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

波蘭克拉柯夫老劇院劇團:麗特、丹妮、佛斯

時間:2011.7.30  7:30PM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名稱:波蘭克拉柯夫老劇院劇團   麗特、丹妮、佛斯

事前已經知道此場演出為波蘭語發音,搭上中文字幕,所以我先讀過了中譯劇本才去看戲。根據台北藝術節所發放的中譯本,裡頭寫到:「作者不用標點符號,是為了呈現如詩般文體的寫作風格」。我承認,我是邊讀劇本邊打瞌睡,第三幕還是在捷運上逼迫自己看完的。

至於究竟要不要先讀過劇本再進劇場,其實也難說得準。根據過往的經驗,這種要額外打上中文字幕的作品,演出當天字幕不出問題的機會太低了,《麗特、丹妮、佛斯》也不例外。還記得今年初的《阿波隆尼亞》,一樣是波蘭文發音的作品,複雜的人物關係與落落長的台詞,讓我的腦袋在看完上半場後,細胞死掉大半,中場休息時跟幾個朋友用力地想拼湊出戲的組織樣貌。

《麗特、丹妮、佛斯》雖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 (大姐、二哥、小妹),但不直覺的詩體結構(以中文翻譯來說),讓觀眾在看戲時已有了第一層阻礙。再者,耿一偉老師提到,演出裡唯一的男角Ludwig,其實就是哲學家維根斯坦 (Wittgenstein) 的寫照。因此,劇裡有許多隱含的內部笑點 (Inside Joke),還是要懂維根斯坦的人才看得懂。一個單純觀眾如我,只能從中譯本的介紹去片段知道「維根斯坦是哪位」,看戲時自然失掉很多樂趣。最後,就是字幕操作的不可拋棄之惡了。一旦打上字幕,觀眾自然而然就會依賴字幕。要是字幕操作員不小心落了幾句,唯一的依賴不穩固了,觀眾自然心慌,演出也就不能好好看了......

所以說,到底要不要字幕呢?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的,但熟練的操作與適當的投影,必須跟演出一樣,不可NG與出錯。

先前提到,戲裡有很多Inside Joke,因為我看不出來,所以對我來說是無意義的,我只能簡單提出我覺得有趣且值得看的點。第一個提的就是舞台。故事發生在曾經奢華的家族,有著沉重的家族傳統,壁紙與擺設皆與祖先相同。舞台設定為超老舊的飯廳,有著發霉沾灰的綠色壁紙與貴妃椅、掛滿整牆的肖像畫、以及一個數十年如一日,依然會走會響的古董立鐘。這個房間真的很「重」,死氣沉沉,又沒什麼光 (註:窗戶一直都是緊閉的,直到Ludwig回到家中,開始談論他的想法,窗戶才打開,讓光線透入),完全符合Ludwig說的:「家裡才是他的地獄」。演出結束後,特意走到舞台前細看道具,每件物品都好舊,充滿著歷史的縐褶感。

三個手足間的互動可笑又可悲。大姊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為弟弟好,卻一直被弟弟Ludwig拒絕 (推手三度推走醬汁);妹妹雖然討厭哥哥,卻仍是跟他有說有笑到差點亂倫的地步。我最喜歡的一幕是,Ludwig用憤怒強烈的口氣對著姊姊大吼,姊姊仍滿臉笑容面對弟弟,弟弟的控訴是一點兒也沒聽進去。此時,妹妹卻躲在一旁吃生菜葉,一副事不關己樣,卻又時不時抬頭觀看兩人戰火。諷刺、荒唐、愚蠢、可笑,這場午餐 (這場戲) 就是這樣了。

所以說,《麗特、丹妮、佛斯》究竟是好看還不好看?嗯,我會說,觀賞演出的過程的確頗痛苦,若能多了解一點劇本與角色映照,我想我會看得更有趣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