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我看的演出清單。我選擇從愛丁堡藝穗節的第三週開始起跑,依據評論選戲。至於該怎麼選,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愛丁堡藝穗節的看戲購票攻略,裡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很幸運的,我有個好地陪Nung先帶著我跑前三天,所以我13:30出愛丁堡機場,16:40就看了第一檔演出。在看演出前,已經先行到住所check-in + 放行李,還碰到來演《山海經》的梁志民老師與楊沙宣,他們也住在同一個地方。
先岔個題,愛丁堡機場非常的小,從下機到出關只花了20分鐘,但海關人員非常認真的問問題:為什麼來愛丁堡?因為來看Festival。來幾天?兩個星期。你接下來要去哪裡?湖區跟倫敦。做什麼?看演出看演出看演出。你是表演者還是觀光客?觀光客。海關問到最後一個問題時我笑了,大概是我一直表現得很興奮的樣子吧!這趟在愛丁堡碰到不少認識的劇場朋友 (紹元、慧慧、超哥等),感覺不太像出國,挺微妙的。
好的,要來開跑了!先跑藝穗喔,藝術跟軍樂晚點。
◎ Time: 2015.8.22 4:45PM
◎ Venue: Zoo
演出為獨角戲。利用演員的成長影片,以及幾封跟朋友的信件,講女性追求完美 (Perfection) 的原因與過程。舞台上 (其實也不是高起的舞台,就地上而已...) 有一張上頭堆滿瓶瓶罐罐、化妝品、飾品的床,疊著亂七八糟衣服的衣架,以及一塊屏幕秀出和朋友聊天的訊息。演出就在一連串好笑又荒謬的「準備中」過去:出門前準備臉上的妝、平日準備好身上該有的曲線等,說明女性依舊是被外界給束縛住的。
表演者是名漂亮的女性,有著不錯的肢體表現,但故事太過鬆散。至於她的nephew,雖說演出的串場橋段有主角跟nephew (只有聲音) 的對話 (有點忘了是否有對話,或是只有nephew的提問聲),引入小孩的視角,提到小孩不會害羞,不懂得這些Dress-up的意義,但相較於比較吸引人的誇張逗趣肢體,和小孩觀點的辯證就少了。
----------------
這天晚上看完Simon McBurney的The Encounter後,我跟著一群朋友到酒吧續攤看演出。不過呀,長途旅行真的很累,Bar裡頭的演出即便有超大聲的鎖吶、薩克斯風與嗩吶,都敵不過時差與酒精的威力..........(睡倒)
----------------
◎ Time: 2015.8.23 11:45AM
◎ Venue: Summerhall
沒記錯的話,今年的Taiwan Season有五個團。本來打算在一下飛機就先去看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但因為時間來不及,就只看了隔天的偶偶偶劇團。
這場表演像是在個小型教室演出,但仍然有層層高起像是教堂的椅子。演出人員有四名,除了一開始是利用人形樣貌的偶說老先生和兩個小朋友在公園玩球玩小狗的故事外,之後的呈現就跟表演名稱一樣,利用幾種形狀的白紙,如菱形、三角形等,變化出各式不同的動物與物件 (章魚、貝類、船、小美人魚、狐狸、狒狒、吹笛人等),並將這些動物/物件的出現,串成一趟海上與陸上的冒險。
演出很可愛,也很成功,被媽媽帶著來看演出的小朋友都開心得爬上桌子了!由於演出是沒有台詞的,很多情緒與需要對話的部分都利用發語詞或狀聲詞帶過,甚至覺得說故事的大哥哥有令人感到親切的台味。出劇場後,朋友提到了一點:那些個啊呼哎唷喂等詞兒都是台灣所熟悉的,如果到了異地演出,換成當地所習慣的聲音詞,效果會不會更好呢?比如說,台灣人跌倒會發出「哎唷」的聲音,那...英國人跌倒呢?
