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演前預報】同黨劇團:第三屆當代經典讀劇節 Chimerica

時間:2015.09.26  10:00AM
名稱:同黨劇團  第三屆當代經典讀劇節  Chimerica
地點:藝佰廈

這天聽完讀劇已經是下午1點多,匆匆忙忙的趕到實驗劇場準備觀賞另一檔演出。排隊時碰到了許久不見的戲友C,隨口推薦了票價只要350元卻用了10個演員的《Chimerica》。C說「那這樣一個人也才35元,好划算。」「喂~也太資本主義思考了吧!(笑)」

雖說是個微不足道的笑話,但自然流露出的價值觀,正好是我想著力在預報裡的重點。《Chimerica》是我很感興趣的本 (中美關係+六四天安門,好有想像力與發揮的題材),導演黃郁晴兩年前在倫敦看過演出,後來將劇本帶進同黨讀劇節,還自己花了時間翻譯。第一波釋出的宣傳 (上圖) 裡,除了六四代表性的坦克車不變,劇組讓演員選擇了想要扮演的西方icon,搞了張跟劇本調性不太相符的陽光照片。不過,看完了整排,我反倒覺得這張照片以另一種嬉鬧卻真實的方式,適切地詮釋了《Chimerica》。任何選擇絕對都與價值觀有關,而我很喜歡這次劇組的選擇/價值觀。

好,我要來進入主題了...

《Chimerica》首演於2013年的倫敦,編劇為Lucy Kirkwood,以六四天安門事件中,一張擋坦克的人的照片為出發。故事裡的角色非常多元:拍攝照片的美國記者、信任資本主義的英國市場分析師、曾經站在廣場上的中國民運人士等。角色們都有著自己遵守的信念,還有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的妥協 (這裡的生存可以是危及性命的,也可以是要保住工作飯碗的),讓看似單純的「尋找坦克人」,因著身處於不同時空、不同立場、不同國籍,讓這些個本是為自己發聲的人物,彼此衝撞辯證,思考照片的意義與可能。

跟著主線尋找坦克人的同時,慢慢加進來的支線持續不停地挑戰著觀眾的腦袋:一個人 (坦克人) 能否代表數萬群眾 (民運參與者)?照片只是概念,細節 (Detail) 才是群眾感興趣的嗎?在每個人都有相機手機的年代,拍照的歷史意義會隨之改變嗎併購中國的企業,是否終會回過頭來被中國吞噬勇往直前的揭發真相又如何,確定不會傷害到其他只想平靜過日子的人嗎?讓13億的人成為跟我們一樣的資本主義者是正確的嗎?我們不是還在承受經濟衰退的惡果?

照片裡的人、按下快門拍照的人、看到照片而後解讀的人,誰才是正義或正確的一方?站在哪一方真的有差別嗎?若一張照片只是概念,孰知誰是該歌頌的英雄,誰又是背負罵名的千古罪人呢?好多問題,《Chimerica》裡真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敲打著。透過深刻描寫小人物的生活與對話,使其自然編織成密密麻麻的恢弘格局。雖說石頭入水,總有水花濺起,但《Chimerica》這劇本所濺起的,可不只是稍縱即逝的水花而已,而是扎扎實實會引發關注,甚至恐懼的大起波瀾。

雖然只是讀劇,但導演仍把它當成一台戲在導,盡可能的讓舞台上的呈現更豐富多元。由於故事角色眾多,即使參與讀劇的演員已經來到10人,仍需一人分飾多角,甚至是輪流負責舞台指示。所以,這個舞台指示往往還會有其他令人莞爾一笑的任務在身!

對了,演出近3小時,中場休息只有10分鐘!請把握演前與中場短暫的時間,因為你不會想錯過任何一部分的!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10/1 (四) 19:30 ~ 23:00
◎ 演出地點:誠品信義6樓視聽室
◎ 製作人:邱安忱
◎ 行政:莊博旭
◎ 導演:黃郁晴
◎ 演員:蘇志翔、廖原慶、吳柏甫、趙欣怡、江寶琳、林文尹、尹仲敏、林方方、楊瑩瑩、蔡奇恩
◎ 影像設計:俞穎、蔡岱臻
◎ 特別感謝:趙青翎
◎ 宣傳照攝影:唐健哲
◎ 同黨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PartyTheatre?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s://goo.gl/ObjEAo

2015年9月21日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時間:2015.09.20  2:30PM
名稱:無垢舞蹈劇場  花神祭
地點:國家戲劇院
NOTE:照片選自國家兩廳院臉書,攝影張震洲。

很喜歡冬枯的畫面,所以選了冬靈的最後一口氣作為文章起頭。

今年四月的紀錄片《行者》,在網路口碑發酵下,不但讓電影賣出了好成績,也讓隨之而來的《花神祭》重演開出了好票房。還記得看《行者》首映的那個晚上,因著白天繁忙工作而昏睡了前半小時。之後卻是越看越清醒,越看越覺得情緒激動澎湃、無法自拔:不只是編舞家與舞作欲傳達的信念感動人,舞者全然釋放與拋灑一切的投入更是令人著迷。所以,看完《行者》當下便決定要進劇場朝聖。然而,令我稍稍不安的,莫過於網路上幾回跟朋友的討論:《行者》的導演陳芯宜是個無垢迷,有許多拍攝的立場與內容都可看到身為粉絲的影子。即便所有的藝術創作都一定有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卻也因此有不少人提到,看《行者》比看舞作還要感動。不過,這樣的疑慮在今晚進到國家劇院後,一掃而空!

無垢的《花神祭》有著強烈的故事性,以四季為軸,生長收藏了四個篇幅:《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在看似講述自然更迭的時序下,將個體生命提煉成幽微細緻的神與靈,以極具視覺效果的儀式,讓肢體吸引纏繞,使氣力交織消長。舞台上強弱間的氛圍流轉,生死一線的交界擺渡,都是為了成就一場又一場不停的輪迴,完成一次又一次誠心的獻祭。

《花神祭》沒有鮮艷的顏色,也沒有歡愉大放的符號,而是有一股低限卻仍可感受得到的「不可逆的命定」在底層行走,猶如最先與最終捧著燈與擊著鼓的牽引者,緩緩地橫走過舞台,領著萬物和宇宙間的元素,啟程與結束。那由煢煢燭火鋪成的燈河,無形間隔絕了觀眾與舞作,暗示著舞台上下並非同處一段時空,而是分開成了有形 (物體) 與無形 (精神) 的兩個世界。孱弱的燈火,總帶有最後一絲希望的使命:在雲門的《九歌》裡,燈火綿延了國殤英雄們的意志;無垢的《花神祭》則指引著飄渺逝去的生命,前往下一段旅程。

《春芽》裡的男女花靈 (鄭傑文、吳明璟) 分別從左右舞台進,等到碰著的那一剎那,身體彎曲了,肌膚貼合了,頸子也自然柔順地迎合彼此,呼吸隨著兩人的動作調節一致。相較於碰撞出新生命的激烈變化與不思議,《春芽》顯得笨拙與慢熟。但也正是因為這充滿試探與磨合的溫柔與細膩,不由得心生對新生的敬畏與呵護。接著,狂暴的《夏影》是《花神祭》裡我最喜愛的片段。跟四季有關的作品不少,但一般夏季的做法不外乎是成長的喜悅,翠綠生意盎然。然而,《夏影》將毒辣的烈日高掛,使得場上盡是乾渴等待迸發的不安定。成長所需經歷的掙扎、衝撞與爆裂,自然又痛又直接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夏神 (黃耀廷) 與夏幽 (王芊懿) 如一體兩面的對峙,時是殘暴的撕扯、時是不捨的拉回,彷彿要將身體裡滾燙許久的慾望與躁氣,藉由身體的甩動與出聲的吶喊,通通釋放出來。只不過這場的《夏影》差一點,差一點呀!那些個義無反顧的情緒、還有不顧後果的能量燃燒,都在等著衝破臨界點的那一瞬,「刷~」的全部拋開,但沒到啊,沒到啊!(扼腕~)

