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

2019臺北藝穗節 杜逸帆單人表演:女孩

時間:2019.09.06 07: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杜逸帆單人表演 - 女孩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境52&54號 2F

有段時間沒有看杜逸帆的演出了!沉穩內斂的肢體依舊 -- 時而是他說的故事裡的主角,時而是退到一旁的旁觀者 -- 舞台上的故事虛實交錯,帶點魔幻寫實;劇場與演員的真實人生也彼此交織,在簡陋生冷的水泥牆邊境52&54號,觀眾被帶領著走進森林、潛進大海,詩意的悠遊在女孩的人生,以及女孩帶給自己的人生。

初看到牆上的亮片洋裝,本以為要說的女孩是男子心裡的另一個女孩,後來才知道是一個與男子有關的女孩。場上僅有簡單的兩張學校課椅,還有數個已經封箱的瓦楞紙箱。男子接了電話,對著電話另一頭的人說起故事,是一個公主與王子的美麗童話:硬梆梆的椅子交疊,溫柔地依偎眷戀;大片相連的揉皺的紙張,化成了人的形象,隨著時間與年歲漸漸佝僂,漸漸離開了這個充滿了悲傷的屋子;公主的孩子 (是一張可愛的小椅子) 踏上了旅程,決心尋找當時一去不回頭的王子父親;整個故事是女孩的,也是男子自己的。電話的內容提到養老院,還有與童話人物相同的屯積癖好,約莫可以猜想電話的那頭應該是已經有點失智、時間有些許錯亂的男子母親。

這個空間裡有兩種不同的交界:一個是童話裡與童話外,一個是劇場裡與劇場外。當這四個時空互相衝撞時的那一刻,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劇組很厲害的將這些背景自然而然地柔焦轉換,順暢的把故事與角色拉出來,提醒著我們故事的真實可能性。劇場本就是扮裝演戲,觀眾笑看舞台人物風雲起伏;然而,世界是座大舞台,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員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我們是在看演員演戲?還是在看演員演自己呢?


2019臺北藝穗節 新生一號劇團:超即興解放

時間:2019.09.07 02:45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新生一號劇團 超即興解放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超棒,獻上我誠摯的五顆心給你、給你、給你、給你、給你、給你、還有你 (因為共有五名演員加一名樂手,還有一個特別來賓 - 韋以丞)

新生一號劇團是去年藝穗的得獎團隊,不過我到今年才看他們的演出。演出非常好玩又優質,透過10個不同的小遊戲 -- 很像是把劇場日常的排練發展過程搬上舞台 -- 以及觀眾意見的錦上添花,看似完全即興的演出,其實隱約可感覺得到結構與模組。憑藉著聰慧演員們的好默契與快速靈活的臨場反應,不知不覺地推進劇情,順便也讓觀眾笑到歪腰。

實在是很好奇一個即興劇演員需要做到那些功課?排練當然是不能少的,但我想更需要的,是大量的吸收各種時事與可能,或者還需要有組織的整理,好讓自己可以隨時有武器應付觀眾的各種突發奇想:超級遙控器的快轉倒轉加速轉與切換語言、只能使用劇本裡的台詞與對手對話、不停換台詞內容直到主持人滿意才得以繼續進行、隨機歌詞接力之高鐵300萬撿拾事件、用問題回答問題還要想辦法讓故事繼續、用Freeze定格後的動作快換成不同的故事片段、塔臺管理員的音樂劇故事、重新詮釋現場一對情侶認識的過程 (還用了叮叮鈴與把噗好判定正確與否)、利用觀眾寫的內容來說一段在手術室睡著的往事等。

演出絲毫不費力,彷彿隨手捻來都是優質好哏,主客/主從腳色如何快速變動易位、演員彼此間怎麼跟隨、怎麼拋出好球好讓同伴接得好球、什麼時機是最好切入或轉折的時機,這都有賴演員們平時累積的功力。即使之後不是藝穗節,我也會想要持續追蹤新生一號劇團,真的很不簡單啊這個團!

2019年9月5日

2019臺北藝穗節 張育嘉x陳億豪:外面的世界

時間:2019.09.05 07: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張育嘉x陳億豪 - 外面的世界
地點:雷亞概念-蘭空咖啡

看完《外面的世界》,還是覺得外面的世界比較好啊,因為我完全無法跟表演者有共鳴,我們很哀傷的處在毫無交集的時空......

這檔演出分為「溫柔版」與「美麗版」,在蘭空咖啡的版本都是「溫柔版」,「美麗版」則發生在紀州庵。蘭空咖啡是個很美的地方,乾淨清爽的木質舞台,簡約療癒的室內裝潢,還有些軟綿綿的角落生物抱枕,整個空間給人的感覺很舒服,搭配上舞台播映的手寫字與耳邊的海浪聲,整體氛圍挺放鬆的。然而,演出如其名,溫柔得讓人昏昏欲睡,溫柔得讓人無法有所連結。除了溫柔,我找不到其他形容。

舞台上的女子看來是在講述自身的愛情經驗:情海浮沉,因為遇上了一個人,又離開了一個人,因而自己的情緒狀態有了變化。投影出現了各種海洋與日光的樣貌,女子拿著瓶中信,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卻始終等不著正確的對象,又或者是對方已經認為女子不是原本的女子之類的。偏向喃喃自語的劇本有許多的空白,但這些空白並沒有被文字的餘韻填滿,也沒有延伸的動作提供想像,就是完全的空白。走散文路線的文本已然充滿問題且不好發揮 (無法成功轉譯成戲劇) -- 我甚至一度懷疑,這作品究竟有沒有想要與觀眾對話與交流 -- 演員的能耐又不夠撐起獨角戲,還結束在一個令人問號的尷尬。

我真的不懂你的世界啊......

2019臺北藝穗節 玖零后:辯色聾


時間:2019.09.04 08: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玖零后 - 辯色聾
地點:濕地venue 5F

演出時碰到認識的劇場朋友,才知道這是一群東南科大表演藝術系同學的作品。這檔舞蹈演出讓我想起前兩年在藝穗節大放異彩的團隊「即使我們生無可戀」,試圖聚焦年輕世代的困惑、痛苦與掙扎,利用肉身去衝撞外在現實。雖然「玖零后」比起「即使我們生無可戀」生澀、安全與保守許多,但用心誠懇作演出的態度是一樣的。

觀眾可以自由在場中走動,但當兩側空間都各有敘事發展時,就容易碰到顧此失彼的狀況。這樣的設計雖然不影響舞作大方向的解讀,但還是會覺得可惜。觀察了一陣子,唯一的男舞者似乎是拉動故事前進的驅動,團隊或許可以想想如何拉出一條主軸,牽引著觀眾前進到該前進的區域 (這次演出已經有部分燈光做指引)

進場時會發現有兩根柱子:一根貼滿負面字眼的黃色便利貼,另一根則是手寫給自己的抒情書信,另外一旁的牆上還有半剪貼、半塗鴉的瓦楞紙版。這所有上頭的文字內容多半沉重,有國家與國族認同、話語權與言論自由、自我人格認同與建立等。舞者們一開始各據一方:坐在破碎棉絮外露的娃娃堆裡的、自己沉浸在自己世界唱著歌的、不停地在索求關注卻一直被討厭的等等,跟著節奏感強烈的音樂,舞者們有意識的在不同的區塊停留舞動,詮釋被害與加害、霸凌與冷漠。甚至有段男舞者靠著力量欺負壓制女舞者,女舞者在事後對著觀眾控訴「為什麼不救我?」的段落;也有女舞者們眾志成城,共同抵抗男舞者的動作設計;或者是一群人共同霸凌另一個特定的女舞者。因此,我有著些許困惑,究竟誰是被害者?誰是加害者?演出想提的壓迫又是什麼?從場上獲得的訊息似乎只有表面上很形式性、很單一的暴力欺凌,卻少有再往下深挖的動機與緣由,演出因而處在不痛不癢、不上不下的尷尬情境。

燈光設計特地在最後留了一手:利用黑光燈照出舞者身上預先塗好的圖樣。我試圖想要理解這些圖樣是否有任何文字或是象徵,像是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會留下印記之類的,,但徒勞無功,不確定是因為我隔著玻璃觀看這段演出而看不清楚,抑或是團隊本來就沒有想要這些圖樣有意義。整場觀賞經驗下來,我反而覺得這演出如果刻意加入「觀眾」這腳色,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應該是團隊的親友吧,有幾個女生很大膽直接地走近表演者拍照,甚至是學習表演者的動作,過程中帶點嘻鬧好玩的心態。並不是說親友團們不認真看演出 -- 演出的確是開放觀眾拍照錄影,也不限制觀眾欣賞的方式與角度 -- 而是相對於這檔對社會與現況怒吼咆哮的演出來說,這些觀眾正巧扮演著另一種諷刺的霸凌力量:對於他人之痛苦無感且不思考的普羅大眾、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冷漠群體、忙著打卡忙著記錄卻什麼都不記得的網路世代等。


2019年9月1日

2019臺北藝穗節 安林老師專線:高雄敵是你

時間:2019.08.31 03:3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安林老師專線 - 高雄敵是你
地點:剝皮寮173-21&23號

寫在演出之前:

不瞞大家說,身為一個高雄人,這檔《高雄敵是你》是我一看介紹就決定要看的演出。雖然宣傳詞寫得直白好懂,讓人一看就知道演出可能在講些什麼,但依據過往藝穗經驗,通常這種放話型的文宣還真的都是放話 (真的跟演出諷刺的主題沒關嗎 XD),演出經常是慘不忍睹。不過,還有什麼比我熱愛的家鄉高雄變成現在這樣還要悲慘哀傷?所以,我決定,總是要讓自己出得去,戲進得來,寫評發大財呀!

回歸正題:

除了劇名《高雄敵是你》為高雄迪士尼的諧音外,文宣上大大的摩天輪也幾乎明白且指名道姓的告訴觀眾,這是一場諷刺的政治喜劇。劇情講述兩位愛國者特務,前進民宅,試圖綁架被台獨思想洗腦的青年,好讓他歸順中華民國,為偉大的中華民國效忠與努力。若你是關心社會時事與政治態勢的觀眾,大抵可以將台上的三個腳色分成三種典型:正統藍、台獨覺青綠、只管錢的死老百姓。因此,對話中的各式笑料不斷,也不停地在辯證到底你的藍是什麼藍,是中華民國的藍,不是國民黨徽的藍?台獨思想怎麼來 (天然獨還後天獨)?做生意賺大錢很好啊,怎麼做就交給專家啊,難道專家會騙我們嗎?

生在臺灣,政治乃日常之事!更正確地說,臺灣,應該是這地球上最政治的島嶼了:小從人手一杯的路邊手搖飲 (跪了沒),大到家家戶戶都看得到的電視媒體,顏色是否正確?是深是淺還是中間路線?所有事情都可以跟政治沾上點關係。然而,即使是顏色不同的兩個人 (統一 vs. 獨立),至少有著信仰的中心思想: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可怕的是,看起來最無害的小囉囉,其實才是最危險的敵人。

演出走到後來落入似乎不得不說教的窠臼,引出漢娜鄂蘭的《平庸的邪惡》: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們不思考、不以實質行動參與攸關公眾利益的政治討論與活動、對政治人物不監督不明辨是非,反而會將整個社會推向極致犯罪與消亡。旁觀者的冷漠、盲從短視的人們,《高雄敵是你》再次提醒了觀眾,沒有人是局外人,敵人不在本能寺,而是在我們的四周。

三名演員能量飽滿,演出也藉由超能力的設定而有了真心話大冒險的破口,讓劇情急轉直下狂奔終點,這陣子的新文體與潮流芒果乾也沒少,還酸了一下方向歪斜的新政黨與即將沒有力量的舊政黨。仔細想想,臺灣還真是適合做政治嘲諷脫口秀,因為每天每天都有新鮮的哏冒出。本以為演出會做得太過火,結果一路看下來,或許是因為現實比戲劇更荒謬,我反而覺得稍嫌安全了些,私認為《高雄敵是你》可以再狂放一點。




2019年8月31日

2019臺北藝穗節 劇場人培育計畫:凶手瑪莉

時間:2019.08.31 07:3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劇場人培育計畫 - 凶手瑪莉
地點:信誼好好生活廣場 - 知新劇場

演出發想自1916年發生在美國田納西的真實事件,一頭名為瑪莉的大象因為不堪長期在馬戲團受虐,於一次遊行中失控踩死了馴獸師。群情激憤、輿論鼓譟下,瑪莉被送上起重機絞刑台,以極為殘忍的方式吊死。《凶手瑪莉》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重現了當時的事件經過,並從中提點出幾個重要腳色:團長查理、團長夫人、飛人女伶、報童號號、馴獸師雷德與在一旁觀看的小瑪莉。中場休息時請觀眾投票,選出「誰是殺死瑪莉的凶手」,票選結果會在演出結束後公布於劇院外牆。下半場的時間拉回現代,但將上半場的腳色特性沿用到下半場,感覺時間雖然已經過了百年,但腳色人物只換了皮囊,各自立場的人依舊各自存在。

演出總共分成十個段落,整體來說節奏稍嫌拖沓了些,再加上腳色的性格設定刻板:摳門但怕太太的團長、自我感覺良好的夫人、只想著怎麼賺錢發大財的報童、顧自己而不管其他死活的雷德,與一個柔弱註定沒有能力的女孩,導致看的過程很容易疲乏。下半場承襲上半場的故事結果,保留腳色的個性 - 勢利眼的、總是不聽人講話的、不停提醒著的微弱正義等,以同學在學校上課的方式,在語言學課、歷史課與哲學課討論大象瑪莉的事件。這樣的安排倒是別出心裁,透過對話與討論,進而引出現代人看待新聞的態度:人類是健忘的,新聞浪潮一過就沒了;鍵盤柯南就只會肉搜,說要號召響應,卻永遠只有個位數到場。還記得2013年陶維均所做的新點子劇展《本能》提到:「現代人每天上午都先選擇更新別人的人生,然後才是自己的!」我們藉此感受與他人有所連結,卻也因為太多連結而失去了真正的需要,成了一座毫無溫度的孤島。

值得一提的是,劇組非常用心地在處理細節:一致的服裝視覺、彷彿紀錄片的章節開頭投影與聲響、穿插其中充滿詩意的動作設計等,雖然第十場於我來說是畫蛇添足的存在 -- 停在第九場多好,歌詞與旋律與場上演員的肢體,就足以讓觀眾離開劇場時,帶走一絲微酸的哀傷 -- 但依舊無法抹煞這場演出的認真與執著。

由Be劇團發起的劇場人培訓計畫,提供課程與訓練給對劇場表演有興趣的朋友。從今晚的演出看來,這個計畫做得非常扎實與成功啊!台上的演員們表現大方自在,穩定專注,不說還真不知道他們其實只接受過兩年的訓練,很棒呢!

