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無垢舞蹈劇場 花神祭
地點:國家戲劇院
NOTE:照片選自國家兩廳院臉書,攝影張震洲。
NOTE:照片選自國家兩廳院臉書,攝影張震洲。
很喜歡冬枯的畫面,所以選了冬靈的最後一口氣作為文章起頭。
今年四月的紀錄片《行者》,在網路口碑發酵下,不但讓電影賣出了好成績,也讓隨之而來的《花神祭》重演開出了好票房。還記得看《行者》首映的那個晚上,因著白天繁忙工作而昏睡了前半小時。之後卻是越看越清醒,越看越覺得情緒激動澎湃、無法自拔:不只是編舞家與舞作欲傳達的信念感動人,舞者全然釋放與拋灑一切的投入更是令人著迷。所以,看完《行者》當下便決定要進劇場朝聖。然而,令我稍稍不安的,莫過於網路上幾回跟朋友的討論:《行者》的導演陳芯宜是個無垢迷,有許多拍攝的立場與內容都可看到身為粉絲的影子。即便所有的藝術創作都一定有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卻也因此有不少人提到,看《行者》比看舞作還要感動。不過,這樣的疑慮在今晚進到國家劇院後,一掃而空!
無垢的《花神祭》有著強烈的故事性,以四季為軸,生長收藏了四個篇幅:《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在看似講述自然更迭的時序下,將個體生命提煉成幽微細緻的神與靈,以極具視覺效果的儀式,讓肢體吸引纏繞,使氣力交織消長。舞台上強弱間的氛圍流轉,生死一線的交界擺渡,都是為了成就一場又一場不停的輪迴,完成一次又一次誠心的獻祭。
《花神祭》沒有鮮艷的顏色,也沒有歡愉大放的符號,而是有一股低限卻仍可感受得到的「不可逆的命定」在底層行走,猶如最先與最終捧著燈與擊著鼓的牽引者,緩緩地橫走過舞台,領著萬物和宇宙間的元素,啟程與結束。那由煢煢燭火鋪成的燈河,無形間隔絕了觀眾與舞作,暗示著舞台上下並非同處一段時空,而是分開成了有形 (物體) 與無形 (精神) 的兩個世界。孱弱的燈火,總帶有最後一絲希望的使命:在雲門的《九歌》裡,燈火綿延了國殤英雄們的意志;無垢的《花神祭》則指引著飄渺逝去的生命,前往下一段旅程。
《春芽》裡的男女花靈 (鄭傑文、吳明璟) 分別從左右舞台進,等到碰著的那一剎那,身體彎曲了,肌膚貼合了,頸子也自然柔順地迎合彼此,呼吸隨著兩人的動作調節一致。相較於碰撞出新生命的激烈變化與不思議,《春芽》顯得笨拙與慢熟。但也正是因為這充滿試探與磨合的溫柔與細膩,不由得心生對新生的敬畏與呵護。接著,狂暴的《夏影》是《花神祭》裡我最喜愛的片段。跟四季有關的作品不少,但一般夏季的做法不外乎是成長的喜悅,翠綠生意盎然。然而,《夏影》將毒辣的烈日高掛,使得場上盡是乾渴等待迸發的不安定。成長所需經歷的掙扎、衝撞與爆裂,自然又痛又直接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夏神 (黃耀廷) 與夏幽 (王芊懿) 如一體兩面的對峙,時是殘暴的撕扯、時是不捨的拉回,彷彿要將身體裡滾燙許久的慾望與躁氣,藉由身體的甩動與出聲的吶喊,通通釋放出來。只不過這場的《夏影》差一點,差一點呀!那些個義無反顧的情緒、還有不顧後果的能量燃燒,都在等著衝破臨界點的那一瞬,「刷~」的全部拋開,但沒到啊,沒到啊!(扼腕~)
若只是單看《秋折》,會覺得這兒的秋很單薄。既沒有春的初始靈動,也無夏的衝突奔放,秋的氣氛是沉潛隱約的。私認為,《秋折》的等待與收斂,都是為了完滿《冬枯》的從容赴義。秋靈 (吳佳倩) 的服裝是一襲長方的布,布隨著舞者如河流般的優雅移動,斜鋪灌溉著一方土地,不但承載著曾經的熙來攘往 (撐篙的風靈們),更紀錄著成熟年代的兼容並蓄。而當秋靈一折折地用身體收起如長河般的布,慢慢地讓喧囂離自己遠去,我們知道,下一個階段即將來臨。同一時間,秋靈低頭從左舞台退去,冬靈 (陳啟順) 緩慢卻堅定的從右舞台上,是季節更迭,也是迎來生命完結的篇章。秋與冬之間的感應與聯繫,體認到「啊~ 你終究來了」的意象,就凝結在秋靈與冬靈間一退一進的直線上。《冬枯》是孤獨的武士,襯著吹雪,在琵琶與洞簫的催促與送行聲中,準備結束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這個段落裡,冬靈幾乎是完全背對觀眾的。那是一種驕傲吧,一種不想被發現還存有依戀的驕傲,一種我可以獨自面對泰山崩於前的死亡而無懼的驕傲。手持的竹鞭是意志的延伸,是顫抖卻硬撐著的堅強。生命走線至此,不管是否還有悔有怨,已然足夠。且讓紛飛的白雪與直白的燈光,送冬靈最後一程。
大雪仍飛,覆蓋了還躺在舞台上的冬靈的身體。在前一輪的成長與幻滅後,舞台深處又出現象徵生的花靈。本是送葬冬靈的死寂白光,隨著不停下著的白雪,越變越亮,越變越亮,反成了下一輪新生的引導。
生、長、收、藏,一代替著一代,冥冥之中有其規律運行著。滄海中的我們,都是承接著上一輪的養分,等著孕育下一輪的可能哪!