若只是單看《秋折》,會覺得這兒的秋很單薄。既沒有春的初始靈動,也無夏的衝突奔放,秋的氣氛是沉潛隱約的。私認為,《秋折》的等待與收斂,都是為了完滿《冬枯》的從容赴義。秋靈 (吳佳倩) 的服裝是一襲長方的布,布隨著舞者如河流般的優雅移動,斜鋪灌溉著一方土地,不但承載著曾經的熙來攘往 (撐篙的風靈們),更紀錄著成熟年代的兼容並蓄。而當秋靈一折折地用身體收起如長河般的布,慢慢地讓喧囂離自己遠去,我們知道,下一個階段即將來臨。同一時間,秋靈低頭從左舞台退去,冬靈 (陳啟順) 緩慢卻堅定的從右舞台上,是季節更迭,也是迎來生命完結的篇章。秋與冬之間的感應與聯繫,體認到「啊~ 你終究來了」的意象,就凝結在秋靈與冬靈間一退一進的直線上。《冬枯》是孤獨的武士,襯著吹雪,在琵琶與洞簫的催促與送行聲中,準備結束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這個段落裡,冬靈幾乎是完全背對觀眾的。那是一種驕傲吧,一種不想被發現還存有依戀的驕傲,一種我可以獨自面對泰山崩於前的死亡而無懼的驕傲。手持的竹鞭是意志的延伸,是顫抖卻硬撐著的堅強。生命走線至此,不管是否還有悔有怨,已然足夠。且讓紛飛的白雪與直白的燈光,送冬靈最後一程。

大雪仍飛,覆蓋了還躺在舞台上的冬靈的身體。在前一輪的成長與幻滅後,舞台深處又出現象徵生的花靈。本是送葬冬靈的死寂白光,隨著不停下著的白雪,越變越亮,越變越亮,反成了下一輪新生的引導。

生、長、收、藏,一代替著一代,冥冥之中有其規律運行著。滄海中的我們,都是承接著上一輪的養分,等著孕育下一輪的可能哪!




2015年9月17日

愛丁堡藝穗節的看戲購票攻略


共同作者:ANL、JimmyBlanca
同步發表於:sofainthestalls.blogspot.co.ukjimmyblanca.blogspot.com

近年來由台灣表演團隊在愛丁堡藝穗節的演出逐漸站穩腳步,愛丁堡藝穗節的名聲也逐漸廣為國內觀眾知悉,每年愈來愈多劇場愛好者前往八月的愛丁堡體驗這場地表上最大的劇場盛會。在此整理一些資訊和經驗讓同好們參考,希望大家都能帶著充足的準備盡情去享受愛丁堡藝穗節。

藝穗節是什麼?

二次大戰之後,英國政府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和戰後復甦,決定邀請國際知名的表演藝術團體到愛丁堡演出,開始了最早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而在 1947 年,因為有八個表演團體不滿沒有受邀到官方邀演而決定自行前往愛丁堡尋找場地、並和受邀者同時演出較勁,這些沒有受到官方邀請的表演後來被媒體稱為「外圍的表演」(Fringe) 而演變成了今日的愛丁堡藝穗節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注意喔這邊英文名稱的順序沒寫錯喔,所以直接翻譯的話就是「愛丁堡藝術節的外圍」。至於中文當中所慣稱的「藝穗」這麼詩情畫意的名稱又是誰發明的,這就不得而知了。

隨著藝術節的品質不斷提升而受到國際認可,愛丁堡也逐漸成為世界的表演藝術首都,秉持著自由、開放精神的藝穗節也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成長著。儘管一開始只有八個參與的表演團體,到 1980 年的時候成長到了約 300 團,而到了 2000 年時則又再翻倍成了約 600 團的規模,正當大家以為成長已經飽和之時,受惠於通訊和資訊爆炸,到 2010 年的時候已經翻了三倍達到 1900 個表演團體之譜,這都是因為藝穗節長年以來保持著非官方、開放、自由、無資格限制、非營利的模式,任何人想做任何表演都可以自行參加,因此演變成今日百家爭鳴、自由奔放的型態。

注意藝穗 (fringe) 一詞在台灣時常含有非主流、實驗、小規模,甚至是另類、前衛、挑戰制度等隱含意義,但或許是我們對於「藝穗」這個美麗的名詞有過多的想像,在愛丁堡藝穗節它單純只是表示這個演出是自行前來而非受官方邀請而已,因此雖然會有許多非主流的實驗性小劇場,同時也有許多跟我們的「藝穗」想像不太符合的表演,包括訴諸大明星的卡司、商業型的音樂劇、名主持人的脫口秀、甚至有些場景或舞台製作根本超過官方藝術節的規模,只要是表演團隊自己願意來,通通都算在藝穗節的範圍。所以任何觀眾都可以在藝穗節找到自己喜歡的劇場表演,完全不必擔心藝穗節的節目會過於艱澀。反過來說,期待看到每場表演都像貝克特或甚至是亞陶的重度表演藝術愛好者,可能反而要先自我調適了。

From: facebook.com/edfringe
其實不只藝穗節!

2015 年的藝穗節剛落幕,官方公佈共有來自 49 個不同國家的 3314 個表演團體,在為期 21 天的藝穗節當中,於 313 個各式場館裡呈現了超過五萬場的表演。平均每天都有超過兩千四百場表演在進行,也就是每個小時都有超過一百場的表演。

這麼誇張的數字,沒親身體驗過的人絕對無法想像,但你以為藝穗節就是愛丁堡八月的主要活動了嗎?錯!看名字 (fringe) 就知道,它只是藝術節的邊緣,只是邊緣啊!八月的愛丁堡還包含了軍樂節、國際爵士樂節、國際圖書節、國際科學節、蘇格蘭國際說故事節、視覺藝術節...等等大型活動同時進行,通稱為 The Festivals,藝穗節真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再加上許多不包含在 The Festivals 當中的民間自辦活動,八月的愛丁堡整座城市都有不同的精彩在發生。

另外,上述活動除了少數如軍樂節有主要活動場館之外,大部分都是分散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並不像宜蘭童玩節或傳統藝術節那樣,逛完一個主要會場中的攤位就功德圓滿了。尤其是龐大的藝穗節,三百多個演出場地分散在城市各處,帳篷、酒吧、圖書館、教堂、地下道,無處不是藝穗節的演出場地。因此懂得事先規劃行程的人一定收穫滿滿,而沒有事先規劃好的人則會到了當地之後才充滿迷惘、不知道「節」到底在哪裡。

好啦廢話夠多了,跟著兩位專業劇場觀眾一起來規劃吧!首先從收集資訊開始。

去哪裡找表演資訊?

