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短記] 莎妹劇團 x 日本第七劇場:1984,三姊妹一家子的日子

時間:2017.12.29 07:30PM
名稱:莎妹劇團 x 日本第七劇場  1984,三姊妹一家子的日子
地點:水源劇場

雖然今年9月看了愛麗絲實驗室的《香港三姐妹》,幾年前也看了日本青年團做的《機器人三姐妹》,但這兩個作品其實都改了很多,所以我跟三姐妹劇本還是不熟,反而是10月讀了翻譯小說又看了舞臺全本的《1984》熟很多。

《1984》是寫來作為政治諷刺的小說,老大哥 Big Brother 是極權暴政的象徵,也是黨國政策的一切依歸。實際上,Big Brother 在現今社會可以廣為延伸到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與監視系統,影集《Black Mirror》也多次探討網路連結與人際關係的衝突:當資料匯聚在一起,所有人都可以下載上傳所見所聞,這將是多麼的方便與毫無隱私。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將《1984》裡的三個國家轉成三家企業:Apple shell、GooBrother、Deep Monsando。未來企業的確可以取代與併購國家,國家與政府已不復存在,人人共享知識與體驗,娛樂休閒新聞等來源全部來自網路,就連不同語言的溝通都沒有任何問題 (場上有台灣演員與日本演員各半,各自使用中文與日文說話)。語言也剔除不必要的存在,未來這新興的語言 - 新語,可以讓彼此的交流更暢行無阻。

編劇大抵將《1984》的設定給搬來套在《三姐妹》身上,故事主線仍在三姐妹之間緊繃卻又冷漠的關係,但角色與情節仍相互編織,如Winston是三姐妹的大哥,Julia則是企圖想要趕走三姐妹的跋扈的外來者 (《1984》裡的Julia的確直來直往,充滿憤怒與不滿);《三姐妹》裡與二姐互有好感的中尉,與《1984》裡的軍官O'Brien重疊;其他像是一開始隨著節奏的健康操、時不時傳來 (只有) 好消息的企業情報讓生活既真又假、一成不變;裡裡外外都缺乏愛的高壓與表面和平等,其實都是熟悉這兩個作品的觀眾會發現的有趣對比。

結尾小妹的動機讓我比較困惑 (槍殺了所有人,除了孩子)。小妹從一開始對世界充滿希望 (過生日),到後來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不順心、家庭也不和諧、婚姻也糊裡糊塗地有了又沒了、嚮往的莫斯科再也去不成,雖說這角色是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來表達他的壓抑,但他真的會選擇用槍去殺掉周圍的一切,藉此重新開始或重建秩序嗎?當然,也是可以解釋成,通常會鑄下驚人大錯的,都是平常看不出來的「正常人」。我不知道,也還想不出來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只是很困惑。

至於日文與中文交叉使用的音律、音韻與節奏,我反而沒有特別感覺;倒是很喜歡整場演出乾淨俐落的質地,不管是聲音、舞台、燈光還服裝。

註1:Apple shell、GooBrother、Deep Monsando = 蘋果、谷歌、孟山都
註2:今年10月在紐約 Hudson Theatre 看的《1984》,由 Almeida Theatre 的助理藝術總監 Robert Icke 執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