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時間:2020.10.31 02:30PM
名稱:無垢舞蹈劇場  花神祭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花神祭 #無垢舞蹈劇場 

隔了五年再看《花神祭》,認真覺得歲月在我身上刻下了痕跡。 

上次看《花神祭》,我的解讀著重在四季更迭,生長收藏,一輪傳承著一輪,永不止息;這次看《花神祭》,我反而往心裡去了,想著:「夏影的狂烈似乎已經與我有些遙遠...」「我現在該是快到秋折的歲數了吧!」「我有辦法像冬枯一樣絕美不悔的離開嗎?」是啊,《花神祭》的春夏秋冬,正是人活著的歷程。因此,看著秋靈一折一折的將布朝自身收起,緩步地與眾人朝不同方向退去,我的心情極為激動,因為那是在好好的整理自己、收穫自己、以及接受自己。再怎樣的風花雪月、激情濃烈,到頭來,人生的單程道路還是要自己與自己作伴才得以好好走下去。 

《花神祭》是 #林麗珍 老師 2020 年的作品,那時候老師應該是50歲吧,是一個秋折以上,但未到冬枯的年歲!萬物雖是生生不息、輪替不變,卻也花謝花落,肉身凋零。私自猜想,或許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自然看淡生命的了然於心,無形中給了老師溫柔卻又無比堅定的心智,重新書寫印象中「豐收的黃金之秋」。秋折的沉穩簡約,緩步踏向消逝之路,反而是花神祭中,少有的情緒轉折。這轉折,我在五年前的感受還沒那麼強烈。 

《花神祭》台北場結束了,但還有台中場與高雄場。雖然我不會說有什麼演出是此生必看,但的確有演出的畫面會一輩子印在你的腦袋裡跟心裡,《花神祭》就是這樣的一檔作品。

 📣 同場加映:2015年我看《花神祭》
http://jimmyblanca.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21.html 

狠劇場 X 即行劇場:虛擬親密

時間:2020.10.30 07:30PM
名稱:狠劇場 X 即行劇場 - 虛擬親密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狠劇場 #即行劇場 #虛擬親密 #周東彥 #LGBT 

接連幾個周東彥的創作:《你找什麼》、《國家級約會計畫》到《虛擬親密》,除了依舊是影像與劇場的混種演出,更多的是創作者自己對自己的提問,而且是越來越誠實的那種。明明使用新科技創作,卻一直回過頭來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便著力的對象為男同志,身為一個順性別的異性戀女性,依舊能在作品裡找到周東彥想敲打提問的,疏離與親密。 

《虛擬親密》去年曾在兩廳院開放工作室做過階段呈現,今年的正式演出版在結構上沒有太多改變,觀眾還是要利用手機與透過Slido跟演出作互動,但在社群成員上找來更多的素人參與。演後座談提到,去年階段呈現時社群成員多為劇場演員,雖然演員們分享的是自身經驗,卻還是很像在演戲,所以今年才換成全素人,僅保留一名劇場演員 #曾士益 (a.k.a 帥氣版陳明真,哈哈哈哈) 做部分演出。姑且不論素人們的分享是否全數為真,對於身為接收訊息的觀眾我來說,感受是很誠懇的。每場演出會因為參與的社群成員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故事,有一點隨機與即興,但也因此多元而浪漫。 

過程中有多次非常直白的群眾投票,僅用照片去選擇「你覺得誰的存款最多?」「你最想跟誰上床?」「你覺得誰最常約砲?」「你覺得誰最需要被愛?」一切都用外表判定的結果其實很殘酷與暴力,卻也是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下,對於過多選擇所必然會發生的不得不。我們更容易接觸到另一個人,卻也更無法用心的去了解另一個人。交友軟體上的「你」不再是個人,而是一件待價而沽等著被指指點點的商品。幾名社群成員分享了自己使用交友軟體的經驗,不管是自身為HIV陽性而提到「用汙名交換汙名」,或者是見面前要不停跟對方打「不要抱太大期待」的預防針,明明就最討厭別人對自己貼標籤,卻往往也最容易幫自己貼上瑕疵還缺陷的價目表。 

或許是平常就很常關注此類議題,導致《虛擬親密》對我來說還是清水了些,總覺得應該還有些什麼尖銳可以碰觸。比如說,男同志本身是個封閉卻活絡的族群,那族群裡不同年齡層或是教育程度的情感疏離與親密渴望會是相同的嗎?而這些從男同志被分層與解析出來的結論,是否可以套用在其他族群身上?族群與族群間是否有因為網路而生出不同於以往的、獨特的、專屬於這世代的普世價值。 

嗯,說得好像有點拗口,我自己也還在摸索到底是想被什麼東西給重擊,或許這階段需要讀點書。 

總之,先停筆在這兒。 

最後,周東彥最新的影像作品 #霧中 目前正在高雄演出,台北會有會有,但還在尋找適合且可配合的場地與設備。請密切關注!

2020年10月23日

熱帶天使降臨前 - 音樂會

時間:2020.10.23 07:30PM
名稱:熱帶天使降臨前 音樂會
地點:PLAYground 南村劇場

#熱帶天使 #林孟寰 #雷昇 #林姿吟 #于浩威 #李曼 #陳意涵 #王浩全 #吳子齊 

我向來很喜歡聽創作者分享創作歷程,彷彿讓只是觀眾的我也參與了過去種種。每次聽大資 (林孟寰的別名) 分享都會覺得很有收穫,當然大資也是個很會講也很願意講的創作者。大資與雷昇十年前因為《畢業紀念冊2011》結緣,十年後很開心兩個人都還留在劇場耕耘,因而有了今晚的一個創作里程碑:《熱帶天使》降臨前音樂劇音樂會。是的,兩個人新的音樂劇 baby 《熱帶天使》即將於2021年7月,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不管是去年的上半場讀劇,還是今晚的音樂劇音樂會,都證明了一件事:這演出是一定要看的啊! 