網路就是最好的資訊來源囉!對於沒有餵狗習慣(不知道怎麼辜狗)或總是丟錯食物餵狗(錯誤關鍵字)或是無法消化辜狗吐出來的東西(噁...)的朋友,我們很好心的直接幫你整理好了以下必看的網站:

愛丁堡 Festivals 總覽 http://www.edinburghfestivalcity.com/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http://www.eif.co.uk/
愛丁堡藝穗節 http://www.edfringe.com/
愛丁堡軍樂節 http://www.edintattoo.co.uk/

到了當地第一件事請去領一份免費的藝穗節官方手冊,官方手冊上有所有藝穗節表演的簡介和資料,雖然它的編排方式讓人覺得使用起來不是那麼快速方便,但拿一本回家做紀念也很不錯對吧!各大劇院、火車站、遊客中心、半票亭等都會有放免費的手冊,但你也可以直接殺到藝穗節官方遊客中心去拿,直搗黃龍才有征服的快感嘛!

From: facebook.com/jimmyblanca
藝穗節官方遊客中心在這裡:谷歌地圖 https://goo.gl/maps/dzFZe

雖然藝穗節官方手冊紀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但官方手機 App 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請一定要下載!而且強烈推薦到愛丁堡了之後再用機場巴士或電車上的免費 WIFI 下載,一定要用愛丁堡的網路下載愛丁堡的 App 啊!在家裡先偷偷下載好超沒 FU 的啦!(誤)

Google Play: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kotikan.android.festivals.edfringe
Apple AppStore: https://itunes.apple.com/gb/app/edinburgh-festival-fringe/id370924823

手冊和 Fringe App 的使用方式會在文章中逐一說明。

需不需要提早購票?

藝術節的票,一定要提早購買!每年二月公佈節目內容之後,三月開放網路購票,如果是國際大師級的表演,例如 2015 年西薇姬蘭的引退作 Life in Progress 就在開賣後一週完全售罄了!如果沒買到票怎麼辦?通常藝術節的表演每場都會保留 10 ~ 15 張開放現場購票,當天再提早去排隊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軍樂節的票,可以提早買,也可以當天再去門口買別人臨時退的票或黃牛票!每週六晚場結束後會有擴大版的煙火秀,如果時間有搭上的話非常建議買週六晚場。每年十二月開賣,通常隔年二月票就賣得差不多了。

藝穗節的票,理論上不必提早購買,除非遇到以下兩種特殊情況:
  1. 特殊型態觀眾極少的表演。就像臺灣劇場圈曾出現過的《開房間》或《摩托計程車》那種,一場演出只限定少數觀眾的表演,愛丁堡藝穗節這幾年也曾有過在衣櫥裡一對一的表演和每場只有個位數觀眾的環境劇場 (site-specific) 等等,這類表演由於票券供給量非常稀少,通常無法當天現場購買,但理論上這類表演的場次會開特別多,提早三五天購買應該還是可以買到非熱門時段的票。
  2. 藝穗節的最後一週,且劇評五顆星又有口碑的表演。愛丁堡當地和英國其他地方來的觀眾是非常會選戲的,他們不僅會參考有公信力的專業劇評,還會在酒吧互相交流看戲心得,因此劇評優秀又有好口碑的表演一定會在藝穗節後半段一票難求。但每場表演通常都會保留幾張媒體公關票,提早去現場詢問排隊的話還是有機會的。
藝穗節的票價大多在 7 ~ 12 英鎊之間。至於免費表演,後面會提到。如何買票,後面也會提到。先來規劃行程吧!

如何規劃行程?
  1. 先找有沒有非看不可的表演(藝術節和軍樂節),在哪幾天,提早六到九個月買票。
  2. 訂住宿,日期根據非看不可的表演來決定,至少提早六個月。
  3. 最後才是訂機票或火車票。國際機票可早點確定。英國國內機票兩個半月前再買即可,機票通常比火車票便宜。火車票最後關頭再買都還有機會,因此可留作備案。
Untitled Diagram.png
請點圖放大
愛丁堡八月期間正值觀光旺季,因此住宿費用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可怕的。當倫敦市中心的青年旅館單人床位每晚才 25 鎊左右時,愛丁堡的青年旅館床位可能都還要超過 40 鎊!更別說是一般旅館等級的住宿價格了。想要省錢,或許可以找臺灣人經營的民宿、學生暑期空房的短租、愛丁堡大學學生宿舍、或是乾脆住離市中心遠一點用距離來換取金錢。若要住得便宜一點、又不想犧牲看戲的方便性,可以參考下面這張自製的地圖,圖中標示出了劇院密集區跟主要公車幹道之間的關係,以及身高約 155 公分且愛穿裙子愛看戲的某位女性快速走路 10 分鐘可達的距離。

請點圖放大
愛丁堡的公車一趟 1.50 英鎊,計程車一般時段起步價也才 2.10 英鎊,以當地物價指數來看都算便宜,由於愛丁堡市區地形起伏很大,人行道又多半是凹凸不平的石磚,拖著大行李移動非常痛苦,抵達時不妨考慮搭乘計程車。若要查詢公車路線、站牌、和到站時間等資訊,或是不想投零錢而想用手機購買公車票,可以參考這個愛丁堡公車官方網站的手機 APP 網頁:
http://lothianbuses.com/apps

假設是出門上坡、回家下坡,建議可以早上選擇搭公車出門,晚上回家就慢慢散步享受這座古城的氛圍和美麗的夜景。

如何選擇表演?

研究了那麼多前置作業,終於要來進入重點了。如果不想完全隨機看戲、聽任上天的安排去邂逅未知的表演,那在三千多個表演節目當中該如何主動去選擇呢?

以下提供一些方向供參考:

1. 依類型:戲劇、舞蹈、音樂劇、特技、兒童劇、默劇、Cabaret、Comedy。

愛丁堡的 Comedy 型態上有點類似脫口秀,對觀眾來說除了英文聽力有點要求之外,對英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往往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抓到笑點,就像是外國人若來臺灣聽相聲,就算中文學得極好,恐怕還是難以理解所有段子。Comedy 的數量大約就佔了所有節目的四成,這四成的節目通常是直接被我們跳過的。而舞蹈、音樂劇、特技、和兒童劇通常是節目數量比較少的類別,比較有可能逐一過濾出有興趣想看的節目,語言的隔閡也比較低,可以優先著手篩選。藝穗節手冊當中將所有表演分門別類,而且一頁攤開來能一眼綜覽多個表演簡介,適合用來快速篩選過濾。像吉米布蘭卡本身是音樂劇迷,拿到手冊之後最先也是唯一看完的類別就是 Musicals and Opera,由於可以仔細閱讀節目介紹,自行篩選的幾檔演出都沒有令人失望。

2. 依國家

臺灣季 Taiwan Season 是一定要去捧場的啊!另外也可以參考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來的節目如何征服愛丁堡的觀眾。如果看到平常比較少接觸的國家或地區來的表演團體,也不妨藉此拓展自己的視野,這幾年如拉脫維亞、葡萄牙、西藏、智利等都有表演團體在愛丁堡演出。怎麼知道哪些表演是哪些國家來的呢?可惜愛丁堡藝穗節的手冊當中並沒有整理出來,但 Fringe App 則可以執行所有節目簡介的全文查詢,只要輸入國家關鍵字就能搜到對應的表演了。

3. 依地點

許多老牌劇院會事先篩選表演,以確保該劇院的演出都有一定的品質,維持場館的口碑。因此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選定一個好劇院從早到晚看遍每一個表演,不僅可以免除篩選表演的困擾、也可以省下來回趕場的時間。Assembly、Traverse、Summerhall、Dance Base、EICC、Zoo, Pleasance、Underbelly、C Venue 等都是當地人或劇場熟客常去的地方。今年吉米布蘭卡注意到了一位超專業的觀眾,來自美國加州的 Sean Davis,他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看一百多場甚至兩百場的表演,秘訣就是在不挑食的前提下選擇一個固定場館從早看到晚。因此這種策略讓你可以看到好表演之外,也可以極大化看表演的數量。

4. 依劇評

藝穗節期間會有非常非常非常大量的個人與媒體評論出爐,大部分都很貼心的會用星等註記(一顆星到五顆星)。如果是第二、三周才開始跑藝穗,用評論來篩選是最方便的了。不過呢,要先給自己來個心理建設,以 2015 年為例,總共有 3000 多檔演出,咱們去尾數就算 3000 好了,假設只有 5% 的節目是五顆星必看的,那也有 150 檔演出啊!所以,不可能看得完的!既然不可能把所有評論都看完再來挑戲,就看多少算多少,一切隨風、一切隨緣吧!(認真的!)

