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像你跟我這樣的人:再看窮劇場七種靜默 - 懶惰

時間:2016.07.10 2:30PM
名稱:窮劇場  七種靜默  懶惰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1F實驗劇場
NOTE:2012年首演的相關心得

前陣子我很焦慮,或許現在還有一點。

我決定換個工作環境,還要搬家,離開習慣的劇場綠線 (註:松山新店線是綠的),兩件大事都即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發生。雖然是有意識地變更生活方式,心情也充滿興奮與期待,但隱約中卻有個疙瘩存在:這樣(積極)的追求,是不是落入某種窠臼與不得不汲汲營營的習慣?

記得兩年多前第一次換部門,主管在送別卡片上寫著:「Jimmy一直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就往你想去的地方努力吧!」看到的當下有點驚慌,身為一個容易搖擺不定,老是煩惱於先睡還先吃等芝麻小事的天秤座,在翹翹板兩端猶疑就是我的日常。

所以,是我不夠了解自己?還是這個社會體系迫使我改變?

我一直很感謝劇場,和劇場對話是我易感情緒釋放的窗口。當看到特別有感的演出,其餘韻與力量是不會隨時間消逝的,《懶惰》就是一例。《懶惰》首演於2012年,自此之後變成高俊耀的粉絲,喜歡俊耀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簡單明瞭,清晰俐落,沒有一絲累贅。2016再次進場看《懶惰》,應證了劇場作品會隨著時間成長:成長的元素包含導演、演員等劇組人員、演出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觀眾自身的改變。

窩在黑盒子裡,我不停地在思考,差異的這四年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先不論演出本身,「我」的差異在哪裡?首先,隨著年歲增長,我越來越愛坐在牯嶺街小劇場可以靠牆的位子,好支撐這副每天被各式壓力摧殘老化的身體;台詞於我而言,聽起來更加刺耳嗜血與直接;還有,我覺得我從子玲那個初出社會還帶點期望的角色,變成戴著面具的黃民安的上班族角色 (也有可能是因為民安的角色跟我的年齡較相近)

最令我恐懼的,莫過於四年前看《懶惰》,我將重點放在被驅動的人們的軀體:人作為一種商品,被社會利用消耗。所以身體很勤勞,規律出入各種勤勞的場合。而在這四年間,在我企圖不被勤勞的懶惰給吞噬的種種練習後,再重新看《懶惰》,我卻依舊覺得恐懼。特別是上班族的掙扎,在看似放鬆的對話當中,其實早就緊繃地快要斷掉。或許這也是我越來越愛獨處的原因,因為只要面對人,總是得小心翼翼。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也盡可能的去接觸不同樣貌的人,試圖找出生活意義的更佳解。

經過了四年的歲月洗禮,演員的存在感更明顯了!不只是身體的質地更沉穩,散發出的感染力量也更強。比較有趣的,是在認識演員的情況下,看著他們收斂自己,將自己放進充滿框架的角色個性裡,但這些個性卻有著所有人的影子:鬼點子超多又好動的黃民安變成束縛力極強的工作主管、總是笑臉迎人認真思考劇團未來願景的彭子玲要成為了無生趣活著的上班女郎、笑容超可愛看起來完全沒有殺傷力的王肇陽則是必須變為有著殺傷力的憤怒反社會青年。

《懶惰》的故事很讓人痛,但不管是隱隱藏在微笑與制度裡等待迸發的躁動,還是顯露於外不安於室的狂亂衝動,都是源自本能想要逃脫的反動,不願再當原地踩輪奔跑的小白鼠。我的焦慮還沒散、疙瘩也還在,依舊在了解自己的路上跌撞,還是必須因應環境改變。生活,永遠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所以…

「像你這樣的人,要幸福喔!」
「像我這樣的人,會幸福的!」
無論如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