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演前預報】窮劇場:馬華文學劇場-要說的都在這裡 第一周

時間:2015.04.26 7:30PM
名稱:窮劇場 馬華文學劇場-要說的都在這裡 (第一周演出整排) 
地點:齊東詩舍

「馬華文學劇場」,我本以為是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地的縮寫成「馬華」,後來才知道,「馬華」在這裡指的是馬來西亞華人。看來我自己的潛意識裡,自行把台灣與中華劃上等號。仔細想想,台灣劇場裡還真是有不少優秀的馬來西亞創作者,除了窮劇場的高俊耀 (《死亡紀事》《饕餮》),還有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梁菲倚 (《十牛圖》《無門之門》)、動見体劇團的藝術總監符宏征 (《野良犬之家》《戰》),以及三缺一的演員黃志勇 (《土地計劃首部曲 - 蚵仔夜行軍》) 等。

此次由俊耀所屬的窮劇場與策展人吳思鋒合作,組織了為期三周的《馬華文學劇場》。每一周都以一名馬來西亞華裔作家的文字/書寫為主軸,找來台馬兩地的創作者各一,藉此開展劇場作品。此次看的排是第一周的演出,焦點作家為馬華詩人木焱,演出作品分別為高俊耀的《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 (readymade)》與蔡晴丞《臺北,今夜我跟你睡》。兩檔演出在同一晚、同一個地點發生,並由同一組演員 (陳群翰、黃妤榛、張閔淳、胡書綿、莊雄偉) 詮釋。

在沒有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加上劇場呈現是從詩作發想,我調整了看演出的方式:不抓故事、不探究時間、不追求原因,而是尋找作品中一直存在的意念。感覺上,有點像是在看舞,或是觀賞一件動態不止的裝置藝術。我的關鍵詞,或是關鍵意念是這樣下的:

《臺北,今夜我跟你睡》:移動

創作者充分運用了齊東詩舍的空間,讓演員在當中既擁擠又順暢的運作流動:從單一個體各自為政,接著成為日常一般可見的群體;又第三方闖入,從開始的被拒、行為被壓抑與箝制,逐漸轉化成被接納、融入與擁抱。交疊出現的多個語言,不管是中文台語馬來話廣東話,皆是說著「我想」的願望。不自覺成為融爐一體的眾人,在狹窄的空間裡移動與被移動,已然淡忘或是感覺不到曾經的歸屬、過往的家鄉。

這樣的迷惑與掙扎,讓我想起每回從高雄上台北,總是熟悉的知道該在哪個月台等車,出了車廂又該是左轉還右轉上手扶梯,來到閉著眼睛都走得到的捷運出口。每一步的移動都在提醒著我:身體的記憶是誠實的。即便我最初不屬於這裡,但我卻離不開這裡。他鄉當故鄉這檔事,不是刻意,而是現階段的不得不。


《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 (readymade)》:定義

場上有立著的黑板一塊,上頭輪流寫著各式各樣的名詞:有形容詞的、沒形容詞的、荒謬的、無厘頭的。演員像是在上表演課一樣,跟著黑板上的文字作相對應的動作,試圖用動作去定義文字。接著,名詞慢慢變成句子,還是被挑戰的句子。因此,演員與書寫者如同拉鋸的兩方,正在進行一場「定義」的戰爭。過程中,黑板上的文字不停被修正:根本意義上的 (如利用不同文字照樣造句:有夢/權最美,希望/財富相隨)、書寫方式上的 (繁中、簡中、日文)。

微妙的是,觀眾是用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看著演出的進程,因為觀眾與演員之間隔著一整面的日式落地門窗,阻隔了聲音,強化了疏離感。我不是很確定這是否是導演想要帶給觀眾的,可能無趣、平淡又不重要,但事實上存在且不停流逝的時間與歷史。當演員拒絕被賦予黑板上所寫文字的意義時,所爆發的無聲抗議與衝突,以及最後拉開門窗,掙脫束縛自己、象徵一致的透明雨衣時,是否也同時扒開了表象的皮囊,定義了真實的自我。

