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演前預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跟著沙彌跳月去

時間:2015.10.29  7:00PM
名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跟著沙彌跳月去
地點:水源劇場

我非常喜歡莫比斯在2011年推出的《十牛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在古樸充滿歷史的蘆洲李宅裡,襯著夕陽與月光,又唱又跳又演又玩的談論禪宗的故事。一段時間沒看莫比斯的作品,這次的新作《跟著沙彌跳月去》,談的依舊是禪宗。除了以《香嚴擊竹》這個公案故事為主要核心,還用另一個現代又奇幻的寓言來包裝公案,暗喻著禪宗的道理可自由靈活運用,怎麼說都行得通。(註:「公案」為禪宗術語,是禪宗祖師的一段言行或是一個故事。)

《香嚴擊竹》說的是香嚴這個人求禪道的故事。在拜師求學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悟得禪道:老師不給答案,書裡也翻不著解釋。所以他決定去雲遊,走一個出國遊學散心開視野的感覺 (後面這句我自己說的 :p)。直到有一天, 他借住在某位國師的遺跡古寺裡,彎腰除草時,偶然丟了一塊碎瓦擊中竹子。那一聲,讓香嚴開了天眼通了腦,頓時大悟,了然於心 (好啦,其實他去打工換宿的)

光是這樣說公案故事,一定有聽沒有懂,所以劇組抓了三個人想到月球探索長生不老樹來解釋背後涵義給大家聽。各自背負著奇形怪狀的背包三人,因為探索過程冗長又不安定,各自在每個階段出現了疑惑與發出了隱藏在心底的真心話:到底是要放棄還是要繼續下去呢?已經過了計畫停損點了,但要不要再賭一把,說不定多撐個一下就可以找到了?找到了就真的能永生嗎?永生之後要做什麼啊?這個洞就是真的有長生不老樹的洞嗎?為什麼你可以這樣不顧一切的跳下去,而不管你的家人呢?公司的未來、人生的未來,會不會因為這個洞而改變或逆轉呢?

生活之所以會有掙扎,無不是起因於慾念:想得卻不可得、想捨卻捨不得。不論是夢想的追尋、自我的實現、愛情與親情的拉扯,沒人能夠提供正確答案。即使真有人指點迷津,那也不會是你的正確解答。正如同場上的那顆石頭,是想望、是可能、是解答。觀看的方式可以很近很近的專注在其中一點,或只是遠遠的觀察全貌。無論如何,你怎麼看,它就怎麼在,一切變化起因都操之在己。

長年潛心研究佛教禪學的導演張藝生,近幾年的作品都會將自己的獲得放進劇場作品裡,使莫比斯不同於大多數劇團以文本取向為主,而是充滿清新也舒心的氣質。不刻意說教、也不用啥大是大非傳道,就是來聽聽藏點哲學與詩意的故事,觀眾的心裡自然地就會被放入思考的種子,想想現在,想想未來。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10/30 ~ 11/1
◎ 演出地點:水源劇場
◎ 畫作家:李蕭錕
◎ 導演:張藝生
◎ 編劇:阮少泓
◎ 演員:周明宇、崔台鎬、劉廷芳、黃子翎、陳柏廷
◎ 舞台監督:廖敏慈
◎ 導演助理:王蘊芝
◎ 燈光設計:馮國基
◎ 音樂設計:陳偉發
◎ 服裝設計:謝建國
◎ 舞台設計:鄭仕杰
◎ 平面設計:霧室
◎ 平面攝影:李欣哲
◎ 演出紀錄:陳冠宇
◎ 劇團經理:楊喆甯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obiusstriptheatre/?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MqgdQp


2015年10月24日

【演前預報】三缺一劇團:獨。姝

時間:2015.10.22  7:30PM
名稱:三缺一劇團  獨。姝 (排)
地點:三缺一好所在

三缺一是個挺常做獨角戲的團,今年的年度製作《獨。姝》,就是團內兩個女演員的獨角戲:上半場為賀湘儀的《與什對話》,下半場則是江寶琳的《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兩個作品分別找來兩組導演與編劇談女人,前者從內在型態表現女人,後者從外在故事描述女人。奇妙的是,不管真用動物去比喻,還是取材自市井生活,女人的樣貌與能耐似乎多元又難以掌握。

