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2017臺北藝穗節 翹韜個人創作:如果我......不是

時間:2017.08.30  6:30PM
名稱:翹韜個人創作  如果我......不是
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演出結束後,我問了旁邊的戲友:「這是香港還澳門的團隊?」「香港。」然後一切就都明朗了。

這是一個非常政治性的作品,但編劇不直接批判政治,而是用一場戲包裝另一場戲,最後回馬槍的補個一刀好全部拆解崩毀。三名男子、午夜時分、碼頭,在岸上等著船夫好交易走私的旅行袋:一個曾經叱吒風雲,要求隊友守規矩在旁靜靜等候;一個初出任務,做好各種事前準備,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形與反應;還有一個平凡普通,反正有賺錢的活兒就接。本以為會上演一場盼不著船夫的等待果陀,沒想到助理導演進場,演出在此有了第一個大的轉折。

原來這三個人都是接通告的臨演,為了2秒鐘的畫面而聚在這裡。因為男主角不來了,戲也就不拍了。於是三人開始爭執臨演費給不給、戲到底要不要繼續演、要怎麼讓戲可以在沒有男主角 (船夫) 的狀況下進行。有趣的是,這三名演員的個性與背景正好與臨演角色的人設一模一樣:有童星起家、後來卻被螢光幕遺忘的過氣演員;正統學院派出身,吊書袋說得一口好戲的戲劇系學生;入行十年還在跑龍套的大叔。三個人從產業環境、自身能力、家世背景,無一不爭論,旁人聽來似乎各有各的苦衷,卻也各有各的自以為是。

然而,就在大叔先搭車回家、過氣演員也離開、學生發現自己不適合角色辭演後,助理導演與電話另一頭的高層出來收割所有方才發展出來的 idea。觀眾這才意識到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場騙局,所有的對峙與吵得不可開交,不過是小圈圈互咬的狗兒,咬了一嘴毛,收錢的還是外圍鬥狗的業主。經歷過中間的轉折與最後的急轉直下,我腦袋裡的燈泡越亮越大顆:「這不就是擺明著在說香港現在的政治窘境嗎?」但實際上,也可以套用在台灣政治現狀:

1. 汲汲營營生活,沒什麼偉大抱負的大叔,被制度推來挪去,遇到不公的事情壓根兒沒想去爭取:反正再怎麼抗議還不都一樣,誰當總統誰當官有差嗎?
2. 經驗豐富的童星演員,還耽戀著過往的光輝,想著只要跟著領導 (導演) 走,按照規矩跑,總是能分到一杯羹:倚老賣老、墨守成規,掌握著過去的優勢卻不思長進的古板腦袋。
3. 衝動的學生演員,學成了一套刻板卻沾沾自喜:養在井裡的青蛙是無法知道天有多大的,除非有人願意打破偽學術的象牙塔,就像是香港反國教、台灣反課綱。

一段大叔怒氣拽著初出茅廬的小屁孩,頭頭是道地訴說公平:「你會去爭取的就是對自己有利的。今天你不合意這個game,就自己到外頭找一個。」我想著前不久剛被判刑的香港眾志黃之鋒等人 (香港眾志前稱學民思潮),以及電話那頭玩著權力遊戲的看不見的操盤手,我感到難過與絕望。我們何嘗不是被不間斷地餵食有蜜的毒藥,然後一點一點的習慣、豢養而臣服。

我向來喜歡簡單不浮誇、重文本的作品,《如果我......不是》的劇本好,演員稱職,舞台也乾淨。話中有話的台詞拋接、刻畫鮮明的人物設定,在在都打臉了看似開明、實質沉淪的政治與社會生態。真的是個優秀的好演出啊!


