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台北劇場實驗室 梅若穎、黃小貓作品 未完待續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1樓實驗劇場
蠻喜歡《未完待續》的敘事風格:不過分鋪張、不大鳴大放,而是不慍不火、恬淡平靜地將簡單卻真實存在的劇場困境,與個人會遭遇的親情、愛情與工作問題,相互交織成網,如同當季的酸甜鳳梨一樣,多汁不咬舌,但仍會酸微酸微的讓敏感性牙齒有絲絲的痠軟 (OS: 不要問我為什麼是鳳梨,阿就寫心得的時候想到咩)。既便有部分情節與人物關係還是刻意用力了,結尾也有點兒烏托邦的味道,但整體的氣氛流動是很令人舒服的。特別是能看到這四個演員於小劇場聚首演出,觀眾好幸福呀 (好想把編劇小楠帶回家養,太可愛了!)
距離上次看高英軒與黃小貓同台演出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2008年外表坊的《今天早上我們回家》,我的腦袋裡還有著兩個人在 (想像中的) 進了水的房間拼命划船,然後手牽手準備往下跳的畫面。《未完待續》的宣傳剛出我就買了票,大抵是想重溫當年看戲的感覺。編劇小楠 (梅若穎飾)、導演安迪 (高英軒飾)、演員優馬 (梁正群飾)、製作莉莉 (黃小貓飾),四個人合作要推出一檔名為《未完待續》的舞台劇,只不過戲還沒上演,檯面下的問題卻遠比檯面上精彩:編劇與導演在藝術與商業的兩端拔河,劇本的結局還遲遲未定;製作原本談定的贊助吹了,新的贊助要求放入與劇本設定不符合的置入性行銷;演員在理想 (劇場) 與麵包 (電視劇) 間兩難,時間檔期軋不過來;更別說跟演出沒有關係的個人情感大雜燴,如親人生病、外遇小三、煩惱該愛誰好 (OS: 我也想有這種選擇困難症) 等。
觀眾看到的是台上幾小時順暢無礙的光鮮亮麗,殊不知臺下的廝殺與混亂有如《未完待續》一樣,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亂糟糟一片:不停地協商、退讓、權衡,也持續地與自己在強大壓力下的身體與心理奮戰與努力 -- 製作找錢找關係、導演設計找創意找靈感、演員找角色找進入點。已經不只聽過一個劇團行政這樣說過,很多時候即便再累再辛苦,還是會想幫這個團隊或創作者完成演出/夢想。相同的反饋也來自於表演者/創作者,因為劇場是一個極度仰賴團隊工作的藝術,是一個充滿人與情感的親密場域。
編劇小楠說,即使沒有人看沒有人導她的劇本,她還是會繼續寫;演員優馬情傷的碎片還來不及撿,導演父親離世的悲傷也還來不及痛,依舊是要上台完成記者發表會。演出當下沒成,不妨想成時機不對:"If it be now, 'tis not to come : if it bee not to come, it will bee now: if it be not now; yet it will come; 命中注定是現在,便不能在將來;如不在將來,必定在現在;如不在現在,將來總要來。" 《Hamlet》的原句用在表達悲戚的宿命,但放在這裡似乎可以轉化成另一種樂觀的想望。
演出沒有宏大的企圖要拯救劇場,因為劇場人就已然汲汲營營忙碌過活;也沒有理想的抱負想要宣揚某種理念,畢竟人腦很複雜,一時半刻是無法說服的起。然而,這就是時時刻刻所面臨的生活,逃不開也揮不去,但願望的種子種下後會發芽,會深根,只需等待時間成熟。就如同《未完待續》一樣,The Show Must Go On and Will Go On! 這,不就演給你看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