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

2017臺北藝穗節 B Family:屍說

時間:2017.09.02  2:40PM
名稱:B Family  屍說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 仁安醫院

演出海報提醒觀眾提早20分鐘入場,卻晚了快20分鐘才開演,這對於後頭還有行程的觀眾來說,觀感極差。實際上,因為捷運車程時間估算錯誤,我約莫1:40就到仁安醫院,此時場館鐵門尚未拉起。一直到2點左右,劇組人員來到我所待著休息的便利商店購買零食好拜拜,直到2:30才將供桌食品收好。接著,就是聽到一連串來自二樓的大呼小叫,甚至有「還有誰還沒準備好」的問句出現。前台的狀況也不甚理想,2:40是這天的第一個場次,之後每隔40分鐘有一場。場距安排還算安全充裕,畢竟演出只有10分鐘,但劇組對於觀眾人數的掌握不準確,也允許這場來不及到齊的觀眾延到下一場次再入場。這類Immersive Theatre (沉浸式劇場) 的體驗,劇組需要考量到場地空間與動線安排,好決定一個場次的最佳觀賞人數。或許午場的觀眾人數不多,但過於隨性的安排實在是很讓人擔心啊!

回到演出本身,《屍說》應該是臺北藝穗節的第一檔鬼屋節目。誠意十足的團隊動用不少人力,將仁安醫院的平面二樓用黑色塑膠布分割成多個小空間,以影像、戲劇與結尾回歸現實前的說明,藉此傳達「恐懼」的可怕與傷害。主題環繞在同志議題,於是鬼屋裡出現了婚姻平權時的彩虹心跳聲宣導短片、恐同議員的質詢、以及對社會異樣眼光而感到憤怒的玫瑰少年靈魂等 (有一段靈堂內容我聽不清楚是什麼)。陰森詭譎的氣氛有那麼一點,但由於表演者都是素人,在近距離的觀賞空間裡,過於用力與誇張的表演方式,都讓觀眾無法入戲而覺得只是場鬧劇。此外,同志與性別認同議題相對嚴肅,很難在10分鐘內說得清楚,再加上演出多半使用死亡或帶著怨恨的鬼魂來控訴世界的漠視與不公,單一的憤怒僅流於表面,無法引起更多的共鳴與反省 (就是事情我都知道了,接下來呢?)


離開前,《屍說》的導演解釋了演出的內涵 (是演出的最後一站),並發給了每位觀眾小禮物 (如上圖)。導演邊講話的同時,我邊看著身後板子上貼著的照片:有很多人聚餐的,也有婚禮場合的,每個人的臉上都笑得很開心。團隊名為B Family,成立的主旨很揪心與感心:許多同志朋友礙於家庭與環境因素,無法帶自己的伴侶公開出櫃,於是抱持著「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好的家人 (Best Friends are in the Best Family)」,讓圈內人可以有個空間,完成那些看似傳統家庭才能做的事情。

這段結束前的說明其實不需要,不只刻意,還太像宗教佈道過程了。看板上的照片已經說了許多盡在不言中的美好故事,若換個方式讓觀眾能好好地看照片,好好地感受這社群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的喜悅與幸福,我想會更有說服力,也讓觀眾能帶著微笑正面的態度離開。

1 則留言:

Lily 提到...

I Love your article. You cant visit my website : zedge app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