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短記] National Theatre Live:No Man's Land

時間:2017.09.22 7:30PM
名稱:NT Live - No Man's Land
地點:信義威秀影城
NOTE:2016年到倫敦看的現場心得

今晚看《無人之境》得到的想法挺多的,除了演出本身,NT Live收錄的演後QA也十分精采。要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話,感覺台上的四名演員跟導演可以一直一直聊下去吧!

去年11月的倫敦行有跟到這檔在 Wyndham's Theatre 的製作,那時候用10鎊的站票幸運地坐到180鎊左右的位子吧!中場休息時還興奮地跟隔壁來看戲的英國媽媽一起對 Ian McKellen 發花癡,說他有多棒多棒多棒。由於我的英文程度不給力,即使看演出前花了一整天讀劇本,還是覺得品特到底在講什麼鬼東西。但是,或許也是因為我無法完全聽懂台詞,所以更可以專注在演員的表現,當時的我看得非常非常開心。

今晚想說要來補全一下劇本內容,反而看起來就有點吃力了。因為影片有中文字幕,很自然的就會去看字幕、思考對話內容,然後就腦袋打結了。同時間我也無法專心去聽演員在講某些字的語氣、停頓與言外之意,比如說 expec-tation、essay-ist 等。很多時候翻譯只能翻出字面上的意思,但說話的口氣與方式才是真正的重點。

所以,品特真的好難。

這個作品的首演是在1975年的 Wyndham's Theatre (是的,同一個劇院)。X教授與萬磁王的 Revival 從紐約開始,巡演英國各大城市,最後才回到作品的起始點 - 倫敦。Patrick Stewart 說他並沒有很愛巡演,是被老朋友 Ian McKellen 給影響。Ian McKellen 不只一次提到巡演很重要,正是因為他在曼徹斯特看到了優秀的巡演作品,之後也一直看到優秀的演員,所以他決定他也要透過巡演把好的劇場作品帶給觀眾 (可能更進一步的影響觀眾)

Patrick Stewart 與導演Sean Mathias 都曾看過1975年的首演:前者一周看了3次,很想看第4次但買不起票;後者則是19歲還在讀戲劇學校時跟個劇評去看的 (大家都在逼問是誰是誰 XD)。因此,Patrick Stewart 提到演出中拿酒杯倒酒的方式有刻意向首演版的演員致敬。另外,因為這場是 NT Live 錄影場,Sean Mathias 是先在其他電影院看大螢幕直播效果,演後才奔回劇院參加座談。Patrick Stewart 很驚訝地說:所以有Zoom-in我的臉嗎 (靠近並盯著導演,雙手還在自己的臉上比啊比,超可愛)!導演回說:只有幾次而已,你在螢幕上很 lovely 啦!

座談中,Patrick Stewart 跟 Owen Teale 同時都感謝了觀眾,Owen Teale 甚至感性地跟觀眾告白:「你們都不知道你們參與了怎樣的過程。」當觀眾從四面八方來到劇院,坐定位等待演出,其實也同時在跟台上的演員共同創造演出。觀眾笑啊哭的反應,在在都給了演員繼續前進的動力。所以,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像是今天這場酒杯就摔破了,咖啡灑出來了,Patrick Stewart 還偷偷笑場了!(觀眾都被逗樂了)

這個話題也延伸到不同地區觀眾的反應。由於No Man's Land是先巡演,後來才回到倫敦,導演提到有某個地區的觀眾非常非常有禮貌,不太會用力笑,但當聽到某個髒字的時候就會瘋狂哄堂大笑。Ian McKellen 補充說明自己的觀察:倫敦觀眾的異質性比較高,因為這類大城市的觀眾很多是外地遊客,有人會從北京、里約等其他地方特地到這裡來演出。地區觀眾則不一樣,他們可能是搭同一班公車來看戲的,生活方式與習慣類似。

QA還有很多精采有趣的對談,記憶力不好沒法一一說明。但可以在40年前跟40年後,於同一個作品裡擔任觀眾與演員,甚至在表演上揉合記憶與自己新生的詮釋,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此外,即便已經大眾認可的戲精,走過半世紀的舞台人生,依舊是虛懷若谷、以謙卑之心面對觀眾,這真的很令人感動,也值得所有人學習啊!