2017年8月30日

2017臺北藝穗節 龜步合作社:送餅乾

時間:2017.08.29  8:00PM
名稱:龜步合作社  送餅乾
地點: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先挪用之前寫臺北水窗口的介紹) 臺北水窗口 - 華江整宅位處和平西路與環河南路的交會,極具特色的建築外觀,是個迷人且神祕的場域:挑高的一樓、整排騎樓相連的二樓、據說還有三樓空中花園。聚落的信箱跟寶藏巖一樣,統一在往二樓的樓梯排得緊密整齊。

由於演出空間半開放,驗票後會貼張紅色小圓貼在觀眾身上註記。不確定場地跟演出哪樣先行,但《送餅乾》的故事背景與臺北水窗口給人的印象相當契合,劇組想必也放了不少可與場地相容的物件在屋內:老舊斑駁的拉門,偶有行人來往的騎樓,耳邊還有呼嘯而過的汽機車引擎聲;屋內的擺設具有時代感:隨意放置的茶壺杯組、封套拆了一半的黑膠唱盤、還有周圍被時間刻出印記的櫃子桌子與竹簍等。不至於破舊,但明顯是一個快被遺忘、在某個時空中凍結的場域。

從節目介紹得知,故事取材自2015年一則香港社會事件:陳老先生用假證件工作被抓到,即將入獄服刑。社工小姐前往關心,卻不得其門而入;陳太太與丈夫不合,總是無法控制情緒的口出惡言與砸爛家中物品,卻又每每在最後又道歉了事。社工提著兩大袋餅乾從天橋的另一端出現,走近交會的辦公室 (在劇裡是陳老先生的家),不停地跟大門深鎖的屋主好言相勸,說盡各種正向鼓勵的話語,即便聽起來這些正能量的名言錦句似乎都是說給快要失去信心與耐性的自己聽的。社工離開後,陳太太從一旁的樓梯上來,拉開了鐵門,開始一連串的家庭雜務 (收餅乾、晾衣服),嘴裡還不斷地嘮叨與謾罵。各半小時左右的兩段獨腳戲下來,劇情幾乎沒有發展。觀眾僅能從獨白簡單拼湊陳先生的樣貌:年紀大、當過保全、可能要被關,並無更深層的線索,如陳老先生為何不願見面?社會輿論的影響與風向是什麼?陳太太偏激的情緒從哪兒來?因而不管是哪一段演出,等不到下一步發展,再加上負面的用詞更容易使人心生厭倦,約莫看完每段前15分鐘就開始乏味煩躁了。

不過,這場演出讓人重新思考如何重塑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親密程度。以第一段社工的表演方式為例:觀眾對演員來說應該是不可見的,但演員卻會對距離相同、在騎樓來往的行人點頭致意,表現出尷尬與無奈的神情,正巧就是社工出勤時孤立無援的現狀。當拉門拉開,觀眾被集中在屋子外圍繞一圈,或坐或站,成了來看別人家熱鬧的街坊鄰居。可惜的是,從拉開鐵門到最後觀眾被陳太太潑婦罵街的趕出門後演出結束,觀眾觀賞的界線一直很模糊:到底這個時候觀眾是不是可見的呢?自己的想法是,既然陳太太如此對婚姻與生活不滿,肚裡必然有一堆苦水要吐,不妨試著讓陳太太跟觀眾們抱怨東埋怨西,除了可以引發觀眾興趣外,也讓結尾「觀眾突然被看見而被驅逐」的安排不那麼突兀。此外,陳太太甚至可以在crew幫忙拉鐵門時說點話,做球讓crew的協助有表演意義,合理化crew的出現,並可藉此暗示觀眾接下來觀看演出的距離為何。



2017年8月28日

2017臺北藝穗節 笑林豪傑:天橋之上,說相聲

時間:2017.08.27  7:30PM
名稱:笑林豪傑  天橋之上,說相聲
地點: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位處和平西路與環河南路的交會,極具特色的建築外觀,是個迷人且神祕的場域:挑高的一樓、整排騎樓相連的二樓、據說還有三樓空中花園。聚落的信箱跟寶藏巖一樣,統一在往二樓的樓梯排得緊密整齊。還挺期待團隊會如何運用這個奇特的空間,只可惜這晚沒有美麗的意外,就跟演出名稱《天橋之上,說相聲》一樣,整場表演就是在天橋之上說相聲。

