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 林宜瑾:吃土

時間:2020.07.18 02: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林宜瑾 - 吃土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該怎麼形容這場演出呢?或許可以把他想成是一場廟埕前的建醮儀式 (你要說是神明遶境也行),從一切都還很安靜開始,慢慢地空氣中有些氣氛浮動,然後舞者們驕傲的跳躍擺盪,將一切推向熱鬧與神秘的高潮,再默默地恢復寂靜。跟隨著樂手的指引,舞者是這整場儀式/表演當中流動的分子,既可以是實體的人群,也可以是起伏高低的氛圍。  

探詢「我是誰」是任何人都會持續叩問的哲學問題,套用在台灣人身上,可能還多了些政治認同。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特別是舞蹈類,在受過西方的身體訓練後,反而回過頭來探詢原始身體的聲音與能量。林宜瑾的《吃土》因為有著北管、陣頭等廟埕元素,讓我不禁想與鄭宗龍的《毛月亮》相比 (大家快去公視+或是YouTube看毛月亮線上直播,只開放24hr到明晚8點唷):前者將觀察到的現象拆解再混種,後者則利用這些傳統元素創作出一批身體質地不同的新生氏族。《吃土》雖然是結合傳統北管與現代身體,也讓樂手跟舞者同時都在舞台上,但兩者間的衝撞對觀眾來說還是有些斷裂,沒有完全合為一體。看著舞者穿梭在樂手之間,總是在想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兩組人更密不可分。實驗性的作品解讀人人各有一套,也需要時間摸索找到水乳交融的介質,就待接下來林宜瑾要怎麼再次解構再結構充滿土地能量的身體囉!

2020年7月11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 蕭東意 - 東意在哪裡

時間:2020.07.011 02: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蕭東意 - 東意在哪裡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在尋找東意前,一定要先來說說這演出驚人的完售速度。能看到《東意在哪裡》的觀眾應該都是兩廳院會員預售第一天就買票的觀眾,因為它也真的就只花了一天便完售了。印象中上次有此等戰果輝煌的台灣小劇場是 #四把椅子 的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這還是 #簡莉穎 與 #許哲彬 與一群優秀演員的綜合體。或許真的是疫情後第一檔的報復性消費,但不可諱言地,蕭東意跟 #黃建豪近10年在劇場的耕耘,真的是做出了些成績啊。

出實驗劇場三樓電梯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蕭東意的臉,還有個坐著的人型立牌供大家拍照,牆上也有蕭東意演出的作品照片:像是莎妹在台南鹽山的 #百年孤寂 (這檔真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跟導演 #Baboo 合作的 #重考時光 與 #神農氏 (恭喜神農氏的編劇 #Birdy馮勃棣 今晚拿到台北電影獎啦)。再往裡頭走一點,這幾年創作的短片腳色也掛在牆上,以及2011年我第一次看的嚎哮排演 #啞侍‧改,拿了當年臺北藝穗節的佳作 (真的是一整個暴露年齡)。細數了這些蕭東意扮演過的腳色,也正好可以接著談《東意在哪裡》。

這檔演出的主題就是「蕭東意」這個人,以及這個人與演員、與腳色間的討論。從一段飛機上東東與眾多人種的對話開始,聊起蕭東意自己的小時候、想要娛樂大家的契機,等到真的成了喜劇演員碰到的尷尬窘境與瓶頸等等。就像是之前新聞都會報的啊,電視劇演員因為演的是欺負主角的壞人,走在街上會被入戲太深的人指著鼻子罵一樣,習慣了在舞台上搞笑的喜劇演員,下了台是不是也一樣逗趣好笑?該用什麼形式面對私人社交生活的人事物呢?等等,才沒有要那麼嚴肅探討呢!像是打怪練功一樣,蕭東意去尋訪了表演大師,與大師有一段囉嗦白目又好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爭鬥過程,然後完成、下戲,跟打電話來關心兒子的爸爸說等等要回家了,是老爸的乖兒子。從很多很多個蕭東意,一層層剝掉腳色外衣,集中到最只剩下恢復紅龍柱的一個很普通的蕭東意。難怪昨天在臉書上看劇場朋友說:「要是明年踢法的 #千年舞臺 周邊做一場蕭東意和 #魏海敏 談演員,大家會覺得太鬧嗎!」

《東意在哪裡》後半段與表演大師的一段拉扯,逐漸導向大師是真的存在,還是是演員自身的想像;剪不亂理還亂,假亦真時真亦假,從完全不在演出框架的觀眾看來,演員是真,台上的種種是假;然而,戲中的橋段可能又為真;這真真假假、虛實轉換,就如同演員與腳色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彼此成就。

今兒個的演後座談裡,雖然三名創作者都說發了毒誓,絕對不會透露劇中哪些情節為真、哪些為假,但蕭東意提到,演員在舞台上並非時時刻刻都是腳色,可能有七成是腳色,三成是自己。所以,就把剩下的可能與解釋交給觀眾了。回想上星期 #王靖惇 的 #如此美好 的心得甫才提到,誠實面對自己對一名創作者來說是重要的。創作劇本也好、詮釋腳色也罷,多少都會放入自身的生命經驗:因為很真,所以很美。至於好不好看、開心與否,那就是其次了。

至於觀眾是喜歡腳色還是喜歡演員呢?
嗯......沒有演員,誰來幫腳色說故事與道盡喜怒哀樂?沒有腳色,演員哪來施展手腳與拋出魅力的載體與空間呢?
哎呀,小孩子才做選擇,演員腳色兩個我都愛啦!