後記...

中場休息投票時間,雖然沒有人是局外人,我還是將凶手票投給了代表媒體的號號。走出劇場看投票結果,嗯...號號的確拔得頭籌。好奇其他場次的投票結果捏!




2019臺北藝穗節 跳海的人 - 2020-1☆去看五寶寶的本事,撿到槍ㄅㄧㄤˋㄅㄧㄤˋ!

時間:2019.08.30 08: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跳海的人 - 2020-1☆去看五寶寶的本事,撿到槍ㄅㄧㄤˋㄅㄧㄤˋ!
地點:濕地venue 5F

五個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105級的同學,各寫了一個劇本,帶到藝穗節做讀劇演出。在提內容之前,我想先來提提讓我困惑的形式。我可以理解藝穗報名時一定要選個類別,但讀劇是否適合報在戲劇類,其實還有待討論;再者,此檔演出選在濕地5F,分開的A、B區同時演出不同劇本。也就是說,劇本一跟二同時在A/B兩地上演,然後是劇本三,最後是劇本四/五繼續在A/B兩地上演。因此,觀眾至少會看不到兩個劇本,又劇本三開始時,劇本二還沒結束,沒看到的部份就更多了。雖然演出進行時,觀眾可以在整個濕地5F自由走動,但中途才進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劇本,我很懷疑觀眾有辦法迅速進入狀況?

我這晚的順序是:A區邱沛禛、中間周品嘉、B區戴華旭 (只看了幾分鐘就先轉台)、A區劉宥均 (中間插入)、B區戴華旭 (因為A區結束了)。

讀劇有很多可能,可以排成一列或一圈,很簡單的讀過一次劇本;也可以有讀劇導演,簡單依據劇本內容作走位安排與動作設計。讀劇看似簡單,卻是製作戲劇必經的前哨站。此外,少了燈光布景道具協助,讀劇演員就只剩下聲音可以帶領觀眾走進劇本世界,挑戰其實更高 (這裡有一篇王琄寫的:讀劇,一場演員必修的冒險!)。雖然這場讀劇總匯大多由劇作家自己擔綱演出,理應是最熟悉劇本的人讀劇,我卻看得有些難熬。除了周品嘉的《這些都(不)是真的》偶爾會將我拉進又拉出現實與舞台,領著觀眾跟著狀況而有情緒起伏,邱沛禎的《遊、樂園》與劉宥均的《那裡的海不是灰色》都很可惜的少引起我共鳴。不過,回家看了劇本,反而讀出點興致:《遊、樂園》需要再多些篇幅描寫背景,以及阿ㄒ與ㄑㄑ的關係。目前給我目前的解讀是投胎前的一刻,一個人像是搭上一台不會回頭的單程火車,思索著前一段人生的經歷與踩踏過的地點。重讀《那裡的海不是灰色》,覺得這劇本若再琢磨一些,或許是不錯的政治諷刺劇 - 以近未來的概念,充滿自嘲與荒謬的描寫一個島嶼的可能沉沒。

《這些都(不)是真的》是一段死神與路人的對話。當下看演出的時候沒發現,回頭看劇本時才驚覺,原來死神與路人在一開始 - 也就是劇本一與二演出時 - 就已經有互動。我不確定到底這兩名演員有沒有做到這些劇本指示,又或者劇組希望觀眾發現有這些劇本指示正在進行嗎?但一樣回到令我困惑的形式,在這樣的一個場地,以一個允許觀眾跳接的觀賞方式,真的適合嗎?這作品時不時打破舞台的界線,試圖營造「路人」是剛好到濕地5F看戲的觀眾,而「死神」也正巧前來同一個場地傳達死訊。因此,「路人」可能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觀眾究竟是在看「路人」與「死神」演戲?又或者是這「路人」跟「死神」都是真的存在與發生?在這跳進去又被拉出來的過程中,作品試圖想要在不出故事主脈絡的情況下玩疏離的效果,雖然有部分達到目的,但大多時都讓觀眾覺得茫然,不確定下一步究竟該如何行動:我該跟著「路人」走嗎?我該聽從「死神」的指示嗎?

我真的很想要認真看過五個劇本啊,為什麼不讓我看 (哭)!

2019年8月29日

2019臺北藝穗節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 拆除中:數、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

時間:2019.08.28 08:0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 拆除中:數、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
地點:寶藏巖過繼藝術村 - 山城53號

與其說這是戲劇類節目,不如說是數個行為、表演藝術與展覽的總和。

作品以南鐵地下化為題,但不將重點放在抗爭,而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結合靜態展品、錄像與動態演出,發展出九個別具特色的獨立作品,試圖在寶藏巖移地重現南鐵事件的樣貌,讓觀眾產生共感。演出一開始,(應該是) 策展人便提到選擇寶藏巖這場地的目的 (同樣跟南鐵有著拆除抗爭的歷史),看完演出後也的確覺得團隊選對場地,特別是在走出山城53那一刻,看著遠方高速公路的車流霓虹,對比寶藏巖的過往與腳踩著粗糙的、層層疊疊的水泥階梯建築,不禁感慨我當下所處的場域還在,但南鐵旁的屋瓦已不復存在。

〈後照鏡〉是第一個演,也是唯一一個在戶外演出的作品,其他部分都在山城53裡頭進行。觀眾一開始從戶外進到室內時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不確定是否可以四處移動,團隊或許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引導。接下來的演出就蠻順利了,觀眾可以自行在屋內走動,動態演出也是一個接一個:〈我鋼筋過這裡〉,講述到拆除現場撿拾鋼筋販售的人,像是熱帶魚一樣,在破碎哀傷的瓦礫堆中尋找養分;〈永晝的房〉非常聰明地利用冰塊自然的消融製造聲響,提點著觀眾時間的流逝,燈依舊斷電不亮,人還是留守不走;〈鱗片〉是間暗房,特別準備兩支手電筒,讓觀眾模擬夜間用車燈照著「拆除中」的標誌,以及被四周「拆除中」相片給包圍的、被晃動著的不明燈光所壟罩的,等待被拆解的疊疊樂。此外,靜態如〈河道上的夢〉、〈我們在生長,這個城市也是〉等等,都是用心且別出心裁的展品。

雖然山城53偏小,但團隊充分運用空間,讓相異其趣的各個小品能夠有所發揮,特別是燈光與聲響設計、道具運用、場地布置都可以看得出團隊的巧思,如整面2017的日曆牆、廟宇拆除後剩下的破碎磚瓦、刻意在地板貼上反光紙、土壤裡有著時代感的錄音帶物件等,是非常精緻且有企圖心的策展。

比較可惜的是南鐵地下化的議題討論性比較出不來,可能是選擇切入的角度弱化了南鐵的衝突,也可能是移地重現本來就困難。再明白一點說,展區給觀眾一種非常安全的感覺,也就是觀眾幾乎是完全置身事外在看待整個作品,心頭少起漣漪而有同理心去感同身受。如果團隊的想望是藉由作品激起對話的話,敘事或形式或許是需要重新思考與爬梳的。


2019年8月26日

2019臺北藝穗節 H-TOA:moving

時間:2019.08.26 07:30PM
名稱:臺北藝穗節 H-TOA - moving
地點:藝‧風巷 2F

我的想像是這樣的:台上的三名演員其實都代表同一個人。這個人在百無聊賴的盛夏下午,懶洋洋地癱坐在椅子上,完全的放空,完全的走存在only路線,炎熱的天氣只有風鈴偶爾被打亂的聲音,以及叫得活像有冤屈的蟬聲。他的腦袋以最低轉速運轉,毫無邏輯、東抓西扯的從雞蛋、荷蘭醬、咖啡、烏龜(肉)、WiFi等,彷彿看到什麼就將思緒倏地的拉向什麼,沒有章法與脈絡可言。所以,時間沒有前進,依舊沒有意義,只有空洞的存在。

好,這單純是我試圖賦予演出的樣貌,或許是我腦補太多了。實際上三名女演員在台上鮮少動作,偶爾出現的移動與動作雖然看得出來是有設計過,卻意味不明,讓人困惑。長達80分鐘的演出,劇本內容讓人抓不著頭緒:沒有背景與因果,更沒有線索可循,說是純粹的意識流動嘛,卻又覺得偏向無意義的夢囈。團隊介紹寫著:「以舞台上空間的重要性、和觀眾的想像具現為創作主題。將觀眾與舞台空間融合,超越原有的舞台概念,創造出一個能引發新的思考方向之舞台空間。」然而,貧乏的語言、幾乎死水的空間運用,觀眾不僅無法跟著團隊一起徜徉想像世界,不得其門而入卻又困住的窘境,非常難堪(看)!

提及生命的作品有很多:汲取生活的吉光片羽、細碎的規律的生活經驗,佐以創作者獨特的眼光,這才能引領觀眾一同飛翔。創作者不能只絮絮叨叨說著自己,卻沒起心動念想要敞開大門牽引觀眾入門,那作品永遠都會有缺失、找不到共鳴啊!不妨先想想到底想要說些怎樣的故事:哲學一點的生命的起源、軌跡、輪迴;人每天都在經歷的,生命的喜怒哀樂貪嗔癡狂;從科學的角度看待身心靈的神祕等,然後再來決定如何切入。


2019年7月5日

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

時間:2019.06.29 02:30PM
名稱:天作之合劇場  飲食男女
地點:國家戲劇院

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的心得文提到,這個六月有兩檔重要的台灣原創音樂劇,時間「咻~」的一下就來到六月底,輪到天作之合劇場改編自李安的同名電影《飲食男女》上場。2018年,《飲食男女》曾舉辦過一場試演會,從題材、詞曲與場景安排各方面,雖然可以感覺得到天作之合想要搞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卻也讓人擔心會砸鍋,特別是在男主角從程伯仁變成了聶雲,這......行不行啊?不過,看完台北首演周,證明了要進廚房就不能怕燙嫌麻煩,得妥善安排演出中的每一個細節。磨了三年,這場人之大慾的《飲食男女》辦得穩重成功,音樂劇該有的調味都有了。套句黑特劇場說的:「是一部正常的音樂劇。」這話似乎有褒有貶,話中有話,私認為是因為天作之合依舊給了觀眾一個圓滿,這才說它正常不過。所以,我想先花點時間聊聊劇本本身。

如同買房看地段,劇本永遠都是演出最重要的靈魂。25年前,電影所刻劃的《飲食男女》是誠實且帶點殘忍的。李安導演的鏡頭以「不說」代替「說」,流轉了隱晦壓抑的家族情感,不僅點出東方家庭長輩與晚輩的溝通與教養鴻溝,也真實地傳達傳統與現代衝突相撞的生活日常。看似懸而未決、仍有遺憾的結尾,如小妹與大姊的離家,只剩下老二與父親留在家裡吃飯等,其實留了不少想像供觀眾推敲,也使得故事未來的開展有著無限可能。回到音樂劇《飲食男女》,雖說是改編自電影,在不變更基本的「家」的調性下,編劇幾乎是全面性的將角色溫情化許多:老朱 (聶雲飾) 是個超級溫暖貼心的老爸爸、家寧 (鍾琪飾) 可愛就是正義的成了家中的潤滑劑、家珍 (張世珮飾) 與家倩 (金仁馨飾) 從針鋒相對、到理解彼此是彼此的映照等,每個人在最後都被安放得好好的,猶如開天使聖光的圓滿結局,讓打從一開始就寫實路線的家庭劇,成了有些夢幻的理想國。家,永遠是最難解的習題,也永遠都是劇場裡最常被書寫的素材。因此,在看過了各式千奇百怪與荒謬乖誕的家庭悲喜劇後,音樂劇版《飲食男女》大抵就背負了老派浪漫的非戰之罪了。