《熱帶天使》音樂劇改編自陳千武老師的《活著回來》,講述日治時期台灣志願兵林逸平到南洋當兵的經歷:對自我身分的認同、與慰安婦女的相知相惜、以及軍中禁忌不可說的同袍同性情誼。即便紛亂的戰爭令人絕望,大家仍舊努力抱持希望好活著回家。由於故事本身就很有重量,音樂劇的形式反而可以撫慰與軟化難以言說的沉重,而且啊,歌曲還真是好聽的不得了!認真說,歌好故事好演員好,光是聽個音樂劇音樂會就要逼出我眼淚,人家李曼在台上唱著「目屎落,目屎滴」,我自己也還真的是眼淚落、眼淚滴的 (吸鼻子)。 

這晚《熱帶天使》降臨前的音樂劇音樂會除了分享音樂劇裡的歌曲外,還唱了些雷昇與大資在其他地方創作的歌曲。像是之前曾在北藝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呈現聽到的〈沒有訊號〉,讓我很自然連結到昨晚看的日劇 #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整個就是清水可愛又好哎唷喂呀 (姨母呵呵笑)!此外,因為有一首雷昇的創作〈Spark〉是受到台灣民主先驅鄭南榕先生的啟發,今晚也有名特別的觀眾坐在台下:鄭南榕先生的遺孀 - 葉菊蘭女士。 

👉 大資說,我們現在能在這裡自由的創作,無不是有許多前輩的努力付出。
👉 我想說,也是因為台灣如此自由,藝文創作才能蓬勃十足,才能碰觸如《熱帶天使》般禁忌卻又極為重要的歷史與傷痕。 

《熱帶天使》降臨前音樂劇音樂會本周還有兩場,就在南村劇場,搭個捷運到台北101,二號出口走個5分鐘就會到了。憑票還可以到隔壁好丘買貝果,有折扣唷!更重要的,是明年準備到到台中看《熱帶天使》正式演出耶! 

📍 2020年10月:《熱帶天使》降臨前 音樂劇音樂會 10/23-10/25 南村劇場
📍 2020年12月:《熱帶天使》全本讀劇 / 臺中國家歌劇院
📍 2021年07月:《熱帶天使》正式演出 / 臺中國家歌劇院 

陳家聲工作室:藍衫之下

時間:2020.10.11 02:30PM
名稱:陳家聲工作室 - 藍衫之下
地點:大稻埕戲苑

還是想來補一下《藍衫之下》的心得。雖然一開始大富翁燈箱一段的場上有點混亂忙碌,但這個作品還是可愛又好笑的,還是個講女性壓抑束縛傳統的作品咧!果然越沉重的議題,越要溫柔地輕輕地說,以自嘲的方式反而更能帶出共感。 

#陳家聲工作室 #藍衫之下 #余彥芳 #彭若萱 #曾歆雁 #林依淇 

(當周) 前一天看完了《宇宙之聲ON AIR》,隔一天換個地點,來到大稻埕戲苑看《藍衫之下》。這作品於2018年的中壢首演,2020年在台北就這唯一一場。演後座談中提到,《藍衫之下》一開始其實是進擊的美編 #歐陽文慧 的攝影展,找來多名認同自己是客家女性的朋友,在同一地點 (如:房間、客廳、廚房等),以「穿藍衫」與「不穿藍衫」的方式,透過攝影編輯,呈現在同一張照片上。有趣的是,藍衫彷彿有種特殊的魅力 (或者是束縛、壓力等),即使是同一個人,穿與不穿的氣勢與感覺差異甚大。過去有不少類似的對比,如:穿著工作服與穿著私服的同一人,或是日與夜的同一人等 (白天是醫師袍,晚上是劇團演員;白天是交通警察,晚上是夜店DJ等等),倒是第一次看到以族群為主題的對比。有趣的是,認同這事可大可小,又正好連著兩天所看的演出都在討論認同:《宇宙之聲ON AIR》是世代認同,《藍衫之下》則是族群認同。 

回到演出本身。這些個差異引起導演 #徐宏愷 的興趣,因而將攝影展改為舞台劇,找來另外三名編劇 #張敦智、#黃洛瑤 與 #司徒嘉慧,集結了各式各樣的客家故事,並啟用了四名客家演員,有點半自傳的方式詮釋其實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片段。在此,我想先提出一個疑問,雖然藍衫是傳統客家服飾,但《藍衫之下》卻將全劇重點放在客家女性上。這當然可以是演出的選擇,因為「女性」又「客家」,刻板印象的加乘倍增。只是好奇客家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與定位 (雖然我們常說只有婆媳問題,沒有公婿煩惱),以及是否為此刻板印象的推手? 