2017年9月11日

2017臺北藝穗節 A劇團:吉米不難搞

時間:2017.09.09  7:30PM
名稱:A劇團  吉米不難搞
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A劇團是臺北藝穗節的常客,今年演出劇目公布後,著實讓不少朋友討論了一陣。除了劇名似乎跟梗劇團的張吉米有關,連唸起來都跟我在劇場闖蕩的名字很像。所以,說什麼我都要去看一下這檔演出:吉米布蘭卡去看吉米不難搞!(大笑三聲哈哈哈)

節目介紹簡潔有力:「一個團隊參加藝穗節的故事。」演出分成10個左右的片段,一個片段10~15分鐘,帶著觀眾跑過了一次參加臺北藝穗節的流程:報名、搶場地、創作、排練、宣傳、出狀況、試裝台、演出、看心心、拆台 (詳情請參考演出線上節目單)。演出人員眾多,所以大夥兒就分工認領片段進行導、演、編劇工作。團隊本身的默契很足,雖不是同一個人導全場,但段落間的調性相同,並不會有暗戀桃花源,兩個團跑錯棚的問題發生。另外,這次選定的題目與呈現方式對於人數眾多、不全是出身於戲劇本科的A劇團來說,其實是個很聰明的作法。「作戲」是大家共同有的經驗,可以很快就抓住表演的主旨;小短劇般的呈現,不用思考龐大的演員/角色配置,或是過於複雜的情緒鋪陳與邏輯安排,穩紮穩打的把每個階段做好做滿,不拖時間也不拖台錢,燈暗後又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即便不是熟悉劇場的觀眾,每個段落裡的笑哏仍能讓人會心一笑,畢竟作戲就跟過生活一樣,都會碰到撞牆低潮期,無法預期的問題常常來攪局,身旁的豬隊友也總比神對手多。A劇團以其一貫正向積極滿點的風格見長,因此在《吉米不難搞》裡,就算每個階段都會有難搞的吉米,大夥兒還是能夠笑笑面對,甚至是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排解。雖然演出正面的太不可思議了些,像是多變的場地規則與捉摸不定的演出場地應該讓人心裡很想怒吼;黑特劇場的匿名評論實在是很不負責又無法可管;看戲大隊到底憑的是哪根蔥蒜來給我心心之類的,但想著這幾乎是給藝穗十年的情書,且讓我們滿心歡喜的接受吧!

演出能否打動人,跟觀眾自身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不可諱言的,同是跑了七年的臺北藝穗節,《吉米不難搞》最讓吉米布蘭卡感動的,莫過於共同經歷過的回憶啊:台上熟悉的表演者們、在臉書上跟著團隊與藝穗節行政共同數著日子一步步前進、再次被提醒藝穗看心心的初衷 (心心數真的不準,文字才是重要的),以及戲演完就要拆台,生活其實還是要繼續過的種種惆悵。很平實,但對劇場的熱情就是這樣的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的在藝穗節相遇碰撞,一期一會,從未消散!



2017臺北藝穗節 飛陽樂團:琵琶行外傳

時間:2017.09.10  7:30PM
名稱:飛陽樂團  琵琶行外傳
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這場演出最大的錯誤就是報錯類別啊 (抱頭懊惱)

《琵琶行外傳》是一場類似《La La Land Live in Concert》的演出,有編制十人的合唱團,五名演奏技巧純熟的樂手,還有自行譜寫的樂曲、新解的琵琶行故事與色彩潑墨的影像輔助,不管是視覺或聽覺上都是一場很棒的演出。然而,這場演出的分類類別卻是「喜劇/歌舞劇」,而非「音樂」,這讓必須要依據演出給心心的我好生煩惱。臺北藝穗節官方並沒有強制看戲大隊如何給心心,更沒有預設任何前提和標準,也就是說,每個看戲大隊心裡的那把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臺北藝穗節常被人詬病與拿來討論之處,但也同時顯露出藝穗節對於演出與評論的完全自主與開放。