說完了我覺得過於正常的問題,《飲食男女》還是很漂亮的重新演繹並詮釋「家」的可能性:從老朱與錦榮 (辰亞御飾) 驚世駭俗的老少配 - 隱晦的父女戀、家珍如轟天雷般的愛情宣言 - 姊弟戀、家倩與有婦之夫差點兒越過了界線 - 小三戀、以及小妹家寧與教授 (尹仲敏飾) 的先公證再報備 - 師生戀,這朱家還真是多元兼容的表率 (雙手比讚),在在挑戰世俗道德的各種底限。正是因為各對 CP 的格差之愛終究還是迎來了美好的明日,讓愛走在前頭,使得劇本中心的「規矩打破了沒有關係,家沒破就好」得以從一而終、一以貫之。正如老溫 (黃浩詠飾) 的人生哲學:「炒菜,要等料齊了才下鍋。人生,卻無法事事有把握。要學會跟著心走......是鹹是淡都接受......」無欲無求,別想太多,人類與生俱來的愛的本能就會帶你贏得你想要的種種。

《飲食男女》有一個氣派的開場,除了有陣仗龐大的歌隊一字排開,場景裡華麗的圓桌、仿古的雕花、還有那群好威的特邀賓客,不只是定調了接下來作品沉穩大氣的風格,刻意拉近放慢的料理特寫影像,如滾動翻騰的水、手起刀落的食材飛舞等,讓人不自覺與電影影像重疊,致敬意味濃厚。我很喜歡這場戲的老溫,一切看在眼底又了然於心的貼心與細膩,明明就是瞧見了老朱與錦榮在一旁說話,還是要以四兩撥千金之姿擋住梁伯母 (張丹瑋飾),非常的逗趣有戲。黃浩詠所飾演的老溫雖然戲分不多,但只要他在台上,整個場子就非常令人放心。這雖是角色的設定,也得要演員有撐得起來的能耐。一首老溫跟老朱的〈無欲無求〉像是碗簡單卻不一般的蛋花湯,鹹香清爽、舒鬆無負擔,兩個年過半百的中年男子在台上悠悠地轉圈起舞,我認真覺得這是《飲食男女》裡最美麗的風景了。聶雲的老朱在一開場便說服了我,他的中低音好聽充滿磁性,雖然在幾個情感聲音需要大開的情況下會少了點味道 (好啦,我還是愛程伯仁), 但以音樂劇初試啼聲之作,表現已是可圈可點。朱家三姊妹的演員群都是音樂劇老將,或許金仁馨的韓國口音多少有些干擾,不過只要她一開口,光聽〈還有一顆心可以碎〉〈我想要的你給不給〉的 Belting,什麼都可以不用管了,什麼我都可以接受啊!雖然跟小煜的Tango我還是覺得不夠不夠 (不過小煜在歌曲上的氣勢跟較勁不輸金仁馨喔),還沒到令人可以啊嘶啊嘶心癢難耐的程度都不夠,應該要再狠一點、再更侵犯彼此安全領域一點!近期覺得挑逗第一名的是《Waitress》裡的〈Bad Idea〉,要讓觀眾感覺餓到發狂啊!

上半場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荒謬家宴〉。一副準備要入主朱家的梁伯母,以捨我其誰卻又「夭鬼假細禮 (台語)」之姿,與朱家三姊妹來了一場罵人不帶髒字、你怎麼出招我就怎麼接招的唇槍舌戰。〈荒謬家宴〉一曲在去年的試演會上已經先聽為快,正式演出時依舊精采萬分,充分展現了許多只有中文才能傳達的弦外之音,文字在空中刀光劍影卻殺不見血,寫詞的人很厲害啊:吃甲魚就是吃鱉、陳皮是生津止渴還是又皺又老、熬湯非得使用成精的老母雞、餃子要皮薄餡多還是皮Q有嚼勁等。下半場的〈荒謬婚宴〉承接了〈荒謬家宴〉的你來我往,由真的是成精了的神級總監張丹瑋 hold 住全場。這位帶有幾分酒意、心有不甘、非得要絮絮叨叨的梁伯母實在是可愛極了,又是頹喪著想要拉隊友,又是不得不祝福自個兒的女兒未來幸福。好一陣子沒看張丹瑋演戲,在與導演程伯仁聊天中才知道,這次可是靠著多年的好友交情硬是拉丹瑋總監下場,這才讓梁伯母一角明亮鮮活起來!此外,很多時候不只主線精彩,支線的歌隊同樣有趣。與《台灣有個好萊塢》一樣,《飲食男女》有著極為優秀的一群歌隊演員,扮演廚師、服務生、追求者、婚禮歌手與主持等:他們會一起吐槽家珍 (太壞了~太壞了);有的粗手粗腳、有的麻利地擺桌擺盤;還有的要偷偷地從主桌爬出爭執戰場等。沒有歌隊,《飲食男女》的味道不會這麼豐富有層次,他們是畫龍點睛的神奇萬用調味料呀!

回顧過往天作之合的演出,《飲食男女》無疑是完成度最高、最成熟的作品,即便有部分走位與手法還是偏保守安全:應該是〈朱家晚餐〉吧,輪到誰唱誰就出現在舞台最前方的意圖明顯;開場的〈圓山大宴〉雖然氣度恢弘,飽滿整座舞台,但回到朱家場景卻有種擁擠、但又無法完全撐起整座台的尷尬 (類似的情況在演出中時不時出現);老溫葬禮的意識流夢境銜接的不甚順暢,再加上非現實的五彩繽紛戲服與選用的硬挺服裝材質,初看會讓人誤以為來到與故事完全無關的幼幼台節目,而少了描繪老溫在老朱與朱家人心中,是不可或缺的家人與定心針。

經歷過瘋戲樂的《台灣有個好萊塢》與天作之合的《飲食男女》,還有千千萬萬 (?) 個持續努力的台灣音樂劇劇團,我不想用什麼音樂劇元年的口號,畢竟現在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切得來不易,但真的,台灣是有製作大型音樂劇的實力的,而且題材有各種可能,甚至連語言都有中文與台語。在多元族群融合的台灣,說不定未來還會有其他的語言。別忘了,我們可是有亞洲最多元的東南亞族群第二代。這讓我想起 Lin-Manuel Miranda的《高地人生 In the Heights》,歌詞與曲風就融合了他的拉丁血統與西文韻腳,聽覺與視覺都有著多重的刺激與變化。

所以,且讓我們成為見證歷史的觀眾,好好地守護著台灣音樂劇吧!

跟演出完全無關的後記...

《飲食男女》散場時開放觀眾跟演員群合照,我沒有特別跑去排隊照相,倒是默默地發現了個熟悉的背影,然後我就默默地跑去找程伯仁聊天了。剛好前陣子接受兩廳院訪問的「兩廳院之友故事交易所」刊登 (網路版請點這裡,紙本則在PAR表演藝術雜誌2019年七月號),其實啊 (應該蠻多人知道的),我第一次進到劇場看現場的演出 - 果陀劇場的《情盡夜上海》,程伯仁就是其中一個演員。後來陸陸續續地看了不少他的戲,也不知道怎麼著,就從個觀眾變成「你知道我是誰、我也知道你是誰」的互相認識的狀況。不管是《隔壁親家》裡與洪瑞襄一搭一唱的可愛小倆口;重演《天堂邊緣》要刻意扮小的震宇;再版《木蘭少女》裡單純憨厚又正直的蔣貫甫;到這幾年逐漸轉型成內斂沉穩的中年腳色,像是《寂寞瑪奇朵》裡讓我特別有感觸的與張世珮搭檔的中年夫妻,以及幾乎是撐起一台戲的《傾城記》,有程伯仁在舞台上的場子就是讓人安心與放心,完全不需要擔心。

那天才發現認識這麼久,我們竟然從來沒有合照 (怎麼可能)。聊完天後一秒變粉絲,因而有了底下這張自拍~


2019年6月16日

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

時間:2019.06.15 07:30PM
名稱:瘋戲樂工作室  台灣有個好萊塢
地點:城市舞台

這個六月有兩檔重要的台灣原創音樂劇:一齣是本周瘋戲樂工作室的《台灣有個好萊塢》,另一齣是剛結束台中場,六月底緊接著要在台北登場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恰巧的是,這兩檔演出都改編自電影:前者改編自《阿嬤的夢中情人》,後者是李安的同名電影《飲食男女》。除了故事題材就已經是話題外,更重要的,是這兩齣音樂劇的製程:從階段呈現、試演會到最後正式演出 (註:上個月躍演的《釧兒》也是如此走來)。台灣的劇場環境不甚友善,演出往往無法細火慢燉,也等不及讓演出成長發酵就進了檔案室。然而,劇場不是用過即丟的快時尚,孩子也需要時間跌撞與學習。就以音樂劇產業最成熟的紐約百老匯為例,創造億元美金收益的《Hamilton》至少就寫了八年,登上 Off-Broadway 後一鳴驚人,繼續勢如破竹前往 Broadway,成了當紅炸子雞;今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Hadestown》,從2007年開始寫起,2010年有了概念專輯,接著上 Off-Broadway、到倫敦演出,最後反攻百老匯。從節目單上可以得知,《台灣有個好萊塢》一路走來光劇本就斷斷續續寫了五年,接著是2017的北藝中心階段呈現與2018的上半場試演會,又剛好這幾年北藝中心在音樂劇人才培訓上的努力 (幕前幕後有不少是計畫成員),多方努力堆疊融合下,瘋戲樂打造了一座頗為成功的好萊塢!

《台灣有個好萊塢》講述台語片盛行的六零年代,王牌電影編劇陳正華 (林玟圻飾) 出現中年危機,愛情事業都沒抓緊;一名清新可人卻不會講台語的女孩郝秋月 (孫可芳飾) 懷抱著演員夢,陰錯陽差之下加入台語片劇組;在禁說台語的年代,台語片逐漸沒落,創作者們也不得不在現實與理想中學習妥協。究竟這群人該如何找回昔日電影的榮光?失意的編劇又如何匯集大夥兒的意志,拍出自己喜歡又叫好叫座的電影呢?

表面上《台灣有個好萊塢》說的是電影的故事,實際上卻點出藝術與現實的兩難。「銀行家聚在一起談論藝術,藝術家聚在一起談論金錢。」不只是電影而已,電視、劇場、文學、甚至是新聞,都有著相同的困境與窘況:要迎合觀眾口味、要通過主管機關審查 (還好,這件事情在台灣已經不存在了)、要切合社會風氣、要討好財閥金主等,創作的風骨與理念往往被遺忘在角落生灰塵。但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透過陳正華從低谷爬起的勵志(?)故事,不僅講述了台灣電影的跌宕起伏,也或許為尚在迷茫的藝術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故事,就從這裡開始。」眾志成城,我們終會找到新的說故事的方式。

之前曾在 PTT Drama 版上回過一篇關於音樂劇字幕的文章,雖然我並不贊同也不喜歡音樂劇有字幕 -- 因為我會情不自禁想要去看,但我這次有盡量忍住 -- 由於《台灣有個好萊塢》九成採台語發音,劇組還是上了字幕。在這裡要特別為劇組的字幕鼓掌,除了很可愛的採用古時電影的毛筆字體外,還把華語跟台語的字幕都寫了上去。回到演出本身,身為一個家裡人都講台語的南部小孩,我的台語能力雖然已經退化不少,但整場聽下來的感覺還是相當清楚。不管是唱的詞曲,還是說的台詞,台語的醍醐韻味動聽迷人,想必詞曲創作與演員下了不少工夫。

「因為是台語,所以上字幕」這件事情讓我感到些許諷刺與難過。國民政府來台後,以政策命令強制各級學校與社教機關推行「說國語運動」,甚至是透過法律與罰則打壓台語的生存空間,霎時間台語文化遭受嚴重斷層近半世紀。直到九零年代開始,教育部將母語教育列入中小學教學範疇,母語文化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 開始重回台灣人的生活,各族群對於自身語言與文化的驕傲也逐漸提升,甚至進一步有了母語拼音系統與語言相關推廣組織 (註:此次與《台灣有個好萊塢》合作的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就是在提倡發展台灣各族群的母語文化)。或許是因為我有國台語雙聲帶,卻深感台語能力逐漸失去,又「說國語運動」的影響延續至今,這才讓我對台語打字幕的緣由敏感。若再廣義一點的思考,對於語言及其文化的打壓,何嘗又不是當時威權下的產物。劇中的人物藉由電影《天字第零號》的台語暗號成功搶灘,證明台語就是那關鍵要角,是一次極為漂亮的政治反動;看到《台灣有個好萊塢》於上半場改編國歌、下半場玩弄蔣中正遺像 (是說這一段我還真沒聽懂他在講啥),看戲的我實是覺得既荒謬惡搞又完全的政治正確,當然指的是對現今的政治正確,嘲諷了不自由的舊時代,挺胸驕傲地說台灣劇場就是自由奔放不受限呀!