依照劇評來選戲,也是有一些眉角的,在此提供一些建議讓大家縮短無所適從的撞牆期。

什麼時候開始看評論:
由於評論會在藝穗節期間不斷增加、累積和更新,它是非常動態的,太早開始研究劇評反而容易迷失,就算你跟吉米布蘭卡一樣是計畫魔人,也請放過自己,出發前再花一點點時間瀏覽就可以了,切勿驚慌。

看哪些評論呢:
走在愛丁堡的路上,看到滿坑滿谷的五顆星海報,但你知道哪些是來自有公信力的知名劇評網站、哪些是來自文章總數甚至比 ANL 的部落格還少(哼)的濫竽充數網站嗎?

首先我們可以把評論來源分成三大類,一類是報章媒體的評論,一類是來自劇評網站的評論,最後一類則是個人網站的評論。

英國許多報章媒體都有藝文專版,也有不少媒體有專職劇評人,如衛報 The Guardian、電信報 The Telegraph、獨立報 The Independent、蘇格蘭人報 The Scotsman、蘇格蘭前鋒報 The Herald 等都會有專欄報導每年的愛丁堡藝穗節藝術節,這些報章劇評的閱聽對象是一般社會大眾,因此下評論時會偏好比較大眾口味的表演作品,但缺點是評論文章數量不多,若只參考這些報紙的評論非常容易漏掉許多精彩有趣的好表演。

至於專門的劇評網站,則贏在量大而全面,但我們也必須要搞懂每個網站給星的尺度和標準,以及如何正確地去使用這些資訊,而非照單全收。

請點圖放大
上圖中列出了 ANL 整理的四大劇評網站的給星分布,這裡的四個常見的劇評網站分別是 Fringe ReviewThree WeeksA Younger TheatreThe List,讓我們一一來解釋。首先,Fringe Review 號稱是最權威的藝穗節評論網站,但它從 2013 年起捨棄了常見的五星制而採用了怪異的四等制:不推薦、推薦、很推薦、傑出,且這兩年下來竟然連一齣「不推薦」的戲都沒有,所以基本上已經形同三等制了:差、尚可、佳,因此我們其實只要注意被評為「傑出」等級的戲就可以了,其他等級都可以直接忽略。接著,嚴重的鄉愿偏差也發生在 Three Weeks 的給星上,接近六成的表演都被評為四星或五星,難怪 Three Weeks 是藝穗節宣傳海報最喜歡引用的評論網站,如果在路上看到被 Three Weeks 評為四星的表演,心中一定要先打個折扣。ANL 最喜歡用的網站是 A Younger Theatre,他們選戲精、給星嚴,每年只有 2~3% 的戲能拿到五顆星,跟著他們的五星清單看戲基本上就是品質保證,但有個小缺點是他們偏好有文本深度的作品,因此常會覺得英文程度受到考驗。同樣在給星上比較謹慎的 The List,所涉獵的表演類型更廣,節目數量更多,也是個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來源。

至於個人的劇評網站,這幾年來雖然大量出現,但極少看到有持續性、一制性、普遍性而具有參考價值的網站,大多數不是曇花一現,就是有強烈的個人偏好讓他人難以參考。吉米布蘭卡推薦的 Sean Davis 則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這位大叔不僅看戲超多、持之以恆,而且也很坦誠地說明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供大家檢視,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個人劇評。

5. 半票亭碰運氣

愛丁堡藝穗節的官方半票亭在這裡: https://goo.gl/maps/XLhVY

每一場表演要不要提供半價票、以及要提供多少張半價票,完全是由表演團體自行決定的,而且通常是當天早上、或甚至是演出前一兩個小時才將半價票的名額釋放給半票亭,因此在半票亭購票不能保證你一定能買到某場表演的票,甚至也不能保證什麼時候去會有最多票源,總之就是相當隨機。而且,什麼樣的表演會天天釋出半價票呢?一定是票房不好的表演嘛。對於完全不在乎看到什麼表演的人來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你只是想省錢,那為什麼不乾脆去看免費表演呢?

6. 看免費表演?你該知道的事...

有三種情況:第一週衝人氣的免費表演;到最後幾週還在衝人氣的免費表演;以及從頭到尾純免費的表演。

第一週衝人氣是常見的情況,通常為了口碑、為了劇評,不少表演都會主街上或人群熱點贈票,若打定主意不想花錢看戲(日後有餘裕還是請以實際行動支持表演藝術吧求求您)這不失為一種好機會。但拿到的票到底好不好看,就要賭自己平日的人品了。

根據上述邏輯,到了第三週還在送免費票的,顯然案情並不單純。想將寶貴的旅遊時間花在真正好看的表演上,請避免這類表演。但若仍是打定主意不想花錢看戲(大大請問您和劇場工作者們是有什麼深仇大恨),也請盡量選這當中的外國(非英國)劇團作品,他們很可能只是因為在當地知名度不足而衝不出人氣,作品不一定差。

至於從頭到尾純免費的表演,2014 年愛丁堡總共有 825 個這類表演,他們可能是非營利組織、可能是不收門票但靠演完後的自由捐獻、可能是有政府或宗教團體補助,這類表演通常都有特定目的,若非宣傳某些理念、就是想用其他方式從你口袋中榨錢出來,因此很難維持劇場表演的純粹。也不是說因為這樣就可以完全否定這類表演,畢竟哪個藝術作品沒有自己的立場和型態?若不介意明顯的置入性宣傳或拿到滿手的廣告,並且擁有超高 EQ 能對留資料、要小費的狀況臨危不亂,那這類表演就很適合大大您。另外就是近年來興起的 Free Fringe,幾年前由 Laughing Horse Company 所發起的一項計劃,除了訴諸免費之外,更同時高舉著自由 (free) 的大旗,他們從一開始的寒酸場地和表演逐漸累積觀眾和口碑,這兩年甚至能有節目獲得 A Younger Theatre 給予四星的高評價。若真的盤纏用盡而必須看免費表演,Free Fringe 的平均水準是比較好的。

去哪裡找免費表演?第一週可以在下午三四點左右去主要街道 Royal Mile 上晃晃,有很高的機率可以碰到免費票贈送,至於 Free Fringe 的表演,可以用 Fringe App 搜尋 Laughing Horse Company 就能找到所有資訊囉!

7. 還是不知道怎麼選的話,請直接寄信給 ANL 索取他挑好的戲單啦煩耶!(誤)

如何購票?

終於想清楚了嗎?還是跟我們一起來快樂花錢買票看戲吧!除了前面提到的票價範圍之外,到底是要去官方售票點購票,還是去各劇院購票呢?

