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2019臺北藝穗節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 拆除中:數、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

時間:2019.08.28 08: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 拆除中:數、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
地點:寶藏巖過繼藝術村 - 山城53號

與其說這是戲劇類節目,不如說是數個行為、表演藝術與展覽的總和。

作品以南鐵地下化為題,但不將重點放在抗爭,而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結合靜態展品、錄像與動態演出,發展出九個別具特色的獨立作品,試圖在寶藏巖移地重現南鐵事件的樣貌,讓觀眾產生共感。演出一開始,(應該是) 策展人便提到選擇寶藏巖這場地的目的 (同樣跟南鐵有著拆除抗爭的歷史),看完演出後也的確覺得團隊選對場地,特別是在走出山城53那一刻,看著遠方高速公路的車流霓虹,對比寶藏巖的過往與腳踩著粗糙的、層層疊疊的水泥階梯建築,不禁感慨我當下所處的場域還在,但南鐵旁的屋瓦已不復存在。

〈後照鏡〉是第一個演,也是唯一一個在戶外演出的作品,其他部分都在山城53裡頭進行。觀眾一開始從戶外進到室內時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不確定是否可以四處移動,團隊或許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引導。接下來的演出就蠻順利了,觀眾可以自行在屋內走動,動態演出也是一個接一個:〈我鋼筋過這裡〉,講述到拆除現場撿拾鋼筋販售的人,像是熱帶魚一樣,在破碎哀傷的瓦礫堆中尋找養分;〈永晝的房〉非常聰明地利用冰塊自然的消融製造聲響,提點著觀眾時間的流逝,燈依舊斷電不亮,人還是留守不走;〈鱗片〉是間暗房,特別準備兩支手電筒,讓觀眾模擬夜間用車燈照著「拆除中」的標誌,以及被四周「拆除中」相片給包圍的、被晃動著的不明燈光所壟罩的,等待被拆解的疊疊樂。此外,靜態如〈河道上的夢〉、〈我們在生長,這個城市也是〉等等,都是用心且別出心裁的展品。

雖然山城53偏小,但團隊充分運用空間,讓相異其趣的各個小品能夠有所發揮,特別是燈光與聲響設計、道具運用、場地布置都可以看得出團隊的巧思,如整面2017的日曆牆、廟宇拆除後剩下的破碎磚瓦、刻意在地板貼上反光紙、土壤裡有著時代感的錄音帶物件等,是非常精緻且有企圖心的策展。

比較可惜的是南鐵地下化的議題討論性比較出不來,可能是選擇切入的角度弱化了南鐵的衝突,也可能是移地重現本來就困難。再明白一點說,展區給觀眾一種非常安全的感覺,也就是觀眾幾乎是完全置身事外在看待整個作品,心頭少起漣漪而有同理心去感同身受。如果團隊的想望是藉由作品激起對話的話,敘事或形式或許是需要重新思考與爬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