後記...
這一周的演出很小眾、很實驗性;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是策展人想要走的方向,做點不一樣的,親密一點的。一場40名觀眾,我不推薦初心者嘗試,但對於愛詩愛文學的,或是劇場老手觀眾想嘗點不一樣的,感受齊東詩舍的特殊氛圍的,歡迎入坐。對了,觀眾是席地而坐唷 (坐在需要脫鞋的室內)!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5/04/29- 2015/05/03
◎ 演出地點:齊東詩舍
◎ 窮劇場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pproachingtheatre 
◎ 窮劇場部落格:http://approachingtheatre.blogspot.tw/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gZHe5c
◎ 聯合藝術總監:高俊耀、鄭尹真 
 文學顧問:高嘉謙 
 計畫發起人:高俊耀、區秀詒 
 策展人:吳思鋒 
 製作人:胡心怡 
 執行製作:胡錦華 
 平面設計:吳欣瑋 
 行銷宣傳:莊惠雯、詹雅晴 
 影像紀錄:黃志勇、黃志喜 



2015年4月18日

創劇團:日常之歌

時間:2015.04.18 2:30PM
名稱:創劇團  日常之歌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因為是下午看戲,上午就先把劇本讀過一次 (《日常之歌》是第十六屆臺北文學獎劇本組首獎,網路上可以下載全本)。看戲是很私密的個人體驗,也是絕無僅有的獨家旅程。只要能找得到本的,我都會盡量在演出前先看過,因為我覺得這樣對我最好,幾次實驗下來的結果我也很喜歡,便成了一種習慣。

《日常之歌》的本很好入口,對話一般,人物一般,場景一般,沒花費我多少時間。閱讀時,即便故事再怎麼普通,仍舊有些事件與場景是明顯擺在那兒,等著讀者去撿拾,如:沒有癌症病患會全身包得像木乃伊,只剩下眼睛;一直被叮嚀要去作檢查的母親;要是那件事情沒有發生,你們早就結婚了等。慢慢地,我拼湊出核電事故、劇中母女一直談論到的父親樣貌 (進電廠處理核電危機,因輻射曝露過量而慢性死亡),以及該如何看待這一整個故事的立場與態度。當故事走到最後,雖然不是用大鳴大放的方式揭露解答,但也算是一路讀本過來,無意間幫讀者驗證了自行架構的過程。

這樣的拼湊感,一直到下午看戲的時候,都還持續進行著,也正巧跟演後座談提到的「拼圖感」相吻合 (雖然好像不是導演提出「拼圖感」這詞兒的)。正是因為我知道了拼圖的全貌,我更能專心的再一次去檢視故事裡是否有被我忽略的細節:清掃掉在地上的頭髮、不經意提到的小孩很多的家庭聚會、人究竟能不能選擇何時死亡的安樂死議題,還有那一扇 (雙) 望進另一個房間 (心裡) 的窗戶 (眼睛) 等。

《日常之歌》本就是緩慢的、幾乎不帶起伏波動的。導演忠實地服膺劇本的氛圍,但在為數眾多的沉默中,又多利用光影跟音樂的變化,協助鋪陳看似空白,卻又複雜的難言之隱。放大的最明顯的,莫過於第四場結束前的時芬。劇本裡寫著的是「不帶情緒地」的刷洗/剪破褲子,演出卻採用了另一種方式進行:時芬慢慢地從煩躁、厭惡、憤恨張狂,一直到脫下褲子,用一種近乎要磨破皮的歇斯底里,用力的摩擦自己光裸的腳。照在演員身上那旋轉複雜的燈光,也說明了角色的掙扎與對自己的無能為力。

時間的流動在《日常之歌》裡不甚明顯,除了知道事故是兩年前發生的,其餘的人物對話與行為,都僅維持在一種仍然行進,卻很幽微存在的步調,很少有完全的暗場來區分不同的場景。我相信這樣的慣性是刻意追求的,為的是要凸顯無波的表面下,其實一直有翻滾攪動的情緒在沸騰與被壓抑。然而,閱讀文本時,讀者可以隨著自己的速度調整爬梳;轉換成劇場演出時,觀眾能否與劇組有相同的頻率與脈動?又或者說,該用什麼方式抓住觀眾,讓觀眾能夠耐著性子,在沒什麼特別重點的情節裡,跟著演出逐漸釐清起源的線頭?俗氣一點的說法,120分鐘無中場,又是這種氣氛不高不低的調性,真的很考驗觀眾的毅力啊!

「過去是未來的預言」,劇作家在演後座談裡,以這句話說明了他寫本的緣起與目的。所以,再怎麼絮叨的心得也就此停筆吧!