笑林豪傑是個以傳統相聲為底,再加上現代元素的相聲創作團體。成員很年輕,所以段子的內容常有網路電玩二次元等相關題材。扣除掉三人一組吹牛皮的段子硬凹得不漂亮外,其他幾段都寫得相當不錯:真功夫的竹板快書、歪論三國、憑口技開起藝穗廣播電台。整場演出用「華江整宅聯歡晚會預演」的概念,將過去幾個受歡迎的經典段子集結起來,表演給街坊鄰居(也就是觀眾我們) 欣賞。但也因為這是硬湊出來的主線,讓段子與段子間的過場尷尬異常:頻頻拿表演者沒背稿子而脫序演出的錯誤鋪哏,可觀眾明明就知道所謂的沒背詞兒只是藉口,接下來才是安排好的正式橋段。第一個過場可能曚過了,接下來第二個第三個過場就讓人不耐了。

此外,表演者似乎是太緊張了,以至於表演時有著揮之不去的彆扭感,甚至是有些害怕觀眾,似乎是要等到觀眾笑了、有反應了 (有自信了) 之後才繼續。偏偏說唱藝術最重要的便是節奏,失了自己的tempo就失了笑哏與反差的準度了。特別是要串起整場演出的黃老闆,不管是製造驚訝的拔眼鏡,還是誇張扭曲的表情,都有著為做而做的刻意感,失去了趣味啊!



2017臺北藝穗節 沙洲劇團:夫妻遊戲

時間:2017.08.27  2:30PM
名稱:沙洲劇團  夫妻遊戲
地點:Woolloomooloo西門町店

《夫妻遊戲》改編自經典文本《開放配偶》,全長50分鐘的演出僅有兩名演員,以夫妻之名辯證開放婚姻的可能性與執行面。過程中,男人與女人在權力、地位與關係間不停拉扯角力、氣焰消長,看似一開始握有主導權且理性分析的男人,卻因為無法接受女人轉念之後的成長,崩潰而舉槍自盡;女人則從弱勢的一哭二鬧三上吊爬起,在灰燼中尋找自己的理想與發展,並不再將對象侷限於身體的慾望,而是更精神層面的理解與滿足。

演出前,飾演女人的李銘真掛著三點不露的女體看板,賣力地吆喝場邊的觀眾讀取看板上位於胸前的QR Code (實際上是劇團的臉書粉絲頁),為接下來葷素不忌、直白犀利的男女對話暖場。兩個腳色的論述從性伴侶的數量、出軌對象的年紀差異 (男大女小與女大男小的社會觀感)、肉體上的性與心靈上的愛等,證明了男人與女人果真來自不同的星球。由於文本有許多高來高去的心機遊戲,兩名演員從頭到尾的情緒都很激動,表現的方式也強力極具侵略性,很誠實與扎實的傳達劇中的憤怒、佔有、慾望、瘋狂等極端情緒。對觀眾而言,一方面覺得爭執得很過癮,另一方面也感到聽覺疲乏 (演員很多時候是用吼的),想著這齣荒唐的鬧劇是何時可以結束?男人中間轉變的脆弱與絕望,女人看清與看輕男人真面目的失望與心死,在《夫妻遊戲》裡多是文本上的說明,少了點細膩的演員詮釋。

《夫妻遊戲》的舞台背景相當簡潔,僅用黑色線條在白色的紙張上,以透視空間的方式畫出夫妻倆的家,讓人有一種「看起來很大,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的錯覺,吻合故事裡空洞卻無法溝通的兩人。最後的房門框與擺在場邊的女性模型錯位,正好形成劇末女教授站在門口的畫面:沒進屋內,卻已然替這對夫妻的未來蒙上陰影。《開放配偶》的結尾有寫到女教授進門,所以是有演員飾演教授的。當觀眾看到演員是女的,自然感覺衝擊。但在《夫妻遊戲》裡,教授的性別卻是由即將自戕的男人口中爆出,反而有種轉很硬的尷尬感啊!


