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1.4 2:30PM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名稱:小劇場學校 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 (哈姆雷特區)
牯嶺街小劇場二樓是個不大的空間,要把觀眾集中在中間看戲,還要依據角色分成四區,光想就覺得好擠呀!等到實際進到演出場地,果然,空間是人創造出來的!
時間一到,觀眾依據所選擇的區域,依序入場。工作人員帶著觀眾,刻意的繞了場子一圈。場內像是一間時間靜止的博物館,各有姿態的人體雕像散佈各處,或站或坐或躺,或低頭沉思或仰望祈求。雕像身著統一的白黑色調服飾,霧茫茫的懸浮粒子飄散空中。天花板與周圍隨意覆蓋的白黑布幕,加上窗外隱隱被吹起的布簾所透進來的躡手躡腳的微光,這個場域性感極了!這不只是間博物館,而是被灰所覆蓋的古城,等待神奇的魔法將這群被困在身體裡的靈魂給喚醒 。
這樣一個美得驚人的場地,讓許多的想像自然而然在我腦袋裡發酵:我是個穿越時空、誤入禁地的旅人,貪婪地到處觀看,希望得到一點我所處位置的提示,好讓我準備進行接下來的探險。
故事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為主軸,觀眾在買票時便選擇想坐的區域,之後四個區域會被布幕隔開。因此,選擇哈姆雷特區的觀眾,大部分的時間只看得到哈姆雷特的狀況。四個區域會不停的干擾、互動,如叔父跨進哈姆雷特區,影響哈姆雷特的生活與政治權力;母后在兒子發瘋時,跨區進來關切等。
由於觀眾只看得到已選擇好的區域,其餘的故事情節都只能聽聲辨位。人是好奇的動物,聽到隔壁有聲響,就會情不自禁的想去偷窺。偏偏布幕隔開了表演區,只能心癢難耐的坐在椅子上,從眼前的角色狀況,猜想其他地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舞台分區圖》
這是齣形式強過劇情的演出!特殊的形式,撞擊出特殊的觀戲體驗,但也弱化了劇情的走向:台詞本身的文言性讓人不好消化、觀眾在「聽」演出的干擾從沒間斷等。此外,每個區域的呈現方式是否能夠妥善地撐起該區角色的特性?比如說,我位在哈姆雷特區,我可以看得到哈姆雷特被繩索束縛、發狂的又哭又笑、不停的跨區奔跑試圖釐清事實真相等。其它地區的角色有無相同強烈的人格特質,好讓觀眾可以深刻的感受這個以「哈姆雷特」為主軸的故事?這就有待看過其他區域的觀眾解答了。
令人好奇的是,除了哈姆雷特為四人演出,其餘三個角色都是三人共演。我原本看戲前的預想是「每個區域都會有一組角色 (就是每個區域都會各有一個哈姆雷特+奧菲莉亞+母后+叔父)」,可能是輪流演出橋段,也可以各自代表角色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與關係拉鋸。據說,這原本是導演的構想,但礙於空間與演員數量問題,才會改成「哈姆雷特多一人」與「各區只放一種角色」的現況。後來證實,這樣的安排是戲有趣的關鍵。當復仇的混亂喧囂結束,布幕升起,最後剩下來的哈姆雷特 (黃煒翔飾),悲痛淒涼的到各區收拾殘局,將所有死去的角色一一拖回原處,自己也將自己安靜的封印起來,一切又回到一開始的那個,靜止的空間。
最後補充一點,四個區域的分布是以「角色對著對面或對角的角色說話」來做設計:像是哈姆雷特會和對角的奧菲莉亞對話,也會和對面的母后有交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