《與什對話》是驚悚奇麗的,主角是個從蛇變成女人的妖精,在觀望人類社會千年之後,慢慢悟得了社會上人類本身的變形變性與質變,其實與自己修練成精的過程並無兩樣,同樣都從慾望出發,食慾也好、性慾也罷,就是有那麼一個想要的形體與印象在那兒。為了讓想望成真,所以一步一步的前進,一口一口地吞噬所見的各式情緒與生命,並隨著時間空間而變換自己的樣子:身形壓低、匍匐前進、爬行蠕動、翻滾攪動等。

《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將場上的氛圍拉回了現實。故事發生在基隆的鐵支路紅燈區,從一名普渡眾生數十載的老鴇開始說起,依序帶入有著同屬基隆漁港哀愁的另外兩個女人的故事:流浪在外不得不回鄉奔喪的年輕女子、日夜盼望著漁船回航好見著丈夫的寂寞人妻。利用大量且真實的音效 (火車聲、市場聲、大船入港聲),把觀眾帶進既是真實又像是回憶的片段。劇中不間斷的水滴聲,流啊流的,咕嚕咕嚕地跟查某人一樣,困在這兒 (身體上與精神上的),找不著出口。

雖說是兩齣獨立的演出,看到後來卻也覺得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蛇啊,慢慢地為了適應環境,因而轉變成不一樣個性與外表的人類。即便有時不得不委屈求全、偶爾也會迷惘無助,卻總能屈能伸,怨命不怨天。

是說,這真的只是講女人的戲嗎?好像也不盡然了…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10/30 ~ 11/1
◎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 編導演:鄒欣寧 + 劉柏珊 + 賀湘儀 / 詹傑 + 高俊耀 + 江寶琳
◎ 執行製作:簡姵伽
◎ 票 務:林庭伃
◎ 舞台監督:張以沁
◎ 舞台設計:林欣伊
◎ 燈光設計:Helmi Fita
◎ 音樂設計:李芷柔
◎ 服裝設計:朱雅鈴
◎ 動作指導:余彥芳
◎ 平面設計:葛昌惠
◎ 影像宣傳設計:鄭雅文
◎ 三缺一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ortoneplayertheater?fref=ts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goo.gl/1zASil




2015年10月18日

2015 UK:出國看戲之愛丁堡一堆節 Part1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要怎麼寫這段旅行。以往我習慣按照天數寫遊記,但這次我什麼景點都沒去,也沒拍多少照片,感覺寫起來會很空虛,再加上想要把筆記本裡的看戲筆記整理出來,所以...既然這次是為了看演出而出國一趟,那就還是以每一檔演出的心得為主吧!(以上這段好廢話...)

這趟旅程約莫兩星期再多一點,愛丁堡進、倫敦出,只停留三個地區/城市:愛丁堡、湖區、倫敦。除了在湖區的兩天沒進劇院外,其他的日子都在劇院度過,總共看了35檔演出,包含愛丁堡藝穗節18檔、愛丁堡藝術節7檔、軍樂節1檔、以及倫敦的演出9檔。我會先把藝穗節的心得整理出來,接著才是藝術節/軍樂節/倫敦...(希望我寫得完 QQ)

再次澄清,這趟旅行我沒有拿任何補助,也沒申請任何補助,更不是被邀請的。我是個一般的上班族,用我自己的特休 (去年11月就先跟老闆預告今年8月底的大休) + 自己的$$去玩耍的!記者證則是後來自己申請的,純粹是個愛劇場的觀眾自己跑出國玩耍。當然,之後如果有人願意贊助我出國看戲 + 談合作 (有這種可能嗎),我絕對歡迎啊 (吶喊)


上圖是我看的演出清單。我選擇從愛丁堡藝穗節的第三週開始起跑,依據評論選戲。至於該怎麼選,請參考之前的文章:愛丁堡藝穗節的看戲購票攻略,裡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很幸運的,我有個好地陪Nung先帶著我跑前三天,所以我13:30出愛丁堡機場,16:40就看了第一檔演出。在看演出前,已經先行到住所check-in + 放行李,還碰到來演《山海經》的梁志民老師與楊沙宣,他們也住在同一個地方。

