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瘋戲樂工作室 台灣有個好萊塢
地點:城市舞台
這個六月有兩檔重要的台灣原創音樂劇:一齣是本周瘋戲樂工作室的《台灣有個好萊塢》,另一齣是剛結束台中場,六月底緊接著要在台北登場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恰巧的是,這兩檔演出都改編自電影:前者改編自《阿嬤的夢中情人》,後者是李安的同名電影《飲食男女》。除了故事題材就已經是話題外,更重要的,是這兩齣音樂劇的製程:從階段呈現、試演會到最後正式演出 (註:上個月躍演的《釧兒》也是如此走來)。台灣的劇場環境不甚友善,演出往往無法細火慢燉,也等不及讓演出成長發酵就進了檔案室。然而,劇場不是用過即丟的快時尚,孩子也需要時間跌撞與學習。就以音樂劇產業最成熟的紐約百老匯為例,創造億元美金收益的《Hamilton》至少就寫了八年,登上 Off-Broadway 後一鳴驚人,繼續勢如破竹前往 Broadway,成了當紅炸子雞;今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Hadestown》,從2007年開始寫起,2010年有了概念專輯,接著上 Off-Broadway、到倫敦演出,最後反攻百老匯。從節目單上可以得知,《台灣有個好萊塢》一路走來光劇本就斷斷續續寫了五年,接著是2017的北藝中心階段呈現與2018的上半場試演會,又剛好這幾年北藝中心在音樂劇人才培訓上的努力 (幕前幕後有不少是計畫成員),多方努力堆疊融合下,瘋戲樂打造了一座頗為成功的好萊塢!
《台灣有個好萊塢》講述台語片盛行的六零年代,王牌電影編劇陳正華 (林玟圻飾) 出現中年危機,愛情事業都沒抓緊;一名清新可人卻不會講台語的女孩郝秋月 (孫可芳飾) 懷抱著演員夢,陰錯陽差之下加入台語片劇組;在禁說台語的年代,台語片逐漸沒落,創作者們也不得不在現實與理想中學習妥協。究竟這群人該如何找回昔日電影的榮光?失意的編劇又如何匯集大夥兒的意志,拍出自己喜歡又叫好叫座的電影呢?
表面上《台灣有個好萊塢》說的是電影的故事,實際上卻點出藝術與現實的兩難。「銀行家聚在一起談論藝術,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金錢。」不只是電影而已,電視、劇場、文學、甚至是新聞,都有著相同的困境與窘況:要迎合觀眾口味、要通過主管機關審查 (還好,這件事情在台灣已經不存在了)、要切合社會風氣、要討好財閥金主等,創作的風骨與理念往往被遺忘在角落生灰塵。但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透過陳正華從低谷爬起的勵志(?)故事,不僅講述了台灣電影的跌宕起伏,也或許為尚在迷茫的藝術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故事,就從這裡開始。」眾志成城,我們終會找到新的說故事的方式。
「因為是台語,所以上字幕」這件事情讓我感到些許諷刺與難過。國民政府來台後,以政策命令強制各級學校與社教機關推行「說國語運動」,甚至是透過法律與罰則打壓台語的生存空間,霎時間台語文化遭受嚴重斷層近半世紀。直到九零年代開始,教育部將母語教育列入中小學教學範疇,母語文化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 開始重回台灣人的生活,各族群對於自身語言與文化的驕傲也逐漸提升,甚至進一步有了母語拼音系統與語言相關推廣組織 (註:此次與《台灣有個好萊塢》合作的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就是在提倡發展台灣各族群的母語文化)。或許是因為我有國台語雙聲帶,卻深感台語能力逐漸失去,又「說國語運動」的影響延續至今,這才讓我對台語打字幕的緣由敏感。若再廣義一點的思考,對於語言及其文化的打壓,何嘗又不是當時威權下的產物。劇中的人物藉由電影《天字第零號》的台語暗號成功搶灘,證明台語就是那關鍵要角,是一次極為漂亮的政治反動;看到《台灣有個好萊塢》於上半場改編國歌、下半場玩弄蔣中正遺像 (是說這一段我還真沒聽懂他在講啥),看戲的我實是覺得既荒謬惡搞又完全的政治正確,當然指的是對現今的政治正確,嘲諷了不自由的舊時代,挺胸驕傲地說台灣劇場就是自由奔放不受限呀!
