡提到個很有趣的觀點,為什麼人都是在死後才作告別式?在告別式上,親友們輪流懷念死者的好,可是死掉的人聽不到呀,講再多也沒有用。所以,要做的應該是「生前的告別式」,而非「死後的告別式」。長輩們常說:「多做善事、多說好話、多結善緣」,不光是說給別人聽,也說給自己聽。就是因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才要抓住能把握的現在,大口呼吸,用力生活,為自己的當下算出最佳解。

整齣劇在進行時,舞台上的屏幕會show出小葵的作品與照片,透過一張張代表著過往的回憶,說明了故事,也達到思念的效果。這類以故人作品入戲的方式,我看過用得最精彩的是在電影《安娜床上之島》裡,導演Julio Medem將他對妹妹的思念之情全副傾注在電影裡,利用妹妹生前的素人畫作,講述一個他心神嚮往的神秘世界。效果很好,觀眾可以在虛(戲劇/電影)與實(現實生活)之間跳躍,讓感動因為類真實事件而提升。

最後的最後,每個人輪流說出2004~2007的計畫:有演出、有集體爬山、還有人結婚。平行移動到小葵的時間,入院、開刀、化療、復健、出院、再次入院等週而復始的事件。最後,小葵的時間停留在2007......

其他人呢?繼續走到了2009,演出了《陪你唱首歌》,讓感動繼續流傳,讓更多人懂得珍惜,也讓小葵以另一種形式繼續活著。

你好嗎?不管用什麼形式,請讓我知道。(請想像我很用力的抱你一下)

Note: 這齣戲在台中與高雄都還有演出唷,還沒買票的朋友就不要再懷疑了,趕快去買票吧!
10/8~10/9 台中中興堂
11/28~11/29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