先岔個題,愛丁堡機場非常的小,從下機到出關只花了20分鐘,但海關人員非常認真的問問題:為什麼來愛丁堡?因為來看Festival。來幾天?兩個星期。你接下來要去哪裡?湖區跟倫敦。做什麼?看演出看演出看演出。你是表演者還是觀光客?觀光客。海關問到最後一個問題時我笑了,大概是我一直表現得很興奮的樣子吧!這趟在愛丁堡碰到不少認識的劇場朋友 (紹元、慧慧、超哥等),感覺不太像出國,挺微妙的。

好的,要來開跑了!先跑藝穗喔,藝術跟軍樂晚點。


◎ Time: 2015.8.22 4:45PM
 Venue: Zoo

演出為獨角戲。利用演員的成長影片,以及幾封跟朋友的信件,講女性追求完美 (Perfection) 的原因與過程。舞台上 (其實也不是高起的舞台,就地上而已...) 有一張上頭堆滿瓶瓶罐罐、化妝品、飾品的床,疊著亂七八糟衣服的衣架,以及一塊屏幕秀出和朋友聊天的訊息。演出就在一連串好笑又荒謬的「準備中」過去:出門前準備臉上的妝、平日準備好身上該有的曲線等,說明女性依舊是被外界給束縛住的。

表演者是名漂亮的女性,有著不錯的肢體表現,但故事太過鬆散。至於她的nephew,雖說演出的串場橋段有主角跟nephew (只有聲音) 的對話 (有點忘了是否有對話,或是只有nephew的提問聲),引入小孩的視角,提到小孩不會害羞,不懂得這些Dress-up的意義,但相較於比較吸引人的誇張逗趣肢體,和小孩觀點的辯證就少了。

----------------
這天晚上看完Simon McBurney的The Encounter後,我跟著一群朋友到酒吧續攤看演出。不過呀,長途旅行真的很累,Bar裡頭的演出即便有超大聲的鎖吶、薩克斯風與嗩吶,都敵不過時差與酒精的威力..........(睡倒)
----------------



◎ Time: 2015.8.23 11:45AM
◎ Venue: Summerhall

沒記錯的話,今年的Taiwan Season有五個團。本來打算在一下飛機就先去看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但因為時間來不及,就只看了隔天的偶偶偶劇團。

這場表演像是在個小型教室演出,但仍然有層層高起像是教堂的椅子。演出人員有四名,除了一開始是利用人形樣貌的偶說老先生和兩個小朋友在公園玩球玩小狗的故事外,之後的呈現就跟表演名稱一樣,利用幾種形狀的白紙,如菱形、三角形等,變化出各式不同的動物與物件 (章魚、貝類、船、小美人魚、狐狸、狒狒、吹笛人等),並將這些動物/物件的出現,串成一趟海上與陸上的冒險。

演出很可愛,也很成功,被媽媽帶著來看演出的小朋友都開心得爬上桌子了!由於演出是沒有台詞的,很多情緒與需要對話的部分都利用發語詞或狀聲詞帶過,甚至覺得說故事的大哥哥有令人感到親切的台味。出劇場後,朋友提到了一點:那些個啊呼哎唷喂等詞兒都是台灣所熟悉的,如果到了異地演出,換成當地所習慣的聲音詞,效果會不會更好呢?比如說,台灣人跌倒會發出「哎唷」的聲音,那...英國人跌倒呢?

這裡有之前偶偶偶劇團的演出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xlEpFqsZg


◎ Time: 2015.8.23 2:30PM
◎ Venue: Pleasance Dome

可愛迷人的小丑戲!五名演員的妝扮很糖果,臉也都塗得白白的,用開心逗趣的方式把觀眾緊緊拉進他們的想像世界,最後卻來個回馬槍,讓情緒突然急轉直下,留下哀愁的餘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五名小丑在前往愛丁堡藝穗節的路上出車禍,車子壞了沒法前進,所以大家開始想像各種可能,輪流把自己的腦內劇場放大且具象化:想要看星星,所以戴上了特殊眼鏡;想要感受夏威夷風情,就誇張的追太陽撐洋傘。最後一個女孩Luna (也是看板娘Luna,劇照裡最前面的那位) 說了個非想像、但是是真實的愛情小品 (對角色來說真實)。這一個段落有別於之前的歡樂,充滿了害羞甜酸的心情。女孩兒最後是往有著音樂的月亮飛去,只留下身上的衣服跟帽子。好像有點魔幻寫實風...