◎ Venue: Pleasance Dome
可愛迷人的小丑戲!五名演員的妝扮很糖果,臉也都塗得白白的,用開心逗趣的方式把觀眾緊緊拉進他們的想像世界,最後卻來個回馬槍,讓情緒突然急轉直下,留下哀愁的餘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五名小丑在前往愛丁堡藝穗節的路上出車禍,車子壞了沒法前進,所以大家開始想像各種可能,輪流把自己的腦內劇場放大且具象化:想要看星星,所以戴上了特殊眼鏡;想要感受夏威夷風情,就誇張的追太陽撐洋傘。最後一個女孩Luna (也是看板娘Luna,劇照裡最前面的那位) 說了個非想像、但是是真實的愛情小品 (對角色來說真實)。這一個段落有別於之前的歡樂,充滿了害羞甜酸的心情。女孩兒最後是往有著音樂的月亮飛去,只留下身上的衣服跟帽子。好像有點魔幻寫實風...
演出的節奏順暢,雖然沒辦法完全聽懂在唱/講什麼,但尾字的押韻是有設計的,爽快清脆啪搭啪搭的讓故事順利向前,聽起來很舒服。
最後,由於這場演出的評價不錯,觀眾席擠了滿滿的人,又劇院裡沒有冷氣,快中暑了我...............
◎ Venue: Zoo
這場演出被A Younger Theatre評為五顆星,實際上它也非常好看。事實證明,再怎麼有視線死角的場地,只要會用,演出依舊精彩。
《1972: The Future of Sex》說的是對性的啟發與煩惱。看的過程老讓我想起《Spring Awakening》,不過涵蓋的年齡層更廣 (不是只有高中生),也沒有春醒的悲劇性。場地是個正方形的區域,但中間額外立著四根多少產生視線死角的柱子 (這四根柱子圍起來也是正方形)。演出舞台在其中一個正方形的邊,觀眾則坐在另外三個邊 (兩根柱子的後面),柱子圍起來的地方也是表演區。
故事的組成CP非常的多:性別上有男女、女女;身分上有一般情侶、師生、學姐學妹;認同則有個想變成女生的男生。角色雖然複雜多元,但演出流暢快速,明擺著的有場上的曖昧對話,隱喻的潛台詞則由外頭四個站在柱腳的人,透過立著的麥克風下註腳、戳破內心話、講旁白、說舞台指示等。這些個麥克風說出來的「真話」往往讓觀眾笑到不行,像是當女生問男生:Will you stay tonight?當中的stay其實指的就是sex;又或者當場上角色開心時,舞台指示就會要求其他演員將他抬起,象徵雀躍的飛上天;而當求歡被拒時,內心的打擊就猶如被巨大的氣球擊中,然後,就真的有顆大氣球砸向演員。另外,換場設計也聰明有效率,充滿節奏感:聲音一下,前一組CP就跳走;邊轉圈邊拍手的讓下一組CP自然的切換入場 (好難形容那些個充滿韻律的交錯...)。
有趣的是,雖然故事背景設定在1972年,但對於性這檔事,不管是做的跟想的,好像都沒有隨著時間前進而有所變化,身體與情感上的困惑與糾結都還是一樣,除了對於性別與身體的開放程度與日俱增 (應該有吧,雖然還有努力的空間)。
◎ Venue: Pleasance Courtyard
在來到愛丁堡藝穗節之前,我本以為這兒的演出應該都小小的吧!其實不然,這場《Institute》的場就好大呀,觀眾席應該有個250~300人。
「有病就要看醫生」,這是我的筆記本裡,給這場演出的第一句註解。舞台上的左右兩側有許多疊得很高的櫃子,是日常生活裡不會出現的疊法,只會在童話故事或是Tim Burton的魔幻場景中發生。櫃子有些是有抽屜的,裡頭放著各式道具,或是拉開就成餐廳的一桌一椅,還有的是利用抽屜裡閃爍的燈光象徵回憶片段的播放。
至於為什麼會說「有病就要看醫生」呢?《Institute》裡頭的人都像是被某種問題給困住:有走不出感情失敗的,還有工作上碰到問題的。反正就是生活中的某些困頓導致自己的情緒陷入無窮迴圈而卡死自己,這個迴圈就是觀眾所見的場景,角色們走不出去,旁人也跳不進去。這時候就好想要cue王家衛的《2046》啊......