2017年8月27日

2017臺北藝穗節 I-MOVE:開動

時間:2017.08.26  7:30PM
名稱:I-MOVE 開動
地點:陽光寶貝幼兒園

2016年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帶著平均年齡60歲的樂塾到台灣演出《女人的和平》。生猛有力、毫不扭捏的表演方式讓人印象深刻,證明了樂齡長輩在表演上的能耐,並提供觀眾不同以往的觀賞體驗。I-MOVE 是今年臺北藝穗節的新隊伍,也是唯一一支以樂齡為主打訴求的團隊。只可惜45分鐘的演出下來,我除了疑問,還是疑問。

演出前場館播音不停放著紅燒獅子頭的作法,心想:「或許是透過菜餚的味道談論人生?畢竟演員們光是度過的時間就是故事啊!」一群人拿著鍋碗瓢盆菜刀打蛋器,匡啷匡啷地弄出了好大的聲響。聽不太清楚對話的內容,看起來是在爭執做菜的方式與擺盤的速度。總之就是廚房與餐桌的混亂,而這混亂也延續到謝幕那一刻。

旁邊那名身體素質不錯的年輕男舞者為什麼突然動起來了,還在地上滾啊滾的干預其他演員前進?為什麼有個仆街動作的表演者橫趴在桌子上變成人肉餐點,跟著一起出現的蘇東坡小故事有關係嗎?為什麼要用即時錄像在現場投影園長與團員的訪談,在這時候換新媒材的原因是什麼?場上好忙碌,有一群人在左舞台的廚房像是圍著營火一樣唱歌,有人在右舞台的高台拿吉他自彈自唱,還有一組人在舞台中央開心跳舞?等等,即時錄像又來了,這段是記者訪問,為什麼又跑出幫記者過生日的驚喜,但蛋糕又不是記者吃,而是一群人跑到園區外頭不知道做什麼與扮鬼臉?

很多時候場上所安排的橋段不一定有實質的意義,但《開動》的剪接拼貼毫無脈絡與邏輯可循,動作設計與媒體使用的時機也令人費解,更沒有如節目介紹的,透過不同的味道來說故事。這是一次大型的即興肢體課程,所有人都在裡頭玩得很開心,但觀眾不在受邀名單之內。唯一一段勉強可以讓人理解的,是表演者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材料與工具,藉由扭動、翻滾、蜷曲與舒展身體,做出麻油烏魚、水餃與獅子頭等菜色。然而,為何選擇這些菜色,又為何是這些動作,可能不在演出討論的範疇。

若不論演出好看與否,《開動》其實是極富藝穗精神的:因為想做想分享,所以就去做就去分享,完成了這場自帶場地,和觀眾傳達跳舞的勇氣與快樂的表演。


2017年8月26日

2017臺北藝穗節 bePLaY必玩創製所:拉馮先生,你好嗎?


時間:2017.08.26  4:00PM
名稱:bePLaY 必玩創製所  拉馮先生,你好嗎? 費城 x 台北踢踏交換計畫
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演奏廳

LaVaughn Robinson,出生於1927年,是一名優秀的美國踢踏舞者、編舞家與老師。生長於南費城的他,同時也在南費城的街道開始了踢踏舞生涯。LaVaughn 人生中的第一段踢踏舞動作是母親教給他的,在經濟蕭條的30到50年代,南費城的街頭聚集了許多具天賦的踢踏舞者在此較勁切磋。LaVaughn 靠著踢踏賺錢生活,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獨有的藝術成就。

上面那段是拉馮先生的科普,也是《拉馮先生,你好嗎?》的第二個表演段落 (扣除掉熱鬧的開場)。演出介紹了拉馮先生的生平故事、還有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一次在北藝的舞蹈教室相遇的那年夏天、以及不間斷的各種 (人生的) 練習等,如用舞步與不同的聲響練習/表達出悲傷、快樂、放手與說再見。不需要多餘的音樂 (雖然吉他手許瀚元蠻厲害的),用純粹的踢踏舞聲與時間累積而成的成熟舞技,爽朗地道出踢踏對於台上表演者們的意義與影響。此外,藉由一段黃宇清與 Robert F. Burden Jr. 的雙人舞,表面上兩人所扮演的是 Eugene 與 LaVaughn 這兩個從未見面,舞風卻很類似的舞者;實際上卻透過一句「編舞時彷彿所有大師如影隨形」的概念,讓踢踏舞的傳承清晰明顯,更有著電影《一代宗師》的武學浪漫:在意的並不是一招一式,而是整個武林!刻意安排也好,無心插柳也罷,Robert F. Burden Jr. 本就是 LaVaughn Robinson 的學生。一雙 LaVaughn 穿過的踢踏舞鞋,傳給了Robert F. Burden Jr.,現在又到了黃宇清的腳上,說是「有燈必有人」,在這裡是「有鞋必有人」呀!