不管是主角還配角、請來坐鎮的戲骨、抑或是忙碌的歌隊演員,這台演員的水準很齊。據說是第一次擔任男主角的C2林玟圻,雖然他自己說無法搞笑很痛苦,但這幾年的演出經驗,以及與生俱來的觀眾緣,他老早就已經有男主角的「板ㄙㄟˋ」,在台上給人相當放心的感覺。下半場陳正華試圖找回老戰友一段,即使劇情鋪陳稍嫌薄弱,無法妥善撐起眾人回來的目的,C2硬是穩住了場子,表現不俗。小豆孫可芳是第一次演音樂劇,過往我只看過他的電視作品《天黑請閉眼》。小豆細嫩清亮的聲線與C2的渾厚大器相互呼應,唱的技巧或能力稱不上滿分,但小豆非常知道他可以做到的部分,包含用肢體、表情與聲音來達到腳色的需要。一句對著轉頭要離開的北安老師說的「爸~」,語帶哽咽與鼻腔哭嗓,外加從不讓我失望的北安老師,父女和解的狗血都化為感動的淚水。值得要稱讚的還有個性鮮明的配角群們:想要闖蕩一番事業的導演魏德財 (林家麒飾)、凝聚劇組信心的攝影大哥木村桑 (劉亮佐飾)、找到人生新方向的台灣詹姆士狄恩歐俊 (竺定誼飾)、不想永遠只當柔弱花瓶的女演員白雪 (管磬飾)、懷抱夢想跨海來台的服裝設計燒仔 (蔡邵桓飾)、細心呵護眾人電影夢的黑寡婦(?)空空 (劉廷芳飾),編劇很用心地讓配角們都有了信仰與成長的施力點,也讓《台灣有了好萊塢》多了細膩與豐富多樣的人物與情感層次。

等等,黑寡婦?怎麼會有黑寡婦?我要很認真的說,空空這腳色就是復仇者聯盟4的黑寡婦啊!除了他是要安排眾多大小奈米事情的場記外,在大夥兒鳥獸散的時候,是她還跟獄中的陳正華有聯絡;也是她主動提出如何讓秋月願意回來拍片;你說說,這不是靜靜守候復仇者聯盟的黑寡婦是什麼?

相較於上半場的緊湊豐富:包含講述了台灣台語片的輝煌曾經、點出想要一圓明星夢的男男女女、以及每個人為了理想而做出的各種犧牲等等,下半場明顯破碎許多。典獄長一段海峽兩岸分離的愛情,以及秋月利用《愛情的盡頭》作為自己在舞廳的主題歌曲,兩段很有力道與情感餘韻的情節嘎然而止,無法延續愛的魔力,以至於之後陳正華決心重回電影世界,與之前提到眾人願意回鍋劇組的說服力不足,都是極為可惜之處。此外,下半場的進歌點與轉場都不是很順,像是北安老師的獨唱起頭非常尷尬,高音的一個聲音彷彿燈泡亮了,歌就下了;〈金馬奔騰〉一段雖然很聰明的利用觀眾共同的記憶結合即時影像,讓觀眾席頓時變成典禮會場,但一個一個彷彿定調就是要上台的腳色規律的上下場,反而制式僵化。

最後,你永遠永遠都可以在劇場舞台上找到真實人生的映照:劇中腳色燒仔拿到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上台致詞時說了一串廣東話,最後一句「香港加油」讓整個場子熱絡非常。說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比戲精彩?看戲傻,作戲瘋?至少在那當下,劇場的魔力衝破了舞台,超越了腳色與觀眾,只剩下最真實的,香港 (反送中) 加油

跟演出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後記...

由於我是今年公司尾牙的籌辦人員之一,上星期在跟同事討論尾牙主題時,我提到了50~60年代復古風應該還沒做過吧?這晚看到林秉豪一系列的戲服,哎唷喂呀,好想整組搬來用唷,也太生動鮮豔與活力十足了吧!

2019年5月15日

快來劇場尋找你的Mr. / Miss Destiny - 《尋找金鐘旭》來台演出


這幾年韓國音樂劇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2018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夏天到歌劇院看音樂劇」系列,引進了韓文版的《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與講述30年代韓國文學復興的《光的來信 Fan Letter》。高完成度的製作讓人驚艷,不僅引發熱烈討論,多卡司讓多刷的觀眾不在少數。

應該是去年11月某個上午,想說跟著好戲友們湊熱鬧搶起洪光浩《變身怪醫 Jekyll & Hyde》的票券。大抵是平日累積的好人品大爆發,順利地買到了票,想說還有些休假可用,也就這麼臨時的決定,年底殺去首爾給他用力看個一星期吧!

提到音樂劇,第一個跳進腦中的絕對會是紐約與倫敦。然而,要說首爾是世界第三大音樂劇市場,真的一點都不為過。2018年的12月,我在首爾待了整整六天。本來就會出國看戲的我,在絕對要看好看滿、看到撐看到吐的最高指導下,看了12檔音樂劇。不僅沒有劇目重複,授權音樂劇與原創音樂劇 (註一) 的數量還平分秋色,證明首爾不只是複製百老匯或西區的成功案例,而是已然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產業機制與觀眾市場。原創音樂劇的題材豐富多樣,有不少是已經連演多時的常設劇目,或是每一季都會好評再加演的,如點唱機音樂劇《光化門戀歌》、近未來的機器人愛情故事《也許是美好結局 Maybe Happy Ending》、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療癒音樂劇《洗衣》,以及這次即將來台演出的大學路奇蹟《尋找金鐘旭 Finding Mr. Destiny》(註二)

《尋找金鐘旭》是大學路的指標型長壽音樂劇。演出全長約100分鐘,在一個大概只有實驗劇場大的舞台、250-300名觀眾的小劇場演出。一天的場次非常的多,約莫有3-4場,票價不貴,還有英日中字幕機可以申請,是很適合不懂韓文但想體驗當地小劇場演出的推薦選擇。若是真擔心看不懂演出,其實這齣音樂劇受歡迎到曾經改編成電影,是韓國國民老公孔劉演的,片名為《尋找完美先生》。

事情是這樣的:新聞記者徐智友工作不順又被老爸逼婚,被抓去韓基俊所開設的、有點兩光的尋找初戀事務所,決心來趟超級尋人任務,找回九年前在印度碰到的心動初戀:金鐘旭。半斤八兩的兩個人,雖然剛開始不那麼對盤,但一路上碰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慢慢地打開自己的心房,也與自己過去的心結和解,然後發現...隔壁這傢伙似乎有那麼點…可愛?

《尋找金鐘旭》的故事輕鬆活潑,視覺與表演風格還有些許的夢幻:繽紛亮麗的色彩區塊,不完全寫實的糖果甜膩氛圍,比棚拍喜劇再真實精緻一些,是小巧玲瓏且令人愛不釋手的小型音樂劇作品。演員編制雖然只有兩男一女共三人的簡單,表演的能耐卻不那麼一般:除了女生沒有分飾多角外,韓基俊跟金鐘旭由同一人飾演,其他包含在路上撞見的路人司機空服員導遊上司徵婚者等,就都由另一個演員快速變裝通包。對了,他還負責打破第四面牆,要觀眾一起跟著互動起鬨呢!

還記得我在Charlotte Theater 排隊等著與演出看板拍照時(註三),與後方的韓國觀眾開心聊天。對方不像我是為了演員特地跑韓國一趟,而是剛好這天是休假日,所以就決定到劇場看齣戲。《尋找金鐘旭》這次將在台灣連演三星期,不用特別等到休假日,平日也有場次,說不定坐在劇場裡的隔壁那位就是你的Mr. or Miss Destiny唷!

◎ 《尋找金鐘旭》演出資訊:
- 日期:2019.08.29 (三) – 2019.09.22 (日)
- 地點:信義劇場Legacy Max (台北新光三越A11 6F)
- 票價:
平日場 (週二–週五): 2300/1700/1300/1000
假日場 (週六/日): 2500/1900/1500/1000
- 售票網址:https://pse.is/FVRQ8


【註一】授權音樂劇通常是引進國外音樂劇,再改成韓文演唱,如《伊莉莎白》《變身怪醫》《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等。至於文中提到的《光的來信》、《光化門戀歌》《也許是美好結局》、《洗衣》與《尋找金鐘旭》都為韓國原創音樂劇。


【註二】大學路位在惠化站,是首爾著名的劇場群聚區。


【註三】 韓國的音樂劇演出通常都會在大廳或前台輸出大型看板好張貼當日出演人員,再大型一點的演出如《變身怪醫》《伊莉莎白》等甚至會有劇情的場景設計供觀眾拍照,體驗一下當劇中人的滋味。


2019年5月12日

驚喜製造 x 進港浪製作:微醺大飯店

時間:2019.05.10 08:20PM
名稱:驚喜製造 x 進港浪製作 - 微醺大飯店 The Great Tipsy
地點:台北市某捷運站附近的旅館
NOTE:除了號碼牌那張照片是我自己拍的,其他照片來自驚喜製造FB粉絲頁

這場演出的說明是這樣的:總長90分鐘的微醺體驗,包含5間房間及5場表演、3杯調酒和3道小點。演出地點就在台北市某捷運站附近的旅館,觀眾需要事先訂位/訂票,接著會收到微醺管家的演出注意事項。需要提早15分鐘到場登記,領取黑色布袋與寄物,接著就是進到一個迷茫微醺的奇幻世界。

◎先來寫寫無雷說明:

觀眾會依據人數平均分組,在Lobby Boy與微醺大管家的指引下,我們來到飯店的最底層,並由一個穿著很刺客教條的使者,分派各組到不同的房間,與房間裡的腳色互動 (我不確定是每一組都會有一個指引人,還是這個使者就是負責調動所有組別的)。過程中除了有簡單的飲食與飲酒外,也可以透過腳色所說的內容來相互組織了解腳色間的關係。

腳色會不時地拋出問題給觀眾,並依據回答的結果給予或是不給予某些小物。多半都是二擇一的問題:愛情或權力、原諒或報復、撒謊或誠實、國家或個人等。即便很多事情無法二分,但在親密狹小的空間裡,加上酒精的催化,某種程度上觀眾是被迫只能思考光譜的兩端。

雖然《微醺大飯店》的故事線偏弱 (底下雷區會提到),但演出的場景與美術設計都很優秀精緻,動線安排與節奏掌握也算流暢。即使觀眾只有20名左右,要思考換場與組別穿梭不會打架相撞是很不容易的 (我想要那張全破攻略圖~)。整體來說,我覺得《微醺大飯店》是很用心的製作與體驗,也因為每個腳色至少都有兩名演員役替,從網路上其他的心得文看來,不同演員對於腳色的詮釋是不一樣的;又,進入房間的順序不同,腳色所說的內容有些許差異,所以不乏有多刷的觀眾。我這場的演員表現都蠻好的,雖然有時候太熟悉演員對看沉浸式演出是種障礙,不過這是我觀眾自己的問題啦!(笑倒)

那...《Sleep No More》呢?

大抵是因為 PunchDrunk 的《Sleep No More》是沉浸式劇場的濫觴 (註一),只要一提到沉浸式演出,不免會被拿來比較。不過,除了同樣在飯店,同樣是一個又一個的房間,私認為《Sleep No More》與《微醺大飯店》還是非常不同的:觀眾在前者所扮演的是故事中的遊魂,是「主動」且「獨立」的選擇想要去的方向與想要跟的腳色,本質是超脫於演出的 (除非被抓去1x1);但在後者,觀眾是以本體直接存在於演出當中,並受限於多數決與團體行動,所以觀眾是「被動」的「群體」一份子。若說《Sleep No More》是冒險犯難、Fortune favors the brave 的勇往直前,《微醺大飯店》就像是一段療癒的心靈旅程,藉由腳色們的經歷來撫慰自己的傷痛。

沉浸式演出很仰賴觀眾親身的體驗,第一次的感受甚至會跟第二次不同。 以回憶為主軸的《微醺大飯店》,試圖引導觀眾回到過去遺憾或是失落的那個時刻,所以箇中酸甜苦辣與冷暖痛楚,真的只能留待自己去感受囉!


〈來張照片作為分隔線:我是天字第一號呢〉

◎要開始進到雷區了:

1. 本場次碰到的卡司為:
卓家安 (女巫)、徐浩忠 (騎士)、鮑奕安 (王子/Lobby Boy)、高偉哲 (國王/微醺大管家)、余承蓉 (公主)。

2. 進入的房間順序為:
公主 --> 國王 --> 騎士 --> 女巫。最後一個選擇我選了王子。

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古世紀,國王被惡魔抓住,要求在七天內回答問題:「什麼可以讓夕陽變日出,荒蕪變綠地?」騎士前往鄰國尋找女巫求解,女巫要求,只要騎士娶她為妻,她就告訴騎士正確答案。騎士為了王國存亡,決定放棄心愛的公主。婚禮上,公主心痛服毒而死,騎士也隨著公主而去,女巫戳瞎雙眼發瘋,國王頓時失去所有,王子最後搶奪皇冠,代替父親前往惡魔之地服刑贖罪。

〈掛滿鑰匙的大廳〉

是個有點淒美浪漫的童話故事,對吧?可惜的是,雖然場景設計相當迷人,演員的表現也不差,但由於觀眾是可以自由交談的,還必須回答問題,使得這樣的劇情設定往往在觀眾一開口就讓人出戲,也就是「中古」與「現代」這兩條歪斜線竟然出現了交會。以我這組為例,跟我同組的是四個很要好的女性友人 (可以想像一下是 Sex and the City 的四個好朋友一起來看演出),她們非常認真且熱絡的投入在演出當中,也積極跟腳色互動與對話,是參與度很高的好觀眾。然而,積極的高參與度 (不是吵鬧喔) 並不適用於個別房間的調性:可以無礙的在國王房跟大夥兒閒話家常,但在冷豔高傲的公主房,或是嚴肅詭譎的騎士房,就多少出現尷尬癌了。另外,演員的用詞偶爾也會超出腳色設定,出現現代的流行用語 (Ex.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那我是問三小?)。雖然無傷大雅也不影響劇情,倒是可以再留意一點。

由於房間的擺設相當迷人,小道具多不勝數,我總是想著會不會有線索就藏在某些地方呢:像是把架上的沙漏反轉會啟動什麼裝置、進場前拿到的鑰匙是否可以與牆上的鑰匙配成對而去開某個寶箱等。我妹就差一點把 Lobby Boy 要用的吹笛樂器給藏起來,因為那是房間內最格格不入的擺飾品。只能說,場景做得太好,太讓人想東碰碰西摸摸了,就像是預期音樂劇《Frozen》 Elsa 往地板一踩就會有城堡的浮空投影出現 (註二) 吧!