對我而言,純粹用心心數去評價一個作品多少還是太粗糙 (雖然他在目前的遊戲規則裡還是要存在),所以我會盡可能地在文字上下功夫,誠實地把我看到的、想對團隊說的話寫好寫滿。由於臺北藝穗節的獎項依據類別而分,因此我在給心心上會考量類別 (不確定其他看戲大隊的想法是否與我相同)。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演出常常跨過來跨過去的,本來就很難定位是哪一種演出?我會建議從幾個角度思考:首先是類別「其他」,想突破傳統框架的演出團隊,可以藉由不可定義的自身來挑戰觀眾/看戲大隊;再者是考量報名哪一種類別對自己最有利。雖然演出不是只做給評論者看,但既然這是一場有點競爭意味的慶典,報名前不妨再行考慮;最後,是想吸引哪一類的觀眾?舉例來說,每年節目百百檔,身為一個愛好音樂劇的觀眾,我首挑的節目絕對都是「喜劇/歌舞劇」(註:臺北藝穗節沒有「音樂劇」類,最接近的是「喜劇/歌舞劇」類)

這場本質其實是音樂會的「音樂」類演出歸類在「喜劇/歌舞劇」類,觀眾的期望在一開始就已經有所落差,即使演出再優秀,給的心心數自然不高。一家五星的法國餐廳,賣得是色香味俱全的中國菜,究竟是要誇獎中菜做得好?還是法式料理棒呢?這......苦惱啊!

回到演出本身。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貶官期間於潯陽江頭遇見一名琴藝超群的歌妓,聽聞她的故事後,有感而發,寫下長達700多字的《琵琶行》,其中一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廣為後世流傳。劇組依據《琵琶行》的內容,新編了一段琵琶女與穆小蘭的百合之戀。兩人從琵琶鬥琴的不打不相識,到相知相惜、互生情愫。只是事情沒得那麼順利,同性之間的愛戀往往不被祝福,再加上外力的干擾與破壞 (宮廷丞相蕭公子的追求),兩人最終只得分開。

編劇巧妙的提供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新解,使其不再只是詩人與琵琶女,更是有著情感更糾結綿密的、兩個靠著琴藝行走江湖的天涯歌女。《琵琶行外傳》的音樂譜寫細膩,曲風多元,搭配淡雅溫婉、不嘩眾取寵的動畫背景,多種表演元素融合得極佳,構築了一個瑰麗又淒美的浪漫詩篇。唯有曲目與曲目間的樂手替換偶有尷尬 (如:拉二胡的改去彈鍵盤),預錄的一首白話文說唱的《幸福嗎?》會讓聽者出戲外,私認為團隊應該是有能力用一貫的純音樂描繪濃郁的情感的。

節目單上的演職人員多旅居在紐西蘭,部分團員於去年回台發展,很期待接下來能再看到這團隊的演出呀!


2017年9月10日

2017臺北藝穗節 光癮劇團:經典皇家早午餐

時間:2017.09.10  2:30PM
名稱:光癮劇團  經典皇家早午餐
地點:空場Polymer四樓

這是一個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故事呀!

演出拉開兩條主線:妓女作家的雙面人生、兩個上班男子的哲學討論。兩條主線輪流出現,談論的都是表面看到的不一定為真:坐在咖啡廳裡與人侃侃而談的氣質女性,私底下是靠著皮肉賺錢的性工作者,努力在生活中掙扎與書寫。兩個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每次都點「經典皇家早午餐」與「1995牛肉漢堡」,卻老是嫌棄蛋捲裏頭的青椒,又或者是為著漢堡的組成與存在大書特書。

你現在所看到的不是全部的我、牛肉漢堡少了美生菜與番茄片也不完整、透過太陽眼鏡看出去的世界是被不公平過濾的、作息正常且吃素的草食男不一定好、愛喝酒抽大麻的頹廢男也不見得差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在劇中不斷被陳述,但也僅止於陳述,並無更進一步的思辨。因此,整場演出雖然演員燈光道具音效都到位,看完演出後卻只覺得虛無飄渺。此外,選擇放入議題的載體也沒有絕對的必要,為何是這些職業設定?又為什麼是這些菜名?

團隊說故事的能力還太青澀,沒摸索完成就急著拋出來給觀眾。然而,也要先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引發雙邊互動。不要怕,可以用力一點、嗆辣一點。我們常說多功能表演廳就是無功能表演廳,沒有立場的演出就算包裝的再完美,依舊是搔不到癢處的雞肋呀!


