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Hudson Theatre: 1984

時間:2017.10.01 3:00PM
名稱:1984
地點:Hudson Theatre

《1984》原是倫敦的製作,由 Almeida Theatre 的助理藝術總監 Robert Icke 執導。2016年我在倫敦看了他的《The Red Barn》,雖然當初是為了 Mark Strong 去看的,但對於這導演玩空間的手法印象深刻。他近期的作品是Andrew Scott (BBC版的Moriaty) 主演的《Hamlet》,以及即將要跟台灣觀眾都很熟悉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 (Toneelgroep Amsterdam) 合作的《Oedipus》,主演是我好愛的漢斯大叔 Hans Kesting。

演出上到百老匯後有不少爭議,包含觀眾看到暈眩不舒服離席,演員演到不舒服休息之類的,讓人實在很好奇,很想挑戰看看啊 (咦!?) 由於幾個看過的朋友都推薦,我也先行在台灣讀完小說後,猜想應該是小說後段的101室一段會有什麼奇怪的東西出現 (期待)。這天上午$19.84的樂透票沒抽中,我便直接前往劇院購票。演出的官方消息並沒有提供Rush Ticket的資訊,但實際上現場是有的唷!我花了$25買到Orchestra邊邊的Partial View,會看不到約五分之一的左舞台,但因為這場演出晚到觀眾不得入場,所以門關了之後,工作人員允許我們移動!因此,我就一路跑到前六還前八排幾乎是正中間的位子,原價大概要$139吧!(Lucky Me)

演出長度10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比較建議觀眾看完小說後再來看演出,感受會很不同。首先,舞台劇的時間不是線性的,甚至好些時候我都懷疑現在看到的是主角無趣的日常,還是發了瘋後的腦內意識。再加上大量對觀眾席使用強烈閃光,製造「記憶似乎被一瞬消失抹煞」的錯覺。如此刻意模糊觀眾理智與思考的作法,讓所有人跟著主角一起心智錯亂。另外,戲的節奏相當明快緊湊,與書所表現出來的半死不活仍繼續前進的爛泥生活感截然不同,但本質卻是一樣的。這或許跟視角有關,書的視角是男主角Winston的第一人稱,但舞台劇把所有事件與人物全數攤平,演出來給觀眾看,雖然仍是以 (一直在恍神的) Winston為中心,但周邊的角色都跟螞蟻一樣胡亂瞎忙,整體氣氛也跟著一起忙碌。這,也是我看這檔《1984》時覺得最有趣的地方,舞台劇與小說的前進速度感南轅北轍,但想傳達的精神與主旨是一樣的。(我到現在還想不透第一個閃光後的眾人是怎麼冷靜出現在舞台上的,好安靜的演員換場啊!根本就只有3秒,所有人就都出現了!)

角色的對話也做了諷刺的改寫:劇中描繪的世界是極權主義世界,每個人的工作目的都是為黨服務,毫無個人意義可言。生活就是大量的重複與改寫歷史,好讓黨的權威不容質疑。在這版本的《1984》,編劇讓生活的重複,真的重複了!特別是其中一段從服務生擦杯子與推餐車的路線,角色A從門進來後摔掉咖啡杯,角色B隨後進來跟角色A聊天,角色B落字,角色A補上等,一整套的動作與台詞都是完全相同的在不同時間點重複三次 (可想成是不同三天)。即使後來角色A被抓了,角色B還是在等男主角充當角色A補上那落掉的詞。這樣的安排讓老大哥Big Brother不單純只指極權強人或極權印象,更可以延伸到:或許,我們都是被機器寫好而固定運行的程式,因為身處迴圈內,所以跑完一個迴圈的時間未知,也感知不到,但終究是跑了又跑、跑不出去的無窮迴圈。想想《駭客任務》、想想《楚門的世界》,頗有這一類的意指。 