〈拿起話筒,你,會想打給誰呢?〉

觀眾分批在不同房間裡聽腳色故事後,一起集合到走廊上參與 (或者是,記憶回溯與重現) 悲劇性的婚禮,然後自由選擇一間房,好聽聽這房間主人最後的自白。一杯又一杯的酒精下肚、一個又一個問自己也問腳色的問題,觀眾們準備回到現實:過去的種種引導你來到這場域,現在該是你選擇的時候了!拿起電話,撥給你過去的缺憾吧!

〈騎士房裡的徐浩忠讓人印象深刻〉

誠如之前說的:有時候太熟悉演員對看沉浸式演出是種障礙,會少了一咪咪樂趣,因為距離真的太近了。比如說,我兩星期前才剛看完高偉哲演《熱天酣眠》的零星仔 (註三)。那個瘋癲的感覺還沒消去,這天他卻成了失去一切的憂鬱國王,那感覺還真是有說不上來的微妙。另外,徐浩忠與鮑奕安也都是作品產量豐富且穩定的劇場演員,要在腦中完全擺脫我對演員之前的印象很難啊 (叫你不要想大象,偏偏就會一直想大象)。不過,徐的騎士有讓我暫且跳出對於演員的熟悉感,一方面是房間的壓迫氛圍與暗黑的不安全感,讓觀眾很乖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沒有過多的情緒起伏 (因為觀眾就是讓我出戲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演員有許多神經質的小動作與聲響都很細膩,蠻棒的!

最後,來聊聊團隊進港浪 x 驚喜製造吧!

這幾年提到特殊的劇場體驗與演出,相信大家都會想到兩個團: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前者做了政治討論的《尚未指稱的對話》、民主議場的《山高流水之空中》、真的找了濟公來劇場的《半仙》等;後者有在宮廟的《還陽記》、林森北路的《大亨小賺》、以及我超愛超諷刺的《人類派對》(雖然這場是團長洪唯堯的松菸Lab新主藝)。不說還真不知道,這兩個團是貨真價值的姊弟團 (註四)。今年這對姊弟檔在臺北藝術節有演出,很令人好奇會搞出什麼東西啊!

驚喜製造 Surprise Lab. 是新興的團隊,他們將自己定位在「體驗製造商」,而非一般的演出劇團。從2016成立到現在,穩定的在每一年推出不一樣的體驗:《無光晚餐》、《table for ONE 一人餐桌》、《無光晚餐第二季》,到今年的《微醺大飯店》,包裝與話題性十足,讓人非常好奇如此吸引人眼球的團隊組成 (據說本業是餐飲!?) 今年下半年他們也即將推出新企劃,值得期待與關注。

不管如何,混種多變的素材、反轉或是重新定義觀演關係,劇場本就是開放空間,存在著各種可能。不變的是,觀眾凝視劇場的當下,其實也正回頭凝視與檢視自己,尋找可以應對與依附的個人經驗。

註一:我在2017年到紐約看戲時終於朝聖了《Sleep No More》,心得文請點這裡

註二:音樂劇《Frozen 冰雪奇緣》有段早期釋出的影片,Caissie Levy 所飾演的 Elsa 唱到〈Let it go〉那句歌詞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 時,腳會情不自禁地學動畫用力踩地板,然後踩完後舞台什麼都沒發生......<囧> 那時幾個朋友就在吐槽這件事:誰叫妳踩地板的!沒有錢做效果啦!

註三:高偉哲是個迷人的好演員,什麼都好,但他的聲音真的是個硬傷 (唉唉)。我還記得看《熱天酣眠》時就覺得他發聲好用力外加好辛苦,一直在用力操聲帶,但還是有些台詞我聽不清楚。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註四:明日和合的洪千涵與進港浪的洪唯堯是親姊弟,這對洪姓姊弟在2019的臺北藝術節會共同演出《家庭浪漫》

2019年4月14日

Christopher Rüping x 慕尼黑室內劇院劇團:夜半鼓聲 (觀眾票選-導演結局版)

時間:2019.03.10 02:30PM
名稱:Christopher Rüping x 慕尼黑室內劇院劇團  夜半鼓聲 (觀眾票選-導演結局版)
地點:國家戲劇院

2016年11月,我懷抱著見上帝的敬畏之心,來到 Wyndham's Theatre 看萬磁王 Ian McKellen 與X教授 Patrick Stewart 的《No Man's Land》。這是我第一次看品特,所以很乖的借了中文劇本來看。不料,什麼威脅喜劇、荒謬笑點,還有那一堆我數都數不清的「(停頓)」,哎呀我的媽,這劇本怎麼可以這麼無聊,到底喜劇在哪裡,我不懂啦 (丟筆)!更別說還要聽英文了......當下只能說自己自作孽不可活。不過,一切的疑惑都在我進場看到兩個老爺爺的詮釋後,豁然開朗!那些個雲啊霧啊迷惑啊,都散開了,都消失無蹤了啊啊啊!

Christopher Rüping 與慕尼黑室內劇院的《夜半鼓聲》也是如此。看完《夜半鼓聲》後,我在臉書寫下:有種被高速列車迎面撞上的粉碎爽感!然後,立刻把這齣戲丟進我的2019年必看資料夾,因為我真的很興奮啊,也感謝兩廳院讓我多認識了一個優秀的導演跟一個優秀的劇院。

即使只是個劇場觀眾,或多或少都聽過布萊希特 (或譯成布雷希特),知道他那傳說中,打破劇場鏡框,以疏離效果為特色的史詩劇場。在此節錄一段節目單上對於史詩劇場的說明:「......讓觀眾在看戲時保持客觀,無時無刻意識到自己正在看一齣戲,不被劇情沖昏頭,以抵制當時盛行的寫實主義。」不過,過往的劇場體驗都是習慣看戲要入戲,跟著戲中角色又哭又笑,實在是很難想像要怎麼疏離。通常只有看糟糕的演出時我才會疏離,去夢周公啦、去盤算待會兒要吃什麼之類的。但在這版本的《夜半鼓聲》中,觀眾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何謂布萊希特的疏離:作品要觀眾不要入戲太深,卻又設計得讓觀眾很自然而然地陷進去情境裡,再很壞心的把觀眾打醒,拖出來現實。因此,從頭到尾,觀眾在情感上不停地被演出打臉 (為了要讓觀眾醒著),還被演出中的人們 ── 是《夜半鼓聲》的劇本角色,也是劇院演出人員的關係與現狀 ── 弄得哭笑不得 (我心中真是幹聲連連,但這是稱讚),為的就是要提醒觀眾:Glotzt nicht so romantisch 別在那裏傻傻看著!

一踏進觀眾席,不少地方貼有"Glotzt nicht so romantisch",提醒著不要只是看戲而已。《夜半鼓聲》的劇情很簡單:時間是戰亂時的柏林。原以為男主角已經死於戰爭,女主角遂而答應另一名因戰爭而獲利的男子求婚。沒想到,男主角卻如同鬼魅般重返家園,但由於愛情已然落空,進而轉向革命。就在革命行動最重要的前夕,女主角告訴男主角,她離開未婚夫,想要跟男主角復合。此時,男主角會選擇革命,還是愛情?是紅月亮,還是白床單?Dochi?除了原本的布萊希特結局 (選擇愛情) 外,導演Christopher Rüping 做了另一種結局 (選擇革命),兩廳院還多開放了個觀眾票選結局 (結果是革命勝出)。我這晚看的是觀眾票選結局,也是我當初上網投票的結局,兩版結局的差別只在於最後男主角的獨白。

Rüping 的《夜半鼓聲》層次分明、思考脈絡清晰、手法乾淨聰明。作品分成三個階段:從一開始20年代的家庭裝潢,方正充滿秩序,演員們的聲音與肢體都僵硬生冷;接著布景逐漸拆解崩壞,角色們的情緒也慢慢活了出來;最後布景都撤到一旁,演員們換上橡膠製的半透明服裝,有著近未來的形象。從空中降下三座光線強烈的黃光燈座,大量的乾冰迷霧,搭配上多人和聲說著革命的台詞,是個人意念,還是團體意志?是角色在闡述理念,還是演員在複誦台詞?是真是假?是現在,還是未來?

時間從古走到今,再延伸到未知;角色的樣貌也從稜角堅硬,越發模糊沒有邊界。在這不間斷、慢慢從具體到抽象的歷史軌跡裡,觀眾既是劇情時空的目擊者,也能對事件給予感同身受的情感投射。然而,觀眾卻同時間被劇本巧妙的玩弄,特別是透過一直都在主角家中的記者巴布許 ── 記者是這個家的第三者,是劇作的第三隻眼睛,跟觀眾一樣的第三方 ── 時不時將觀眾狠狠地拉出劇情氛圍,促狹大夥兒取樂。

最高明、也讓觀眾心裡最幹的,莫過於小酒館一場戲。男主角激動的慷慨陳情,闡述著偉大的革命情操,鼓動著群眾要一起到報紙街區參加革命。那個迷幻的場景、背光朦朧的身影、踩在觀眾席上昂然而立的精神領袖,啊~~ 我感動的都哭了 (這是真的)!然後被一句 What The Fuck 給拉回現實。靠北,把我的眼淚還來啊~~~ (吶喊) 是說,這導演好適合來做台灣選舉的造勢晚會,造神堪稱第一名!在導演的革命結局裡,女主角死了,記者也死了。男主角不僅將舞台上所有的道具全部破壞殆盡,還一一捲進碎木機。我甚至認為男主角抱持著「恁北就是被女人背叛,所以我要殺光光,我要去革命。」的心態行動,難不成是負面的報復心情,驅動著他舉起革命大旗嗎?劇院的門開了,強烈的燈光由外照入觀眾席,我都搞不清楚我到底是被革命的一方,還是要去革命的一方?但我知道,革命開始了!

所有的演員 (除了女主角) 都回到觀眾席坐著,由下往上,看著殘破的舞台。接著,未婚夫站起,拿著玫瑰要獻給女主角,喔不,現在的狀態應該是兩個人都是演員本身,剛好與演出一開始那段角色的性愛戲相呼應,兩個人在戲裡戲外都是有感情關係的。不過,這次是女演員不爽剛剛假血噴到眼睛不舒服,所以白眼了男演員,也間接嘲笑觀眾,剛剛的一切都是假的,人是死假的、感情是假的、舞台道具也都是假的。

劇場的存在就在那當下而已,但意念會一直存在,就像是慕尼黑室內劇院乘載了布萊希特的演出,Rüping 將當年首演的錄音運用在這次的演出上。布萊希特選擇了愛情 (雖然他一直不滿意這結局),Rüping 轉換成革命,還有第三種可能嗎?島國的人民,你還醒著嗎?這次輪到你選擇了!

註一:
網路上可以看到演出影像,也分別放上不同結局。
藍衣革命版 (導演結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8npmMoeNQ
黃衣愛情版 (布萊希特結局):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4&v=7n20XfaKo3A

註二
通常兩廳院大廳的演出我都會看周日午場,為的就是看完演出可以直接聽演後座談 (買其他場次的觀眾可以憑票根進場聽座談)。雖然還是很不習慣台灣觀眾很愛問意義是什麼 (沒辦法,僵化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台灣人追尋正確且唯一答案的思考邏輯),但偶爾也會聽到些有趣的對答。

目前我覺得第一名的是 2017 舞蹈秋天 Dimitris Papaioannou 的《偉大馴服者》。有觀眾問導演:「為什麼你的作品裡有那麼多裸體?」導演不假思索的說:「因為我是希臘人。」(笑倒)

今天《夜半鼓聲》的座談也有個可愛的問題,一個看了兩個版本的觀眾問,為什麼女主角在不同版本裡,最後穿的衣服顏色不同 (床/愛情版是黃色,街頭/革命版是藍色)?導演 Christopher Rüping 的回答很直率,說一開始是因為他覺得這件黃色毛衣很好看,所以就拿來用了。後來因為有兩個版本,怕男主角萬一哪天搞錯結局 (不同結局只差在最後一場戲),工作人員就會瘋掉,所以才用了不同顏色來區別不同結局。所以大家真的不用想太多 XDDDD

註三:
中間是導演,右邊是舞台設計,左邊是口譯Betty。導演才33歲,演後座談很會講也很愛講。


2019年3月14日

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時間:2019.03.03 02:30PM
名稱:國光劇團  十八羅漢圖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NOTE:一直覺得這篇心得怎麼寫都寫不好,大抵是想要講的事情與心情太多了,很難爬梳清楚,但也只能先停筆於此。

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十八羅漢圖》啊!
或許《十八羅漢圖》會是我最喜歡的國光作品吧,至少目前是。

2015年《十八羅漢圖》首演,當時因為生活忙碌沒有好好記錄,一直覺得可惜。盼啊盼的,總算在2019年盼到了加演,說什麼都得要再進場好好感受一次。今年的版本依舊是美得令人落淚,也大抵是因為多了些人生歷練,此番看來對於人物與情節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因早已知道劇情而有失樂趣與情趣,果真是好劇本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值得觀眾細細品味再三。

《十八羅漢圖》是王安祈老師找來奇巧劇團的團長劉建幗,共同編劇。我從安祈老師的新編京劇開始入門戲曲:《百年戲樓》、《孟小冬》、《水袖與胭脂》,也接連看了清宮戲《康熙與鰲拜》和《孝莊與多爾袞》,重演的《金鎖記》與專為黃宇琳打造的紅樓夢中人《探春》也沒錯過,就是愛安祈老師筆下腳色們的靈動溫柔,真摯誠懇;創作時不吝挖掘自身的想望與投射,將其注入腳色,成就人物的靈性。正如《十八羅漢圖》裡,淨禾女尼說的:「一點心事難藏隱,幽情密意在筆鋒。」又,「若無人情,怎渡眾生?」這作品以復仇為引,表面上看來不慍不火、沉穩內斂,人,複雜糾結的七情六慾卻每每在肚腸內翻攪千迴才吐露些許。做戲寫戲,演戲扮戲,還是得放真情入裡,才能有感動人的火花吶!