2017臺北藝穗節 仙飄飄新媒體劇團:有了VR!誰要點秋香

時間:2017.09.09  3:00PM
名稱:仙飄飄新媒體劇團   有了VR!誰要點秋香
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VR 虛擬實境是這幾年很熱的話題,再加上穿戴式設備的風潮仍在延燒,結合 VR 的戲曲演出自然吸引觀眾目光。演出使用大量的影像投影做出 VR 遊戲的場景,包含戲曲演員進到遊戲畫面、初始設定選角色、用小生手勢的「你」、「我」、「他」做遊戲定位,最後選擇想要玩的關卡,關卡名稱是許多折子戲的戲名,玩家選擇了孟麗君女扮男裝陪皇帝遊上林一段。

有趣新穎的開場,讓觀眾頗期待演出的發展,只可惜接下來就是單純的戲曲演出了。孟麗君對著春夏秋冬四幅壁畫吟詩,但一旁的皇帝卻醉翁之意不在酒,老是要藉故調戲孟麗君。飾演皇帝的演員表現中規中矩,反而是孟麗君的肢體與表情都還是生硬放不開。雖說這段落的確是孟麗君如羊入虎口,但憑藉著儷丞相的聰明才智,關關難過關關過,一一化解皇帝對自己想要再更進一步的傾慕之情,直到太后懿旨來真正拯救孟麗君。不過,這中間的你來我往與權力消長在演出中卻沒有顯露出來,只看到皇帝像個老色鬼步步逼近眼前毫無招架之力的柔弱佳人。也因為彼此間的互動關係沒有改變,看得我是好生疲憊!要是可以的話,我都想打電話叫警察了 (放開那女孩)

那秋香去哪兒了?演出的折子戲是孟麗君啊!在選定不同主題的結合與碰撞前,還是要著重在劇本本身與基本功的表現 (特別是戲曲演出),同時考量演出的風格與走向。剛好白天聽完 The Wooster Group 的演出分享提到:該去思考的不是新的科技如何快速完成劇場工作,而是新的科技能帶給劇場作品哪些新的詮釋與表現。就這演出而言,VR 只是個噱頭,投影雖然簡化了繁複的布景,讓舊時迴廊、牆上壁畫可以快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但若將 VR / 投影都從演出過程中拿掉,演出依舊可以成立。那麼,不妨好好的、穩穩的完整呈現戲曲片段即可,不一定非得想破頭要標新立異的。

2017年9月8日

2017臺北藝穗節 晚熟劇團:野火將盡

時間:2017.09.07  7:30PM
名稱:晚熟劇團  野火將盡
地點:納豆劇場

晚熟劇團的《野火將盡》將文化大革命時的紅衛兵與三年前的318太陽花學運兩相比較,以半敘事半回憶,兩個時代交錯進行的方式,討論歷史事件的真義。理性上不論怎麼思考都不覺得這兩個群體、兩件事情是可以拿來比較的:一個是黨國教育洗腦的青年從事自以為正義愛國的行為,實質意義卻是為了鞏固自身權益與權力而進行的文化清洗、霸凌與強人權威統治;另一個則是青年團體自發性的號召,進行組織化的抗爭與佔領,以期喚醒當權政府與沉默人民的良知與關注。

然而,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部影集《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改編自同名小說,假設二戰時是軸心國打敗了同盟國,所以世界被納粹德國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共同統治,因而我們現在常見的、理所當然的思考都不復存在。將這樣的假設套回演出的論述,劇組似乎想要提出質疑,從後設的角度來看青年軍的起義 (先不論起義是好是壞) 是否正當與公平。由於在這個當下,文革已經被承認是失敗的,318學運份子宣判無罪,所以前者錯,後者對;但若回到事發現場,說不定紅衛兵們只會認為自己是刷新陋習救中國的好青年,而318學運夥伴則時時惶惶不安思考究竟這場衝動該如何落幕。

故事的邏輯於我來說有瑕疵,但劇本結構完整,演員表現沉穩 (音量需要再注意,我坐在中間排數,已經有些台詞聽不太清楚),道具服裝燈光等細節也都一應俱全,是個完成度很高的作品。看到紅衛兵臉上不那麼自然的腮紅我笑了,印象中的紅衛兵海報,腮紅的確都下手特重。然而,作品背後想表達的價值觀,是否有正確且適切的傳達給觀眾知道,這才是更重要的。特別是當紅衛兵與文革過了50年後宣告是場浩劫,拿來對比的太陽花學運,很自然地就會讓觀眾聯想:「所以編劇是想暗指時間一久,學運也可能被認為是場災難嗎?」我相信這並非劇組本意,但劇情的走向確實使人誤解。

