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1.3 7:30PM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名稱:狂想劇場 I'm the man
看戲,有時候還真是看時間點。
最近的辦公室很旺,有人剛當爸爸、有人正在懷孕中、還有人結婚,飄在空中的對話框常是夫妻婆媳關係、baby用品團購、與種種離我這單身咖很遙遠的話題。雖說我沒有一定要踏進婚姻的圈子,但其實也會擔心著,自己快30了,是不是該想一下未來的規劃。會不會對現狀太過安逸而不求進步?大環境不好,勞健保都要倒了,有什麼辦法可以明哲保身 (我承認這可能想太遠了)?對於家庭觀、價值觀、生活觀等的想法是否還正確且適當?
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寫志願的,想在幾歲幾歲時完成些什麼事?但一路活過二十多個年頭,年紀越長,越發了解事情不是當時憨人想的那麼單純,志願替換的次數也數不清了。但上述這些範圍都很大的命題,卻越來越容易在腦袋裡出現,然後就看著手中握著的有限資源,細細盤算僅存的可能。
回到戲本身。《I'm the man》說的是三個30歲左右的男子:阿浩 (王靖惇飾)、小康 (黃民安飾)、王子東 (王辰驊飾), 各自面臨到數個棘手的人生關卡,如感情落空、工作不順、債務纏身、婚姻不滿。劇情主要透過三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帶出過去的往事,藉此省思現在的生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在這個故事裡,雨不停的下,雷也不間斷的打,場上滿是躁熱不安卻又停滯困頓的氣氛。言談中可以得知,這三個人來自馬來西亞的一個偏遠小鎮,長大後,阿浩到了吉隆坡當電視台編劇;王子東前往新加坡打拼,成了直銷經理;小康則留在小鎮的電子工廠工作。窩在一起打牌抒發心聲的三個人,提到了年輕時心目中的女神:子晴,不自覺地臉上帶著笑意,連說話的聲音都輕巧有生命了起來。和被各種原因困住的三個男人不同,她到處旅行,一個地點換過一個地點。子晴的象徵,從原本實質上的男女情感追求,逐漸轉化為對自由與夢想的渴望。
我們好像無形間都在跟隨某一種既定形式,又或者是 (盲從的?) 群眾意見,像是幾歲前應該要完成的10或20或30件事、過了幾歲你不可不知道的10或20或30件事、如何在幾歲前賺得你的第一桶金第一台車子第一棟房子等。當然,不光是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身體也會告訴你,時間到了,有些事你不得不注意:過了25歲就會開始老化有皺紋、過了30歲的新陳代謝逐年呈倍數下降、過了40歲就會連孩子都生不出來。天啊,專案的開發都有delay和胎死腹中的可能,更何況是人生。
還好,劇裡下了場雨,澆醒了三個不停撞牆的男子。
《I'm the man》雖然只有短短60分鐘,但主題清楚明確,節奏乾淨流暢。寫實的對白裡,參雜大馬地區的特殊語言習慣,為作品帶來不少有趣笑料。場上道具僅有三椅一桌一副牌,隨著情節進行變換。簡潔不花俏的戲劇風格,偶然流進的音樂聲,都讓這演出舒服好看,也更能打進觀眾內心。
後記...
在噗浪上跟為仰聊到《I'm the man》。他肯定這場演出,但覺得角色設定太過樣板。底下是原話:「是真實啊,但也太二分法了吧,衝刺事業就會家庭不美滿,不汲汲營營於出人頭地雖有健全家庭擔就會有經濟問題,時候到了還沒勇氣結婚的人就會被心急的女方判出局。我懷疑是我太不食人間煙火,還是社會上80%的三十歲男人都可以劃分成這三類。這世界真的有那麼單純(調)嗎?(吶喊)」
看到這段話我真是一整個在螢幕前大笑不止!就如這篇心得文的第一句話:「看戲,有時候還真是看時間點。」剛好我最近就在煩惱些人生規劃問題,看戲時把我自己給投射進去,自然很有感覺。
所以說:「自我投射真的是enjoy戲劇的重要因素之一!」
繼續來Quote為仰的論點:3個人的救贖只單純放在一個彷彿自由自在、環遊世界的子晴身上,但子晴本身或許也沒有跳脫所謂的現實拘束。就算這三個男人真的和子晴作了相同的事情,也只是逃脫了眼前的痛苦。短暫歡愉後,還是得面臨新的痛苦,跟吸毒一樣。不期望劇組給這個人生大哉問一個解答,但隱指的出口方向似乎過於迂腐。
所以我就又回了:人生的大哉問,讓我想起我當初看完《美國夢工廠》時跟名觀眾在討論,究竟劇場的演出要不要給出答案。那時候我的回答是,我不覺得需要答案,但只要有個象徵的方向就可以。至於方向背後的細節,那是另一齣戲該討論的問題。這是一個短暫時間的劇場,不是書也不是連續劇,更不是能讓你思考許久的真實人生, 旨在提醒、擊中、反省就已足夠。
「到頭來,還是毒品嘛!」(這樣說好像也是,哈哈哈~)
生活二字,寫來簡單做來難啊!聽歌吧~
2 則留言:
大推"自我投射"啊!
我收到明信片啦~~~ 喔耶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