各劇院購票 官方售票點購票
便利性 多次解決 一站購足
票價 原價 原價 + 手續費
信用卡換匯手續費 多次扣 一次扣
票房收入 劇院和劇團全拿 官方保留一定比例為藝穗節基金
票面設計 百家爭鳴 整齊劃一

為什麼在官方售票點購票要多抽取手續費、又要抽票房呢?其實愛丁堡藝穗節是個非營利組織,每年為了順利舉辦藝穗節、提供藝術家各種服務和課程、提供觀眾各種資訊和協助,都幾乎到了要破產的地步,總是靠著最後一刻湧入的企業捐款才有驚無險地打平。這些手續費可以說是除了捐款之外,官方主要的收入來源了。

如果大大您跟兩位作者一樣都是收集票根的愛好者(您專業!),但又有堅定的信念認為應該支持愛丁堡藝穗節基金會讓這個美好的活動永續經營(您相當專業!),那這個看似衝突的問題其實有個最佳的解決方案:透過官方網站或 Fringe App 購票之後,再到各個劇院逐一領票!這樣既可以支持藝穗節基金會、又能收集多采多姿的票根!不過這時千萬要記得必須逐一領取而不是一次領完,否則又會變成某個劇院的票面設計統一天下的情況了...

紅色的是官方票券的樣式,其他劇院都各有自己的票券設計樣式。
擔心信用卡手續費而喜歡付現金買票嗎?注意找錢回來的蘇格蘭英鎊其實在英格蘭不太好用,回台後也無法換回台幣。什麼?英鎊還有分英格蘭和蘇格蘭?是的,而且行之有年了。英國的國幣是由英國央行 (Bank of England) 發行的英鎊,也就是我們一般在台灣從銀行換來的那種。然而蘇格蘭自治法當中允許蘇格蘭各民營銀行自行發行紙鈔,其單位雖然也是鎊、雖然也是合法交易貨幣,但由於款式眾多真假難辨、紙幣用質差容易損壞,多數英格蘭商家常常不願收領(還有因為其他複雜的民族情緒,你懂...),而且法律上他們也的確有權拒收,若遇到關鍵時刻卻遭對方拒收那真的是捶胸頓足。八月的愛丁堡由於觀光客滿載,而觀光客們多半是從外地帶來英格蘭英鎊,因此市場上會是兩種(其實是好幾種)英鎊並存流通的情況,找回來的錢是哪種英鎊真的是看運氣。對於有收集貨幣習慣的朋友來說應該超開心的吧!但對不想收集的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拿到蘇格蘭英鎊就趕快用掉,不管買什麼小東西都拿蘇格蘭英鎊給商家找開(硬幣就沒有區分蘇格蘭或英格蘭了),若消費太省了不幸沒有花完,在機場或到倫敦的百貨公司、連鎖商店、觀光景點販售處等幾乎不會拒收的地方趕快用掉,帶回臺灣的話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可接受蘇格蘭英鎊兌換成台幣的。

如何安排看戲場次?

即便已經是特地為了看演出而造訪愛丁堡,旅人的時間依舊很有限的。對於一個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塞入最多演出的看戲狂來說,不妨參考底下的高效率看戲場次安排法:

從以上列出的各種來源篩選出節目後,就可以到藝穗節的官網,看看節目的頁面有沒有其他的輔助資料,如 Facebook、Youtube 影像等,好讓你決定是不是真要選這檔節目放進你的看戲預備清單當中。

以下是吉米布蘭卡在出發前用 Excel 列的清單,等到真的開始跑藝穗時,還會再依據持續爆炸出現的評論而作增加和修改,並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列好隔天的跑節路徑。

請點圖放大
清單內容當中除了一般資訊知外,有兩項重點:

 Location:劇院在地圖上的相對位置。愛丁堡藝穗節的劇院號碼是隨機的,沒有連號,也沒有規則,光看劇院編號或劇院名稱怎麼知道它距離自己多遠呢?打開藝穗手冊的最後幾頁,一定會找當一張驚人的 Venue 地圖大全。根據 Venue 名稱,找到相對應的地圖格子區(如 E4, E5, F1, F5等)。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大概知道,E4、E5 區就在隔壁。若是上一個演出在F1,下一個演出在F5,恐怕就要考量腳程與中間間隔時間。為了讓身高約 155 公分愛穿裙子且走路不算快的某女性,在場地之間移動的時候不至於太慌張,這項資訊非常關鍵。

請點圖放大
 Time:請注意,一定要用時間排序,而非日期!也就是說,不是日期越早的放越前面,而是依據演出時間如 11:00、12:30、12:45、13:00 編排。由於通常在一天裡會放入 3 ~ 4 檔藝穗演出,考量到還有走路和找路的時間,節目跟節目間其實是接得很緊的。因此,假如走到了劇院才發現「啊~沒票」時,按時間排序的清單才能在第一時間告訴自己,同一時段還有哪些演出是當初有掃描到的,可以拿來填補空堂。然後趕緊打開 Fringe App 查詢劇院地點,轉移陣地到下一個目標去。

經過實驗證明,如果行程跑得順利的話,一天放至少 4 檔演出是沒有問題的,但超過 4 檔會很累就是了...。通常是中午起跑(上午多為親子節目,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早上起跑),一路跑到半夜 12 點結束(但藝穗節官方的結束時間是凌晨四點,可惜兩位作者已不年輕...),然後再幽幽的走路或搭夜巴回家,洗完澡繼續計畫隔天行程... 如此日復一日呀!所以,還是要視體能(和年齡)量力而為唷!

演出跟演出之間的時間可以抓 45 分鐘到 1小時,一來是如果路不熟要找路,二來是愛丁堡的道路為高高低低的石子路,路上行人又多到滿出來,多留點緩衝時間給自己總是好的。

至於演出跟演出間要吃什麼好呢?如果你是喝啤酒就會飽的某男性(啊就當成是液態麵包嘛...),那恭喜你,你在每一個場地都可以吃 / 喝飽!愛丁堡的每一間劇院幾乎都有 Bar,提供各式生啤與飲料。不然,路旁的超市是趕時間的你最好的朋友,Tesco 和 Sainsbury's 等主要超市都有三明治 + 薯片 + 飲料的套餐組合只要三鎊。不過,都跑了一天了,可以在晚餐時間留個一個半小時或兩小時的空檔,找間餐廳歇歇腳,試試蘇格蘭的當地食物慰勞一下自己(Haggis 好吃~好吃~)。

看表演時該注意什麼?

首先是心理建設,愛丁堡藝穗節的表演大部分規模都不大、時間也都短短約一個小時左右,但跟我們想像中的前衛小劇場不一定相同。若你以為藝穗節在追求的是最前衛、最突破的劇場藝術性,那你就錯了。愛丁堡藝穗節是一個「誰能擄獲最多觀眾」的競賽,所追求的是票房,因此是非常市場導向的。但市場導向並不代表就是膚淺娛樂導向,因為愛丁堡的市場太有深度了,除了有經驗、挑剔、閱歷廣泛的純觀眾群之外,別忘了還有同樣在愛丁堡表演或考察的其他專業劇場人,要能擄獲這麼有深度的市場,必須是兼容藝術性、表演性、和娛樂性的。許多票房暢旺的表演都有這種優質的特性,對一般觀眾來說不必擔心無聊、艱澀、或看不懂。但偶爾還是會遇到缺乏經驗的表演團體帶來太小眾、太尖銳、太衝擊的表演,或是對於裸露、挑釁、血腥內容的拿捏失當,雖然不常見,卻也算是藝穗節經驗的一部分,若有幸(不幸?)遇到了也不必太驚慌失措,台上的叔叔阿姨都是有練過的,小朋友自己在家請勿嘗試。