作為一個女性觀眾,即便不是客家女性,也絕對能對《藍衫之下》產生共鳴。導演將先前的攝影照片做成燈箱,排成大富翁遊戲,除了視覺效果吸睛外,也讓演員們一出場就是不斷的奔跑打怪:負重比賽象徵孕期、聽出長者的言外之音是解謎基本、一年一度的過年拜拜是當局大BOSS等。然而,即便規矩一堆、要求一串,很多時候在「家和萬事興」的阿Q心態下,抱怨與嘮叨反而都不會明說,而是用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送進當事者耳裡。說個實話與題外話,這不只是客家家族,這在傳統華人家族也很常見。但到底為什麼不說啊?有問題就要說咩!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很難理解 (果然扯遠了)。 

四名演員分別是血統趴數不同的客家女性,然而到底誰是最完美的客家女人?血統100%就是頂級客家女人?不能自己認為自己是就好了嗎?演出中有一段演員們的自白剖析頗為感人,同時也是身為女性在傳統社會與自我實現中的掙扎辛苦。即便社會風氣在轉變,女權運動方興未艾,但某些從小被教導的舊觀念與價值觀還是會時不時地提醒著我們。 

演出進到後半段,對族群與藍衫的認同,漸漸移轉成對於自我的認同。正如同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們也的確在危險重重的社會叢林中試圖找到自己是誰?自己該是什麼?挑戰過去的女性樣貌,擁抱自己現在與未來的模樣,並從中找到彼此可以理解與諒解的平衡,我想這是《藍衫之下》想要提醒所有觀眾的吧! 

2020年10月17日

娩娩工作室:Play Games

時間:2020.10.16 07:30PM
名稱:娩娩工作室  Play Games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NOTE:上圖劇照攝影為張震洲

#娩娩工作室 #PlayGames #亮亮賴玟君 #林唐聿 

十年前看這個本很心痛,十年後依舊心痛。雖然童言童語很可愛,但也很容易讓真相失焦,需要更用心地傾聽,更細心的觀察,才能發現當中細微的不對勁。 

《Play Games》是娩娩的創團作,也是我認為很值得看的劇本 (即便有些情緒、台詞與轉場於現在看來會有些粗糙)。兩名厲害的演員就不多說,透過無殺傷力的文字去控訴血淋淋的暴力,這才是讓我不寒而慄的。十年前看會覺得是母女二人穿越時空的對話,十年後看的理解反而是母親在精神崩潰下一個人喃喃自語的贖罪,特別是一場顯而易見溺死自己小孩與最後像睡著般的死亡儀式。 

舞台上有著滿滿的舊衣服縫製而成的大塊布料,是可以取暖的棉被、是架根桿子就能遮風避雨的帳篷,同時也是小秀被母親同居人欺負家暴的房間,還是最後屍骨的安息之地。大塊布料的顏色有些霧濛濛的,視覺上有著紅色系蠟筆畫過卻擦不乾淨的模糊汙濁感,就像是小秀的臉,永遠都是紅撲撲的:是還沒乾的鮮血抹過?還是恐懼緊張的潮紅?總之,就是髒髒的。過程中小秀幾次試圖拿著針線縫補,補著受傷的自己、補著空缺的父母,無奈每一次的下針再拉起都是空針,永遠補不齊全。 

我現在還不是母親,未來也不知道會不會成為母親,但《Play Games》提醒了我:很多小惡是不可以放任不管的。不管是過去十年,抑或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暴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 (畢竟人是一種不知長進的生物),再怎樣密的社會安全防護網也絕對會有破洞,能做的,就是回到文章的第一段:用心傾聽、細心觀察,讓自己能夠成為接住即將殞落的弱勢生命的那雙手。

最後,樹林藝文中心真的不遠,是個年輕有朝氣的劇院,還有地下停車場可以停我的飆風小100。這星期可以去看看娩娩、看看新場館、看看小秀,看看我們還缺了什麼可以做。  

2020年10月11日

陳家聲工作室:宇宙之聲ON AIR

時間:2020.10.10 07:30PM
名稱:陳家聲工作室  宇宙之聲ON AIR
地點:文山劇場

#陳家聲工作室 #宇宙之聲OnAir #呂寰宇 #王詩淳 #北臺八縣市傑出演藝團隊藝文交流計畫 

陳家聲工作室在我心中一直是個很特別的存在 (趁亂告白),除了是桃園優秀團隊、創作能量豐沛外,難以定義的團隊風格也是目前台灣劇場少有的。是的,這個團有些ㄎ一ㄤㄎ一ㄤ的,演出親民逗趣接地氣,在視覺文案與團隊營運操作上大膽瘋狂,彷彿沒有什麼可以擋得住他們,也因此回顧陳家聲工作室的作品,有音樂會、有一般戲劇、有互動式小型劇場、有音樂劇,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宇宙之聲On Air》先在2016年的回桃看做限定首演,2019年於中壢五號倉庫有了完整劇場版,今年則應著北臺八縣市傑出演藝團隊藝文交流計畫到台北文山劇場演出 (桃園團隊到台北市演出)。演出全長90分鐘,就是約莫一集廣播節目的長度,由兩個電台主持人小鳳 (王詩淳飾) 與光宇 (呂寰宇飾) 共同製播廣播節目「宇宙之聲」誤打誤撞的最後一集。一個是節目10多年前開播以來就在的老鳥主持,一個是這天剛上工滿一年的菜鳥主持,面對逐漸式微的廣播節目,已然凋零與找不到究竟在哪裡的聽眾,「宇宙之聲」漸漸成了這兩個人一搭一唱、互相欺騙、自己演給自己看的三流節目。於是,要守成到最後一刻,還是趁機轉型,這是個大哉問。 