今年四月的紀錄片《行者》,在網路口碑發酵下,不但讓電影賣出了好成績,也讓隨之而來的《花神祭》重演開出了好票房。還記得看《行者》首映的那個晚上,因著白天繁忙工作而昏睡了前半小時。之後卻是越看越清醒,越看越覺得情緒激動澎湃、無法自拔:不只是編舞家與舞作欲傳達的信念感動人,舞者全然釋放與拋灑一切的投入更是令人著迷。所以,看完《行者》當下便決定要進劇場朝聖。然而,令我稍稍不安的,莫過於網路上幾回跟朋友的討論:《行者》的導演陳芯宜是個無垢迷,有許多拍攝的立場與內容都可看到身為粉絲的影子。即便所有的藝術創作都一定有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卻也因此有不少人提到,看《行者》比看舞作還要感動。不過,這樣的疑慮在今晚進到國家劇院後,一掃而空!
無垢的《花神祭》有著強烈的故事性,以四季為軸,生長收藏了四個篇幅:《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在看似講述自然更迭的時序下,將個體生命提煉成幽微細緻的神與靈,以極具視覺效果的儀式,讓肢體吸引纏繞,使氣力交織消長。舞台上強弱間的氛圍流轉,生死一線的交界擺渡,都是為了成就一場又一場不停的輪迴,完成一次又一次誠心的獻祭。
《花神祭》沒有鮮艷的顏色,也沒有歡愉大放的符號,而是有一股低限卻仍可感受得到的「不可逆的命定」在底層行走,猶如最先與最終捧著燈與擊著鼓的牽引者,緩緩地橫走過舞台,領著萬物和宇宙間的元素,啟程與結束。那由煢煢燭火鋪成的燈河,無形間隔絕了觀眾與舞作,暗示著舞台上下並非同處一段時空,而是分開成了有形 (物體) 與無形 (精神) 的兩個世界。孱弱的燈火,總帶有最後一絲希望的使命:在雲門的《九歌》裡,燈火綿延了國殤英雄們的意志;無垢的《花神祭》則指引著飄渺逝去的生命,前往下一段旅程。
《春芽》裡的男女花靈 (鄭傑文、吳明璟) 分別從左右舞台進,等到碰著的那一剎那,身體彎曲了,肌膚貼合了,頸子也自然柔順地迎合彼此,呼吸隨著兩人的動作調節一致。相較於碰撞出新生命的激烈變化與不思議,《春芽》顯得笨拙與慢熟。但也正是因為這充滿試探與磨合的溫柔與細膩,不由得心生對新生的敬畏與呵護。接著,狂暴的《夏影》是《花神祭》裡我最喜愛的片段。跟四季有關的作品不少,但一般夏季的做法不外乎是成長的喜悅,翠綠生意盎然。然而,《夏影》將毒辣的烈日高掛,使得場上盡是乾渴等待迸發的不安定。成長所需經歷的掙扎、衝撞與爆裂,自然又痛又直接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夏神 (黃耀廷) 與夏幽 (王芊懿) 如一體兩面的對峙,時是殘暴的撕扯、時是不捨的拉回,彷彿要將身體裡滾燙許久的慾望與躁氣,藉由身體的甩動與出聲的吶喊,通通釋放出來。只不過這場的《夏影》差一點,差一點呀!那些個義無反顧的情緒、還有不顧後果的能量燃燒,都在等著衝破臨界點的那一瞬,「刷~」的全部拋開,但沒到啊,沒到啊!(扼腕~)
若只是單看《秋折》,會覺得這兒的秋很單薄。既沒有春的初始靈動,也無夏的衝突奔放,秋的氣氛是沉潛隱約的。私認為,《秋折》的等待與收斂,都是為了完滿《冬枯》的從容赴義。秋靈 (吳佳倩) 的服裝是一襲長方的布,布隨著舞者如河流般的優雅移動,斜鋪灌溉著一方土地,不但承載著曾經的熙來攘往 (撐篙的風靈們),更紀錄著成熟年代的兼容並蓄。而當秋靈一折折地用身體收起如長河般的布,慢慢地讓喧囂離自己遠去,我們知道,下一個階段即將來臨。同一時間,秋靈低頭從左舞台退去,冬靈 (陳啟順) 緩慢卻堅定的從右舞台上,是季節更迭,也是迎來生命完結的篇章。秋與冬之間的感應與聯繫,體認到「啊~ 你終究來了」的意象,就凝結在秋靈與冬靈間一退一進的直線上。《冬枯》是孤獨的武士,襯著吹雪,在琵琶與洞簫的催促與送行聲中,準備結束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這個段落裡,冬靈幾乎是完全背對觀眾的。那是一種驕傲吧,一種不想被發現還存有依戀的驕傲,一種我可以獨自面對泰山崩於前的死亡而無懼的驕傲。手持的竹鞭是意志的延伸,是顫抖卻硬撐著的堅強。生命走線至此,不管是否還有悔有怨,已然足夠。且讓紛飛的白雪與直白的燈光,送冬靈最後一程。
大雪仍飛,覆蓋了還躺在舞台上的冬靈的身體。在前一輪的成長與幻滅後,舞台深處又出現象徵生的花靈。本是送葬冬靈的死寂白光,隨著不停下著的白雪,越變越亮,越變越亮,反成了下一輪新生的引導。
生、長、收、藏,一代替著一代,冥冥之中有其規律運行著。滄海中的我們,都是承接著上一輪的養分,等著孕育下一輪的可能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