扣除掉自己熟悉的踢踏舞,團隊做了新的嘗試:融入戲劇橋段,讓演出不再只有令人驚呼的絕妙技巧,而是能傳達一個完整且能感動人的故事。只是段落與段落間的連結感薄弱,獨立拆開來看都還是可以成立 (如:相遇的過程、對於踢踏的羈絆如何產生等);不知道 LaVaughn 的觀眾在還沒認識這個人與這群人時,時間線與關係線會混亂好一陣子,就像是我不清楚 Robert F. Burden Jr. 原來是 LaVaughn 的學生,並多次來台教學,是許多台灣踢踏舞者的老師。

《拉馮先生,你好嗎?》無疑是令人享受的演出。表演者們有著極佳的舞台魅力,也相當投入在表演當中。就如同最後的個別錄音裡提到,四個人已然將踢踏接納入自己的人生,希望在表演、教學與未來的生活中一直與踢踏作伴。那種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的能量與光芒,好是耀眼呀!

註:抱歉我對踢踏舞者不甚了解,文中提到的雙人舞,我只聽出舞者名字是Eugene (尤金),但或許是下不到對的關鍵字所以找不到資訊,還請大家幫我補充,謝謝!

過了一夜的註2:感謝朋友解釋。其實我聽到的不是Eugene,而是Yuching,就是舞者黃宇清。想了一下,決定不修改原文,因為這美麗的錯誤剛好也代表了我看演出時的小小混亂感。

2017年8月20日

The Show Must Go On: 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

時間:2017.08.19  06:00PM
名稱: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
地點:臺北田徑場

首先,所有世大運開幕的工作人員辛苦了,真的,你們辛苦了!

因為我妹是此次世大運的志工,很多世大運的消息都是他跟我說的,開幕式的門票也是他買的。約莫兩星期前,在臉書上發現有許多劇場人參與此次開幕式的演出,特別是三段表演節目的導演與表演者都有熟悉的劇場工作者身影,因而對此場盛會充滿想像。

由於維安與交通管制範圍大,我跟我妹把摩托車停在南京復興路口再步行前往會場,小巨蛋敦化南路側停滿了一台台選手村遊覽車,很像《風之谷》裡靜止的王蟲。五點多抵達南京敦化路口時便發現聚集了不少抗議民眾,心想就連 G20 高峰會都有一堆抗議活動了,民主國家的人民本就有集會遊行自由,也就不以為意。入場的安檢跟機場一樣嚴格,還有緝毒犬到處聞聞嗅嗅。等待入場時,我妹很開心的跟我解釋識別證上的區別,像是有無限大符號的表示可以出入多個場館不受限制,金色底的就是長官類的。

