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名稱:貧民百萬劇場人 網路解碼棒棒
演出中有幾個不錯的點子,但整體來說太混亂破碎。
從節目單上得知,劇組想要呈現一個事實:網路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支離破碎。這個訴求達到了!《網路解碼棒棒》透過兩人一組的「關鍵字對話」,從第一個關鍵字開始,慢慢延伸出與話題有關或無關的下一個關鍵字,依序如:周末、玩、台南、美食、古蹟、保留、廢墟等,一個接一個連接成有點荒唐可笑的橋段。然後,再由其中一人 (或第三方) 組織成一整篇看似完整但可能不完全正確的故事。此外,關鍵字對話時,一旁還會有人用Post-it記下被提到的關鍵字,然後貼在對話者的身上。
「關鍵字」與「Post-it」,這兩者給人的印象都是極短、快速、微小,讓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記錄/記住某些重要特質。因此,我們可再向外拓展成「定義」、「貼標籤」、「簡化且片面的狀態」。在簡短的關鍵字對話裡,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活如何被關鍵字描述的七零八落又毫無邏輯,而僅在螢幕上滑出來的臉友人生又架構了多少美好待戳破的粉紅泡泡。
這樣的關鍵字丟接共出現三次:第一次還很新奇,思考著解構再建構的定型化過程;第二次找觀眾上來時卻整場乾掉了 (我想應該是安排好的暗樁太緊張);第三次已然無趣味,就只是重複之前的手法,並沒有再丟新的想法與議題出來。過程中,顏色明顯不同的Post-it代表不同的發話者,但該把哪個關鍵字貼在哪一個人身上,卻毫無邏輯意義可尋。如果能再從中做文章,拉出不同於真實世界面對面、而是網路Facebook to Facebook所會面臨的關鍵字刻板印象,相信可以討論的層面會更多。
我不懂為什麼舞台上要有那麼多種電風扇?演員的確有提到:「對著運轉中的電風扇講話會比較能說真話」,但我並不覺得說的內容有任何差異呀?沒有比較私密性、也沒有比較大聲,更沒有令人驚艷的內容爆點。至於後來的比手畫腳 (演員很賣力,值得鼓掌)、在白布下的手機星空、以及拿塊黑紗布蓋住觀眾席,我反倒覺得都是多的,跟主題沒什麼相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