表面上是藉由節目的變與不變討論新舊衝突,實際上有許多極為常見的對話與爭執:是夕陽產業的存亡、古老技藝的傳承、科技3C的汰舊,也是自己與家人長輩間最雞毛蒜皮小事的拉扯。即便 (在我看來) 光宇已然放低姿態試圖與小鳳溝通,但在小鳳眼中,他就是個來挑戰與打壞自己傳統與習慣的外來人。小鳳有著他所堅信需要維持與信守的承諾,或許承諾的對象已經不在,但精神必須保持。《宇宙之聲On Air》雖然輕鬆有趣,卻也尖銳直白地提醒了我,是否在不經意時放縱了我自以為是的驕傲?正當我們自詡為新的一代與先前的一代抗爭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慢慢地步入下一個「先前的一代」(OS:會用臉書的都是老人家,是吧?) 溝通不會全然都是風平浪靜,有時針鋒相對是為了激盪出火花。但在劍拔弩張之際,或許速度、或許口氣、或許換個方式,或許換個時間,明天再談,但不要放棄溝通,這是最重要的。 

《宇宙之聲On Air》是發生在錄音間的故事,場景自然就只有一個。不過,在卡拉OK燈光與投影的輔助下,讓整場演出有種跳tone卻又自然協調的微妙感。要是KTV老歌的伴唱帶不再是風景介紹,而是充滿各種躍動感的文字,甚至還提醒啥時要用力大聲與拉長音,我想應該會提高這些經典的點唱率吧 (笑倒)!最後想來提提演員,我還真是好久沒看小馬呂寰宇主演的劇場演出,從2010年還是《Daylight》裡沒什麼台詞的Bartender,到今兒個看《宇宙之聲On Air》,不管是在台詞咬字、腳色詮釋、觀眾氣氛的掌握、與對手演員的丟接默契 (我還是好愛王詩淳總可以在舞台上放鬆自在的氣場與能耐),真的成長好多啊!還記得有一年北藝音樂劇人才培訓的成果發表也是他最讓我驚豔,呼! 

📍 我:(查了一下年表) 原來都10年了啊! 
📍 妹:你真的很像煩惱很多的媽媽耶!
📍 我:看到演員逐年成長很讓人欣慰嘛...☺️
📍 妹:果然是媽媽...

#結果我轉貼了天王寶是怎麼回事 

2020年10月10日

戴米恩夏多內 - 人性交易所

時間:2020.10.09 07:30PM
名稱:戴米恩夏多內 Damien Chardonnet-Darmaillacq - 人性交易所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劇照來源:國家兩廳院臉書,攝影為李佳曄

#人性交易所 #戴米恩夏多內 #Fa #王安琪 #王世緯 #邱安忱 #賴玟君  

在 COVID-19 疫情仍嚴峻的現下台灣還能有台法合作的劇場作品 (而且導演本人就出現在台灣導戲),實在是覺得感激與感恩呀!《人性交易所》改編自小說《Love and Money》,分成七個「謀殺」主題:謀殺愛情、謀殺神聖、謀殺尊嚴、謀殺倫理、謀殺信念、謀殺信任、謀殺希望。雖然這七個主題天差地遠,卻以同一對貧窮百事哀的夫妻 David 與 Jess 作為敘事核心,以不同的角度去描寫夫妻如何面對選擇,如何從平衡變失衡。 

「謀殺」是導演 Damien 看完劇本後,自己加諸的解釋,其餘沒有做太多變動。對導演來說,這對夫妻及其身邊的人所碰到的種種,乃至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常常在不自覺中「謀殺」某事。舉例來說,即便不滿公司的決定,還是得要謀殺自尊好好工作之類的。由於是放射狀的以不同角度觀看夫妻核心,故事的時間線因而有些混亂:有時候是順向 (第一場 Jess 自殺接第二場 Jess 的父母掃墓)、有時候是逆向 (第二場 Jess 的父母掃墓接第三場 David 找工作)、有時候甚至是跳脫 David 與 Jess 一家,出現了看似無相關的第三者 (第五場 David 的經紀人在酒店與年輕女子的搭訕對話)。

除了第七段「謀殺希望」有些超現實外,其餘六段的帶入感都很強烈,配合導演不同的手法,有蠻多值得玩味的地方。第一段「謀殺愛情」的螢幕投出 David 與另一名 S 女子的 email 往返,逐漸帶出 David 妻子 Jess 自殺,而後 David 也默默看著妻子死去的事實。然而,舞台上卻是全裸的演員 Fa 戴著氧氣罩,被霧面的透明布蓋住。隨著妻子死去的進程,自己也從布裡掙脫,彷若重生,甚至是穿上外衣更像個人,整段過程極為諷刺;在「謀殺尊嚴」一場,場上拼接了極長的桌子製造出壓迫感,擺了架子也擺了脾氣,說明 David 前女友就是盛氣凌人準備來欺負人,而長桌的鏡面也在「謀殺倫理」成了 David 幫男子口交而被眾人觀看的反射。 

雖說劇本是在 COVID-19 前就已經選好的,但在 2020 疫情蔓延時,劇中的各種小的個人選擇卻也自然的適用於更大方向的選擇:人民的健康安全與經濟發展,邊界的開放與不開放,Dochi?人性又在這些選擇當中扮演了怎樣的動力與阻力?就像是在第六段 「謀殺信任」裡,Jess 看到有人在街上被刺殺後會主動上前協助,但周圍的人卻可能因為怕弄髒衣服、怕惹麻煩上身而不願伸出援手。對於國家安全議題來說也是,選擇和誰站對邊,又或者是冥冥之中就有著引力拉扯著誰跟誰站在同一邊,人性在此時是該主動還是被動,如何抵抗人性中脆弱不堪的瑕疵,讓愛的力量能夠真實顯現 (好的,我沒有要傳教,寫成這樣好像太柏拉圖了,反正你知道我意思)。 