回到作品本身:《十八羅漢圖》透過一幅古畫的修復,展開了真與假的辯證。情節上用了諸多的對稱/對比設計,如深山中的紫靈巖與名城裡的凝碧軒;出世的清幽密境與入世的名品藏閣;一對是不須言說卻彼此了解,一對是愛意流轉卻總是少了點坦承/誠;一邊是不嘩眾取寵不巧奪天工的真畫修復師,一邊是百千歲月任其揮灑召喚的仿作師等。觀眾看戲時,雖是處處看見一分為二的陣營對立,卻鮮少有絕對的勝負與對錯,其重點在於那一點私密卻曖曖內含光的情感,無法完全中立,也無法極端偏頗:山中無甲子的淨禾女尼 (魏海敏飾),仍是抵擋不住說來就來的怦然心動;宇青 (溫宇航飾) 的純真與青春正盛被憤怒包裹膨脹,卻在作畫修畫間逐漸看開看輕看淡;偷龍轉鳳、從事假畫買賣的商賈大亨赫飛鵬 (唐文華飾),對於妻子的深情疼愛與對藝術的執著不容忽視;巧笑倩兮的水玲瓏嫣然 (林庭瑜飾) 不全然順服著丈夫,而是鼓勵丈夫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為世上的畫作真跡再添一筆傳奇。

劇作家的人物設定、導演的鏡頭專注、畫家的用色筆觸、雕刻家的刻痕深淺、音樂家的樂句呼吸等,即便只有一點點,也絕對可從中窺見創作者的個性與樣貌。以畫作為例,去年10月我跑了趟巴黎旅行,把自己全然的丟在以往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博物館裡:羅浮宮、橘園、奧塞、羅丹美術館、畢卡索美術館等。從中世紀時期到文藝復興,再到印象派、立體派與抽象派,我站在畫作面前,試圖從作品裡堆疊的色彩濃淡、厚重顏料的層層覆蓋,想著這樣的顏色與如此的筆觸,該會是一個擁有怎樣聲音的人在我耳邊輕訴畫作的故事與來由。真跡如此,假作亦然。人畢竟都是獨立個體,即便是擬作,姑且不論作假之緣由,下筆也是處處小心思量,缺了多了自己都再清楚不過,不難理解為何赫飛鵬會有「開闊氣象早練就,獨缺殘筆境幽深」的感觸。

這次重看《十八羅漢圖》,師徒二人不分晨昏、同修一幅畫的情景讓我想到曾經來台演出的韓國音樂劇《光的來信 Fan Letter》:一樣是兩人共同完成一幅作品,一樣透過作品發現了過往不曾發現的真實,當然,還有一樣對於藝術創作的堅持與執著。記得2015年首演的《十八羅漢圖》,仍在國光劇團工作的戲友拿了電影《寂寞拍賣師》來比擬: 「每個贗品都藏有真實的一面。」真與假,該立基於什麼標準去做裁決?對於淨禾女尼、對於海鎮老師,正確答案不是一翻兩瞪眼的黑白相對,而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一抹了然於心的微笑。

國光趁著今年重演,出了《十八羅漢圖》的劇本書跟創作全紀錄,正好讓觀眾在離開劇場後,有機會可以溫習咀嚼劇本裡精緻秀麗的文句。劇本裡不是只有柔情似水、感情洶湧的抒情抒憶,自信霸氣的萬千氣勢也有。當中我最愛的,莫過於唐文華老師飾演的赫飛鵬,把千萬個日子操控於手中的驕傲與自負:「人生不滿百,我這枝筆卻能上下縱橫幾千年,『一彈指,百年光陰、揮之即去;一拊掌,千年歲月、召之即來。』歲月輕如塵土,在我手中恣意翻轉,那些騷人墨客要買的,不就是這逝水光陰、陳年歲月?」

最後,這真真假假,有一件事倒是戲癡戲傻永遠搞不清的:看戲時所落的淚是為了台上的角兒哭,還是為了心裡頭被碰觸的玻璃心而感傷呢?

註一:宇青那句「師父,你分明是在等我哇!」還是弄哭我了,心裡的OS是:「養了為什麼不吃掉啦!嗚嗚嗚~」

註二:好想拿墨哲城的主題音樂當手機鈴聲哦哦哦哦哦哦~~

註三:繼續來驗證《神隱少女》裡說的:「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十八羅漢圖》首演是2015年10月,我2019年進場二刷,發現有兩個笑點當初很受歡迎,但這次卻還好:一個是上半場的黑箱作業、一個是下半場的蹴鞠。所以我回想了一下,2015年有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反黑箱),但蹴鞠=足球我就有點想不起來,因為世界盃是2014年啊!所以是為什麼呢?




2019年3月10日

C Musical:傾城記

時間:2019.03.09 02:30PM
名稱:C Musical - 傾城記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這幾年的台灣音樂劇試圖在各方資源都缺乏的情形下,努力找出自己的道路:不走魔幻複雜的機關舞台,也沒有非得要恢宏大度的磅礡劇情,而是專注在小而美、小而巧的精緻音樂劇,如紅潮劇集的《美味型男》《瑪莉皇后的禮服》、刺點創作工坊的《電梯》與好評加演連連的《苦魯人生》、專攻阿卡貝拉音樂劇的A劇團的《吉米不難搞》與《茉娘》、再拒的2.5次元《新社員》與重新改寫德國劇本的《春醒》、四喜坊的《撲克臉 (男孩)》與即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演出的《安全降落 ‧ 之前》等。幾個還算有規模的音樂劇團如瘋戲樂、天作之合、躍演等,也持續推出新作招攬觀眾:瘋戲樂工作室除了經典的《木蘭少女》外,總是一票難求的瘋戲樂 Cabaret 標榜下班後也可以看,養出了一票死忠觀眾;天作之合的顧客分眾著力在上班族,《寂寞瑪奇朵》、《天堂邊緣》與快要上線售票的《飲食男女》都是劇迷討論的話題;躍演的《Daylight》有人N刷日光兩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正在洽談出國演出的可能,與衛武營合作的《釧兒》也一直有消息傳出。零零散散說了這麼多,就是要指出台灣的音樂劇發展雖然牛步艱辛,但在眾人與眾單位的耕耘與操作下,即便是傻傻的土法煉鋼,也拚搏出一片台灣特殊的音樂劇風景。

過去曾經看過兩齣 C Musical 的作品:《不讀書俱樂部》與《焢肉遇見你》,走的都是小品溫馨路線。不過,看完《傾城記》,C Musical 證明了小團也能做大製作,而且是做得一場精采有深度的製作。音樂劇的題材本就是多元的,可以改編文學經典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與書寫歷史 (漢密爾頓 Hamilton),也可以歌頌生命與生活 (吉屋出租 Rent),更可以認真的揭露家族歷史 (悲喜交家 Fun Home) 與討論青少年人際關係 (致埃文漢森 Dear Evan Hansen)。C Musical 的《傾城記》以中年保險業務員李勛與謎樣少女王以寧偶然匆忙的相遇 (其實是相撞) 為火苗,燒出了一場國家級由上到下的暗黑陰謀,激盪出一個虛構卻處處再寫實不過的恐怖真實。裡頭的人物與組織,信仰與情感,有著太多太多現實的影射,彷彿台上演出的並不是一齣戲,而是反映台灣社會的紀錄寫照:試圖喚醒群眾良知的學生運動依舊不肯走;握有權力、想剷除異己的政客,與以愛為名、實施洗腦再教育課程的噁爛組織合作,兩廂沆瀣一氣,讓原本就已死氣沉沉的城市更加萎靡與一言堂。《傾城記》裡沒有什麼高來高去的文青自以為,也不是小情小愛小確幸,唯一有的就是很實在、很勇敢的碰觸嚴肅議題,是個好好把故事說給觀眾思考的作品。

有為數不少的網路社論,不約而同提到在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現在,許多底層人民連生活與飽肚都成問題,更遑論去思考或追求其他可能。即便是不需要為三餐煩惱、有著穩定工作的上班族 (嗯...勉強說是中產階級好了),也是汲汲營營終日,為了餵飽帳單而忙碌。《傾城記》將這兩種類型的人們給抓出來:前者成為了被導師利用的陽明會成員,後者是沒有夢想的中年大叔。雖然故事的最後還是發了少女便當,畢竟單憑數人之力無法拯救世界,但就如同最後一首歌名〈一隻蝴蝶,足以傾城〉,提醒著進到劇場看戲的觀眾們,我們都是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工作的中年大叔,即便暴雨將臨、城市搖晃,也要打開耳朵,聽見良心的聲音。

台上有兩組形狀各異、數量各兩個的鐵架舞台,透過不同的方式組合成不同的場景:少女家中開的花店、抗爭的拒馬圍欄等,還可以透過不同的走位方式,迂迴製造出陰暗的躲藏現場,登高成就萬世巨星的導師崇拜舞台。私認為場地如果再親密一點會更震撼,新北藝文中心演藝廳還是寬了些,音場也有點雜訊,不夠乾淨 (下半場修正不少)。若是不算《飲食男女》的試演,好一段時間沒看程伯仁主演音樂劇了。身為一個看程伯仁演戲十年有餘的粉絲 (我絕對不會說是從哪一部開始的 XD),這天看《傾城記》依舊是很讓人滿足與安心,聲音、咬字與 belting 的狀況都極佳,連搞笑的節奏都抓得好。相較之下,有不少對手戲的警探葉文豪就比較吃虧,特別是在〈大叔的悲歌〉一段仍有些尷尬,幾個該是外放輕浮的笑點卻沒產生效果,蠻可惜的。補教天王「導師」殷士陽一角,台中原卡的江翊睿因為檔期相衝 (在中國演出《搭錯車》),台北場換成了姜柏任。或許是排練時間太趕,導師該有的氣場與魅力在舞台上還不夠網羅大眾,信服度也就薄弱了。至於事件起點的藍蝶少女王以寧,由龔莉芳,啊不是啦,是陳品伶飾演。由於這腳色是被動的被追逐與探查真相,人物設定較無拉扯與掙扎 - 相較之下,王媽媽 (王詩淳飾) 還比較有轉折 - 也就穩定的推動劇情前進,負責以身殉道與擔當令人心動的片刻。

我很喜歡故事所營造的藍蝶印象:一開始是以刺青的形式出現,又提到年輕人的秘密論壇,讓我聯想到可能是青少年的某種群眾組織還遊戲 (如:藍鯨遊戲)。隨著故事發展,藥物實驗的惡行與企圖使人被消失的政治陰謀慢慢浮出檯面。不過,當導師的形象也是藍衣藍褲,帶上誇張的藍蝶背板,這才使我與時下的各種洗腦串聯在一起。藍蝶是一種癮頭,想要擺脫貧苦、想要出人頭地、想要被人需要、想要感覺存在;想要什麼都不想就跟著真理(?)走、想要有個人可以依靠就安心被豢養,想要以不變應所有的變;這癮頭是自己選擇的,都是只跟自己有關的,所以安分守己,所以隱藏躁動,所以默默,所以冷漠。然而,蝴蝶生來是要美麗要飛的,不要放棄自己可能的力量。「一隻蝴蝶,足以傾城」在熱帶雨林輕拍翅膀的蝴蝶,引發了數千里外的太平洋風暴。

且讓我們都能撐起一把雨傘,彼此庇護照顧。

註1:一定要再說一次我愛程伯仁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註2:貼個幾支影片,首先是宣傳


再來是令人心動的時刻:我不太確定之前是否有看過張心哲的演出,不過他在舞台上蠻有存在感的,是蠻容易被看到的演員。他的外型一直讓我想到去年底在韓國看《Rimbaud》的憂鬱小生模樣 XD


最後是我愛的中年大叔


2019年2月23日

躍演 x 52PRO! :阿波之音

時間:2019.02.22 07:30PM
名稱:躍演 x 52PRO!  - 阿波之音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NOTE:向日葵是此次演出的象徵,劇中的阿波舞團體名為「向日葵連」

52PRO! 是201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的劇團,2018年初來台演出《第三弦》,今年帶著新作《阿波之音》二度登台。雖然團齡只有短短四年,組成團員們可多是在劇場有著數十年表演經驗的熟男大叔們。相較於《第三弦》,此次《阿波之音》演出多了數名年輕新血,光在舞台上就有12名演員與4名樂手,還不計幕後人員與前台,可謂是非常有誠意啊!

