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8日

台藝大戲劇系96級班展: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時間:2009.12.27 2:30PM
地點:台灣藝術大學實驗劇場
名稱台藝大戲劇系96級班展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這個劇本真是好!真的!我愛這個劇本!

節目單的介紹寫著:這個劇本的作者是生於義大利的Luigi Pirandello,是20世紀重要的荒誕劇場先驅。「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說的是個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劇作家筆下的六個角色,跳脫紙本文字,出現在劇場裡,要求劇場搬演他們的故事。

劇裡討論到非常多的演員議題,藉由劇中人與演員的對話,試圖釐清角色的詮釋與性格。就拿最基本的來說,演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他要扮演的劇中人,是劇作家寫出來的、虛擬不存在於這世間的人物,演員本身並沒有經歷過劇中人的人生。這就跑出一個問題,演員所詮釋的方式,跟劇中人本身的性格,怎樣才能調整到一致?所以,劇中人說了:「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的高興與難過?」「只有我能夠詮釋出最精準的我的故事!」好像有點矛盾,畢竟演員不可能去體驗一個虛擬人物的人生,但不去體驗,怎能演出這人物的真實面讓觀眾信服?

再者,劇中人的故事是永存的,不會隨著時間地點或任何原因改變,到了該發生的一刻,它就是會發生。悲傷的母親永遠悲傷,也只有劇中母親知道最真實的悲傷與起因。但是,當一個劇團拿到劇本,演員在解讀故事時,可能會更動劇中的場景、走位,甚至是猜測故事走線至此的種種前因後果。等到實際演出,臨場多的一揮手或一抹笑,是否會影響到原本的故事?是否會改寫劇中人的真實?

最後,會不會有隱藏的故事與設定藏在劇裡,卻沒有被劇作家寫出來,但實際上這隱隱存在的真實卻是不可或缺的?回過頭想,真實的人生是時時刻刻改變的,念頭一轉,人的思緒就飛得老遠,但劇中人的人生卻是固定存在於一個亙久不變的事件上。那,到底哪一個真實?哪一個幻象?這麼多不可控制的因素,集結成一個最大的問題:「劇中人要如何在演員身上活過來?」

感覺該開場辯論賽,一隊是演員,一隊是劇中人 (笑)。不過,這當然不可能實現。我一直覺得這會不會是劇作家Pirandello寫給演員看的演員功課。我們常說:這個演員的演技真好,指的不外乎是他的演出自然生動不做作,讓人覺得他就是在show自己,而不是在唸台詞演戲。但比較起之前提出的劇中人物的真實,知道演員永遠不可能「是」劇中人,只能去「擬」劇中人。至於擬真的程度,就得看演員經歷與功力了!

這群年輕的同學真是有勇氣,挑戰這個不好理的劇本。應該是演出經驗不足,做不出劇該有的深沉與體悟,再加上演員的口條還是讓我有在「唸台詞」的感覺,情緒的連結不甚自然。此外,劇的剛開頭約30分鐘,我一直被東一句西一句的台詞轟炸卻抓不到戲的重心,甚至一度感覺不耐。直到30分鐘後,整齣戲才暖機完成,步上正軌。

既然「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的故事帶點靈異氣息,劇組索性將其整體氛圍營造的綺魅詭異。除了在演員服裝與化妝上用心外 (那些好白好白的劇中人的臉呀),運用得宜的多媒體設計也令人印象深刻:包含鏡像秀出劇中貝絲夫人的房間、小女孩溺水所投影在白幕上的水波紋、最後六個劇中人的影片自白,都成功的將整齣戲的氣氛向上拉抬。

劇組還有個額外的巧思:讓觀眾親身體驗這鬼影幢幢的感覺。也就是說,劇裡的劇場開關門、道具布幕的移動,自然地與現實融合。例如,劇中的劇場門,因為演員離場而準備收拾散場,台藝大實驗劇場的大門也真的開了,並同時要求來觀戲的觀眾散場。這安排很有趣,雖然一開始觀眾會有摸不著頭緒與被愚弄的感覺,但步出劇院後,回想起這樣的結束方式,臉上還會帶著妙絕的笑意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