2015年4月13日

2015 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理查三世

時間:2015.04.12 2:30PM
名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理查三世
地點:國家戲劇院

我從《膚色的時光》開始看王嘉明,接著是《麥可傑克森》與《李小龍的阿雜一聲》,然後我就不看王嘉明了!號稱是本年度 TIFA 壓軸的《理查三世》,有著跟過往作品一樣豪華絢爛的卡司,但直到朋友傳回捷報,我才於周日購票入場。也因為這樣,我總算了解,為什麼大家都說王嘉明是個很有創作力的導演,因為《理查三世》真的很聰明!

雖然沒有讀過莎士比亞寫的《理查三世》,但這段「理查、愛德華與伊莉莎白們的大亂鬥」,因著前幾年的影集《White Queen》而還算清楚。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家,與約克的白玫瑰家,同是金雀花王朝的分支。兩家從亨利六世 (紅) 開始,便因為爭奪王位而戰。1461年,約克家 (白) 打敗蘭開斯特家,領導者Edward即位成為Edward IV。在Edward IV駕崩後,弟弟Richard為了登上王位,宣稱Edward IV與妻子Elizabeth的婚姻不合法,剝奪了Edward IV兩個小孩 (也叫Edward和Richard) 的王位繼承權,並將他們關入倫敦塔,最終處死。Elizabeth暗中與殘存的蘭開斯特遺族Henry Tudor勢力聯合,在法國的協助下,成功討伐Richard III,開啟了英格蘭的黃金時代:都鐸王朝 (The Tudors)

好的,果然是理查愛德華伊莉莎白「們」的大亂鬥!

故事將心狠手辣的竄位者Richard III拿出來,以他為中心,要在舞台上過一輪他的生與死。舞台形狀既是舊時的醫學院教室解剖台,也是半敞的羅馬鬥獸場。要說演員在裡頭演著戲讓人分析也好,或是順著時序、輪流上場,拼個你死我活的血腥鬥爭也罷,坐在台下的觀眾如我們,總歸是看著一切的上帝之眼。這一台是戲、也是人生的演出,除了紅玫瑰家的Margaret (周姮吟飾) 與一開始就命喪黃泉的蘭開斯特家的 Edward (彭浩秦飾) 外,所有的角色都是身聲分離。也就是說,觀眾看到的演員樣貌都是戲偶,任憑另一人的聲音操控演出。這樣的「扮演」設定,不但與舞台設計的觀眾視角相融合,點出了觀眾是在觀看「扮演」的第三旁觀者;更讓劇中提到的"Word is world; Word is war."概念,時時刻刻的存在著。

也因為「扮演」,劇裡幾個刻意安排的設計,都成了讓人津津樂道的巧思。Richard III在劇中並無任何演員扮演其身形,而是用衣帽道具,散組成人的形狀,由多名操偶師操作動作 (其中一名還是他的內勤小跟班Sir Gatsby),謝盈萱擔任聲音演出。有趣的是,謝盈萱同時是Henry VII的「身」,而Henry VII的「聲」則是其血脈祖先─蘭開斯特的Edward的「身」。這使得下半場紅白兩軍對峙時,出現了極為吊詭、諷刺,卻一點都沒有違和感的畫面:Richard III 與 Henry VII 分踞在舞台兩側,說著相同的、關於戰爭與自身正義的宣言。只是,不管士兵流多少血、王朝如何更迭,登基的永遠都是同一個王 (Richard III與Henry VII分屬於同一個演員的聲與身)。就如同在宮廷裡幫忙打掃的僕人一樣,沒有人會去管是藍色的穩潔、綠色的愛地潔,還是透明的來自台大醫院的另一款清潔,總歸是效忠「國王」,日子還是一樣得過。

若故事繼續看下去,一直都只有殼子的Richard III,卻在《理查三世》的最後一幕,終是出現了個有肉身且自己講話的Richard III,再次說著戲一開始的開場白:「大家看我的模樣,比較搭配扭曲的心腸,我只好扮演一位嫉妒幸福、喪心病狂的混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滿足大家的期望。」這次,是戲子扮演Richard III說話。然而,通篇演出又何嘗不是如此?忙了又忙,轉了又轉,Richard III的王位之爭又輪迴:究竟是歷史寫出了現在的真實,還是真實入了曾經的歷史?如莫比斯之環的邏輯與架構,完美無暇、漂亮不留破綻。看到這兒,不禁為《理查三世》的編導鼓掌叫好,也留了些許唏噓於席間觀眾哀嘆沉思。

回到唯一有著自己聲音的紅玫瑰家,詛咒成真,怨恨顯靈。縱使英格蘭曾經短暫失去了紅玫瑰的光芒,依舊帶刺地奪回血緣正統。原來,自始至終,紅玫瑰都是做夢的人,夢到了一場白玫瑰王朝啊!