任何藝術都是創作者在發聲,即使想要發聲的內容只是「因為我覺得小康走路很美,所以我拍他 (導演蔡明亮拍李康生)」,那還是一種立場。在創作風氣開放的台灣,任何意見都可以自由表達,但在議題的書寫、想要導往的方向與脈絡、進而組織鋪陳情節等,則需要謹慎思考、小心操作。就像是前不久因為換角風波而導致下檔的百老匯音樂劇《The Great Comet》,從旁觀者來看,換角的本意應該只是單純的拯救低迷的票房,然而不同的解讀蔓延成了種族歧視 (白人演員替補黑人演員),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成了推倒演出的最後一根稻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搜尋The Great Comet,或是參考此篇文章 Race, Money and Broadway: How ‘Great Comet’ Burned Out)

最後,那對太陽花學運青年的BL CP真是太可愛了!兩人認真坐在地上討論行動,還說「你是我的共犯」、「那我們要一起被清算了」,真是甜蜜開小花呀!你看,觀眾連這兒都容易想歪,更何況是整檔演出的價值觀呢?(笑)


2017年9月7日

2017臺北藝穗節 酒後新生劇團:那場細雨

時間:2017.09.06  7:30PM
名稱:酒後新生劇團  那場細雨
地點:濕地venue 3樓展演空間

濕地venue 3樓展演空間隱身在熱鬧繁華的林森北路,粗曠裸露的水泥空間,加上大片窗戶外閃爍的霓虹燈,讓整個空間頗有都會叢林的頹廢遺世氣息。外頭的招牌寫的是日文,戲裡的角色也是日文名,是剛好的巧合嗎?

演出從一通報案電話開始,報案男子的妻子平野早芽被殺害了。偵探真紀子與助手望美一同來到物品散亂一地的公寓,尋找女子被殺的線索:項鍊、日記、狗項圈等。兩人查找物品與對話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相對理性與冷靜的真紀子偶爾會陷入短暫的回憶裡,也似乎隱瞞著些什麼。直到望美發現了一則寫著變態字眼的舊字條,隨著燈光轉換,角色換成了高中時期的晴奈與早芽,兩人相知相惜到相愛相守,最後卻無緣白頭終老。

看似懸疑的命案,實際上揭露的卻是令人哀傷的同性情事。兩名演員的表現不俗,氣質清新乾淨,從高中純純愛戀的萌芽到前進京都共同生活,一個事件一個事件的拼湊蒙太奇,雖然沒有真實道具輔助,但演員的表演自然流暢,很能將想要傳遞的清純微甜滋味帶給觀眾,是讓人感覺舒服的表演。

劇本上有個困擾觀眾的模糊設定:究竟真紀子與望美是不是晴奈與早芽呢?私認為是一樣的,晴奈/真紀子其實是到這間公寓來尋找望美/早芽死亡的真實原因,並從遺留的物品了解了望美/早芽平淡如水的婚姻,以及被壓迫與性侵的悲劇。至於為什麼望美/早芽會出現 (照理說,早芽應該陳屍在隔壁房間),又跟晴奈/真紀子對話,這就是我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了。此外,場上的道具擺設與空間感也不甚合理。可以理解掛在牆上的窗簾是為了將舞台隔成兩個空間,分別是觀眾可見的「客廳」與屍體擺放的「臥室/其他室內空間」,但通常窗簾的另一邊會是陽台之類的室外空間呀!而鑑識桌的出現、天花板吊著的半壞雨傘以及增添浪漫情懷的透明玻璃吊飾,都使得場域的真實感打了折扣,但演出應該是想走寫實路線的,並用不同色調的燈光來協助時間背景的變換。

劇本本身的體質還不錯,非一般典型推理劇,建議可以再行修正瑕疵,應該會越長越好看的!