一過安檢門,看到寬闊的場館便一路蹦蹦跳跳地找位子,有一種回到2015年參加愛丁堡軍樂節的興奮感。主持人黃子佼跟吳姍儒忙著帶氣氛,跟場上觀眾互動。觀眾席雖然炎熱,但大家都很守秩序,邊看著福袋裡的節目單,邊期待等等的演出。場邊排了幾百張還幾千張椅子,在正式開始前5-10分鐘,所有場內志工就定位,等會兒運動員進場時要引導入座。運動員們從阿富汗開始入場,場邊觀眾都相當熱情歡呼,選手們也樂得跟觀眾互動,特別是阿根廷人數眾多,隊伍拉超長的,還要志工們幫忙hold住選手不要亂跑 (大笑);巴西的星星吉祥物也很吸睛,一直跟場邊的觀眾玩耍,完全停不下來。沒多久,場邊負責收各國國旗的舉旗手志工通通被叫走了 (就是最後一起到升旗台前集合的鵝黃色上衣志工),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從加拿大開始,只剩下旗子進場,運動員都不見了,難道是沒有運動員參賽?然後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名字過去,都還是只有國旗沒有選手?我跟我妹開始上網查原因,這才從批踢踢八卦版得知有人鬧場,阻斷了運動員入場。研究了一下,發現選手們應該都先在隔壁的小巨蛋集合,然後再依照順序進場。過程中大概有30分鐘是沒有選手入場的,場內原本熱絡的氣氛也冷了下來,心想這該怎麼辦才好,這可是全球轉播的體育盛事耶!接下來的演出又該如何,大家都準備了好久好久捏!


就在大家已經百無聊賴滑著訊號微弱的手機時,突然爆出了尖叫聲!是的,遠方選手入場區有著好大一群舉著國家名牌的工作人員整齊地走出來,帶著所有的選手走出來了。不誇張,出來的那一刻就爆淚了啊,氣勢磅礡的逆轉勝啊!終於,終於,有這麼多選手坐了好久好久的飛機來台灣比賽,這是屬於選手的時刻,一定要接受大家歡呼的啊!

這次的應變做得相當成功:一場破萬人的活動,如何在短時間 (約莫30分鐘) 內決定出新的一套進場模式,同時發號司令讓場邊所有的志工小組知道與動作,也要讓音效燈光場控主持攝影轉播都同步,演出還不能中斷,選手安全也要維護,呼~ 我都不敢想舞監組的心臟有多大顆了。


總算是順利進場了,烏拉圭還夾帶我們家國旗進場,堪稱本場MVP。戰鬥民族俄羅斯超有活力超愛玩,玩不膩捏,是說要跟陌生人一呼百應也就只有現在了。也辛苦志工了,要很認真的引導選手入座啊,大家都玩瘋了啊!

好的,其實我想認真寫的是這次的三段演出啦,結果前面絮絮叨叨地說了一堆。我必須說,臺灣劇場人好棒棒啊 (用力親用力抱),演出怎麼可以這麼好看啊 (繼續用力親用力抱),那塊地板的投影做的好優秀啊 (還是用力親用力抱)!


◎ 活力島嶼:
導演謝杰樺是安娜琪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擅長結合科技與舞蹈演出,《第七感官》《Second Body》都是他很優秀的舞蹈作品。仔細看舞蹈編排名單中還有大家熟悉的Fangas Nayaw陳彥斌劉彥成,前者是多方發展的劇場工作者,戲劇、舞蹈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兩個錯誤間的時光》)、策展都有參與,後者則是今年新點子舞展微舞作的編舞家之一。另外,感謝孫平姐補充,劉彥成同時也是儀典組的導演組負責人,也就是維安失控,當運動員被阻饒無法進場後,是儀典組的夥伴們討論出重新進場的方式的 (神救援啊)。剛才翻了一下節目單,原來導助是2016新點子舞展《福吉三街》的林素蓮

巨大的海洋印象,包容生命的大鯨魚,火山撞擊的島嶼。織布歌在耳邊響起,場上的圖騰與舞美細膩的展現著島嶼上的堅韌生命力。接著,漢人來了,客家民族也來了,大家以辦喜事的心情歡迎所有人來辦桌慶祝。桑布伊的聲音有兩個層次,現場聽更明顯,是那種從遠處悠揚傳來,會在場內繞圈,久久不散的天籟啊~ (滿足)。另外,我還聽到了歌仔戲與羅北安老師 (綠光劇團團長兼戲精) 的聲音呀!