除了聰明得讓人生氣的後設外,《理查三世》裡更有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細節:重新編寫、充滿韻腳與韻律的中文台詞;搭配得剛好、也都用得剛好的即時錄像攝影 (Richard III的主觀視角、新聞的實況轉播、監視的地牢影像等);大量結合當下時事的隱喻與反諷,如英國和台灣同是島國/鬼島、被眾叛親離的Richard III直指牆頭草兩邊倒的大美國主義 (投影幕上的人分別為卡斯楚、賓拉登與海珊,嘴巴則用即時錄像的方式改為同時間說話的演員嘴巴) 等,就連 「R3繞著E5轉 (代表Richard III正在Edward V周圍打量盤算,準備篡位)」的電視頻道圖樣,我都覺得可愛到不行。看戲的過程就像在找復活節彩蛋一樣,開心的到處解謎呀!

後記...
1. 這場演出因為身聲分離,每一個演員都很重要。
2. 雖然現在才4月,我已經想把今年的演員關鍵字給謝盈萱了啊啊啊啊!不管是早一些的《明年,明天見》,還是多為聲音演出的《理查三世》,都再次證明了謝盈萱的劇場一線女神地位無可動搖啊 (蓋章)!



2015年4月10日

【演前預報+心得】同黨劇團:金控迷霧

時間:2015.04.04 3:30PM
名稱:同黨劇團  金控迷霧 (上半場排)
地點:藝佰廈

談戲之前,我們先來想想,自己平常從事的金融活動有哪些?基礎學力班的有ATM提款、信用卡付款、便利商店咖啡一杯39元換一點;進階操作班的,可能會買個股票/外匯/基金賺點私房錢;口袋有點重量的,就玩玩房地產,國內的玩不夠,國外的也可以投資。這些個活動,小至個人,大到單一財團/多個財團,時不時還會需要政府居中協調,更少不了媒體在旁敲邊鼓、炒議題,吸引更多人關心投注(資金),使其像是在深不見底的大鍋裡翻炒的栗子,越炒越熱、越滾量越多!

不同於常見的台灣劇場的演出習慣 (直接創作原本或拿外國劇本演出),《金控迷霧》算是體質特殊的:改編自黃國華的同名小說,由劇作家林乃文重新編寫;再者,很少在台灣劇場看到題材這麼硬的作品。故事從一名被裁員的幕後操盤手開始,看他如何料事如神、運籌帷幄的介入兩大財團的競爭,還得協助屈於劣勢的主子,掃除財團內的地雷與排除異己;同時,在談判桌的另一邊,巴望著分一杯羹的政客,與等著搶獨家衝銷量的各家編輯,無一不是虎視眈眈,一面看好戲,一面得隨時見風轉舵,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陣營選邊站。傾城倒國的權力金錢分配,就被財團、政府與媒體三方交織成的互聯網,以微顫又奇妙的方式,維持著背地裡的恐怖平衡。

故事的張力夠,演出的能量也滿,即便上半場有著大量的資訊 (如角色背景、併購內容) 需要觀眾消化,仍然是讓人看得緊張又目不轉睛。不過,不需要擔心自己會聽不懂複雜的財金術語,因為故事想說的,是不同立場之間的角力關係,以及造成這些立場的人性:嫉妒、憤怒、傲慢、貪婪等七宗罪的元素,大抵都可在《金控迷霧》裡蒐集完成。有趣的是,正以為已經完全掌握檯面上與檯面下的明來暗去、協調分贓,殊不知自己才是陷在迷霧中,被人移動擺佈的棋子。

上半場在政、商、傳三方大亂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夕嘎然而止,十足吊足觀眾胃口!通常呀,看起來城府最深的,都不是最邪惡的;一開始唱白臉的,沒準到後來只剩眼白是白的;至於看似在風暴圈外不關己事的,說不定才是把大家都玩弄在掌心裡的上帝之手。說實話,我真的看不出來最大的BOSS是誰,一樣要等到進劇場看演出才會知道了。