備註:不是很確定被害者角色名為早苗還早芽,本文暫且以早芽稱之。


2017年9月5日

2017臺北藝穗節 工具人戲作室:偶像劇一哥之死

時間:2017.09.04  7:30PM
名稱:工具人戲作室  偶像劇一哥之死
地點: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藝廳

這場演出的視覺是搞笑無厘頭的,再加上懸疑的文字劇情介紹:「偶像劇一哥在直播節目中,遭到外國女殺手鎗擊。屍體立即被同伙帶離現場,行蹤成謎。究竟這起兇殺案的背後,有什麼原因?」在在都讓人覺得應該是檔輕鬆詼諧的偽推理劇。不過,演出的真實情形與廣告完全不符,是檔觀眾霧裡看花的純愛民視八點檔啊!

劇情講述偶像劇男演員將高中生活的愛戀搬上小螢幕,與當時同校的學妹,同時也是新生代的偶像劇女神,共同演出。實際上當時心儀的優等女學生早已遠嫁巴黎。一場巴黎的恐怖攻擊,害得巴黎人妻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卻意外找著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之後,妹妹受殺手組織之託 (對,妹妹是殺手),回到台灣執行偶像劇男演員的暗殺任務,結束這回合。這中間的場景還有個關東煮攤,是男演員高中的回憶,而巴黎人妻姊姊與殺手妹妹正巧是關東煮老闆的女兒,在多年前的一次泰國旅行中,小女兒也就是妹妹不小心走失了,因而有後面的意外尋回。

劇情的組織架構鬆散,敘事的方式與時間線的安排也讓人不明就理,雖然演員的表現不算糟,但整場演出尷尬異常:刻意安排的角色感性獨白,時不時便會對著觀眾與對手角色掏心掏肺。少了事件的鋪陳,觀眾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像是人妻如何發現機場的陌生女子就是自己的親妹妹?高中時期三人的情愛糾葛是什麼?學妹對男演員學長的愛慕從何而來?關係看似打結成一團,卻什麼都沒有講明與解釋,使得所有的情節發展都是斷裂的。建議編劇要再思考是什麼驅動角色講話與做出決定,同時導演要為自己的作品風格定調,讓音效、場地與演員的詮釋方式能夠位處同一時空。

這次的演出還有個讓觀眾出戲的問題:罐頭音效。藝穗製作的成本通常有限,但這場的音效cue點過於八股,特別是男演員與人妻在關東煮店再次碰面的那個晴天霹靂的雷聲。那雷聲通常會出現在當你聽到其實你的愛人是你的親生姊姊,還是你的兒子其實是隔壁老王的時候,60年代特有的轟隆隆雷聲就這樣超精準的劈了下來。具年代的音效下法與場上該是現代的劇情格格不入,啞然失笑呀!


2017年9月3日

2017臺北藝穗節 B Family:屍說

時間:2017.09.02  2:40PM
名稱:B Family  屍說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 仁安醫院

演出海報提醒觀眾提早20分鐘入場,卻晚了快20分鐘才開演,這對於後頭還有行程的觀眾來說,觀感極差。實際上,因為捷運車程時間估算錯誤,我約莫1:40就到仁安醫院,此時場館鐵門尚未拉起。一直到2點左右,劇組人員來到我所待著休息的便利商店購買零食好拜拜,直到2:30才將供桌食品收好。接著,就是聽到一連串來自二樓的大呼小叫,甚至有「還有誰還沒準備好」的問句出現。前台的狀況也不甚理想,2:40是這天的第一個場次,之後每隔40分鐘有一場。場距安排還算安全充裕,畢竟演出只有10分鐘,但劇組對於觀眾人數的掌握不準確,也允許這場來不及到齊的觀眾延到下一場次再入場。這類Immersive Theatre (沉浸式劇場) 的體驗,劇組需要考量到場地空間與動線安排,好決定一個場次的最佳觀賞人數。或許午場的觀眾人數不多,但過於隨性的安排實在是很讓人擔心啊!