 匯聚臺北:
一看到開頭很體力活的動作與節奏明顯的音樂,心想:「果然是廖若涵體能訓練班啊!」廖若涵是近年台南人劇團很受注目的導演,也是我看到名字就會買票的劇場新生代。導演風格明顯,對於聲音的表現與演員肢體特別敏感,《游泳池(沒水)》《安平小鎮》都是他很受歡迎的作品。這段演出看到的熟悉名字就更多了:音樂設計柯智豪 (在許多劇場作品都可以聽到他的音樂)、舞蹈編排董怡芬 (「我」系列是他的代表作,我自己看過《Play Me》,同時他也長期跟動見体劇團合作)、蔡博丞 (B.Dance藝術總監,舞作征戰世界,獲獎無數,2015年的《浮花》讓我愛死他了)、蘇威嘉 (驫舞劇場團長,應該是舞蹈界最靈活的胖子,對舞有著異常的執著與堅持,近期的作品有《自由步》與《自由步2》)、李宗軒 (型男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藝術總監,近期跟劇場導演Baboo合作有趣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這作品剛從亞維儂OFF藝術節演回來呀) 等。對了,那個一開始沒多久就被吊高高轉圈的舞者是張逸軍,曾經在太陽劇團工作過。要是跑劇場看演出時發現個穿著民俗風、揹著竹簍出門的,身上還發出叮叮噹噹聲音的,八成就是他!

這段演出復古新潮,色彩斑斕!一開始或許會疑惑到底場上的外星人要做啥,但當投影一出來,新舊互融交雜,傳統與現代彼此對話,隨興恣意的拚貼台灣的多元豐富社會樣貌。特別是場上滿滿到漫出來的彩虹,還有一群如小丑魚般在舞台邊自在悠游又有秩序的舞者們,哎呀我也想跟著游。

◎ 世界部落
資訊人看這段演出應該很有感,投影的晶圓、主機板,還有整齊劃一的科技視覺 (其實是星際大戰的光劍,哈哈哈),臺灣用科技連接全世界,也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導演林昆穎是此次聖火台裝置的團隊豪華朗機工的一員。很難定義這個由4個1980年左右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隊,合作的涉獵對象極廣,有劇場裝置,也有展覽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不妨Google一下他們。音樂團隊有拿過國際大獎的小提琴家曾宇謙 (好帥啊)、長期投入劇場與電影音樂的王希文蘇子茵羅恩妮等人。而當簡珮如站上舞台,聚光燈一打,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在舞台上的氣場自然生成,她是在機電迴路上跳舞的精靈 (好啦好啦,是輪班精靈 XD),優美地跳出了要傳達給世人的訊息與力量。


我好喜歡舞台上一直出現的彩虹,場外雖然紛擾依舊,但彩虹的多元力量依舊存在。整場開幕表演都讓我思考「文化是什麼?」「要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什麼?」這是一場獻給年輕世代的大學運動會,而開幕表演的年輕團隊正完美的詮釋了台灣文化的豐沛能量!

-----
因為在網路上沒找到完整的表演者名單,我直接附上節目手冊照片唷唷唷!






2017年8月6日

2017臺北兒童藝術節:拇指小英雄、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

今年在沒有預期下,看了三檔臺北兒童藝術節的演出 (《盧西歐》為彩排場,不列在此篇文章討論):《拇指小英雄》是朋友有多票出售。想說之前都搶不到票,這次總算是有機會去朝聖;《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則是演出前一周有來自跨海的推薦,順利徵到票後就去看了。

時間:2017.08.05  02:30PM
名稱:臺北兒童藝術節與義大利拉斐爾藝術合作社共同製作  拇指小英雄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每年七月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是家長們的兵家必爭之地。曾經有一年,我一早就到遠企的售票處排隊,雞婆地幫忙安排排隊動線、請遠企人員發號碼牌 (售票處原是顧客服務中心)、說明買票規則 (僅有部分票券是現場買票)等。雖然最後沒辦法滿足所有人需求,我自己也鎩羽而歸,但買票氣氛還算平和。家長們還以為我是主辦單位派來的,問我隔年在哪裡服務,他要跟著我一起買票 (大笑)

其中,最熱門的節目莫過於兒藝節的鎮節之寶《拇指小英雄》。從第一代說故事姐姐朱安如,到現在的藍貝芝,《拇指小英雄》已經在台灣演出200場了。因為演出場地的限制,一場的觀眾約莫50人,是每年的傳奇秒殺節目。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演出的主舞台:木頭復古小屋,內有單人床與上下舖雙人床可供選擇。演出從觀眾一進入就開始了,坐在中央的說故事姐姐會試著安撫大小觀眾的情緒,請大家找到喜歡的一張床後,舒服地躺下。屋內僅有一盞暈黃的燈光,襯著好聞舒服的自然香氛味道,很令人放鬆啊!