演出的節奏順暢,雖然沒辦法完全聽懂在唱/講什麼,但尾字的押韻是有設計的,爽快清脆啪搭啪搭的讓故事順利向前,聽起來很舒服。

最後,由於這場演出的評價不錯,觀眾席擠了滿滿的人,又劇院裡沒有冷氣,快中暑了我...............


◎ Time: 2015.8.23 4:00PM
◎ Venue: Zoo

這場演出被A Younger Theatre評為五顆星,實際上它也非常好看。事實證明,再怎麼有視線死角的場地,只要會用,演出依舊精彩。

1972: The Future of Sex》說的是對性的啟發與煩惱。看的過程老讓我想起《Spring Awakening》,不過涵蓋的年齡層更廣 (不是只有高中生),也沒有春醒的悲劇性。場地是個正方形的區域,但中間額外立著四根多少產生視線死角的柱子 (這四根柱子圍起來也是正方形)。演出舞台在其中一個正方形的邊,觀眾則坐在另外三個邊 (兩根柱子的後面),柱子圍起來的地方也是表演區。

故事的組成CP非常的多:性別上有男女、女女;身分上有一般情侶、師生、學姐學妹;認同則有個想變成女生的男生。角色雖然複雜多元,但演出流暢快速,明擺著的有場上的曖昧對話,隱喻的潛台詞則由外頭四個站在柱腳的人,透過立著的麥克風下註腳、戳破內心話、講旁白、說舞台指示等。這些個麥克風說出來的「真話」往往讓觀眾笑到不行,像是當女生問男生:Will you stay tonight?當中的stay其實指的就是sex;又或者當場上角色開心時,舞台指示就會要求其他演員將他抬起,象徵雀躍的飛上天;而當求歡被拒時,內心的打擊就猶如被巨大的氣球擊中,然後,就真的有顆大氣球砸向演員。另外,換場設計也聰明有效率,充滿節奏感:聲音一下,前一組CP就跳走;邊轉圈邊拍手的讓下一組CP自然的切換入場 (好難形容那些個充滿韻律的交錯...)

有趣的是,雖然故事背景設定在1972年,但對於性這檔事,不管是做的跟想的,好像都沒有隨著時間前進而有所變化,身體與情感上的困惑與糾結都還是一樣,除了對於性別與身體的開放程度與日俱增 (應該有吧,雖然還有努力的空間)

找不到具代表性的宣傳劇照,但有宣傳影片:https://vimeo.com/133534967


◎ Time: 2015.8.24 1:00PM
◎ Venue: Pleasance Courtyard
◎ Program: Institute

在來到愛丁堡藝穗節之前,我本以為這兒的演出應該都小小的吧!其實不然,這場《Institute》的場就好大呀,觀眾席應該有個250~300人。

「有病就要看醫生」,這是我的筆記本裡,給這場演出的第一句註解。舞台上的左右兩側有許多疊得很高的櫃子,是日常生活裡不會出現的疊法,只會在童話故事或是Tim Burton的魔幻場景中發生。櫃子有些是有抽屜的,裡頭放著各式道具,或是拉開就成餐廳的一桌一椅,還有的是利用抽屜裡閃爍的燈光象徵回憶片段的播放。

至於為什麼會說「有病就要看醫生」呢?《Institute》裡頭的人都像是被某種問題給困住:有走不出感情失敗的,還有工作上碰到問題的。反正就是生活中的某些困頓導致自己的情緒陷入無窮迴圈而卡死自己,這個迴圈就是觀眾所見的場景,角色們走不出去,旁人也跳不進去。這時候就好想要cue王家衛的《2046》啊......