整場演出看下來,持續敲打詰問的,不外乎什麼是人性 (humanity)?你願意用什麼做交易?聽起來似乎有些許魔鬼,但正面一點思考,什麼對你來說才是重要的?而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這重要的東西?之前曾看過一個有趣的想法:若把人的生活分成五大項:工作、家庭、睡眠、娛樂、運動,你一天就只能選擇其中三個,並把它做好。再多,勢必會有其中一項歪斜。有時候心情的平靜與平衡不外乎就是找著了你可以安放自己的重心,並不愧對自己的重心。在我看來,Jess 這腳色是辛苦了些,對外的感知能力十分纖細敏銳,以至於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與溝通。找不著與外頭的連接 (connection),最終失衡的離開世界。(是說 #亮亮賴玟君 消化台詞的能力還是好棒棒啊)  

對了,這晚的演出多了演後座談,導演很願意分享喔!接下來還有幾場,看完演出後不妨留下聽聽。

2020年9月20日

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卷

時間:2020.09.19 02:30PM
名稱:明華園戲劇總團 - 鯤鯓平卷
地點:國家戲劇院

好一段時間沒看明華園戲劇總團了,今年的總團新作《鯤鯓平卷》說的是民間傳說「五府千歲與囝仔公」大戰的故事,相當逗趣好玩。台灣的民間信仰活絡旺盛,延伸出的慶典不少,除了三月瘋媽祖外,五府千歲祭、各地城隍祭也很熱鬧。這檔《鯤鯓平卷》光看戲名就不難猜想,應與南鯤鯓代天府有關。當中的五府千歲是台灣很普遍的神祇,相傳是「李、池、吳、朱、范」五位隋唐時期的英雄,死後受封王爺神,是玉皇大帝所派來巡撫人間,保護社稷的大神。如果是台南北門還學甲一帶出身的觀眾,應該會看得興味盎然,因為就是當地信仰中心呀!    

歌仔戲我看得不多,可以比較的基數少,以最常看的唐美雲歌仔戲與明華園戲劇總團相比:前者精緻細膩,柔美堅毅,致力於原創劇本創作,因此常可在唐團裡看到社會議題對話 (如:同婚),甚至還有揉合日式風情的陰陽師與源氏物語 (註:改編自源氏物語的 #光華之君 11/5-11/8 演出喔);明華園則熱鬧大氣,奔放狂野,保有歌仔戲的在地草根。不管是哪一團,兩團的演出都很好看。    

《鯤鯓平卷》除了說民間故事外,還放入了平行時空的概念:土地公 (#陳勝在 飾) 藉保生大帝 (#王婕菱 飾) 的協助,穿越時空來到2020年的台南府城求愛 ;李府千歲 (#孫翠鳳 飾) 與囝仔公萬善 (#陳昭婷 飾) 一戰,也是穿越時空來到2020年,看到這島的繁華忙碌,人民辛勤努力,理解神明雖有超凡能力,萬不可任性妄為,而是要以百姓為重,與世間萬物和平共存。故事的走向雖然有些八股,不外乎是提醒著擁權者需要自律與胸懷慈悲;但我更喜歡的,是提醒著所有人,神明也曾經是人 - 千歲王爺公與囝仔公更是由人而成神,有著濃厚的人性,會嫉妒憤怒、會想要報一箭之仇,還有著愛恨癡顛,但總是得要反覆溝通、要時間去理解彼此。驚天動地的風水寶地爭奪之戰,在互退一步後便可安穩平息,此後五府千歲與囝仔公共同守護鯤鯓一帶。    

《鯤鯓平卷》裡的時空交疊出現了不少次,讓我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2020年的廟宇儀式 - 雙方人馬扛轎載著神明出來,就是1817年的爭地之役:一方面傳統的鑼鼓聲響喧天,另一方面現代的今山古道與丟丟銅仔也來,不僅是視覺上看著神明幹架,聽覺上也是古今互尬,一整個就是大亂鬥到讓我超開心啊!即便演出有些地方的調度跟節奏可以再緊湊一些,我還是非常喜歡作品活躍不顧一切的生命力,偶爾會覺得「歌仔戲這樣玩真的可以嗎?」像是土地公穿越時空的愛戀而出現的那道綠色的時光隧道 (頓時讓我想到阿比查邦),初看時會覺得有點ㄎ一ㄤ,但轉個念想想又何妨,都說神就是人了,偶爾會有點瘋狂,又劇場就是充滿無限可能,可以的啦!    

看完《鯤鯓平卷》再回來查南鯤鯓代天府的資訊會更有感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底下這段台灣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的介紹,建城至今已經300多年,是台灣王爺信仰的中心唷: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30&v=vfFEOJEVt74&feature=emb_logo&fbclid=IwAR1LHU3UObr_GX0XcEFOP7k_mouL7DqsD37OvKK_hHmyPm0_OZ19RLIFrr8

此外,在YouTube上還可以找到一系列臺灣神奇講南鯤鯓神奇的影片,先放個講囝仔公的,其他的就自己去看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XzMtW4SAE      

《鯤鯓平卷》即將三館巡演,也會到事發現場台南演出: 
📣 9/19-9/20 臺北國家戲劇院 https://bit.ly/2Ae4a3o 
📣 10/17 臺南文化中心 https://bit.ly/32NBLeL (10/18為企業專場不對外售票) 
📣 11/7-11/8 臺中國家歌劇院 https://bit.ly/32YNTLB 
📣 11/21-11/22 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https://bit.ly/3k2f7X8



2020年9月14日

王冠渡假村之我的隔離日記

時間:2020.09.13 01:30PM
名稱:新王冠度假村
地點:北美館展覽室1A
NOTE:王冠渡假村的策展人是Baboo Liao

我的隔離度假日記:  

