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9.3 7:30PM
地點:UrbanCore Gallery
名稱:2011臺北藝穗節 Be劇團 後來,我們都忘了
我很喜歡《後來,我們都忘了》的故事概念。從場上擺的Apple Notebook與散亂在舞台一側的紙筆,讓我以為貫穿整場演出的說書人是個旁觀者角色的作家。直到故事接近尾聲時才發現,這是一名女子選擇用書寫來救贖自己的歷程。故事的一開始,少女戀上已婚男子,有了孩子卻無力撫養,只好選擇拋棄。時間快速飛轉,三個世代的女子因一場車禍而有了交集:最初的少女成了車禍臥床的老婦,照顧自己的護士,其實是當初遺棄的女孩的孩子 (就是孫女啦~)。
因此,當年那段雨中的記憶,不管是拋棄的,或是被拋棄的,都重新被拿出來檢視。遺忘的記憶不是不見,而是一直存在,等待鑰匙來重新開啟。所以,當一輩子的沉重 (項鍊),終於得到遲來但終於來的原諒時,你是否願意原諒自己?雨停了,傘收了,書寫的完滿了,救贖也就完成了。
由於故事屬溫暖小品,連帶著整場演出也走溫和路線,甚至是太溫和了點,60分鐘的演出不太有起伏,很平順的走完了整場戲。飾演少女的演員何蕙湘,表現青嫩,雖有少女的天真,但問題發生後 (未婚懷孕) 的心境轉折卻與之前沒有太大差異。幾場與男演員的對手戲,氣勢完全被壓制住。其他幾位演員的表現則稍嫌平淡,感受不到角色間複雜的牽絆與掙扎。
這是我第一次踏進UrbanCore Gallery,場地中間有兩根大柱子。開演前就在想,這兩根柱子粗且直,不知道會不會影響演出。果然,真的被影響到了!我坐在面對舞台的左方,牆上的投影正好被柱子遮住正中央的部份,還好說書人會重述投影上的部分文字,但視覺的確被嚴重阻礙。另外,或許可以思考一下人員與音場的配置。若以演員的演出範圍來說,負責投影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坐在「舞台內」,提示著演員上場與cue點。雖說沒有真的影響到演出進行,但觀眾目光多少會「掃到」那一塊區域,讓人有種說不上來的違和感。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音效的播送,除了演員聲音外,音效都來自觀眾席的左後方 (含手機鈴響與雨聲),而有「不夠真實」的瑕疵。
最後,若是選擇UrbanCore Gallery作為演出場地,可能要將空調運轉時的巨大聲響考慮進去,這裡的空調嘶吼聲跟牯嶺街小劇場的有得拼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