走肢體劇場路線的《Institute》,雖然有少許對白,但多為英法文交雜,對觀眾來說沒什麼用處,反而是有很多發語詞與雜聲:吼、呼、耶,移動或搬移物品時的聲音,但多到讓我感覺煩躁。佔了大半舞台的兩側抽屜櫃常在自動收回時卡住,一開始還覺得驚險,後來就習以為常了,很不精緻啊!

一起跑藝穗的朋友之前看過這個團的表演,覺得不錯,因而挑了這場演出。但等到進到劇場裡才發現,其實他看過了 XDDD (笑倒)

這兒也有影片檔可供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Adjhdy9Mo


◎ Time: 2015.8.24 3:00PM
◎ Venue: Greenside @ Nicholson Square

這時段本來是要看LPC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d) 的,但找來找去找不著入口 (我們很驚險的抵達場館),找到入口時,演出已經開始,自然就進不去了。跟館方爭執未果,正打算離開時,另一名工作人員幫忙換成同是Greenside,但是是隔壁場地的演出:Okinawa Sansan(LPC的入口要打開樓梯的防火門,走上二樓才會發現好囧,學到一課。由於評價不錯,隔了幾天我就自己也來補齊這檔演出)

這個表演團體非常認真,演出前都會在場館外笑臉盈盈地帶著樂器,邊跳邊唱的攬客,效果應該不錯。一如我對日本表演團體的(刻板)印象,演出很有誠意,有舞有歌有戲,看了會很開心。對於想要感受日本風情的觀眾來說,是一次很成功的體驗。

看了前半場,本以為演出是按照沖繩人的成長過程,從工作、結婚、生子一路搬演下來,後來才發現是沖繩文化大補帖:獨特的唸唱與日語的音律,色彩鮮豔的服裝 (跟變臉一樣可以在場上咻咻咻連三換,黃àà),加上現場還有三味線、小提琴和鼓做Live,熱鬧呈現農耕、嫁娶、慶祝豐收的歌舞歡欣。

換景的方式雖然很low-tech,但在有時間壓力的藝穗裡,我覺得還挺聰明的:利用可折疊的細扁竹竿,將3D的房子折成2D收納;或是在竿子上用長尾夾夾上不同層的布幕,依照順序將布幕下拉好快速換景。~ 對了,這個團還做了資料夾放節目DM,以及短短的可以夾在資料夾上的筆,連行政小地方都很用心。

現在看到宣傳影片還是覺得很開心呀:https://vimeo.com/126244454


◎ Time: 2015.8.24 5:00PM
◎ Venue: The Famous Spiegeltent
◎ Program: Spring Awakening

看音樂劇真的好令人開心啊啊啊啊啊啊啊!這次在愛丁堡藝穗節看了四檔音樂劇,除了LPC不是全本外,Spring AwakeningRentUrinetown都是全本。

從《Okinawa Sansan》走去《Spring Awakening》的路上,正巧看到一群穿著深色高中制服的演員在發傳單,心想應該就是春醒的演員,走近一問還真的是 (我眼睛好利)。進場後發現,跟我們搭話的演員就是等等演出的男主角Melchior (So Yummy這位先生…:p)


這個場館很復古,外觀是圓形的,像是馬戲團帳篷。內裝也很有味道,除了建築深處有個樂團表演的區域可以當作演出場地外,四周還有環繞一圈的木頭欄杆與椅子,中間高起的圓形平台也可做為舞台 (感覺會有人在上面擺個騎牛機比賽 XD)。由於建築頂端有一圈的彩繪玻璃窗 (如上圖),讓場館舞法完全暗燈。本以為這會影響演出,沒想到透過彩繪玻璃灑進的陽光,讓演出的氣氛非常迷濛美好。又部份的出入場是繞著或背對著觀眾席,使和聲時不時會從我們的後方或左右兩側傳來,感覺似遠若近,挺不錯的。

除了父母老師等成人組角色由同樣兩名比較有年紀的演員飾演 (同樣是冥頑不靈的大人),其他演員都非常年輕,約莫20出頭歲吧!雖說有看到評論認為這個版本太年輕,無法詮釋角色的憤怒、哀愁與不解。不過呀,《Spring Awakening》要看的不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與衝動嗎?所以,我喜歡這個版本!