舞台是一間像圖書館的房間,也同時被當成是Winston的書房、做愛的戶外森林 (這部分有點難牽強)、以及大家聊天與辦公的公共空間。舞台上方佔據整個橫幅面積的是投影幕,投影內容包含Winston的筆記 (桌上的燈有內藏攝影機)、憎恨時間的影像 (如上圖)、以及秘密房間的即時錄像。秘密房間的入口設在左舞台的壁櫃進去,但實際上是在舞台的正後方深處。秘密房間的戲都用即時錄像呈現,有多個角度切換。攝影機成了事跡敗露的電網,正巧呼應著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在這裡,觀眾 is watching you),並讓男主角拿著攝影機直直地從舞台深處走出來,同時搭配眼前的房間分成三塊往左右上方後退與升起,變成更為寬廣裸露的磚牆監牢,震撼感十足。這裡導演還玩了一個繼續錯亂觀眾的小把戲:Winston被捕時,頭被套上褐色布袋,身著深藍色連身囚服,被一連串換景與持槍的保安給推來挪去,搞得分不清東南西北,更不知今夕是何夕。正當觀眾還在目不暇給之時,中途有個全副武裝的保安拿槍對準囚服Winston,保安拿下防恐面具後,卻發現保安才是Winston!調包不只讓觀眾驚喜,也明白指出監牢裡的日子實是種精神折磨與耗損。

因為We will meet in a place without darkness,所以101室潔白光明,西裝筆挺的指揮官 O'Brien 說這句話時還cue燈亮。環繞在舞台四周呈ㄇ字型的白幕,加上六個穿著無塵室白色制服與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員,給人一種即將進行人體實驗的詭譎醫療感。大量的血漿塗抹在手指與牙齒,還有通電椅等 ,一樣是強力閃光去刺激與模糊觀眾焦點,以及靠演員極耗體力的抖動詮釋與話都講不清楚的囫圇吞棗感,達到刑求的效果。觀眾是觀賞行刑的人,所以O'Brien要Winston跟觀眾告解說明 (內心OS: 所以觀眾這時候是身處憎恨時間嗎,哈哈)。導演故意安排一名無塵衣工作人員拿攝影機拍攝O'Brien與Winston,將這兩人的影像即時投影在後方白幕。當O'Brien說到這景象還經驗會不斷重複上演,意指會不停不停有人挑戰老大哥權威,但也會不停不停被凌虐消失時,工作人員手持攝影機 (這台攝影機很小,一顆鏡頭而已,單手可操控),將其移動到同時可以拍攝到真人與影像的角度,讓投影幕上的影像變成一層一層的多個影像重疊,與 The play will be repeated 不謀而合。這是一個很小很沒什麼技術的手法,卻很聰明地讓人印象深刻。

101室讓Winston失去理智出賣女主角Julia的老鼠籠,我本以為會有什麼令人害怕的效果出現,因為一路看下來,我都覺得演出很普級啊!結果,老鼠籠僅用台詞說明,高分貝的音效輔助,並沒有讓我感覺到那是讓男主角最崩潰的東西。想說你白幕都用了,好歹投個殺紅眼的老鼠亂竄咩 (是要多重口味啦)

我不太記得小說的結尾了,但舞台劇選擇了讓Winston看到了未來可能的理想:眾人都在讀關於新世界新理想的書,談論到的傳奇人物是Winston,但沒人能確定Winston究竟是誰、是否真實存在。Winston成了自己追尋的新理想,最後痛苦的在O'Brien的監督下,說了句Thank You後,死去 (燈暗)

有個看書時沒有想到的觀點:當男女主角誤以為O'Brien是Brotherhood (反抗老大哥的組織) 的聯絡人,決心去找 O'Brien 說明自己想要加入組職時,O'Brien問了一長串問題好確認男女主角的反抗決心。雖然是宣示對Brotherhood的忠心,卻也是承認自己叛變老大哥與黨,承認自己的罪行。同一段話有兩種解釋,跟《1984》裡的新語一樣: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Black is White. Love is Hat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