備註:原本有一檔我極為期待、卻受疫情影響而延期的《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請來在舞台上演活無數腳色的 #魏海敏 老師,談戲、談腳色、談自己,恰巧就與《東意在哪裡》的主題不謀而合。要是真能把這兩個演員湊做堆一起做戲,應該挺有看頭的。

底下這張照片就是啞侍‧改時拍的,是今天的展覽之一


2020年7月5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王靖惇 - 如此美好

時間:2020.07.04 07: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王靖惇 - 如此美好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首先,我覺得把心愛的人放進作品裡再浪漫不過的事了。作品可以是畫作、是歌曲、是雕塑、是手工藝品,但只有寫成劇本,是浪漫中的浪漫,因為那個人就是會在舞台上重新復活,然後再走過一次人生。一名好的創作者除了需要才華與敏銳的觀察力外,誠實面對自己也是極為重要的。這一點,王靖惇向來做得不錯,也願意敞開心胸與觀眾對談。就像是今兒個的演後座談提到水的意象,雖然一開始編劇設定的水是壓力,是長輩對於晚輩的期望,靖惇反而很誠實地提到,或許兄姊的壓力感受比他來得重 (因為他是小兒子);此外,像是《如此美好》所取材的歌曲或是地點,莫不是從自己生活中拾取。正如同北安老師說的,因為很真,所以很美。至於好不好看、開心與否,那就是其次了。

《如此美好》是父親給兒子最後的呵護,也是兒子對父親最完整無瑕的理解與擁抱。整齣戲從頭到尾都只有北安老師飾演的父親說話,飛機通知登機的廣播是倒數人生終局的一聲聲宣告,在每一個宣告之間,父親回想起與妻兒相處的過程,重新走過一遍日常的站點:固定看醫生、買杏仁油條、幫老婆剝茶葉蛋順便放閃、跟樓上的年輕小伙子聊聊兒子等,父親體貼著兒子的忙碌,一個人好好過生活,直到最後平靜辭世。

華人社會上一代的父母親總是以「不說」、「不好說」來表達內斂與關心,偏偏這在我們這一代實在是非常行不通。心有千千萬萬結,總是得說出來才有得解。在《如此美好》裡,我們看見了父親的寂寞 - 某種程度上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卻少了兒子孤寂的來由,讓兒子這角色的樣貌相較父親來說弱化許多。即便後來兒子穿上父親的衣服表示接受與放下,也讓人納悶兩人的結究竟是卡在哪裡?當然,也繼續拿北安老師說的話來用,很多時候父母與子女就是會有些難解與難言說的結 (knot) 在那兒。

大抵是受到影集還電影影響,水對我來說是觸發記憶的介質 (如電影《關鍵報告》裡,有實境夢的先知被養在水裡;影集《Stitchers》更是直接利用水作為媒介,潛入死者記憶好辦案)。因此,看演出時我一直將其定調為「兒子在思考與整理父親的一切」:過程中偶有水暴沖進兒子的屋內,代表記憶不停湧來,搞得兒子家中亂七八糟,物品隨處漂浮,甚至有一段是父親直接朝屋子澆水。直到最後,兒子欣然接受從天而降的雨水,飲下象徵長大的咖啡,敬父親一杯。好奇的是,暴沖進來的水的時機是否有挑選過?私認為如果能搭配父親講述回憶的時間點,以此去編織劇中比較少著墨的兒子孤寂的緣由 - 就如同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是有些空洞來自於父母有意無意的舉動與對話 - 然後把兒子看到每次水暴沖的情緒做不同的層次,最後微笑釋懷的後座力也許會更強。

很久沒看北安老師演戲,真的,感謝找北安老師演戲啊!座談有個觀眾問:當知道只有自己要背台詞時,北安老師的想法是......?老師說:這很好啊,我真的很愛表演,所以知道沒人跟我搶詞最好了 (大笑)。這不禁讓我想起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系列,北安老師跟吳念真說想要演戲,結果吳sir竟然在《人間條件六》裡請北安老師演個臥病在床的老人家,害北安老師演得很不過癮。這次靖惇的《如此美好》應該讓北安老師演得很爽,滿滿滿滿的台詞。老師也沒讓觀眾失望,說要走了那一段讓我眼眶泛紅,好厲害的呀!

喔喔,至於王希文演戲嗎?他沒有台詞啊,不然他一講話口條不好就又要上黑特了 (被打)!好,正經點。一開始我以為王希文是養老院的照護員,沒台詞的原因是老人家的確常常會一直講話而無視他人,後來覺得他就是父親想像出來的人物啊,陪著他聊兒子,最後引渡他到另一個世界 (雖然說拿著烏克麗麗引渡的地獄使者也太親切)。

這檔《如此美好》預計10月份會到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有興趣的朋友別錯過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