雖然Melchior是個不太惹人喜歡的角色 (愛玩就不要搞出人命咩),但這個演員是個可愛的eye candy,所以我們就跑去要合照了~ 演員還murmur說:他應該不要那麼早換下戲服的 XD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

時間:2015.10.17  8:00PM
名稱:金枝演社  祭特洛伊
地點:雲門劇場戶外舞台

演出看得再多,心裡頭總是叨念著沒看到某些劇團的經典,《祭特洛伊》就是一例。我來不及參與前兩次的華山廢墟 (1997) 與滬尾砲台 (2005),就著雲門劇場元年,二哥王榮裕拿出了金枝的壓箱寶,獻給觀眾,也獻給曾經參與這場演出的母親謝月霞與燈光設計張贊桃老師。有趣的是,金枝演社向來的開心逗趣,在《祭特洛伊》裡卻一點都不得見。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中眾多無奈、雜沓與紛擾,展現誠摯的敬畏與了解。

《祭特洛伊》以一首招魂曲貫穿整部作品,吟唱的巫女 (風采輪飾) 與徘徊不去的少年 (王品果),不僅是旁觀者,也是牽引著故事前進的祭司,遊走在每個角色的掙扎之間。曾經打殺、曾經傷痛的希臘與特洛伊,於幽暗的世界走回人間,喚醒自身的經歷,重回殺戮的歷史,藉此洗淨染血腥紅的大地,看清並放下綑綁許久的執念。一時的輸贏,無法成就千古壯闊的偉業;但因著輸贏而犧牲的、悲傷的從未活過一世的遺族子民們,永遠都在風中飄蕩,無法落地。

所以,從一開始,這就是場祭祀眾靈的儀式。演員們在著裝之前,先於舞台中央向四個方位拿香祈求:求演出順利也好,求角色上身也罷,戶外演出本就看老天爺吃飯。這樣的儀式是神聖的,卻也讓《祭特洛伊》有著等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演員們的裝扮誇張厚重,露在外頭的肌膚也撲成藍色 (臉、手臂、大腿等),其風格化的樣貌與肢體、極具詩意的台詞、以及刻意要朗讀出來給天地萬物都聽到的說話方式,在在都表現出場上的不尋常:既有著陰暗鬼魅的飄渺,也有著強化悲劇行進的沉重。

希臘故事往往在人神之間的關係做糾纏,也常有「預言」與「命定」的存在:如Agamemnon為求勝利,不惜以女兒Iphigenia血祭眾神;又或是特洛伊公主Cassandra (錢宇珊飾) 預言未來特洛伊將走向死亡等。既然演出就是場祭儀,劇組乾脆就在戶外洗手間的建築上方,搭建了祭壇,上頭還插有數支隨風擺盪的大旗:一方面是戲裡頭的道具台,另一方面也是整場演出的獻祭台。當Agamemnon (施冬麟飾) 一刀刺進Iphigenia (曾鏵萱飾) 的胸口,同時間歌隊也拉出了鮮紅布幕,緩慢地蓋上祭台的樓梯,猶如Iphigenia的鮮血汩汩流出,淹紅了Agamemnon即將前進的道路。隨之而來的渡海遠征,揚起的帆也是同一塊大紅布幕,果真是捧著血前進,寧為勝利而踏上毀滅之路。隨後幾番特洛伊戰爭的交戰,導演融入了傳統戲曲常用的大旗與走位,讓場上的兩個陣營依據顏色而交錯移動,製造出攻防場景。

歷史上的戰爭似乎都是男人的事,不管是特洛伊王子Hector (高銘謙飾) 率軍大敗Agamemnon,或是最終敗於Achilles (李允中飾) 之手,留下名字的、讓後人記著的,總是驍勇善戰的男性英雄。《祭特洛伊》將紅顏只能禍水的元素拿掉 (劇中沒有Paris和Helen),強調母親護子 (抑或是守護土地) 的力量,不但讓雙方的初次交戰,搭配Hector之妻Andromache (劉淑娟飾) 所輕聲唱著的搖籃曲,就連在特洛伊城毀之際,仍是讓Andromache的搖籃曲伴隨即將逝去的生命,彷彿聽著歌曲,所有可能的痛苦與傷口都不復在。

當最後的特洛伊之子被從高樓摔下,少年走近Andromache,望向了眼前這個和自己不屬同一時空的母親。原來,少年正是那從未活過一世的遺族子民,來尋根,也來撫慰過往的不安!