走肢體劇場路線的《Institute》,雖然有少許對白,但多為英法文交雜,對觀眾來說沒什麼用處,反而是有很多發語詞與雜聲:吼、呼、耶,移動或搬移物品時的聲音,但多到讓我感覺煩躁。佔了大半舞台的兩側抽屜櫃常在自動收回時卡住,一開始還覺得驚險,後來就習以為常了,很不精緻啊!
一起跑藝穗的朋友之前看過這個團的表演,覺得不錯,因而挑了這場演出。但等到進到劇場裡才發現,其實他看過了 XDDD (笑倒)
◎ Venue: Greenside @ Nicholson Square
這時段本來是要看LPC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d) 的,但找來找去找不著入口 (我們很驚險的抵達場館),找到入口時,演出已經開始,自然就進不去了。跟館方爭執未果,正打算離開時,另一名工作人員幫忙換成同是Greenside,但是是隔壁場地的演出:Okinawa Sansan。(LPC的入口要打開樓梯的防火門,走上二樓才會發現…好囧,學到一課。由於評價不錯,隔了幾天我就自己也來補齊這檔演出。)
這個表演團體非常認真,演出前都會在場館外笑臉盈盈地帶著樂器,邊跳邊唱的攬客,效果應該不錯。一如我對日本表演團體的(刻板)印象,演出很有誠意,有舞有歌有戲,看了會很開心。對於想要感受日本風情的觀眾來說,是一次很成功的體驗。
看了前半場,本以為演出是按照沖繩人的成長過程,從工作、結婚、生子一路搬演下來,後來才發現是沖繩文化大補帖:獨特的唸唱與日語的音律,色彩鮮豔的服裝 (跟變臉一樣可以在場上咻咻咻連三換,黃à藍à紅),加上現場還有三味線、小提琴和鼓做Live,熱鬧呈現農耕、嫁娶、慶祝豐收的歌舞歡欣。
換景的方式雖然很low-tech,但在有時間壓力的藝穗裡,我覺得還挺聰明的:利用可折疊的細扁竹竿,將3D的房子折成2D收納;或是在竿子上用長尾夾夾上不同層的布幕,依照順序將布幕下拉好快速換景。喔~ 對了,這個團還做了資料夾放節目DM,以及短短的可以夾在資料夾上的筆,連行政小地方都很用心。
◎ Time: 2015.8.24 5:00PM
◎ Venue: The Famous Spiegeltent
看音樂劇真的好令人開心啊啊啊啊啊啊啊!這次在愛丁堡藝穗節看了四檔音樂劇,除了LPC不是全本外,Spring Awakening、Rent、Urinetown都是全本。
從《Okinawa Sansan》走去《Spring Awakening》的路上,正巧看到一群穿著深色高中制服的演員在發傳單,心想應該就是春醒的演員,走近一問還真的是 (我眼睛好利)。進場後發現,跟我們搭話的演員就是等等演出的男主角Melchior (So Yummy這位先生…:p)
這個場館很復古,外觀是圓形的,像是馬戲團帳篷。內裝也很有味道,除了建築深處有個樂團表演的區域可以當作演出場地外,四周還有環繞一圈的木頭欄杆與椅子,中間高起的圓形平台也可做為舞台 (感覺會有人在上面擺個騎牛機比賽 XD)。由於建築頂端有一圈的彩繪玻璃窗 (如上圖),讓場館舞法完全暗燈。本以為這會影響演出,沒想到透過彩繪玻璃灑進的陽光,讓演出的氣氛非常迷濛美好。又部份的出入場是繞著或背對著觀眾席,使和聲時不時會從我們的後方或左右兩側傳來,感覺似遠若近,挺不錯的。
除了父母老師等成人組角色由同樣兩名比較有年紀的演員飾演 (同樣是冥頑不靈的大人),其他演員都非常年輕,約莫20出頭歲吧!雖說有看到評論認為這個版本太年輕,無法詮釋角色的憤怒、哀愁與不解。不過呀,《Spring Awakening》要看的不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與衝動嗎?所以,我喜歡這個版本!
雖然Melchior是個不太惹人喜歡的角色 (愛玩就不要搞出人命咩),但這個演員是個可愛的eye candy,所以…我們就跑去要合照了~ 演員還murmur說:他應該不要那麼早換下戲服的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