呼,好邪惡的戲,卻又好刺激好好看 (咬手帕)。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5/04/24 - 2015/04/26
◎ 演出地點:文山劇場
◎ 同黨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PartyTheatre?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QFXA8j
 原著小說:黃國華
 導演:邱安忱
 編劇:林乃文
 演員:德仔、張韶君、詹慧玲、陳佳穗、張銡米、尹仲敏、潘冠宏、王肇陽
 服裝設計:靳萍萍
 舞台設計:林仕倫
 音樂設計:蔣韜 
 燈光設計:Paul
 文宣設計:王韶薇
 攝影:Terry Lin
 排練助理:林瑞姿 
 行政統籌:莊博旭        

-----------------------------------
時間:2015.04.24 7:30PM
名稱:同黨劇團  金控迷霧 
地點:文山劇場

補充一下今天看正式演出的想法:

1. 角色的安排
底下幾個角色剛好是同一個演員:兩家金融企業的董事長、男主角的前妻與情人、古三小姐跟葉的女兒是同一個演員。雖說劇團應該只是單純人力問題而這樣安排,沒有什麼隱含義,不過,觀眾是也可以自己(穿鑿附會)帶入某些想法,像是不管怎麼分配,錢都在同一群人手上。

2. 喜歡結局的寫法,德仔很迷人,口條好大加50分啊! 

3. 古三小姐給人的印象還是薄弱了些,不知道是角色還是演員,感覺還是有一點點撐不太起來,雖說她也只是故事裡的棋子而已。

4. 勾心鬥角的劇情與角色設定都還是會有些模式可循。比較突兀的,應該是故事很寫實,但視覺無法寫實。像是大家都是什麼董、什麼總經理的,但舞台與道具非常簡單,顏色也很少 (黑白為主)。

5. 演出還是有笑點的,下半場的史丹利太可愛了!我理解為什麼當初有人提名王肇陽演羅密歐,因為就是可愛的大男孩呀~

2015年4月6日

點一盞燈,等你回來:2015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


我不是很確定,我喜歡的究竟是寶藏巖本身,還是其沾染了藝文氣味的後設藝術村氛圍。我知道的,是我喜歡有故事的東西,所以我愛人造建築勝過天文自然,同時也著迷於儀式、祭典,以及一切主動與被動紀錄下來的文史資料。寶藏巖已經存在好一段時間了,直到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成立。先不論藝術村的概念究竟是不是好事,但它的確擴大了寶藏巖的能見度。聚落裡複雜錯落、不刻意修飾的構造,成了另類且天然的環境劇場;轉角便能發現另一方天地的樣貌,也吸引不少裝置藝術進駐。


今天花了點時間走了趟有日光的寶藏巖 (之前都是晚上看戲的時候才去),意外發現遊客不少,裡頭更不乏外國臉孔。現在正好有為期一個月《燈著你回來─環境藝術燈節》,活動還挺多的。綠野地上有來自日本的裝置藝術家西原尚的聲響演出,一個人敲敲打打的,偶爾還會對著空中喊叫。說著些什麼我聽不太懂,但對周遭時不時會發出聲響的雜物們頗感興趣。看來應該是分別設定好時間,輪流發聲。


都是些家中用品,甚至還是很舊很古老(或是破破爛爛)的東西。不過,我覺得表演者西原尚有趣的地方不是這裡,而是等等發現的從眾效應,留待晚點說明。


如果你是集章控,這裡會完全的滿足你!在猶如迷宮的燈節場域,除了有現場Live演出、裝置藝術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放在各個角落的圖章了!是個,是各種不同的角落!還會依據所在位置與擺設而有不同圖樣的章唷!


