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2019臺北藝穗節 跳海的人 - 2020-1☆去看五寶寶的本事,撿到槍ㄅㄧㄤˋㄅㄧㄤˋ!

時間:2019.08.30 08: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跳海的人 - 2020-1☆去看五寶寶的本事,撿到槍ㄅㄧㄤˋㄅㄧㄤˋ!
地點:濕地venue 5F

五個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105級的同學,各寫了一個劇本,帶到藝穗節做讀劇演出。在提內容之前,我想先來提提讓我困惑的形式。我可以理解藝穗報名時一定要選個類別,但讀劇是否適合報在戲劇類,其實還有待討論;再者,此檔演出選在濕地5F,分開的A、B區同時演出不同劇本。也就是說,劇本一跟二同時在A/B兩地上演,然後是劇本三,最後是劇本四/五繼續在A/B兩地上演。因此,觀眾至少會看不到兩個劇本,又劇本三開始時,劇本二還沒結束,沒看到的部份就更多了。雖然演出進行時,觀眾可以在整個濕地5F自由走動,但中途才進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劇本,我很懷疑觀眾有辦法迅速進入狀況?

我這晚的順序是:A區邱沛禛、中間周品嘉、B區戴華旭 (只看了幾分鐘就先轉台)、A區劉宥均 (中間插入)、B區戴華旭 (因為A區結束了)。

讀劇有很多可能,可以排成一列或一圈,很簡單的讀過一次劇本;也可以有讀劇導演,簡單依據劇本內容作走位安排與動作設計。讀劇看似簡單,卻是製作戲劇必經的前哨站。此外,少了燈光布景道具協助,讀劇演員就只剩下聲音可以帶領觀眾走進劇本世界,挑戰其實更高 (這裡有一篇王琄寫的:讀劇,一場演員必修的冒險!)。雖然這場讀劇總匯大多由劇作家自己擔綱演出,理應是最熟悉劇本的人讀劇,我卻看得有些難熬。除了周品嘉的《這些都(不)是真的》偶爾會將我拉進又拉出現實與舞台,領著觀眾跟著狀況而有情緒起伏,邱沛禎的《遊、樂園》與劉宥均的《那裡的海不是灰色》都很可惜的少引起我共鳴。不過,回家看了劇本,反而讀出點興致:《遊、樂園》需要再多些篇幅描寫背景,以及阿ㄒ與ㄑㄑ的關係。目前給我目前的解讀是投胎前的一刻,一個人像是搭上一台不會回頭的單程火車,思索著前一段人生的經歷與踩踏過的地點。重讀《那裡的海不是灰色》,覺得這劇本若再琢磨一些,或許是不錯的政治諷刺劇 - 以近未來的概念,充滿自嘲與荒謬的描寫一個島嶼的可能沉沒。

《這些都(不)是真的》是一段死神與路人的對話。當下看演出的時候沒發現,回頭看劇本時才驚覺,原來死神與路人在一開始 - 也就是劇本一與二演出時 - 就已經有互動。我不確定到底這兩名演員有沒有做到這些劇本指示,又或者劇組希望觀眾發現有這些劇本指示正在進行嗎?但一樣回到令我困惑的形式,在這樣的一個場地,以一個允許觀眾跳接的觀賞方式,真的適合嗎?這作品時不時打破舞台的界線,試圖營造「路人」是剛好到濕地5F看戲的觀眾,而「死神」也正巧前來同一個場地傳達死訊。因此,「路人」可能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觀眾究竟是在看「路人」與「死神」演戲?又或者是這「路人」跟「死神」都是真的存在與發生?在這跳進去又被拉出來的過程中,作品試圖想要在不出故事主脈絡的情況下玩疏離的效果,雖然有部分達到目的,但大多時都讓觀眾覺得茫然,不確定下一步究竟該如何行動:我該跟著「路人」走嗎?我該聽從「死神」的指示嗎?

我真的很想要認真看過五個劇本啊,為什麼不讓我看 (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