一票難求的王冠度假村,在北美館一樓直接蓋起五個透明房間,房間裡有床有桌有椅,還有個跟外頭聯繫的大螢幕(大抵現代人都透過手機螢幕看世界,倒也習慣)。入住時間一次2.5小時,全程需佩戴耳機,盡可能的聽從耳機指令。過程中可以隨時離開,但一離開視同Check Out,也就是結束體驗。 

 --- 如果已經報名隔離的朋友,建議先跳走,因為開始有體驗內容了。 ---  

雖然真實世界的隔離絕對不會那麼有趣,但想到是自己報名隔離,並同意被觀看,感覺還是有點微妙與緊張。因為是因應疫情而有的度假村,例行性的健康監測(如:量體溫)還是有的,也有中途篩檢確認身心狀況,甚至有陽光服務與運動時間(我超認真的跑步與前踢後踢,但很笨的搞錯開合跳),大多數時間是跟著耳機裡服務人員的指示行動。  

有趣的是,這些互動的紀錄有不少會要求寫在透明的牆上(是說我的體溫怎麼都只有32度左右啦,額溫真的很不準),成為隔離紀錄,同時也是自己再次認識自己的紀錄。另外,利用心理測驗的方式幫忙安排適合的客房服務,找來一名外頭的朋友好讓隔離時間不無聊(我跟著 #林素蓮 一起爬山吃桃子與種桃子,還聽了兩首詩)。  

耳機裡除了照表操課的指令外,其實還有一個女聲講述在郵輪上隔離的經過。床下的行李既是客房人員帶來的,也是她留下的,搭配手寫日記、聲音與海浪的影像,人人都可能是驚慌失措擔心確診的那個人。  

整體的設計完善,體驗過程也蠻舒服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我聽著耳機裡的說明,看著外頭另外四個房間與來去的人們(其實在房間內看不太到外頭的人,但這段的房內光線有讓體驗者可以比較清楚看到房外),突然覺得:「啊,生活就這樣改變了,有點傻逼喜捏...」一個個房內都是單獨的個體,房內與房外又無法溝通,雖然我們常常低頭滑手機透過螢幕了解世界,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自由地選擇跟真人互動哪!  

三採陰後隔離期滿,螢幕上出現了自己隔離期間的行為剪輯(包含我很蠢的搞錯開合跳),揮手跟隔離期間的自己說掰掰。過去真的是與世隔絕的隔離嗎?但其實一直被監視與觀看呢! 簡言之,是個蠻值得去體驗的展覽。



2020年9月11日

2020新北市音樂劇劇本孵化暨讀劇演出:藍鯨遊戲

時間:2020.09.11 07:00PM
名稱:2020新北市音樂劇劇本孵化暨讀劇演出─ 藍鯨遊戲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奏廳

#每次三名藍鯨女子出來唱歌時我都會想到Hadestown的三女神  

這些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都會舉辦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分成表演與創作兩種工作坊,《藍鯨遊戲》就是其中一年創作工作坊的作品。當時看成果呈現時就對作品印象深刻,今兒個總算走到了完整讀劇,挺令人開心的。常常說,作品需要時間孵育長大,音樂劇更是。現在喊水會結凍,喊米變肉粽的《Hamilton》就寫了快10年呀!2020年的新北市音樂劇節與台南人劇團合作,除了推出正式演出作品外,更有臺灣音樂劇劇本孵化計畫,推出三組進行中的創作:《#仲夏夜之夢》、《#九局下半》以及今晚看的《藍鯨遊戲》。礙於我這兩周要看的演出實在爆炸,只能看藍鯨呀!  

《藍鯨遊戲》的劇本長到現在這樣,骨幹算是齊全,將學校的實體霸凌與藍鯨遊戲的網路霸凌兩條主線彼此揉合,掌權的翹翹板也在無形中從一邊傾斜到另一邊。但不管是哪方的過度權力,各自都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故事裡提到的許多正向的詞語,換個角度看就會變成負面的利刃,如:未來的我們無可限量 (擁有權力後便無所不能)、擺脫恐懼才能迎向真正的自由 (所以勇敢的劃下那一刀還奮力向下跳) 之類的,正好切合了青少年在人際關係相處上,常見的似是而非的脆弱,同時也對已經長成大人的我們有令人不寒而慄的警惕。    

這晚雖然是整齣讀劇,演唱曲目約莫只有全劇的一半 (八首),沒有演唱的部分採演員直接唸出歌詞的方式。有幾個是我個人覺得可以再處理的細膩一點的地方:    

1. 缺乏長輩們的觀點:目前只有一首〈不懂〉是母親與小書的爭吵,學校師長的反應也只出現在校務會議上,還只有匆匆帶過。此外,方序的鯨落來得突然,直到最後一刻才開始說明與父親的關係。私認為小書跟方序的權力轉換是很有趣的,因為這兩個人個性與外在條件都大不同,跟爸媽的相處模式與互動關係也不一樣 (一個噓寒問暖、一個高標嚴格),卻同樣養成了有極端個性且好強的孩子。如果能讓這兩個人的父母對話應該有點意思 (也就是來首歌吧 XD),既矛盾又衝突。    

2. 小書跟方序個性的理所當然:承接第一點,因為少了長輩們的觀點,感覺小書就是設定上被冷落,設定上就走向極端。方序也是,設定上就是權貴二代,設定上就是兩個一定要死一個。中間如果能再多些鋪陳,會讓兩名青少年的個性更加完整立體。天宇夾在對比強烈的兩者之間,雖然不是不重要,但在鯨落之後,似乎可以說些什麼還安排些什麼......(這裡我還沒想得很清楚)。    

3. 付錢就能成為藍鯨管理員:這是我最不喜歡也覺得不太合理的設定,太便宜行事了些。對於一個已經被遊戲控制的孩子來說,成為管理員應該是已經付出某些不可逆代價的獎賞,或是為了不要付出某些代價而有的等價交換。就像是動漫《約定的夢幻島》一樣,島上的媽媽為了活下去,不得不、甚至是被觀念洗腦,將殘酷的體制合理化,進而從被害者轉為加害者 (利用恐懼來操控人心的邪教)。    

不管怎樣,我非常非常期待《藍鯨遊戲》正式演出那一天的到來。今晚看讀劇時已經有很多畫面在腦袋裡跑,想著哪裡應該可以怎麼安排了!大家加油!    