回到演出本身,《屍說》應該是臺北藝穗節的第一檔鬼屋節目。誠意十足的團隊動用不少人力,將仁安醫院的平面二樓用黑色塑膠布分割成多個小空間,以影像、戲劇與結尾回歸現實前的說明,藉此傳達「恐懼」的可怕與傷害。主題環繞在同志議題,於是鬼屋裡出現了婚姻平權時的彩虹心跳聲宣導短片、恐同議員的質詢、以及對社會異樣眼光而感到憤怒的玫瑰少年靈魂等 (有一段靈堂內容我聽不清楚是什麼)。陰森詭譎的氣氛有那麼一點,但由於表演者都是素人,在近距離的觀賞空間裡,過於用力與誇張的表演方式,都讓觀眾無法入戲而覺得只是場鬧劇。此外,同志與性別認同議題相對嚴肅,很難在10分鐘內說得清楚,再加上演出多半使用死亡或帶著怨恨的鬼魂來控訴世界的漠視與不公,單一的憤怒僅流於表面,無法引起更多的共鳴與反省 (就是事情我都知道了,接下來呢?)


離開前,《屍說》的導演解釋了演出的內涵 (是演出的最後一站),並發給了每位觀眾小禮物 (如上圖)。導演邊講話的同時,我邊看著身後板子上貼著的照片:有很多人聚餐的,也有婚禮場合的,每個人的臉上都笑得很開心。團隊名為B Family,成立的主旨很揪心與感心:許多同志朋友礙於家庭與環境因素,無法帶自己的伴侶公開出櫃,於是抱持著「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好的家人 (Best Friends are in the Best Family)」,讓圈內人可以有個空間,完成那些看似傳統家庭才能做的事情。

這段結束前的說明其實不需要,不只刻意,還太像宗教佈道過程了。看板上的照片已經說了許多盡在不言中的美好故事,若換個方式讓觀眾能好好地看照片,好好地感受這社群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的喜悅與幸福,我想會更有說服力,也讓觀眾能帶著微笑正面的態度離開。

2017年9月2日

2017臺北藝穗節 白油:次元感官

時間:2017.09.01  8:00PM
名稱:白油  次元感官
地點:地衣荒物

本以為下雨會破壞這場半露天的演出。沒想到,我第一次覺得演出中碰到下雨真是太好了!這場雨讓《次元感官》美得不可方物。

表演類別歸在其他 - 視覺表演藝術,但實際上帶給觀眾的感受是很全面的:結合了手碟演奏、油水投影與舞蹈,在地衣荒物的中後段天井處演出。傍晚突如其來的雨,天井上頭覆蓋了一塊藍白塑膠布,頗煞風景。然而,觀眾席地而坐圍著天井,本還浮躁的心情,隨著雨聲與極具療癒的演出逐漸平靜。滴滴答答的雨水沒一定規律地從天而降,落在濕了就會變成墨色的紙上,是大自然最不加掩飾的畫師;也彷彿是想要來參與這場演出的另一群觀眾,頻頻拜訪探頭巡視。

《次元感官》主要分成幾個段落:手碟樂手李承宇與舞者廖筱婷的合作浪漫非常,專注在樂器上的樂手是蔥鬱林中的詩人,舞者則是輕盈闖入的精靈,在樂手旁好奇試探。樂手演奏時豐富多樣的手勢,多情地將發出的聲響與空間揉合,讓清透具撫慰人心的能量,綿延了整個場域。舞者從二樓樓梯下來,纖細修長的身軀優雅地在四周遊走。偶爾嘗試與樂手有實質接觸 (手掌碰觸),以自然流動之姿,影響樂手的演奏 (就跟敲玻璃杯一樣,當敲擊時或敲擊後用手覆住杯子,聲音會比較悶),跟著共同律動與發聲。

地衣荒物沒有額外架投影幕,而是利用斑駁的樓梯牆面作為油水投影的介質。藝術家謝欣翰使用了各種顏色的顏料,以不同的工具、高度、頻率滴入透明盆中,搭配原有牆面的坑洞與不那麼乾淨俐落的歷史痕跡,呈現出彷彿隱藏在山嵐深處,不被外界所打擾的、爬在森林表面的、苔類瑰麗且奇異的世界。雖說每次的油水創作都是獨立且不重複,樂手仍會針對當下顏料的情形而有相對應的旋律與聲音出現。仍然下著的雨,牆面的液態波動,還有跟著跳躍的樂音,視覺與聽覺很平靜且和諧的融為一體。

