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Woolloomooloo Xhibit
名稱: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 病棟風暴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是第三次參加臺北藝穗節,前兩次以音樂類節目參加,還都拿了獎。這次的夢做得更大,多了劇情線,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音樂很優秀,無庸置疑。然而,演戲部份的問題也是明擺著無法忽視的。
《病棟風暴》藉由一門心臟手術,引爆醫院利益與從醫良心的拉扯與掙扎。故事裏頭有傳統的兩方人馬角力:熱血良醫團隊 v.s. 唯利是圖的醫院行政中樞。在幾番交手、經歷過病患的緊急事件後,暗黑的那一方終是找回了行醫的初衷,白色巨塔又再次恢復了過往的平和與寧靜。
Woolloomooloo是個擁有多個方正房間的白色畫廊空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片白,讓劇組選擇這個場地演出。故事裏有多次的換場,觀眾需要隨著演出移動。畫廊裡的每個房間都僅有一門連結 (不是真的門,而是兩個房間中隔的牆會有個通行區),雖然不是完全封死,但在無法有效運用空間且想要每個空間都用到的情形下,表演者與觀眾幾乎是混亂成一體。不但嚴重阻礙了演出的進行,還讓整場演出都處在尷尬的節奏下 (觀眾茫然:所以現在是要換到另一個房間去看另一個場景發生的事件嗎?)
此外,故事裡還有為數眾多的角色。劇組的處理方式是一個角色由一個演員飾演,再加上五人組樂團,還有樂器、椅子、字幕卡等道具,即便是已經會擴大視覺感的白色空間,仍舊讓人覺得擁擠。再者,很多角色其實不需要有真人出現 (如小男孩患者、財大氣粗的財閥等),可以改用其他手法表現,將時間留給重要的角色,好好刻劃與描繪人物性格與轉變過程。
此外,故事裡還有為數眾多的角色。劇組的處理方式是一個角色由一個演員飾演,再加上五人組樂團,還有樂器、椅子、字幕卡等道具,即便是已經會擴大視覺感的白色空間,仍舊讓人覺得擁擠。再者,很多角色其實不需要有真人出現 (如小男孩患者、財大氣粗的財閥等),可以改用其他手法表現,將時間留給重要的角色,好好刻劃與描繪人物性格與轉變過程。
私認為,語言的差異在音樂上較不明顯,是因為仍可透過旋律感受到當中的鼓動與力量。然而,語言在戲劇表現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樣是說中文,為什麼這個人說的是台灣國語,那個人卻帶著ABC腔?更何況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日文、英文、阿美族語)。選擇的語言,以及說這語言的態度與方法,間接地說明了角色的出身與經歷,同時也幫助觀眾建構故事的背景與角色間的關係。因此,使用多種語言的《病棟風暴》,非但失去了語言特有的地域性與定義性,還多少混淆了觀眾對演出的世界觀。
我尊重也敬重團隊想要展現企圖心的勇氣與想望,只是在能力與調度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更需要小心謹慎,思考不同媒介的使用目的:為什麼在手術房裡要使用即時錄像?醫生的反省又為何是預錄影片?動漫式的對話框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在演出開始沒多久,利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別代表醫生與病患父親的對話段落是成功的。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掩蓋表演者演戲的不足,樂團強項的音樂能力又得以發揮。
我尊重也敬重團隊想要展現企圖心的勇氣與想望,只是在能力與調度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更需要小心謹慎,思考不同媒介的使用目的:為什麼在手術房裡要使用即時錄像?醫生的反省又為何是預錄影片?動漫式的對話框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在演出開始沒多久,利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別代表醫生與病患父親的對話段落是成功的。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掩蓋表演者演戲的不足,樂團強項的音樂能力又得以發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