讀劇人員資訊: 
📌 編劇/作詞:#孫自怡 (不點)
📌 作曲:#林意淨、#魏安妮 
📌 演員:#鮑奕安、#顏志翔、#張心哲、#劉德礎、#李曼、#王意萱、#蘇育玄 
📌 樂手:#陳筱雯



2020年9月6日

2020臺北藝穗節 廖思瑋:習慣你的一種習慣

時間:2020.09.06 07:15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廖思瑋:習慣你的一種習慣
地點:藝・風巷- 2F

這是一場小巧可愛的演出,兩名舞者就是一對相差五歲的姐弟戀,演繹甜蜜的愛情生活,以及失去後的心痛與無可挽回。演出尚未開始之前,兩個人便膩在沙發上互動,十足生活化:一張很好坐的三人沙發,上頭掛著數條顏色豐富的毛毯圍巾,還有盞立燈與邊桌上的各種小物。地上的毛茸茸白色地毯,讓這個兩人的窩增添了一絲溫暖。(擺設剛好跟藝風巷很搭)  

《習慣你的一種習慣》約莫30分鐘,有著情侶間的居家親暱、趕上班上課的忙碌、一起牽手玩樂的日常等,動作設計帶點復古俏皮,像是穿著同款但不同色的襪子坐著跳舞,撐著傘走過街道親吻等。浪漫的燈光設計為這齣作品加分不少,場上有著粉紅泡泡的蘋果光搭配播放著的歌曲《A Soulmate who wasn't meant to be》,有一種在看音樂愛情故事MV的感覺 (如:Justin Bieber - Love Yourself 或是 Michael Bublé - I Believe in You)。 

舞作說的的確是愛情日常,但要怎麼將日常放到舞台上,還要放得讓觀眾興味盎然的繼續看下去,這是需要經過選擇與思考的。比如說,女孩是怎麼離開男孩的:是分手呢?還是意外?是和平理性的吹了,還是有一方劈腿?意外是跟男孩一起,還是獨自生病離世?這些設定都會影響男孩獨舞的動機與情緒,進而相對應的舞蹈編排也會不同。《習慣你的一種習慣》雖然很美,卻單調了些:前半的幸福突然個轉身就急轉直下來到悲傷,沒有疊加累進的鋪陳,蠻可惜的,我還是想再多看到點舞者的肢體,想再多看到些對於情節腳色的詮釋。愛情的甜與苦,愉悅與暴虐不會只是單一,而是愛得有多深,痛得就有多深,所以,再奔放一點,直白一點,赤裸一點吧!


2020臺北藝穗節 林季萱 - 栽種實驗室 - 籽仔

時間:2020.09.06 02: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林季萱 - 栽種實驗室 - 籽仔
地點:課廳演創空間

正如同舞作名稱《籽仔》,演出是一幕自然的風景:聆聽大地的聲音,感受風與水緩慢的移動,同生物與異生物的競爭與合作。在這個視角裡,人類很小,就跟手指一樣小,偶爾走在廣闊的土地上,像是探險、像是開墾,但又隨即消失。    

演出共有三名舞者,使用了一大塊大地色、會微微透光的地毯材質的布。這塊布代表了地球上的各種自然:是山、是岩石、是流水、是風。由於布的質感是有些沉甸甸的,當舞者一開始躲在布下面移動時,自然垂下的布的樣貌很直覺讓人想起層層起伏堆疊的山巒。舞者們從個人移動,到群體移動,感覺山與山之間正在低語對話。視覺上這塊布高高低低、相互擠壓,猶如板塊遷移,正準備產生些新能量與未知。布裡探出的燈光,證明了蠢蠢欲動的新生。舞者此時化為植物種子,耳邊傳來剝裂的聲音,種子掙脫硬石,依靠著木質的牆壁慢慢向上攀爬 (課廳正好有一面光滑的木頭牆),也彼此依附著彼此向天空伸手。然而,合作關係沒有持續多久,為了自己能夠更強壯的向下扎根好站得更穩更踏實,沒多久便變成凶狠的地盤爭奪。編舞家以詩意的方式,利用舞者的身體與簡單的道具及聲響,翻滾、糾纏、蜷曲、延伸、攀爬,拉扯,將看似無機轉有機,甚至是賦予人性慾望,呈現廣袤大地潛在的生機與心機。    

有個不影響表演,完全是私心的想法,提供給劇組參考:因為課廳不大,又剛好演出很天然草本,除了視覺跟聽覺外,還有沒有可能多增加嗅覺?像是增加香氛植物的味道,進一步的提醒與催眠觀眾進到接下來的表演情境。 


2020年9月5日

2020臺北藝穗節 陳家聲工作室:陳家聲2人演唱會

時間:2020.09.05 07: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陳家聲工作室 - 陳家聲2人演唱會
地點:納豆劇場