雨沒有趨緩的態勢,僅著上下兩截白色舞衣的舞者,頭髮與皮膚都浸濕了,身上也因動作翻滾而附著不少天井中原本拿來裝飾的小白砂石。舞者跟著手碟的聲音舞動,我感受到的是緩緩冒出頭的新生:美麗、脆弱、有些難以言喻的黏膩感。投影還將畫面調低了些,讓斑斕的投影映照在舞者身上,為原始的生命染上色彩。結尾時,場上三人繞成了圈,共同將帶動場上所有事件的手碟抬起。瀑布般的水柱此時涓流而下,打了一圈手碟,儀式性的結束這回合。

跨領域的合作不易,將不同元素無違和的放在一起更是挑戰創作者的智慧。手碟 x 油水投影 x 舞蹈,若是純粹單看其中一項元素,久了或許會覺得單調無趣;但在《次元感官》裡,這些素材彷彿相依相生、共存共榮於地衣荒物這天井的一方之地:理所當然、美好協調、自在純粹。


2017年9月1日

2017臺北藝穗節 山豬影像:Alice in Otherland

時間:2017.08.31  7:00PM
名稱:山豬影像  Alice in Otherland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1樓實驗劇場

曾經看過一檔血腥愛麗絲的電玩遊戲:幾年前的家中大火讓愛麗絲失去了所有親人,因而精神錯亂,住院治療。然而,心中的夢靨卻時時刻刻糾纏。為了拯救自己,找出當年火災的真相,愛麗絲決定拿著菜刀重返已經變形崩毀的仙境。

山豬影像的《Alice in Otherland》,走的是類似的闇黑童話路線,但拿掉了詭譎獵奇的成分,以更殘忍、邪惡與病態的現實可能鋪陳。愛麗絲在被兔子先生性侵後,心智狀態混亂而入院。觀眾時不時可以聽到一個穩重的男聲在說著對愛麗絲的治療方針與進程,想必是醫院的醫師吧!不過,愛麗絲的狀況時好時壞,不停在現實與捏造出來的 Wonderland 跳躍穿梭,也常因情緒極端不穩而尖叫受驚。故事的最後揭開了一開始提及的大火之謎,卻也讓擁有懷錶的醫生與進入催眠後所看見的兔子先生影像重疊,留給了觀眾開放式的想像:壞人兔子先生與好人醫生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這樣的設定頗令人玩味,如果是同一個人,表示愛麗絲從來沒有跳脫惡夢,還卡在兔子洞裡沒出來也出不來,畢竟有太多人以愛與治療之名,行邪惡勾當之實;若不是同一個人,則愛麗絲的潛意識已經認為「被指引」與「跟隨指引」的行為都會連結到當初被誘姦的場合,無法理性的斷開關係。

繼之前看過的陽光燦爛的《Animate立體書劇場 小王子》後,此次的作品風格大轉彎,找來在《小王子》時便合作的演員廖子萱。礙於情節開展的侷限性,愛麗絲一直在危險心靈中迷失,演員也多使用尖叫、驚恐、恍神等方式詮釋,角色層次較為單一,但優秀的聲音表現仍為演出加分不少。原著有的元素,如茶會、柴郡貓、抽水煙的毛毛蟲以及紅心皇后等,都可以在《Alice in Otherland》中找著。比較可惜的是,除了將兔子與茶會徹底抹黑染腥外,其餘的元素仍停留在純粹的遇見與對話,並沒有針對童話轉譯而做改變。

強項在動畫設計的劇組,利用寬幅ㄩ型的浮空投影幕投影影像 (如:病房的空間、花園、有著大小尺寸不一的窗戶與門的櫃子牆,以及愛麗絲各種紊亂的情緒波動),投影幕半透明又帶點霧狀的朦朧質地,正巧與故事背景 - 醫院的氛圍相吻合:乾淨、沒什麼生氣、隔閡。雖然投射在玻璃瓶內的愛麗絲樣貌很令人驚豔,卻也讓動畫與真人間該如何無縫切換成了問題。劇場的奇異魔幻之所以比影像還要強烈,莫過於所有的把戲都在觀眾眼皮底下溜過,不靠後製,而是舞台技術與導演手法。在小成本的製作裡如何「瞞天過海」,考驗著劇組的智慧呀!

後記:
底下連結是創作者對於作品的解釋,觀眾不妨交叉比對一下自己看到了哪些一樣與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