幾個月前就知道《祭特洛伊》會在雲門戶外演出,本以為會使用草地做舞台,沒想到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前提到的祭壇外,高起的大樹書房成了特洛伊城,外頭還圍繞著希臘古建築的圓柱。Andromache便是在這兒抱著嬰孩,邊唱搖籃曲,邊留一盞燈等Hector回來。相較於中央舞台的寬闊,大樹書房再過去的道路明顯狹窄,因而成了兩個時空的交界地帶:角色可以就此路走回人間,或者邁向幽冥。而掌控了一切氛圍的燈光:吊在高起的truss上,擺在道路的盡頭旁;現於蔥鬱茂密卻明亮的林木裡,也藏在魑魅魍魎存在的枝葉中;不管是暖的與冷的,明的與暗的,多說了好多場上沒說的情緒。

《祭特洛伊》裡仍有部分歌詞需要演員自己演唱,或許是沒有足夠的歌唱訓練,只要碰到唱的段落,氣勢與詮釋方式就會走弱。即使巫女風采輪會協助補上不足,但就單一演員來看,說的跟唱的明顯有落差。再者,之前看金枝的作品時,總覺得金枝的台語好聽細膩得不得了。然而今天除了高銘謙的Hector與劉淑娟的Andromache,我在其他人身上並沒有這種感覺。跟一起看戲的老妹討論了一下,雖然施冬麟的Agamemnon與李允中的Achilles很亮眼,但情緒多在亢奮與憤怒狀態,大部分的台詞幾乎是直球不假修飾的出口,鮮少有Hector與Andromache的柔情與溫和,也就少了我喜愛的、台語獨特且靈活多元的氣口。





2015年10月13日

[短記] 新舞臺藝術節 Bandaloop:婆娑之港 Harboring

時間:2015.10.10  2:30PM
名稱:Bandaloop 婆娑之港 Harboring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八月底在愛丁堡看的滑冰舞蹈Vertical Influences打破速度,這場Bandaloop的演出則是挑戰重量。

因為人被繩索吊綁著,地心引力拉鋸的方向正好與繩保持微妙的平衡,讓舞者可以違反人類常態動作 (如Michael Jackson的招牌角度);利用身體重量與繩索長度控制懸盪的弧度,再加上高低翻轉與跳躍,舞者們分開與相遇的強度和距離都增強,使雙人舞的情感更濃厚。

相較於室內沒有翻轉空間的表演 (舞台上沒有可翻轉站立的牆),戶外演出的那10分鐘是相對吸睛的。利用大東建築物外牆,空間的漂浮感更強烈,一蹬一點而引發的動作,不管是Disco風格的情侶雙人,或是充滿鋼鐵敲擊聲的工人四人組,都有著從容與優雅。

不過,演出段落與段落間幾乎沒有設計銜接,燈光也乏善可陳,讓一開始是靠著形式吸引人的舞蹈,到最後還是僅限於形式而已,沒有更多了。



2015年10月4日

綠光劇團: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時間:2015.10.03  7:30PM
名稱:綠光劇團  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地點:城市舞台

《清明時節》《單身溫度》,這次的台灣文學劇場找了個喜劇改編。段彩華先生的《押解》是一個幾乎所有事情都發生在火車上的幽默小品,時間約莫為50、60年代,菜鳥警察黃迪宇 (黃迪揚飾) 奉命從高雄押解聰明狡猾的慣犯扒手何金發 (唐從聖飾) 到台北開庭。在這段10小時的平快車程裡,警察一方面要擔心犯人耍詐跳車逃走,另一方面還要應付車上各式各樣的乘客反應。有趣的是,法律面前是大壞蛋的何金發,竟然到處都有要幫他脫逃的夥伴:從以前的跟班小弟,到親切的小販阿婆,讓人不禁重新思考這個「壞人」是有多大的能耐可以收服這麼多人心?而一路嚷著依法行政的公權力,是否真為毫無瑕疵的公平正義?