不管是主角還配角、請來坐鎮的戲骨、抑或是忙碌的歌隊演員,這台演員的水準很齊。據說是第一次擔任男主角的C2林玟圻,雖然他自己說無法搞笑很痛苦,但這幾年的演出經驗,以及與生俱來的觀眾緣,他老早就已經有男主角的「板ㄙㄟˋ」,在台上給人相當放心的感覺。下半場陳正華試圖找回老戰友一段,即使劇情鋪陳稍嫌薄弱,無法妥善撐起眾人回來的目的,C2硬是穩住了場子,表現不俗。小豆孫可芳是第一次演音樂劇,過往我只看過他的電視作品《天黑請閉眼》。小豆細嫩清亮的聲線與C2的渾厚大器相互呼應,唱的技巧或能力稱不上滿分,但小豆非常知道他可以做到的部分,包含用肢體、表情與聲音來達到腳色的需要。一句對著轉頭要離開的北安老師說的「爸~」,語帶哽咽與鼻腔哭嗓,外加從不讓我失望的北安老師,父女和解的狗血都化為感動的淚水。值得要稱讚的還有個性鮮明的配角群們:想要闖蕩一番事業的導演魏德財 (林家麒飾)、凝聚劇組信心的攝影大哥木村桑 (劉亮佐飾)、找到人生新方向的台灣詹姆士狄恩歐俊 (竺定誼飾)、不想永遠只當柔弱花瓶的女演員白雪 (管磬飾)、懷抱夢想跨海來台的服裝設計燒仔 (蔡邵桓飾)、細心呵護眾人電影夢的黑寡婦(?)空空 (劉廷芳飾),編劇很用心地讓配角們都有了信仰與成長的施力點,也讓《台灣有了好萊塢》多了細膩與豐富多樣的人物與情感層次。
最後,你永遠永遠都可以在劇場舞台上找到真實人生的映照:劇中腳色燒仔拿到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上台致詞時說了一串廣東話,最後一句「香港加油」讓整個場子熱絡非常。說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比戲精彩?看戲傻,作戲瘋?至少在那當下,劇場的魔力衝破了舞台,超越了腳色與觀眾,只剩下最真實的,香港 (反送中) 加油!
跟演出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後記...
之前曾在 PTT Drama 版上回過一篇關於音樂劇字幕的文章,雖然我並不贊同也不喜歡音樂劇有字幕 -- 因為我會情不自禁想要去看,但我這次有盡量忍住 -- 由於《台灣有個好萊塢》九成採台語發音,劇組還是上了字幕。在這裡要特別為劇組的字幕鼓掌,除了很可愛的採用古時電影的毛筆字體外,還把華語跟台語的字幕都寫了上去。回到演出本身,身為一個家裡人都講台語的南部小孩,我的台語能力雖然已經退化不少,但整場聽下來的感覺還是相當清楚。不管是唱的詞曲,還是說的台詞,台語的醍醐韻味動聽迷人,想必詞曲創作與演員下了不少工夫。
等等,黑寡婦?怎麼會有黑寡婦?我要很認真的說,空空這腳色就是復仇者聯盟4的黑寡婦啊!除了他是要安排眾多大小奈米事情的場記外,在大夥兒鳥獸散的時候,是她還跟獄中的陳正華有聯絡;也是她主動提出如何讓秋月願意回來拍片;你說說,這不是靜靜守候復仇者聯盟的黑寡婦是什麼?
相較於上半場的緊湊豐富:包含講述了台灣台語片的輝煌曾經、點出想要一圓明星夢的男男女女、以及每個人為了理想而做出的各種犧牲等等,下半場明顯破碎許多。典獄長一段海峽兩岸分離的愛情,以及秋月利用《愛情的盡頭》作為自己在舞廳的主題歌曲,兩段很有力道與情感餘韻的情節嘎然而止,無法延續愛的魔力,以至於之後陳正華決心重回電影世界,與之前提到眾人願意回鍋劇組的說服力不足,都是極為可惜之處。此外,下半場的進歌點與轉場都不是很順,像是北安老師的獨唱起頭非常尷尬,高音的一個聲音彷彿燈泡亮了,歌就下了;〈金馬奔騰〉一段雖然很聰明的利用觀眾共同的記憶結合即時影像,讓觀眾席頓時變成典禮會場,但一個一個彷彿定調就是要上台的腳色規律的上下場,反而制式僵化。
由於我是今年公司尾牙的籌辦人員之一,上星期在跟同事討論尾牙主題時,我提到了50~60年代復古風應該還沒做過吧?這晚看到林秉豪一系列的戲服,哎唷喂呀,好想整組搬來用唷,也太生動鮮豔與活力十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