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8.23 03: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劇場人培育計畫 - 那個 (女人)
地點:Onfoto Studio
由於在藝穗手冊上的關鍵字有「生理期、經痛、賀爾蒙、衛生棉」等,再加上視覺是一隻拿著紙袋的手 (通常到小屈買衛生棉,店員都會用個不透明紙袋裝),本以為這是一檔專講月經的作品,實際上它提的範圍更廣,說的是女孩/女人的自我認同,並以一種心靈成長課程的方式呈現。嗯...所以報在戲劇類演出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啊!
五名表演者在不同的場次分別扮演 I-na 與 Fafahiyan - 前者是豐收女神,後者是女孩/妹妹之意。I-na 們會帶著觀眾圍成圈坐下,深呼吸,放掉外在的紛紛擾擾,並透過儀式讓觀眾可以更專心於眼前即將到來的互動與體驗:觀察建築物的自然光來源、感受一顆扎實且具彈性的圓球、摸摸自己臉部的輪廓、畫出自己認知的樣子;同時,也有幾個短劇與自我經驗分享,提及女性在職場、家庭以及社會期待下所承受的壓力與困惑。
整場演出的安排寧靜舒適,布置也溫馨小巧 (如果有更多機會可以讓觀眾參觀就更好了)。可惜的是,即便談論到「女性」,議題的範圍大抵限縮在10代與20代的年輕女性,因而對已經活到近不惑年紀的觀眾我來說,有那麼些清清如水的局外感。因此,且讓我轉個彎重新思考,回溯過去的還是女孩的我是否有這些想法 (大抵是我活得太任性,習慣衝撞,所以一直活得很驕傲吧)?台灣的性別平權運動方興未艾,女性對於身體與精神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獨立。若這些過時的想法依舊存在 - 物化女性的僵化道德觀、容易拿來情緒勒索與綁架女性的婚姻與小孩、東方傳統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等 - 那社會真的有前進嗎?這些外在束縛真的還是現在女孩兒們的煩惱嗎?若只是單純看煩惱本身,是否簡化與忽略了些什麼?或許將這些問題與時間相互交疊,可以有些新的火花與切入點。
回到演出本身。雖然演出企圖以真誠的自身經驗去帶動觀眾情緒,藉此引出觀眾共感,但這類偏私密的自我肯定與告解通常很難在第一次接觸的場合就順利進行,而是需要長久的關係建立。此外,我還是有些在意「月經」這主題被縮小了。月經是只有女性才有的生理週期,除了身體與心情上的不適外,可以討論的還有生命、文化與宗教,甚至是停經與更年期的影響 (有月經才是完整的女人嗎) 等。從不潔的月經,去汙名化,到擁有月經是健康的 (女性因有月經而比男性不易有心血管疾病) 等,可以發揮的地方有好多呀!(認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