初看到《阿波之音》的劇名,大抵就會猜想是否跟阿波舞有關?感謝過往日本電視台的許多綜藝節目,讓我這個電視兒童一猜就對。阿波舞源自日本德島,每年8月於德島舉辦的阿波舞祭典總能吸引非常多民眾參加。跳舞的人以右手右腳和左手左腳,聽著大鼓、三味線與笛子的節拍,以兩拍的節奏交互向前舞動。行進間還有不少精神抖擻與歡樂的吆喝,讓旁人聽了會情不自禁的想跟著「喲咿喲咿」一起動作。

《阿波之音》以阿波舞為引子,說了一個極為誠懇動人的好故事:故事設在二戰結束後的昭和時期,一間充滿陽剛氣息的伐木場。裡頭的男人們各形各色,背景各異,在終日的勞力工作與打鬧嘻笑間,藉由角色各自的故事線,交織出伐木場裡溫柔堅韌的真性情,讓觀眾看到了伐木場男子們獨有的驕傲。

伐木場老闆傳五郎 (浜谷康幸飾) 雖然是個大老粗,卻還是願意義氣相挺30多年的老夥伴昭介 (金安慶行飾),在時日無多的生命裡,說出了極為耍帥卻一點都不做作的「在我死去之前,不准有任何人辭職」;背負著家族汙名與兒時傷痛的武一 (泉知束飾) 與慎之介 (塚原大助飾),總算是在眼淚鼻涕與激昂的情緒宣洩下,放下不開心與糾結的過去,選擇理解與原諒;還有不留情面的日式冷面吐槽 (香菇頭小子實在是直接得可愛)、意想不到的出櫃炸彈、以及面對過去的錯誤持續自省、從未來的日子贖罪等,在編劇的筆下,每個角色的樣貌長得扎實完整,沒有任何一個是跑龍套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是不重要的,就連年輕一輩的商店街青年組,也都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傳承。「 孩子們就是父母存在過最好的證明」,信念流傳,精神綿延,一代傳一代,一步踏一步,就跟阿波舞一樣,為了生存、為了生活、還有為了不可知的未來,一切的一切都隨著整齊劃一與響翻劇院天花板的阿波舞姿與吆喝聲,開心的繼續下去吧!

阿波舞的跳吧跳吧,讓我很自然的想到了 Pina 說的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re lost." 且讓我撿拾自己說過的 (Pina Baunch - 康乃馨):「...因為這世間有太多說不出與不好說的情緒,所以跳舞吧,用舞來說,而且要一直說、一直說、一直說:說/舞著熱情、說/舞著自由、說/舞著平等、說/舞著瘋狂、說/舞著愛與傷痛、說/舞著喜悅與痛苦、說/舞著理解與原諒、說/舞著真相與恐懼,不然我們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存在的意義、甚至是失去性命。」

註1:躍演是此次52PRO!在台演出的協力團隊,之後躍演的作品到東京演出,52PRO!就是協力團隊啦!兩者互相交流協助彼此的海外公演。

註2:實在是被這些大叔們療癒了啊,所以演後跑去要了合照,木場老闆好帥啊 >///////////< (站我正後方那位)


註3:此次台灣公演的宣傳影片。這群大叔們真的很可口啊......(接口水)


註4:網路上有很多介紹阿波舞的影片,放個有名的「阿呆連」的影片。


2019年2月10日

2018劇場回顧


先來張我擁抱加尼葉歌劇院的相片!

農曆年都要過完了才寫回顧,真是維持我一貫的隨興 (其實是懶惰)。我的2018年忙碌依舊,工作如往常一般,就是這樣嘛!旅行上倒是很有斬獲,跟我妹去了巴黎三周,把所有想得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逛了一圈,看到真跡的感受跟看圖片還影像是完全不一樣的。還記得在奧賽看梵谷的〈隆河上的星空〉,我跟我妹兩人情不自禁的會越靠越近、越看越近,恨不得把自己埋進去那看似不規律卻充滿生命力的筆觸;我還是很喜歡卡拉瓦喬,雖然他的作品因為一旁的〈蒙娜麗莎〉而被冷落了;作畫風格強烈扭曲的席勒跟以往認為歪七扭八不知道在畫啥的畢卡索是我這次的新發現,發現自己可以稍微看出趣味;不敢說自己多厲害,但真的還是要讀書啊,不然出國看畫看展就只能看裸體了啊 (大笑)

去巴黎時正好碰到巴黎秋天藝術節,礙於語言障礙,只看了六檔演出外加白晝之夜,但很幸運地看到了野田秀樹的《贗作 盛開的櫻花林下》,只能說好看得要死了!另外,2018年底為了衝高年度劇場KPI,跑了趟韓國首爾,六天看了12檔音樂劇,也看到滿足得快要飛天,收穫不少。有機會的話,說不定19年會再去,CP值很高啊!


回到台灣的演出,這一年最重要的劇場大事莫過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精彩演出讓我這個在北部工作的高雄小孩羨慕不已。也因為衛武營開幕,大場館時代正式來臨: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演出很多,場館經營也不易,大家都在找觀眾在哪裡?莫急莫慌莫害怕,很多事情需要時間,觀眾養成也是。不妨就從你我開始,靠著已經陷入劇場坑的好捧油的力量,慢慢地、扎實地把觀眾找進劇場來,我們一起加油 (握拳)

我知道我的同溫層很小,但我還是要講,因為事事都跟政治有關,政治都跟你我有關:2018年11月,我們迎來了讓人傷心的公投結果。劇場圈雖然很小,卻是極度多元的存在;組成劇場的人們也是,幕前幕後台上台下的人們都是,豐富多樣,滋養了我的生命。所以,我們要繼續挺身面對外頭滿滿的惡意與不了解,為捍衛人權與我所愛的一切加油 (再次握拳)

2017年的劇場回顧寫道:"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是感受特別深的,2018這一年也是一樣,想知道很多很多還有更多更多。看的時候沒什麼特別去計算數字,就是一個任性的我想看就盡量看,體力時間與金錢狀況許可就看。人生已經來到一個四捨五入就會進到不惑之年的坎站:年輕的時候因為口袋不夠深,看不了那麼多;現在反而是體力沒那麼好,看不了那麼多 (遮臉);果然是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難關要過啊!

It's not how many years you live, 
but how you fulfill the time you spend here.   - Jonathan Larson. 

2018感謝各家劇場好朋友與好戲友的幫忙,我又滿足的在劇場玩耍了一年,然後未來一年還請多多指教 <(_ _)>!



每年的場次計算方式都差不多,跟劇場相關的電影與講座都會算在場次裡,也將 Theatre Live 跟 Musical 拉出來獨立類別。2018的劇場人生數字是149場,Play 還是大宗,總計43場;年底因為跑了一趟首爾,Musical 數字大幅增加來到28場;這些年有太多演出很難歸類,如:狠主流的《光年紀事》、阿比查邦的放映劇場《熱室》、台北藝穗團隊的《但是又何Night》等,那就通通算在 Others 吧!




好的,來寫些印象深刻的演出!

◎ 簡莉穎 + 許哲彬 = 品質保證
- 四把椅子劇團:《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 四把椅子劇團:《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 (和她們的Brother)》

雖然《賓士車三姐妹》是重演作品,但我到2018年才看,所以還是列在這裡。四把椅子劇團在2018年推出的兩檔作品,兩檔我都喜歡得不得了!2016看《服妖之鑑》與2017看《叛徒馬密》時覺得簡許兩人似乎還在試探合作與詮釋的默契,以至於當時我只在作品裡看到簡莉穎強大的劇本,卻沒看到許哲彬。但到了2018年,許哲彬節制、乾淨、俐落、銳利的導演風格,精準傳遞了簡莉穎想要擴散的訊息。此外,《群鬼》讓字幕成了另一個無所不在的演員,時不時介入又抽離劇情,既安靜又沉重;《賓士三姐妹》那些個無聲勝有聲的停頓,尷尬與無奈的空拍等;都是我覺得2018年極聰明與值得珍藏的劇場時刻。

◎ 台灣原創小劇場依舊讓我驚艷
- 臺北藝穗團隊 Miss Misery、七轉演劇部、台北劇場實驗室、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周能安暨眾等、陳家聲工作室:《但是又何Night》
- 再現劇團:《物怪之里》

其實這一區有很多想寫的,像是顛覆觀演角度的河床劇團《當我踏上月球》、撫慰眾多心碎觀眾的陳家聲工作室《阿北》、四九忙碌救主子的奇巧劇團《蝴‧蝶應》、無路可出卻還是要生活下去的創作社《媽媽歌星》、沒送枕邊人也沒送帥到犯規的老爹的仁信合作社《枕頭人》、書寫另一種莎士比亞作品的三缺一《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莎翁在台北》等,看不完也寫不完啦!

《但是又何Night》是我2018年最喜歡的臺灣小劇場演出!演出我看得很感動。除了是看到六個個性截然不同的臺北藝穗節團隊一起瘋狂玩藝術節外,最重要的是莫過於在這樣熱鬧的命題下所帶出的人性關懷與檢討。演出讓我想了很多,包含我一度在演出中迷失 (前一秒才在場內跟Drag Queen玩耍,下一秒卻又跟著抗議團體舉牌抗議黑箱會議),還有那些個我只是匆匆一瞥的不起眼的人們還不經意的小事,不太能清楚地用言語描述我當下的激動,但感謝這群妖姬與奇花異草,再一次的刺激提醒我思考。

《物怪之里》是再現睽違好一段時間的作品。我從來不掩飾我對於再現劇團的喜愛,因為他們就是那麼棒!6月份的階段呈現,11月的正式演出,在在都顯示出劇團與編劇對社會的深刻觀察,有失望、憤怒與不解,也有著不捨與希望會有那麼些改變的微光。看似戲謔粗糙的嘲諷,是創作者對於現實不言說卻再清楚不過的溫柔啊!我會好好等著怪物們出關的~ 

◎ 國外大師作品還是要看的
- 三谷幸喜:《變身怪醫》
- 野田秀樹 x 野田地圖:《贋作  盛開的櫻花林下》
- Robert Lepage:《887》
- 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

三谷幸喜的《變身怪醫》讓我把一年份的笑肌訓練扣打用光了,導演很明白的說,他做這檔演出就是要逗觀眾笑,而他也做到了。片岡愛之助與藤原紀香的blog都寫道,劇組對台灣觀眾熱情的、巨大的、持續的、發自內心的拍手聲與歡呼聲印象深刻。因此,劇場真的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藝術,純粹娛樂開心的劇場也是可以成立的 (推眼鏡)

《贗作 盛開的櫻花林下》是我在巴黎看的演出,非常令人難忘!憑藉著前一天晚上惡補坂口安吾的兩部短篇大綱:《盛開的櫻花林下》與《夜長姬與耳男》,即便不懂日文發音,也看無法文字幕,單靠劇組優異的美術設計、能量強大飽滿的演員群、還有流暢的導演調度與手法,好看到美哭我也!我似乎稍微碰觸到日本無賴派的人生厭世核心,以及坂口安吾獨特的病態、殘酷與絕美!這作品要不是日本人,恐怕寫不出來。

Robert Lepage的《887》我曾在2015年的愛丁堡藝術節看過,2018年再看,感受更深。這次看除了補全我之前被時差打敗的部分,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最沒有技術的劇場的起源:一群人圍著篝火,用著手邊的道具、光影的遠近,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就這樣流傳與感動著許許多多人。而我終於在劇場聽懂Speak White的全文,鏗鏘有力的、振振有辭的,敲打著創作者本身,也轟隆隆的鑿開觀眾的腦袋思考反省。雖然之前寫推薦文的時候就研究過Speak White的來由,但跟著表演者經歷過他的故事和歲月,這晚聽來特別不一樣,感覺也很複雜。我們到底應該要記著些什麼呢?又,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方式被記著呢?

《戰爭之王》再次證明了 Ivo 只有跟自家人演出的作品才好看 (被打),先前跟 Jude Law 合作的《沉淪 Obsession》難看到我都懷疑他導戲時撞到頭了。《戰爭之王》成功的把莎士比亞三個王的故事給串接起來,並利用大量的影像剪輯與看似簡單卻計算精準的舞台,不只說了好故事,也漂亮地呈現英國王朝更迭來去的意涵供觀眾推敲對比現今國際政治局勢,看得我內心興奮之火熊熊燃燒啊!

