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我看到的很表面的藝穗節

為期兩星期多的第二屆台北藝穗節已劃下句點,主辦與承辦單位辛苦了,表演團體與觀眾們也都辛苦了。此次的活動規模比上一屆還要盛大,吸引了80個藝文團體,共計246場的表演場次。劇碼/舞碼這麼多,時間又常常東疊西重複的,誰來幫個忙,跟電影節一樣,出個觀戲指南唄!不然,大家的口袋又不深,手頭的預算也有限,是該如何抉擇是好?

當決定掏錢買票進劇場的那一剎那,這名為「好不好看」的賭局就已經成立了。何時定勝負?就是你看完表演走出劇場的那一刻,自己對戲的評價決定了值不值得:看的對Tone喜歡,很好,恭喜你;看的想翻桌砸椅,其實也沒必要這麼嚴重,就當是買了彩券沒中吧!

仔細想想,每天上演的故事這麼多,觀眾是如何選擇的呢?劇團名氣、演員與導演的知名度、演出的內容,這些都絕對有影響。不過,對參與藝穗節的團體來說,大部分是新興的小型劇團,所以沒辦法用名氣吸引人;演出人員的有名與否,這個或許可能有,但數量不多;至於演出的內容,挑選經典戲碼多少會有吸睛效果,但觀眾可能會有疑慮,擔心資歷較嫩的劇場新手沒辦法表現得當。那,該怎麼辦是好,戲是演給人看的,不是拿來自我宣告與自言自語的呀!

所以,藝穗節的團體們在宣傳上有許多很可愛的地方。

有一群人秉持著團結力量大的精神,做了劇場界的同業結盟,六個劇團集結成一股「穗過頭的力量」,讓原本資源吃緊的小型劇團能將表演以外的行政工作分散出去,還很貼心的推出了套票方案,直接為煩惱該看什麼好的猶疑觀眾群端上搭配好的套餐組合。

既然大家都很新,沒什麼響亮名氣,觀眾也無品牌導向(都是新的咩),那取個有趣吸引人的劇名,先挑起觀眾的興趣來宣傳晃晃,才有機會吸引買家下手嚕!底下是我發現的幾個有趣的名稱,分門別類一下。

1. KUSO經典劇作路線:「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與「老派玻璃動物園總叫人淚漣漣」。前者還真是結合了許多時下的議題,讓我在腦袋裡開始想像:抓起貝克特「等待果陀」的衣裳,穿在團團圓圓身上,兩個人(正確來說是兩隻熊貓)要學Michael Scofield逃離無聊的、被他們視為監獄的動物園,感覺很鮮很新奇對吧!至於後者,很明顯的提到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只不過這原本就沉重的劇本,要如何跟老派與淚漣漣掛上關係 (還是說淚漣漣只是了跟動物園押韻對稱?),好像也挺值得進劇場一窺究竟的。

2. 從他物發想,拉點關係,吸引特定族群路線:「村上,台北,黑夜之後」與「幽遊白書好辛苦」。村上春樹文字裡透出的城市寂寞,吸引許多追慕他的都會男女。一句「你有沒有看過村上春樹」,似乎是種流行探測針,偵測你這個人是不是這憂藍的村上世界的一份子。越繁忙的城市就越寂寞,特別是黑夜來臨,一片寂靜的時刻。所以,喜歡村上的人應該也會有興趣看看村上的故事如何被套在台北城身上。至於幽遊白書就更妙了,看到劇名的當下,浮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什麼鬼?哪裡辛苦?不過,頓時又有種懷念的感覺,畢竟幽遊白書真的在某個時期超紅的,會讓我很感興趣這齣戲到底在玩些什麼?是漫畫中的主角長大之後感到工作辛苦所以要出來說場劇給大家聽嗎?(誤,我果然是在胡思亂想。)

3. 從一開始的劇名就吊觀眾胃口路線:「只知道()的不能」與「什麼是小劇場示範說明會」。有時候話不要說得太滿,圓也不要一筆畫完,留點空間讓觀眾可以自由想像。好奇心會殺死一隻貓,也會讓觀眾有買票知道答案的欲望。「只知道()的不能」除了劇名頗耐人尋味,還舉辦了填空徵文活動,增加趣味性囉!至於小劇場是什麼,向來是很多人討論的議題。絕大部分的人一談到小劇場,第一個竄進腦袋的念頭就是「我看不懂」。為了糾正視聽(?),就來示範給大家看,到底什麼是小劇場。

除了上述三類,你也可以取個跟世界名著好像有點關係又感覺憂鬱灰濛兼浪漫的名字:「大雨喧囂時看見彼此瞳孔的顏色」;性別議題的討論不但是第八藝術的最愛,同時也很常出現在劇場裡:「吃蘋果會變壞」;再不然來個山寨版藍藍人也很不錯:「Pinky Men秀」(OS:是會唱Pinky~Pinky~Pinky,三種口味嗎?XD)

天馬行空的胡亂想結束,回歸正題。相信臺北藝穗節會越辦越盛大,越辦人越多。雖說藝穗節的精神與目的是提供給藝文團體一個免費的空間表演,讓所有的表演者都能有機會秀出自己。但很現實的,表演者還是需要觀眾。這些觀眾並非來自友情贊助的親朋好友,而是真正想來看表演的戲迷。如同之前提到的,如何吸引觀眾買票進劇場?除了演員好戲好,藝穗節也同樣考驗著這些劇團行政的能耐。畢竟,要先抓住觀眾的目光,才能抓住觀眾看戲的胃口呀!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Pinky Men秀真的有唱Pinky~Pinky~Pinky,三種口味喔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