《押解》由吳念真與李明澤操刀改編。台語非常流利的兩人,讓整齣劇有著滿滿的台語俚語,押韻押得漂亮極了,聽起來更是清脆悅耳。喜劇的節奏大抵掌握得當,演員間的丟接也順利無礙,觀眾席充滿笑聲。然而,幾幕爆衝的橋段卻無法忽略,特別是上半場的最後與下半場的一開始。創作是主觀的,也絕對會有立場,更別論劇場是各類藝術創作中,最可以拿來大鳴大放的形式之一。你可以在劇場裡談論政治、宗教、種族、經濟等敏感議題,但談得漂不漂亮,就各憑本事了。

中場休息前的最後一場戲,編劇選擇了讓假算命仙土虱 (賴震澤飾) 以「我看見未來」為由,說了一串預言來唬弄車廂眾人,好為老大何金發爭取時間。這段貌似亂講話的內容,擺明的在比喻現今臺灣的亂象,如有理想與抱負的愛國青年未來會被水柱噴、總統會被抓去關等,甚至還說到了之後臺灣會出個女總統。對我來說,聽到台詞的心情是複雜且不太舒服的。我可以接受批判已經發生的事實,但無法認同暗示性的拉票行為。又,這樣的安排只是直白的表述立場,並沒有推動劇情發展,也就是聽完了爽快就沒了,豈不廉價?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下半場的一開始,兩方陣營講到教育黑箱、白色恐怖,起先還有辯證討論 (梁正群飾演的大學生發問:為何他都不知道這些歷史),後來卻淪為無謂的口舌之爭。口水噴得多只讓人覺得口渴,並無法使人信服與思考啊!或許是我想太多,但對於政治誰能不多想,更何況是時間將近的近未來呢?

扣除掉傳道式的宣教情節,《押解》還是有說得高明且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在決定要讓何金發回去探望阿嬤 (范瑞君飾) 後,鐵鎚 (朱育宏飾) 一句「你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你對政府好,政府才不理你」 ,這句不經意用台語說得超有律動又押韻的諷刺,又酸又嗆;因為小弟們都由同樣的兩名演員飾演,警察一度揶揄扒手說,找的都是同一種「汗草」的,證明了自嘲永遠是最優秀且效果最好的哏;至於如何憑一張嘴就能招兵買馬,還能把黑說成白,我相信午餐便當一段說明了一切,親眼看到與親耳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呀!

由於大部分的故事都發生在火車上,場景設計與轉換作了各種方式的車廂剖面,投影也多為火車行進的風景移動。不過,真的只能大剌剌的搬台火車上舞台嗎?很多時候,戲只發生在警察與扒手兩人身上,也就是觀眾的目光被動地鎖在車廂/舞台一角。即便有幾場群戲豐富了舞台,空蕩的感覺還是時不時存在。另外,觀眾僅能從第一場阿嬤和椪柑 (戴秀穎飾) 的對話中推敲,何金發「可能」是感念阿嬤的養育之恩,因而說什麼都要返家探望阿嬤。但這樣濃厚的情感卻沒有繼續鋪陳累積,直到逃脫後才講明開來,導致場景真的轉到阿嬤家時,有頓時從歡樂的氣氛硬要急轉直下的尷尬感。

還有另一個尷尬發生在角色上:我抓不太到黃迪宇的樣貌。感覺他一直在拘謹嚴肅的個性中飄移,跟劇本一樣會偶爾爆衝出角色的形體。更明確一點說,我感受到的上半場黃迪宇是憨直守法有原則的,雖然碰到初中情人會不自覺當機,但不影響先前說的性格,而正是這樣帶點彆扭不自在的性格製造出許多笑料。但到了下半場發現犯人逃跑的崩潰表現,卻有著另一種與之前冷不防的黑色幽默截然不同的喜劇呈現:少了慌張感,多了安排的刻意。即便還是很好笑,但那就是一個接著一個丟出來的、已經太順暢的笑點等著觀眾撿。

最後,《押解》置入了幾部綠光之前的作品名稱在台詞裡:單身溫度、清明時節、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人間2),算是給綠光迷們的彩蛋吧!你聽出了幾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