接著是關於表演場地,由於三百多個表演場地中,許多都是臨時搭建、或利用既有建築空間和環境特性改建的,因此許多場地是沒有置物空間的,千萬不要一下飛機就帶著行李去看表演。至於稍微大件的隨身包包,有時候也會在擁擠的觀眾席當中礙手礙腳,建議一切還是以輕便為佳。

在劇場無障礙環境的普及程度中,儘管 2015 年已有 53% 的表演場館標明設有輪椅使用者友善空間,但少數大場地如 Underbelly 等仍然不在上述清單之列,行動不便者須特別注意;另有 47 個表演附有手語翻譯人員,適合聽障人士觀賞;有 19 個表演附有語音轉述設備,適合視障人士觀賞(是的,在英國視障人士也有「看」戲的權利!)。這些需求都可事先聯絡場地或藝穗節中心取得建議。

若不小心遲到了,可能就無法入場了!這並不是因為劇團耍大牌,而是許多場地太緊密了,唯一出入口就在舞台旁邊,一開門就會打擾到表演,因此才會有這種限制。

最後,離開前務必檢查一次隨身東西,因為演完的劇團馬上就會撤場,十五分鐘之後在同一個場地馬上就是下一個劇團的表演,如果發現東西忘了拿再回頭去找,找回來的機率是很低的。這邊不得不提一下,在某表演藝術評論雜誌擔任某舞蹈編輯的某位張姓小姐,自踏上英國土地之後就不斷苦情地遺失各種隨身物品,經她親自幫我們測試(感恩!)之後發現,雖然在民風純樸的蘇格蘭高地遺失錢包都還能分文不失的尋回,但在喧囂熱鬧的愛丁堡只不過遺失一條圍巾卻就再也沒見過了。失物神人的殷殷之鑑,我們平凡人不可不慎啊!

如何因應突發狀況

1. 趕場

趕場有什麼好寫?時間緊迫,那就跑啊!你錯了,告訴你,你跑不到!(囂張)

From: plus.google.com/+edfringe
八月的愛丁堡街頭擠滿高齡觀光客,阿公阿嬤們的行進速度簡直跟喪屍一樣慢啊!而且是滿山滿谷難以計數的狀態,不要說跑了,光是順著喪屍群的方向行走也常常必須東閃西閃。而且愛丁堡是一個山城,道路高低差跟地圖上看到的不同,有可能在地圖上看以為是個簡單的十字路口,實際上卻是落差了二十米的兩層交錯道路,根本無法轉個彎抵達目的,常常劇院近在眼前卻偏偏不知道如何過去。提醒大家務必提前做好趕場的路線規劃和預留足夠的時間。真的來不及怎麼辦?跳上一台計程車快速解決吧!大多數的劇院都在五鎊可達的範圍之內,比起浪費十鎊左右的戲票錢來講還是划算的。

2. 空堂

要是很不幸的趕場趕不到(閃不過路上的觀光客與阿公阿嬤們),或是到了劇院才發現沒票了,但偏偏就是有個不服輸的偏執,想要塞演出在臨時多出來的空堂該怎麼辦?

愛丁堡藝穗節所標出的 Venue 通常不會只是「一個劇院」,而是「一個劇院區的好幾個廳」。以 Pleasance Courtyard 為例,這個聚落裡頭包含了 Bunker One、Bunker Two、Pleasance One、Pleasance Two 等多個場館。因此,可以從一旁的節目看板找到同屬這個聚落區域、時間又相近但還沒開始的節目。


再不然,就是召喚官方的 Fringe App 的時候了!Fringe App 除了可以查詢節目、尋找劇院與直接購票外,當中有個 "Nearby Now" 的選項,會列出所在位置附近正準備開始的節目,還可依照類別挑選,挑檔順眼的去冒險也不錯!


Fringe App 還有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就是它會讀取你所在的地點,然後告訴你目的地劇院距離你有多遠!雖然這還是沒有比吉米布蘭卡的「標出劇院所在的方格」更聰明,因為它只有直線距離而沒有方位啊,但仍不失為一個估計趕場所需時間的重要依據,點進去以後也是會在地圖上顯示劇院的實際位置啦,但用谷歌地圖的路線規劃還是比較讓人安心一點。


3. 下雨

先來說說天氣。八月的愛丁堡溫差是很大的。如果是出太陽的晴天,即使白天高溫只有 20 度,一邊趕場一邊在毒辣的太陽曝曬之下還是很熱的,雖然不像台灣那樣的潮濕悶熱,但仍然是會滿身大汗。晚上氣溫常常降到 10 度左右,出動羽絨衣太誇張,但的確需要不透風的厚外套加上圍巾。白天熱、晚上冷,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層次的洋蔥式穿法囉。切記不要穿高領長袖內搭T這種脫不掉的衣物,白天會熱死,在沒有冷氣的劇院當中也會熱死,雖然晚上這樣夠暖,但你白天就已經死光了絕對活不到晚上的。

那愛丁堡會常下雨嗎?八月的愛丁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是雨天、三分之一陰天、三分之一晴天,而陰天的日子通常也是會下一些地形陣雨,因此通算起來下雨的時候會超過一半。除了必須準備雨傘雨衣、或是防風防雨的外套之外,穿一雙防滑好走的鞋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愛丁堡舊城區的人行道和台階都是石磚,幾百年下來已經被磨得非常光滑了,若鞋底沒有紋路的話非常容易滑倒。今年就有一位咱臺灣的劇場工作者目睹了一起雨中滑倒意外,當事人後腦勺直接撞在石磚上,當場血水淋淋、倒地不起,害這位不小心目擊現場的劇場人久久無法平復。總之,在愛丁堡下雨時,緊握扶手、站穩踏階、嚴禁奔跑。

結語

衛報的資深劇評家 Lyn Gardner 說:「就算我盡量每天都看六場、七場表演,且堅持在愛丁堡的每一天都這樣,當我離開之後還是常會聽到同事說有哪場表演很棒但我卻錯過了的。」連每年都看兩百場表演以上的專業劇評都仍然會有遺珠之憾,一般觀眾的我們其實可以不用太執著。雖然本文兩位作者基於對愛丁堡藝穗節的高度熱情而催生了這份攻略,盡可能全面而完整地提供各種資訊和建議,但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希望每個人到愛丁堡都能有一模一樣的行程和經驗。八月的愛丁堡,沒有公式,沒有必須,也沒有最佳。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多采多姿的時空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精彩。



2015年9月13日

2015臺北藝穗節 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戲弄卡米地

時間:2014.09.13  3:00PM
地點:納豆劇場
名稱:卡米地喜劇俱樂部  戲弄卡米地

卡米地俱樂部突然變得這麼正面又純情,真是讓我好不習慣呀!

