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咬人貓 2.0 版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這周末的牯嶺街小劇場有兩檔2015年臺北藝穗節加演的作品:一樓是心酸酸工作室的《雜生少年》,二樓是演員胡雅婷的《咬人貓》。又今天公布的金曲獎入圍名單裡,曾經在臺北藝穗節音樂類拿獎的創造音樂室內樂團 (CMO) 入圍了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好,扯遠了...
咬人貓是一種植物,常群生在潮濕山地,人要是碰到的話會感覺刺痛,但植物本身是有藥物功效的。以這種植物一體兩面的特性,比喻了故事裡的兩個主題:一個是被家庭拋棄而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透過適切的照顧與關愛,並非只有走上歹路一途;另一個則嘲弄了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偏頗,讓孩子從出生到死亡,都宛如紙娃娃一樣被操弄玩耍。
老師韓方 (胡雅婷飾) 前往地處偏遠的學校應徵教職,這裡收留的都是被社會遺棄的小孩。學校僅以號碼為他們命名,直到他們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後才會送返人群。學校裡還有一名機器人 (周浚鵬飾) 協助打理大小事,以及神秘的、不請自來的工友老春 (莊雄偉飾),特愛照顧校園邊緣地帶的雜草咬人貓。
一開始,演員就表演了一則不太正常的殺人推理案,提醒觀眾接下來的故事並非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與絕對。劇情走的是魔幻路線,不時有跳脫常理的設定,但透過偶戲 (用掛在衣架上的童裝代表孩子) 與投影的元素,使得情節的銜接與轉場還算順暢,也達到不完全真實的想像情境。主線是老師在這場教學的過程中,因結識了13號女孩,慢慢地打開了往事與記憶的潘朵拉之盒;副線則虛構了一個Childmaker的養成遊戲,有玩家熟悉的技能點數、課程訓練,但內容時不時穿插著誇張荒謬的時事哏 (社交禮儀課握到死亡之握、數學課是數學課但音樂課還是數學課),引人發噱。
不過,主線跟副線的關聯並不大,前者陰暗詭譎,後者輕鬆諷刺,調性相距甚遠,猶如分開的兩個作品,即使副線整段拿掉也不會影響主線進行 (倒是可以獨立拿出來發展)。再者,副線的遊戲操作橋段太過冗長,加上演員的喜劇節奏掌握不佳,卡詞又卡得多,很多理應是笑點的地方卻笑不出來。三名演員當中,除了周浚鵬的詮釋與口條是可以的,胡雅婷與莊雄偉的表現方式都有不夠飽滿的問題,情緒、表情、肢體都還沒做到足就停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演員在台上不講話時,就會落入尷尬不知所措的空拍。
猶如演出開頭的不正常殺人推理案,《咬人貓》有個急轉直下的結局。之所以說是急轉直下,是因為我覺得劇情或是導演手法並沒有好好的鋪陳與醞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像是老師怕火 (怕火應該是很常見的,因為火很危險呀)、到學校任教後便不停地做惡夢 (這間學校的學生特殊,工作壓力大也會做惡夢)、以及對於孩子的不信任 (一般人對於問題兒童多半抱持懷疑態度) 等,這些非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卻導出了作品最大的秘密,讓人覺得證據薄弱了些呀!
咬人貓是一種植物,常群生在潮濕山地,人要是碰到的話會感覺刺痛,但植物本身是有藥物功效的。以這種植物一體兩面的特性,比喻了故事裡的兩個主題:一個是被家庭拋棄而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透過適切的照顧與關愛,並非只有走上歹路一途;另一個則嘲弄了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偏頗,讓孩子從出生到死亡,都宛如紙娃娃一樣被操弄玩耍。
老師韓方 (胡雅婷飾) 前往地處偏遠的學校應徵教職,這裡收留的都是被社會遺棄的小孩。學校僅以號碼為他們命名,直到他們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後才會送返人群。學校裡還有一名機器人 (周浚鵬飾) 協助打理大小事,以及神秘的、不請自來的工友老春 (莊雄偉飾),特愛照顧校園邊緣地帶的雜草咬人貓。
一開始,演員就表演了一則不太正常的殺人推理案,提醒觀眾接下來的故事並非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與絕對。劇情走的是魔幻路線,不時有跳脫常理的設定,但透過偶戲 (用掛在衣架上的童裝代表孩子) 與投影的元素,使得情節的銜接與轉場還算順暢,也達到不完全真實的想像情境。主線是老師在這場教學的過程中,因結識了13號女孩,慢慢地打開了往事與記憶的潘朵拉之盒;副線則虛構了一個Childmaker的養成遊戲,有玩家熟悉的技能點數、課程訓練,但內容時不時穿插著誇張荒謬的時事哏 (社交禮儀課握到死亡之握、數學課是數學課但音樂課還是數學課),引人發噱。
不過,主線跟副線的關聯並不大,前者陰暗詭譎,後者輕鬆諷刺,調性相距甚遠,猶如分開的兩個作品,即使副線整段拿掉也不會影響主線進行 (倒是可以獨立拿出來發展)。再者,副線的遊戲操作橋段太過冗長,加上演員的喜劇節奏掌握不佳,卡詞又卡得多,很多理應是笑點的地方卻笑不出來。三名演員當中,除了周浚鵬的詮釋與口條是可以的,胡雅婷與莊雄偉的表現方式都有不夠飽滿的問題,情緒、表情、肢體都還沒做到足就停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演員在台上不講話時,就會落入尷尬不知所措的空拍。
猶如演出開頭的不正常殺人推理案,《咬人貓》有個急轉直下的結局。之所以說是急轉直下,是因為我覺得劇情或是導演手法並沒有好好的鋪陳與醞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像是老師怕火 (怕火應該是很常見的,因為火很危險呀)、到學校任教後便不停地做惡夢 (這間學校的學生特殊,工作壓力大也會做惡夢)、以及對於孩子的不信任 (一般人對於問題兒童多半抱持懷疑態度) 等,這些非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卻導出了作品最大的秘密,讓人覺得證據薄弱了些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