因為有不少微型工作室與小型咖啡廳進駐,這裡倒也出現了些有趣的抬頭景致:具特色的扛棒。像是戲友王琳的待磨工作室、有著個叉叉的寶記Treasure Trading Cafe藝文溝通飲食所,以及青年旅社ATTIC


雖然很不像,但上面兩張照片卻同是寶藏巖的風景。左邊的狹窄巷弄裡,該是有附近人家的叨絮聲與家裡鍋具互相敲打的做菜聲,就是那種在講60年代故事的連續劇裡會出現的聲音;右邊像是另一個大安森林公園吧,坐著野餐曬太陽,順便騎個Ubike,反正就是90年代的物件。


喔~ 我說的有趣點來了!剛剛的西原尚走出綠野地了,猶如那則有著魔力的吹笛手童話一樣,觀眾都跟著藝術家一同移動。


要觀眾繞著寶藏巖邊走邊看的表演作品,這不是第一個!一直以寶藏巖作為創作基地的差事劇團,於2012年演出的《看不見的村落》,就已經帶著觀眾探訪村落。


只是,看著牆上安著的原住戶的故事,似乎再次提醒著我:終究還是個觀光客、外來者。藝術節、藝術村、文創商品等什麼都好,但究竟有沒有記著這些人的故事,這聚落的曾經呢?

這次的燈節活動會一路到4/26,逛膩了商店街與商圈,不妨走一趟寶藏巖。此外,燈節還特別設計了燈節護照,除了有寶藏巖導覽手冊外,還有部分公館商家的折扣,以及集章遊戲可以參加 (之前北捷也有出捷運站集章小本奔)。詳細資訊請參考《燈著你回來─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官網。


2015年4月4日

2015 TIFA 世紀當代舞團 X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

時間:2015.04.04 7:30PM
名稱:世紀當代舞團 X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
地點:國家戲劇院

這場演出有三支舞碼,依序為:
《婚禮》:編舞/姚淑芬、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Corrente II》:編舞/馬里奧.施羅德、演出/萊比錫芭蕾舞團 
《狂放的野蝶》:編舞/馬里奧.施羅德、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婚禮》

雖說是婚禮,但這一點都不是大家一般所認知的,一男一女的莊重婚禮;而是俗世間,用皮相吸引彼此的曠男怨女。場上的舞者身著膚色舞衣,並在身上塗抹白色的顏料 (連頭髮都有),使得視覺上看起來就像是端正美麗的古典雕像。然而,腳下原本鋪著的,象徵聖殿的大張白紙,卻在舞者們的動作下,逐漸地被撕裂、蹂躪,建構了場上凌亂如斷垣四處的廢墟。

舞作是從女性出發的,除了開始與結尾都在女舞者身上 (演出始於女舞者緩慢的從舞台中間走出,終於女舞者走入舞台深處),幾處紅色的印象展現,都讓人不禁聯想到血與性,特別是捂著下體在紅光照射下走出的女性。更別說如女巫獻祭的隊伍在後頭緩慢行進的樣子,多少都讓人想到被壓迫的雌性力量。

只是諷刺的是,這一整串充滿慾望與權力的人間浮世繪,在嘈雜的電音與迷幻的閃光充斥下,唯一能全身而退的,卻反而還是女性。

《Corrente II》

比起《婚禮》,我覺得這支舞作太安全了,但畫面跟燈光很和諧美好!作品分成三部分:一開始利用大量且分散的spotlight,逐一標明出舞者孤獨的獨舞,並運用燈光打成人生跑馬燈的方式,象徵過去的一切一直過去,僅存記憶;中段時,舞者從單純一致的的灰黑色服裝,換上了鮮豔有彩度的外衣,兩兩詮釋著不同的雙人關係,有彼此互不相讓的角力,也有一方較弱的唯命是從;終幕則又換回與開始相同的灰黑色,但這一次不再是孤獨一人,而是有了扶持依靠的另一個人。

其實...看這支舞的時候呀,一直在心裡讚嘆舞者們的腿怎麼都那麼好看,特別是大腿用力時所鼓起的肌肉,更是迷人到不行 (重點完全錯誤)!

《狂放的野蝶》

哎呀我的媽,這支舞美到要人命了啦!