《戲弄卡米地》由兩齣小戲組成:上半場的小偷沒偷成任何金錢珠寶,反倒是被某一家子坎坷的經歷打動,自己被這家人給偷走了心;下半場純情原裝的大野狼於上班途中碰到了可愛的小紅帽,一見傾心。無奈命運捉弄,只得不停的哈里路亞嗆斯,試圖找到自己跟小紅帽的最佳結局。

故事的主軸簡單,也時不時會將引人發笑的效果藏在對話當中。不過,不管是哪一場,劇情的走速都嫌拖沓,不夠緊湊,笑料也都集中在固定的幾點上:如上半場的父親一直在找失蹤的兒子大寶,還每每叫錯小偷的名字;下半場的母親除了被父親拋棄後很容易拿刀出來預備外,沒有其他。或許需要再讓情節發展厚實一些,人物性格與特色再明顯一點,才不會因為手邊的材料太少,讓觀眾一直在「等」些事情發生,卻始終都在原地打轉。

納豆劇場是今年的新場地,有舒適的座位與完善的燈具,甚至還有部分可行走的二樓區域。演出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二樓的狹窄空間是否可使用?如果大野狼下一次的時光回溯,可以天馬行空的跑到二樓去,會不會有什麼新鮮有趣的超展開呢?之後可以來好好的觀察這個場館。


2015臺北藝穗節 愛の曝光:搖-擺-寫-真

時間:2014.09.13  6:00PM
地點:HAUS Studio
名稱:愛の曝光  搖-擺-寫-真

這是一場自帶場地的演出,也可以說這演出因場地而生,也只能在這裡演出。HAUS Studio是個有著U型圓滑曲線的白色攝影棚,天花板連接的地方,牆面與地板分隔之處,都帶著弧度。因此,當一身白衣的表演者在這個空間表演時,搭配上適切的燈光聲響,以及投射出來的身體影子,自然產生出神秘、迷幻、性感、無邊無際的奇特感。

演出由四名女舞者組成,長度只有短短30分鐘。進場時,其中一名舞者已經坐在一旁的cube上,用著手電筒的光撫著自己。等到音樂與燈光一下,另外三名舞者進到場中央,充滿自信的肢體有著外放、推擠、重覆等強烈的情緒與力量,搭配節奏感強硬、多為重拍的電子音樂,很吸引觀眾目光。

只可惜舞蹈與說著愛情片段的敘事部分並沒有太大的連結:從影帶拉出的膠捲或許可以想成是一個個時刻的切片,正巧與大量閃光的演出相呼應。但舞者們的用力與擺動為何而來,又該往何處收尾,協助敘事完結?要不就乾脆拿掉讓人尷尬的「說」的場景,一切都交由肢體去處理,讓肢體走到極致、危險、瘋狂,說不定更能表述愛情的能量。

扣除掉意義不明的部分,很喜歡這場演出所帶給觀眾的視聽覺效果!不過要注意,場燈暗了15分鐘後才正式開演,讓我困惑了好一陣子。


2015臺北藝穗節 鳥組人演劇團:原來,真的有執事!?-- 勇闖芭芭瑪劇團篇

時間:2014.09.12  7:00PM
地點:南海藝廊2F
名稱:鳥組人演劇團  原來,真的有執事!?---勇闖芭芭瑪劇團篇

去年鳥組人在黑美人大酒家搞了個大製作,不負眾望地拿下當年的藝穗最大獎。今年則回歸到小品系列,演出人數變少了,也沒有現場樂團助陣,但誠意與有趣依舊不減。《原來,真的有執事!?》將過去鳥組人作品裡的歌曲重新編排,順著新故事的發展而穿插其中。一方面是發現,原來這個團已經累積了不算少的自創歌曲,可以拿來做改編再出發;二方面則是身為觀眾的自己,從2011年只是隨機選擇到他們的作品欣賞,一路也跟著他們奔跑到了2015年。鳥組人儼然成為臺北藝穗節具代表性的團隊,最後一首獻給藝穗的《親愛的藝穗節》一曲,真是讓人又感動又好笑。

受限於演員檔期,此次演出分為兩個篇章,昨晚在南海藝廊的版本為勇闖芭芭瑪劇團篇。劇情設計上雖然沒有去年哈姆雷來的規模大器,但在傲嬌千金與帥氣執事的設定,以及主要演員一人分飾兩角而導致的陰錯陽差效果下,該有的粉紅泡泡氛圍、該讓觀眾心臟噗通噗通跳的猛爆告白台詞、還有向來都會出現的冷不防的笑點,樣樣不缺。

南海藝廊二樓的場地是長方形的,舞台在比較窄的那一邊。對於演出中需要延伸動作的雙人舞,空間已經不大,又要小心避開滿滿的觀眾和周圍的樂器 (鋼琴跟鼓),無形間給表演者造成壓力,使得這支舞跳得有點綁手綁腳的。此外,不確定是劇情的問題,還是角色設定與切換的不夠流暢,雖然不影響觀看,但在某些時候的確會讓我稍微感到尷尬不自然;再加上演員之間的能量釋放有差距 (荷希與李宏鳴的表現方式外放,程阿介、丹鈴與韓愷真相對內斂),以及所處空間的壓迫感,多少讓演出有失衡的感覺。

常說,寶塚歌劇團的演出給了仍有少女心的各年齡層少女們一個美好的王子形象。這晚當程阿介拿著玫瑰出場時,我特地掃了一下觀眾席,那些個打從心裡感受到幸福的笑容是絕對真實的!

2015年9月12日

2015臺北藝穗節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病棟風暴

時間:2014.09.12  2:30PM
地點:Woolloomooloo Xhibit
名稱: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  病棟風暴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是第三次參加臺北藝穗節,前兩次以音樂類節目參加,還都拿了獎。這次的夢做得更大,多了劇情線,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音樂很優秀,無庸置疑。然而,演戲部份的問題也是明擺著無法忽視的。

《病棟風暴》藉由一門心臟手術,引爆醫院利益與從醫良心的拉扯與掙扎。故事裏頭有傳統的兩方人馬角力:熱血良醫團隊 v.s. 唯利是圖的醫院行政中樞。在幾番交手、經歷過病患的緊急事件後,暗黑的那一方終是找回了行醫的初衷,白色巨塔又再次恢復了過往的平和與寧靜。

Woolloomooloo是個擁有多個方正房間的白色畫廊空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片白,讓劇組選擇這個場地演出。故事裏有多次的換場,觀眾需要隨著演出移動。畫廊裡的每個房間都僅有一門連結 (不是真的門,而是兩個房間中隔的牆會有個通行區),雖然不是完全封死,但在無法有效運用空間且想要每個空間都用到的情形下,表演者與觀眾幾乎是混亂成一體。不但嚴重阻礙了演出的進行,還讓整場演出都處在尷尬的節奏下 (觀眾茫然:所以現在是要換到另一個房間去看另一個場景發生的事件嗎?)

此外,故事裡還有為數眾多的角色。劇組的處理方式是一個角色由一個演員飾演,再加上五人組樂團,還有樂器、椅子、字幕卡等道具,即便是已經會擴大視覺感的白色空間,仍舊讓人覺得擁擠。再者,很多角色其實不需要有真人出現 (如小男孩患者、財大氣粗的財閥等),可以改用其他手法表現,將時間留給重要的角色,好好刻劃與描繪人物性格與轉變過程。

私認為,語言的差異在音樂上較不明顯,是因為仍可透過旋律感受到當中的鼓動與力量。然而,語言在戲劇表現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樣是說中文,為什麼這個人說的是台灣國語,那個人卻帶著ABC腔?更何況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日文、英文、阿美族語)。選擇的語言,以及說這語言的態度與方法,間接地說明了角色的出身與經歷,同時也幫助觀眾建構故事的背景與角色間的關係。因此,使用多種語言的《病棟風暴》,非但失去了語言特有的地域性與定義性,還多少混淆了觀眾對演出的世界觀。

我尊重也敬重團隊想要展現企圖心的勇氣與想望,只是在能力與調度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更需要小心謹慎,思考不同媒介的使用目的:為什麼在手術房裡要使用即時錄像?醫生的反省又為何是預錄影片?動漫式的對話框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在演出開始沒多久,利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別代表醫生與病患父親的對話段落是成功的。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掩蓋表演者演戲的不足,樂團強項的音樂能力又得以發揮。