然後,我跟我妹就真的睡著了 (擦口水)......我還睡在雙人床的上鋪耶!不過,這絕不是因為演出不好看,而是床邊故事真的有助眠的功效啊!再加上周圍的窸窸窣窣碰碰哇哇沙沙聲,白噪音對於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療癒程度不言而喻。兒藝節或許可以加開《拇指小英雄》之失眠治療場,應該能吸引另一批觀眾群。如果有人知道後來小拇指怎麼逃出食人妖的家,麻煩告訴我一下,我會很感激你的。



回到演出本身。《拇指小英雄》是場以聲音為主的表演,藉由故事姐姐活靈活現的音色變換與豐富的聲音表情,以及環繞在屋子周圍的音效執行,讓觀眾自然而然用聲音去創造並架構出一個想像中的世界。也是因為只有聲音與震動 (巨大聲響通常伴隨著震動),放大未知的恐懼與不安。就如同聽到電影《大白鯊》裡經典的兩個音符,即使沒看到真實影像,也能感覺出有危險接近。

上面的影片簡單說明了黑盒子的秘密,包含舞台是怎麼建造的,還有忙碌奔跑的聲音執行者們!看完了《拇指小英雄》,我好想哪天真能體驗 Max Richter 長達八小時的《Sleep》喔,一樣是躺在床上聽的演出啊!


-----

時間:2017.08.06  10:30AM
名稱:英國手做劇團 Make Mend and Do - 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 At the End of Everything Else
地點:水源劇場

「演出10點半開始,11點結束?」看了節目單才知道,演出靠著演員不斷的踩動腳踏車來提供舞台的電力。嗯......要邊踩邊演還要講話,很忙的,所以演出只有30分鐘也合理啦 (自以為)!小女孩伊卡從小喪母,和父親共同生活。一天,在下課路上撿回了一隻孤單的小鳥,取名為 Tido。Tido 離開了伊卡家,伊卡便騎著裝有翅膀的腳踏車,踏上尋找 Tido 的旅程,也發現在偌大的世界哩,有著她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

演出以影子戲、動畫和音樂共同組成,搭配上一名中文說書人。過程飛過了巴黎鐵塔、泰姬瑪哈陵與自由女神像 (我一度以為劇組可能會因地制宜出現台北101......結果沒有 ><),來到了地球上的第七大陸-萬年垃圾島,上頭滿佈著使用過的塑膠廢棄物,還有許多不確定是被困住、還是自願留著的鳥兒,包含走失了的 Tido。伊卡在鳥兒的幫助下,一起把萬年垃圾島高高吊起 (搬移到另一個地方?),而鳥兒們也護送伊卡平安回家。

《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藉由女孩兒的冒險,帶出減塑的環保議題;不斷踩踏且發出聲響的腳踏車也時時刻刻提醒著資源有限,一切都不是平白而來的。然而,塑膠島的處理方式與引用伊卡路斯的神話帶出生物都是共生共存的概念,兩者間的連結並不深刻:前者的問題看似搬走了就沒事;後者將自傲自負的伊卡路斯與想要拯救鳥兒的女孩伊卡相提並論也感覺不甚合宜。撇除掉過於邏輯的思考,安排讓現場的小朋友上台嘗試用勞力換取電力/動力 (觀眾還主動幫忙鼓掌),以及伊卡因為這趟冒險而更有決心的想要成為發明家,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都是將故事導往了正向且充滿希望的結尾。

或許是前一天看了《拇指小英雄》,相較於藍貝芝變換自如的孩童聲,洪信惠在《開始,在一切結束之後》裡的女孩聲顯得信服度不足,是個太過冷靜早熟的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