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National Theatre, Lyttelton: The Red Barn

時間:2016.11.09  07:30PM
名稱:The Red Bard
地點:National Theatre, Lyttelton, London

白天在外頭玩耍了一整天,以及破破的英文聽力交互作用下,這場演出我大概昏睡了六分之一。不過,演出的確不太有趣:題材跟外遇有關,走寫實路線,但沒拋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倒是舞台技術很吸睛,喜歡導演手法與舞台設計 (導演Robert Icke去年導過1984,評價似乎不錯)

David Hare (若有看NT Live,David Hare就是《Skylight》的編劇) 改編自 Georges Simenon 1968年的小說《La Main》的新作,說的是一個平凡無奇又拘謹的男人,如何因為兩個女人的無意操弄而自取滅亡(外加殺妻)的故事。故事始於一場派對後的暴風雪,在回家的路上,Mona (Elizabeth Debicki飾) 的丈夫Ray因為風雪太強,不小心鬆開了Donald (Mark Strong飾) 的手而葬身風雪,之後的台詞便開始討論Donald與Ray這對好朋友的過去,特別是兩者際遇的不同,如Ray總是能得到他想要的工作、金錢與女人,是個人生勝利組的天之驕子;反觀什麼都普通的Donald,卻在某次談話中不經意被告知,其實Ray很羨慕Donald的一切。原本該是乖乖牌代表的Donald,在那場暴風雪中忘不了躺在身旁的Mona的美麗的手,在導演手法的玩弄下,漸漸地讓觀眾開始懷疑他的動機 (都是手,好妙)

由於需要在幾個場景快速變換:Donald的鄉村風住家、Ray與Mona在曼哈頓的豪宅、辦公室與派對角落,再加上刻意鋪陳的懸疑氣氛,舞台被垂直的分割成好幾部分。是的,是垂直分割,像是漫畫分鏡一樣,並利用切割高度暗示權勢與金錢多寡:Donald的家明顯昏暗,天花板還矮人一截;Ray的曼哈頓豪宅就是挑高設計,潔白明亮。觀眾每次都只看得到一部分有情節發生的舞台,並靠舞台前方的黑幕控制放大縮小,十足電影風的玩法。而當黑幕縮到最小至全黑時,就會有對著觀眾席迅速亮起熄滅的閃光燈閃過,彷彿方才觀看過的一切都是之後悲劇發生的可能線索,所以要一幕幕的拍照存證 (但後來眼睛被閃得好痛,所以會預期心裡閉眼睛)

每個場景都是寫實的,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就連一旁的電梯上下樓指示燈都很真實 (邊看邊緊張女傭要上來發現外遇的兩人了)。因為劇情打不到我,所以我都在研究到底怎麼換景的:猜想應該是把每個房間模組化,變成一個個的尺寸大小各異的方格,所以換景時不需要動到裡頭的桌椅擺設,僅需要把需要的場景cube推到舞台最前面即可。最後一幕的槍殺情景發生在Donald家二樓,但整個二樓房間卻可以垂直降下,觀眾對於即將發生的命案越看越清楚啊!

節目單裡David Hare的文字寫到:Simenon was right when he said that "The criminal is often less guilty than his victim." 演出前我對這段文字不太有概念,看完後大概可以得到些想法 (或許我又太過解讀 XD)。即便我覺得Donald太容易受誘惑、太意志不堅,事情發生的過程又太過順利地導向編劇想要的必然結果,但想想的確很多時候都是周遭環境的各種小影響而引發殺機...承受不了就會一槍了之啊...

最後,Elizabeth Decibki真的好正啊啊~!(尖叫捧臉)

NOTE: 
The Red Barn review – David Hare turns Simenon's stormy tale into a film noir. (Michael Billington)
The Red Barn review – dark story of dissolving identiSusannah Clapp. (Susannah Clap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