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

2017臺北兒童藝術節:拇指小英雄、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

今年在沒有預期下,看了三檔臺北兒童藝術節的演出 (《盧西歐》為彩排場,不列在此篇文章討論):《拇指小英雄》是朋友有多票出售。想說之前都搶不到票,這次總算是有機會去朝聖;《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則是演出前一周有來自跨海的推薦,順利徵到票後就去看了。

時間:2017.08.05  02:30PM
名稱:臺北兒童藝術節與義大利拉斐爾藝術合作社共同製作  拇指小英雄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每年七月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是家長們的兵家必爭之地。曾經有一年,我一早就到遠企的售票處排隊,雞婆地幫忙安排排隊動線、請遠企人員發號碼牌 (售票處原是顧客服務中心)、說明買票規則 (僅有部分票券是現場買票)等。雖然最後沒辦法滿足所有人需求,我自己也鎩羽而歸,但買票氣氛還算平和。家長們還以為我是主辦單位派來的,問我隔年在哪裡服務,他要跟著我一起買票 (大笑)

其中,最熱門的節目莫過於兒藝節的鎮節之寶《拇指小英雄》。從第一代說故事姐姐朱安如,到現在的藍貝芝,《拇指小英雄》已經在台灣演出200場了。因為演出場地的限制,一場的觀眾約莫50人,是每年的傳奇秒殺節目。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演出的主舞台:木頭復古小屋,內有單人床與上下舖雙人床可供選擇。演出從觀眾一進入就開始了,坐在中央的說故事姐姐會試著安撫大小觀眾的情緒,請大家找到喜歡的一張床後,舒服地躺下。屋內僅有一盞暈黃的燈光,襯著好聞舒服的自然香氛味道,很令人放鬆啊!

然後,我跟我妹就真的睡著了 (擦口水)......我還睡在雙人床的上鋪耶!不過,這絕不是因為演出不好看,而是床邊故事真的有助眠的功效啊!再加上周圍的窸窸窣窣碰碰哇哇沙沙聲,白噪音對於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療癒程度不言而喻。兒藝節或許可以加開《拇指小英雄》之失眠治療場,應該能吸引另一批觀眾群。如果有人知道後來小拇指怎麼逃出食人妖的家,麻煩告訴我一下,我會很感激你的。



回到演出本身。《拇指小英雄》是場以聲音為主的表演,藉由故事姐姐活靈活現的音色變換與豐富的聲音表情,以及環繞在屋子周圍的音效執行,讓觀眾自然而然用聲音去創造並架構出一個想像中的世界。也是因為只有聲音與震動 (巨大聲響通常伴隨著震動),放大未知的恐懼與不安。就如同聽到電影《大白鯊》裡經典的兩個音符,即使沒看到真實影像,也能感覺出有危險接近。

上面的影片簡單說明了黑盒子的秘密,包含舞台是怎麼建造的,還有忙碌奔跑的聲音執行者們!看完了《拇指小英雄》,我好想哪天真能體驗 Max Richter 長達八小時的《Sleep》喔,一樣是躺在床上聽的演出啊!


-----

時間:2017.08.06  10:30AM
名稱:英國手做劇團 Make Mend and Do - 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 At the End of Everything Else
地點:水源劇場

「演出10點半開始,11點結束?」看了節目單才知道,演出靠著演員不斷的踩動腳踏車來提供舞台的電力。嗯......要邊踩邊演還要講話,很忙的,所以演出只有30分鐘也合理啦 (自以為)!小女孩伊卡從小喪母,和父親共同生活。一天,在下課路上撿回了一隻孤單的小鳥,取名為 Tido。Tido 離開了伊卡家,伊卡便騎著裝有翅膀的腳踏車,踏上尋找 Tido 的旅程,也發現在偌大的世界哩,有著她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

演出以影子戲、動畫和音樂共同組成,搭配上一名中文說書人。過程飛過了巴黎鐵塔、泰姬瑪哈陵與自由女神像 (我一度以為劇組可能會因地制宜出現台北101......結果沒有 ><),來到了地球上的第七大陸-萬年垃圾島,上頭滿佈著使用過的塑膠廢棄物,還有許多不確定是被困住、還是自願留著的鳥兒,包含走失了的 Tido。伊卡在鳥兒的幫助下,一起把萬年垃圾島高高吊起 (搬移到另一個地方?),而鳥兒們也護送伊卡平安回家。

《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藉由女孩兒的冒險,帶出減塑的環保議題;不斷踩踏且發出聲響的腳踏車也時時刻刻提醒著資源有限,一切都不是平白而來的。然而,塑膠島的處理方式與引用伊卡路斯的神話帶出生物都是共生共存的概念,兩者間的連結並不深刻:前者的問題看似搬走了就沒事;後者將自傲自負的伊卡路斯與想要拯救鳥兒的女孩伊卡相提並論也感覺不甚合宜。撇除掉過於邏輯的思考,安排讓現場的小朋友上台嘗試用勞力換取電力/動力 (觀眾還主動幫忙鼓掌),以及伊卡因為這趟冒險而更有決心的想要成為發明家,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都是將故事導往了正向且充滿希望的結尾。

或許是前一天看了《拇指小英雄》,相較於藍貝芝變換自如的孩童聲,洪信惠在《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裡的女孩聲顯得信服度不足,是個太過冷靜早熟的孩子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