好喜歡導演跟燈光設計運用燈架營造出的畫面與壓迫感!拉開大幕後,納悶著為什麼要把燈架這麼低,感覺跳高一點就會撞到了。隨著背景的投影越來越亮、畫面內容越來越忙碌,燈架也就慢慢拉高!喔~ 原來是天亮了!舞者們跟著天光的速度,切換不同的靜止動作,直到完全甦醒,投身一日的忙碌。這段白晝的時間,會不停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衝撞與打擊。然而,只要靜心下來,便能讓周遭的流言蜚語不攻自破。

如昆蟲翅羽的服裝,搭上舞者們擬昆蟲態勢的動作,雖然細碎繁複,整體卻有著協調的美麗。汲汲營營之際,仍可看出欲掙脫的渴望。但當夜晚降臨,燈架再度降下,動作賦歸靜止的一刻,一切真實的想望只能窸窸窣窣地在暗處低語。




2015年4月1日

當起心動念時,就是舞蹈的原點:無垢舞蹈劇場 行者

時間:2015.03.31 7:00PM
名稱:行者
地點:國賓長春

那是《醮》的舞者在地上爬行的樣子,鏡頭拉得非常近,近到畫面上就只有舞者的側臉:濕透的頭髮、佈滿血絲的眼睛,還有精疲力盡仍要前進的神情。這一幕,深深地打動了我!

當起心動念時,就是舞蹈的原點。

《行者》是導演陳芯宜花了十年時間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以林麗珍對生命、生活與身體的體悟為主軸,用三部作品:《醮》、《花神祭》與《觀》來觀看無垢所創造出的舞蹈詩篇。也因為拉長拍攝時間,導演得以從舞作的「起心動念」開始紀錄。身為一個戲看得比舞多的劇場觀眾,該從何種角度去解讀舞作,往往是我琢磨與研究再三的課題。在以往看舞的場子裡,常常於演後座談碰到想窮究「意義」的觀眾:這樣的走位為何?那樣的燈光又是代表什麼?雖說追求舞蹈的意義並非錯誤,但更應該看重的,是作品觸動到觀眾自身了沒有?「當起心動念時,就是舞蹈的原點。」因此,從媽祖遶境儀式入醮、杜鵑花開尋花神、鷹族子民觀天地,所有的作品都從日常周遭開始,無需刻意雕琢與尋找,而是順任情勢且滑順地開展人與鬼、人與神、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和可能。

只要全心投入,那個專注力就來了。

這些個「起心動念」到了排練場,並非一蹴可幾地就轉化成身體肌理可以詮釋的情感。舞蹈技巧固然重要,但該如何表達內心的洶湧澎湃,而非只是照拍子跳出有著美麗線條的動作,是無垢給舞者們最大的考驗。所以,舞者會狼狽的在地上爬行,任由汗水浸濕滾落身軀;也會不顧一切、絲毫不怕失衡摔倒的快速轉圈,再放縱身體用力的撞擊地板。只要全心投入,那個專注力就來了,舞者自然進到角色裡,無保留且赤裸的在舞台上呈現給觀眾最真實的感受。也或許是因為如此,攝影機所捕捉到的表演後台,總是充滿了舞者情緒釋放後,流淚的臉龐。

《行者》除了紀錄排練過程與演出實境外,還將場景拉到了戶外,讓舞者在霧嵐繚繞的層疊山巒間、大浪驚濤的巨石沿岸邊、以及高聳陰鬱的筆直翠林裡,感受身體與四周環境的流動,並讓自己融入其中、吸納能量。換上演出妝扮的舞者們,直面著眼前的寬闊,不論是靜謐地停留佇守,還是狂亂的朝空氣劃出陣陣疾風,那畫面都有著恰到好處與毫不突兀、不具侵略性的美麗,應證了無垢自始自終堅持的美學:從生活出發,以沈緩定心的心境面對生命。

在一段段說著作品故事的林麗珍老師身上,有著矛盾又特別的質地:平時的老師擁有寧靜且安穩的力量,但在講舞教舞時,那像是種子冒出土壤的、一瞬間的爆發力,卻又讓人感到好激動,不自覺就會被她自然而然散發出的熱情給吸引。一如影片裡所呈現的作品,都是緩慢地拉到極限後,「砰」的力量如煙火炸裂開來,把大夥兒都震得體無完膚。

今晚的《行者》特映,看得我好是感動,席間更時不時傳來窸窣的抽面紙聲與抽鼻子聲。 總之,請一定要去看《行者》 (4/10上映),他不只是一部記錄無垢歷程的電影作品,更細膩地傳達舞作想要散播的,對於天地生命敬畏的純粹美好。

後記:
看完《行者》後,超級想補齊《醮》、《花神祭》與《觀》三個作品,甚至連白沙屯媽祖遶境都想來補一下。《花神祭》將於2015年9月於國家劇院重新搬演,別錯過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