◎ 好聽好看好唱的音樂劇
- 韓國音樂劇:《光的來信 Fan Letter》
- 韓國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 Maybe Happy Ending》
- 人力飛行劇團 x 一舖清唱:《阿飛正轉》

耳聞韓國音樂劇發展之成熟,卻遲遲沒能親炙演出。直到在臺中看了《光的來信 Fan Letter》,12月底又跑了一趟首爾看演出,這才驚人的發現,韓國的音樂劇市場已經如此豐富多元,還多半是國內市場撐起一片天 (首爾音樂劇的原創與授權音樂劇幾乎是一半一半)。授權音樂劇不多說,原創音樂劇的題材多元、製作精緻、演員優秀,不管是在臺中看的《光的來信 Fan Letter》,還是大學路上的《也許是美好結局 Maybe Happy Ending》,再次證明了,「好好說故事」還是劇場一切的根本,音樂跟劇情是要緊密貼合的。

人飛與一舖清唱的《阿飛正轉》是個意外的驚喜!兩年前一舖清唱來台演出《大殉情》,當時就覺得這個團很不簡單,2018年看加進了人飛的《阿飛正轉》,完全就是 Level Up 到另一個星球,劇本、節奏、歌曲樣樣都好,說是阿卡貝拉音樂劇的典範也不為過。

◎ 其他:因為於我有新發現與新體驗,所以寫在這裡
- 傑夫索貝爾《斷捨離的物件習題》
-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康乃馨》
-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放映劇場:《熱室》
- 國光劇團:《金鎖記》
- 巴黎歌劇院:《茶花女》

2018年才剛開年沒多久,我就成了《斷捨離的物件習題》裡的巴黎情人,開了演出一場一個的1x1。大抵是因為不識害羞為何物,觀眾跟演出者都覺得我很自然。演出後甚至有觀眾跑來問我是不是 set 好的演出人員,算是人生中的另一種成就吧 (大笑)!對了,傑夫索貝爾2019年又回來台灣囉,只不過他這次去到了衛武營,五月將帶來他的新作《家》,詳情請上衛武營官網

Pina 的《康乃馨》再次登台,我卻是第一次看。Pina 很厲害,作品可以不受時空影響,即使《康乃馨》距今30多年,舞作裡對於人性的理解與橫衝直撞的控訴依舊是不落俗套。因為這世間有太多說不出與不好說的情緒,所以跳舞吧,用舞來說,而且要一直說、一直說、一直說:說/舞著熱情、說/舞著自由、說/舞著平等、說/舞著瘋狂、說/舞著愛與傷痛、說/舞著喜悅與痛苦、說/舞著理解與原諒、說/舞著真相與恐懼,不然我們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存在的意義、甚至是失去性命。

在此之前,我完全不識阿比查邦,直到臺中國家歌劇院引進他的一連串電影作品與放映劇場《熱室》,這才知道了這位奇人導演。《熱室》裡那段約莫20分鐘,宛如見證次元門打開的片段,絕對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魔幻時刻:觀眾被光線不自覺帶領,走進導演的鏡頭裡、影片裡、夢境裡,感受虛無飄盪無重力的奇幻空間,是看得見的隧道,也是混沌不明的陰陽交界,迷人地讓人難以自持

在《金鎖記》演出時,公視正好首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對比之下,《金鎖記》還真是張愛玲版本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呀!不同於前作《孝莊與多爾袞》的雍容大度大玉兒,台上的魏海敏老師詮釋性格陰鬱扭曲的曹七巧,一把抓起親女兒長安的腳,吃了秤砣鐵了心,猶如喪心病狂似的拿刀刨出血肉模糊,可是會害得觀眾作噩夢的啊!

我向來愛音樂劇勝過歌劇 (雖然這兩種劇種拿來比較很奇怪),但既然都來到巴黎了,不聽場歌劇似乎說不過去,又剛好劇目是熟悉的《茶花女》,就...衝了。「原來歌劇聽現場是這樣子的呀!」這晚的《茶花女》讓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現場聽歌劇是不刺耳的,人聲跟樂隊的聲音可以這麼圓潤舒服。以往都認為歌劇就是很大鳴大放的藝術,聲音也要轟隆隆很有存在感,但我聽到了女高音在詮釋氣若游絲時,聲音依舊綿長充滿情感,餘韻環繞。而且啊,因為表演者沒有戴麥,所以當女高音邊唱邊轉圈時,聲音也會跟著大聲與小聲 (轉到背對舞臺時聲音就變小了),是表演者內建3D立體環繞音效的概念,非常有趣呀!


--- 備註:2018 場次清單 ---

2018.01.13 NT Live:美國天使(上) 千禧年降臨
2018.01.13 NT Live:美國天使(下) 重建
2018.01.14 臺大戲劇歌舞劇演唱實作二期末製: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2018.01.20 人力飛行劇團:時光電影院
2018.01.27 四把椅子劇團: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2018.01.28 NT Live:君臣人子小命嗚呼
2018.02.02 明華園戲劇團:正港台客武俠 - 俠貓
2018.02.10 NT Live:沉淪
2018.02.24 TIFA 傑夫索貝爾:斷捨離的物件習題
2018.02.25 TIFA Crystal Pite x Jonathon Young:愛與痛的練習曲
2018.03.01 TIFA 一當代舞團 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 (總彩)
2018.03.02 寶塚歌劇團:寶塚歌劇團台灣公演記者會
2018.03.10 TIFA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康乃馨
2018.03.11 河床劇團:當我踏上月球
2018.03.17 On and IN表演工作室:《餐桌上》只是世界末日
2018.03.24 TIFA 比利時文字舞團:喬望尼俱樂部
2018.03.25 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
2018.03.29 NT Live:誰怕吳爾芙?
2018.03.30 奇巧劇團:蝴.蝶.效.應
2018.03.31 TIFA 聲光劇團:馬戲暗影
2018.04.01 TIFA 三谷幸喜舞台劇:變身怪醫
2018.04.06 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
2018.04.12 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 (總彩)
2018.04.13 TIFA 以色列亞馬樂團:盛滿繁星
2018.04.14 動見体劇團:病號
2018.04.15 TIFA 托馬‧喬利:理查三世
2018.04.19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丁西林喜劇三則
2018.04.20 自由擊: 2018年-籠—生存遊戲
2018.04.21 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壁畫
2018.04.21 表演工作坊:台北男女
2018.04.27 國光劇團:孝莊與多爾袞
2018.04.28 NTT-TIFA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主題電影院:阿比查邦短片選集
2018.04.28 NTT-TIFA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放映劇場:熱室
2018.04.28 NTT-TIFA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主題電影院:華麗之墓
2018.04.29 周東彥導演工作室:你找什麼
2018.05.05 新點子劇展 盜火劇團 X 平田織佐:転校生
2018.05.12 新點子劇展 EX-亞洲劇團:來自德米安的你
2018.05.14 北藝大管絃樂團:玫瑰騎士-北藝大管絃樂團 2018春夏音樂會
2018.05.16 新點子舞展 林素蓮:小姐免驚 (Try-out)
2018.05.20 安室奈美惠:Namie Amuro Final tour 2018 ~Finally~ in Asia
2018.05.25 新點子劇展 明日和合製作所: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2018.05.26 驫舞劇場:皮歇‧克朗淳 X 陳武康 - 半身相
2018.05.31 四喜坊劇集:撲克臉
2018.06.01 黃大徽:春之祭 (總彩)
2018.06.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夏季公演 - 恐怖行動
2018.06.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2018舞蹈學院初夏展演 - 緘默之春
2018.06.03 Coca-Koala: 二次元與三次元的青春狂濕曲
2018.06.09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X 合拍劇團:同情的罪
2018.06.15 NT Live:耶爾瑪
2018.06.16 新點子舞展 微舞作
2018.06.16 創作社劇團:媽媽歌星
2018.06.17 仁信合作社劇團:枕頭人
2018.06.22 NT Live:富麗秀
2018.06.23 再現劇團:台灣妖怪演劇計劃實驗室 (階段呈現)
2018.06.28 2018 夜遊兩廳院:老派靈魂的浪漫 - 浪漫組
2018.06.29 進港浪製作:還陽記前傳 - 大亨小賺
2018.06.30 候青藝團:京歌
2018.07.03 陳佳穗工作室:契訶夫讀劇計畫 - 熊 (總彩)
2018.07.04 NT Live:第十二夜
2018.07.05 薩維耶‧勒華:春之祭 (總彩)
2018.07.07 國光劇團:金鎖記
2018.07.13 相信音樂:搭錯車 (總彩)
2018.07.14 盜火劇團:山路上 X 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
2018.07.19 王識安:王識安Solo - 演員的日常
2018.07.21 韓國音樂劇 - 搖滾芭比 @ 臺中國家歌劇院
2018.07.22 PTT Drama板板聚
2018.07.28 國光劇團:定風波
2018.08.04 臺北藝穗節 周先生與演員們: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
2018.08.05 臺北藝穗節 你說包養 我說包子
2018.08.06 臺北藝穗節 清瘤 Ching Ching Style: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
2018.08.07 臺北藝穗節 十貳劇場:我是耶穌,你敢信?
2018.08.08 臺北藝穗節 臏臏工作室:汙染
2018.08.09 臺北藝穗節 天團:哈姆讓他走
2018.08.10 臺北藝穗節 燈光作物:單向療程
2018.08.11 臺北藝穗節 三個人:德州電鋸殺人魔
2018.08.11 臺北藝穗節 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薩奇萊亞美斯
2018.08.12 臺北藝術節 狠主流/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2018.08.12 臺北藝穗節 落地花房:落地花房
2018.08.13 臺北藝穗節 竹茹 - 周易儒、郭育圻、姚辰穎
2018.08.14 臺北藝穗節 周寬柔與高詠婕:腮腺筵
2018.08.15 臺北藝穗節 認真練舞中:女性生理使用會
2018.08.16 臺北藝穗節 即使我們生無可戀:沒關係,白洞只是理論上存在而已
2018.08.17 臺北藝穗節 嚐劇場:古林肯比
2018.08.17 臺北藝穗節 玉米雞青少年劇團:青春絮語
2018.08.18 韓國音樂劇 - 光的來信 @ 臺中國家歌劇院
2018.08.19 臺北藝術節 明日和合製作所:山高流水之空中
2018.08.19 臺北藝穗節 陳家聲工作室:阿北痠痛軟膏 - 陳家聲個人演唱會
2018.08.20 臺北藝穗節 臺北藝穗節後重生
2018.08.21 搖滾莫札特 - Mikelangelo Loconte 粉絲見面會
2018.08.25 臺北藝穗節 臺北藝穗節閉幕
2018.08.26 四把椅子劇團: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 (和她們的Brother)
2018.08.31 臺北藝術節 臺北藝穗團隊Miss Misery、七轉演劇部、台北劇場實驗室、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周能安暨眾等、陳家聲工作室:但是又何Night
2018.09.09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 (創作)
2018.09.14 天作之合:飲食男女 (試演會)
2018.09.15 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
2018.09.18 丹尼爾.霍普x蘇黎世室內樂團:四季未央
2018.09.23 [Paris] 歐斯特麥耶 x 法蘭西喜劇院:第十二夜
2018.09.29 [Paris] 野田秀樹 x 野田地圖:贗作 盛開的櫻花林下
2018.10.05 [Paris] 勅使川原三郎:The Idiot
2018.10.06 [Paris] 紅磨坊
2018.10.11 [Paris] 巴黎歌劇院:茶花女
2018.10.12 [Paris] Ohad Naharin x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Decadance
2018.10.19 臺北藝術節 黃翊工作室:地平面以下 - 合唱團現場演唱版
2018.10.20 丞舞製作團隊 B.DANCE:BLAH BLAH BLAH
2018.10.21 亞戲亞:杏仁豆腐的心裡話
2018.10.26 NT Live:朱門巧婦
2018.10.27 塞爾維亞巴爾幹王國:Balkanopolis
2018.10.27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 (表演)
2018.10.28 寶塚歌劇團:東離劍遊記
2018.11.01 國際劇場藝術節 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葉瑪 (總彩)
2018.11.02 國際劇場藝術節 梁允睿 X 紅潮劇集:瑪莉皇后的禮服
2018.11.03 三缺一劇團: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莎翁在台北
2018.11.06 NT Live:劊子手
2018.11.10 臺中歌劇院巨人 巴黎市立劇院:圍城
2018.11.11 NT Live: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2018.11.11 黃/瑞/漢:過站不下的心理時間
2018.11.14 衛武營開幕季 杜達美x柏林愛樂:伯恩斯坦-管弦樂嬉遊曲 / 馬勒-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2018.11.17 衛武營開幕季 Robert Lepage:887
2018.11.1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秋季公演 - 哈姆雷特
2018.11.19 《作繭自 縛吊》快樂 ・脫衣舞
2018.11.22 雲門舞集:林懷民舞作精選
2018.11.23 國際劇場藝術節 羅蘭‧奧澤 X 徐堰鈴 X 王安琪:在棉花田的孤寂3
2018.11.25 陳家聲工作室:阿北
2018.11.30 働故事劇團:我和我的貓奴
2018.12.01 國際劇場藝術節 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
2018.12.02 再現劇團:台灣妖怪演劇計劃I - 物怪之里
2018.12.03 W&Y.com:山羊為什麼是藍色的
2018.12.07 NT Live:凱薩大帝
2018.12.08 莎妹劇團 × 第七劇場:珈琲時光
2018.12.08 西門紅樓生日慶 - 栢優座演出
2018.12.09 臺中歌劇院巨人 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美國 民主
2018.12.14 果陀劇場:悲憫次神的兒女
2018.12.15 NTT-TIFA節目指南講座:不只是看戲
2018.12.15 人力飛行劇團 × 一舖清唱:阿飛正轉
2018.12.22 A劇團:茉娘
2018.12.2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8冬季公演 - 第十二夜
2018.12.25 [Seoul] 韓國音樂劇:安妮 Annie
2018.12.25 [Seoul] 韓國音樂劇:變身怪醫 Jekyll & Hyde
2018.12.26 [Seoul] 韓國音樂劇:尋找金鐘旭
2018.12.26 [Seoul] 韓國音樂劇:瑪莉居禮 Marie Curie
2018.12.27 [Seoul] 韓國音樂劇:光化門戀歌
2018.12.27 [Seoul] 韓國音樂劇:伊莉莎白 Elisabeth
2018.12.28 [Seoul] 韓國音樂劇:魅影 Phantom
2018.12.28 [Seoul] 韓國音樂劇:A Story of Life
2018.12.29 [Seoul] 韓國音樂劇:Rimbaud
2018.12.29 [Seoul] 韓國音樂劇:Maybe Happy Ending
2018.12.30 [Seoul] 韓國音樂劇: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
2018.12.31 [Seoul] 韓國音樂劇:Matilda
2018.12.31 NT Live: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