2015臺北藝穗節 TMC (TNUA Musical Club):深夜小酒館 X Solo Singer

時間:2014.09.11  7:30PM
地點:Solo Singer Life
名稱:TMC (TNUA Musical Club)  深夜小酒館 X Solo Singer

本以為北藝大的音樂劇社所端出的演出會是如Rent、Avenue Q、LPC之類的作品,不過這場《深夜小酒館 X Solo Singer》跟我的想像有落差,反而比較像是演出者依據想分享給觀眾的故事,挑選了流行歌曲,而且還特愛陳綺貞。

演出者共有五人:服務生、駐唱歌手、藝術家、流浪者、環島的學生(?)。這五個人都跟Solo Singer Life這間咖啡廳有關係,也選擇在這裡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然而,說故事的方式與結構在一開始就讓人困惑。由於是環島的學生做開場,我想會是由「他」為主體,慢慢把其他人的故事線給安插進來吧!不過,除了當中四個女生貌似有友情存在,這五個人的故事是毫無關聯的。大家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又為什麼會認識,演出中沒有任何交代。那感覺就像是幾個陌生人第一次集合在同一個地方參加互助小組,在還有心防的情形下,輪流說說自己的悲傷難過,沒有太往心裡去的東西。最令人費解的,是五個人的故事比重非常不平均。

駐唱歌手的青春愛情故事佔了50%,是五個短篇中最完整的;流浪者與環島學生的篇幅勉強還算有頭尾,但內容與表達的方式很沒說服力 (前者說的是親情,後者則是要找尋自己);剩下的服務生與藝術家,由於幾乎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這兩個角色,使得這兩個人的存在與對話顯得刻意空洞 (服務生喜歡與人接觸並發現每個人身上的故事,藝術家則是擁著「相信就是一切」的信念)。短短60分鐘的時間裡,要說好一個題目已經不簡單,更何況是要把五個主題都很大的人生情節給通通放進來,只能說貪多嚼不爛,一個一個來吧!

這檔演出歸在今年新開闢的Comedy/Cabaret的項目裡,但很可惜的,表演者對於歌曲的掌握能力並不穩定,音準常常歪掉,讓人聽得是膽顫心驚。不過,我喜歡表演者演出時的真誠與真心,以及最後向觀眾分送螢光小石頭的舉動,暖手也暖心。



2015年9月10日

2015臺北藝穗節 討人厭劇團:LOVE

時間:2014.09.10  6:00PM
地點:Commander D.
名稱:討人厭劇團  LOVE

可以感覺劇組想要表現一個魔幻寫實的作品,無奈看演出的過程只讓我模糊又莫名。不夠緊湊與沒有重點的劇情是最大的致命傷。

故事背景就發生在跟Commander D.一樣的酒吧裡。在酒吧流連的痴男怨女,總是會有那麼一個絕望失意到谷底的可憐人。這時,酒吧主人就會拿出鱷魚頭罩,牽引著可憐人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在旅程中碰到的事情不太有邏輯,時間先後順序也不重要,但在旁觀了不同人對愛情的註解與情節後,無意間讓被鱷魚頭罩困住的可憐人 (註:人是手賤的動物,很容易往自己身上套東西,一套就卡住了),獲得了即將到來的真愛歷程。因此,當總算清醒重返人間,會驚訝的發現,方才在夢境裡碰到的各色男女,其實就是在自己身旁來去的親人朋友與陌生人。而下一個失意人又上門時,鱷魚頭罩又會再次出動,領著迷途小羊尋找她/他的出路。

首先,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鱷魚?鱷魚有什麼習性或特點會讓人聯想到失意與絕望?戴上頭罩後,會藏住哪些不想被看到的部分?鱷魚畢竟不是貓狗等常見的動物,又鱷魚在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後已有很強烈的印象,若於作品裡不詳細刻劃選擇鱷魚的原因與獨特,趣味性便會喪失大半。

再者,如何讓一個魔幻的橋段,可以正好對應到另一個寫實的橋段?除了是同一個表演者操著相同說話的口氣與用詞外 (如:不要問),劇情上的安排若能多點驚喜與巧合、多點彈指一下就心領神會的了然於心,看似平行時空的夢境與現實自然就有蟲洞連結。

最後,或許是劇組太年輕,思考愛情的面向還太單一。雖然愛情裡有很多時候會為了小事鬧彆扭,但並不是全部,有更多複雜的角力與情緒關係在拉扯。特別是一段男追女追進酒吧的對話,內容聽到我都頭暈了:
(女) 我才不是要試驗你,我只是想知道你會不會追上來。
(男) 我這不就追上來了嗎?我很不喜歡被試驗。
(女) 那如果我跑得很遠,遠到你看不到,你還會追上來嗎? (布蘭卡:看不到是要怎麼追?他剛不就說會追上來了嗎?)
(男) 你說這不是試驗是什麼? 
(女) ...好,我是在試驗你。(布蘭卡:你明明第一句話才說不是試驗啊!)

ㄜ...可以不要這麼鬼打牆嗎?不然也要設計一下,看是要肢體動作聲音表情做輔助,讓鬼打牆的對話可以浮出除了吵架之外的弦外之音與萌點。


2015年9月9日

2015臺北藝穗節 貧民百萬劇場人:網路解碼棒棒

時間:2014.09.09  7:30PM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名稱:貧民百萬劇場人  網路解碼棒棒

演出中有幾個不錯的點子,但整體來說太混亂破碎。

從節目單上得知,劇組想要呈現一個事實:網路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支離破碎。這個訴求達到了!《網路解碼棒棒》透過兩人一組的「關鍵字對話」,從第一個關鍵字開始,慢慢延伸出與話題有關或無關的下一個關鍵字,依序如:周末、玩、台南、美食、古蹟、保留、廢墟等,一個接一個連接成有點荒唐可笑的橋段。然後,再由其中一人 (或第三方) 組織成一整篇看似完整但可能不完全正確的故事。此外,關鍵字對話時,一旁還會有人用Post-it記下被提到的關鍵字,然後貼在對話者的身上。

「關鍵字」與「Post-it」,這兩者給人的印象都是極短、快速、微小,讓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記錄/記住某些重要特質。因此,我們可再向外拓展成「定義」、「貼標籤」、「簡化且片面的狀態」。在簡短的關鍵字對話裡,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活如何被關鍵字描述的七零八落毫無邏輯,而僅在螢幕上滑出來的臉友人生又架構了多少美好待戳破的粉紅泡泡。

這樣的關鍵字丟接共出現三次:第一次還很新奇,思考著解構再建構的定型化過程;第二次找觀眾上來時卻整場乾掉了 (我想應該是安排好的暗樁太緊張);第三次已然無趣味,就只是重複之前的手法,並沒有再丟新的想法與議題出來。過程中,顏色明顯不同的Post-it代表不同的發話者,但該把哪個關鍵字貼在哪一個人身上,卻毫無邏輯意義可尋。如果能再從中做文章,拉出不同於真實世界面對面、而是網路Facebook to Facebook所會面臨的關鍵字刻板印象,相信可以討論的層面會更多。

我不懂為什麼舞台上要有那麼多種電風扇?演員的確有提到:「對著運轉中的電風扇講話會比較能說真話」,但我並不覺得說的內容有任何差異呀?沒有比較私密性、也沒有比較大聲,更沒有令人驚艷的內容爆點。至於後來的比手畫腳 (演員很賣力,值得鼓掌)、在白布下的手機星空、以及拿塊黑紗布蓋住觀眾席,我反倒覺得都是多的,跟主題沒什麼相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