《陳家聲2人演唱會》接續第一集《陳家聲個人演唱會》的設定,只不過這次陳家聲不只是要開演唱會,還要跟粉絲朋友們分享最近的心情,失戀的心情。    

由表演者以演唱會形式邊唱邊闡述心情的的音樂劇作品,第一個想到的會是《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搖滾芭比》;又一男一女分開論述愛情,時間線倒敘的設定,《The Last Five Years 最後那五年》應該是很直覺的答案。陳家聲工作室結合兩部分,劇本設計讓一對剛分手的歌手情侶 - 陳家聲 (徐宏愷飾) 與 RAVEN (王意萱飾) 在同一個時間辦演唱會。由於此類小型演唱會有著大量的MC時間,兩個人又有著重疊的過往,雖然觀眾看到的是一場演唱會,但經過編排與兩名演員詮釋,其實是同時完成了兩場演出。演員徐宏愷與王意萱一方面各佔據左右舞台,與現場觀眾聊天互動外,另一方面也時不時帶入兩人生活的片段 (演給觀眾看),說明歌曲的由來與抽絲剝繭分手的可能:一個只想要對方做自己、一個想要為了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都是希望對方好,卻使得兩人漸行漸遠,果然,#像極了愛情。   

 因為是歌手演唱會,在歌曲的創作選擇上不免俗的會有流行情歌出現。兩首不同視角卻同樣都放對方自由的獨唱曲 - 女性視角的《他很好》與男性視角的《船》,旋律洗耳動聽,要是可以還真想在KTV點來唱。歌曲不只是演唱會曲目,同時也是每一次的爭吵失落與憤怒。相較於很多人對於音樂劇「忽然唱起歌」的突兀感,這檔演出的歌曲進入點掌握得相當自然舒服。    

雖然我們都知道愛情分分合合往往就是起因於枝微末節的不經意小事,《陳家聲2人演唱會》的劇本還是拖沓了些。就如同聽久了閨密在絮絮叨叨愛情裡的反反覆覆,耳朵還是會疲累的,更何況,觀眾與台上的腳色設定還沒進展到閨密程度。私認為,或許可以調整MC的配重,讓兩人的對手戲再更強勢主導演出。    

最後,在藝穗節願意做到有現場Live Band的音樂劇,即使是小型音樂劇,誠意與野心依舊是令人讚賞。


2020年9月4日

2020臺北藝穗節 阮劇團:家族排列

時間:2020.09.04 02: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阮劇團 - 家族排列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147&149號

有時候會很感謝自己會台語,這樣才不會錯過阮劇團的戲啊!    

《家族排列》是劇作家李屏瑤在第十九屆臺北文學獎劇本類的優等獎作品,講述四個同父異母的姊弟,因為父親的葬禮而初次碰面,並在之後一次次的相遇裡,不僅了解上一代的故事,也像洋蔥一樣一層層卸下心防,彼此分享祕密與情感,重新組成與排列另一種家庭的樣貌。    

阮劇團本周北中南三檔演出齊發,臺北這場是劇團的培訓演員首次到臺北演出,也是首次參與臺北藝穗節,令人備感親切的演前與演後廣宣還配合場地與演出特地錄製 (特別提到了撕觀眾大心)。此次團隊選擇的場地是剝皮寮147&149號,僅使用格局長形的其中一間,兩號相連的通道成為下場的出入口。故事裡的地點不少:告別式現場、一起吃紅葉蛋糕的樓梯間、心情一直跳針的KTV、等待手術的家屬休息室等。台上兩支燈,還有幾張椅子、板凳與可分離的樓梯,透過演員服裝的簡單變換與神情動作,順暢地帶著觀眾前進到下一個空間。如:三名演員坐在椅子上,視線緊盯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大姊神情有些緊張焦躁,嗯,應該就是上一場提到跟手術有關的醫院吧!    

演出從父親的葬禮開始,所有人的情緒都緊張不安、甚至是嘲諷且帶有敵意的,父母輩的感情事影響了孩子們的相處。有趣的是,演出從其中一位母親的葬禮結束 (剛好上一代全都辭世),原本同父異母的姊弟們成了姊妹們,感情很好的一起摺著蓮花。雖然還是會為著親人的離去而悲傷哭泣,但已經更能釋懷的討論著多情卻也薄情的父親,甚至開玩笑的猜測兩方母親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說不定。家族的定義不再是傳統的父母與小孩,一群相互扶持的同輩血親們也可以是羈絆更深的家人。    

《家族排列》的人物形象鮮明:精明幹練的商務女強人、背負著爸媽遺願的大姊、個性豪爽卻細膩的二姊、有著秘密藏心中的小弟,看似傳統樣板,實質刻劃深刻。四名年輕演員全程台語演出,雖然還是看得出緊張 (肢體跟聲音都暖機了一段時間才鬆一點),有些字詞咬起來稍嫌卡卡,但不管是前台後台,劇組穩扎穩打地搬完了一台好戲。不確定原著劇本是否一開始就用台語寫成,但改成台語真的很美,演員的台語也很美。


2020年8月28日

2020臺北藝穗節 林陸傑:生日派對

時間:2020.08.28 02: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林陸傑 - 生日派對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南向製菸工廠-醫務室1

演出地點在前幾天剛去過的松菸醫務室1。雖然這場地有多個房間可選擇,但團隊只選擇其中兩個相連且中間有挖空的房間。前面的演出結束,觀眾無須移動,僅需前後對調,便可以順著表演者來到另一個房間。場地使用直覺,卻也可惜,因為即使不轉場也不會影響演出。    

《生日派對》是林陸傑的半自傳作品,順著時間線,帶著觀眾回顧幾個跟生日有關的重要時刻:想成為魔術師的契機、到有錢人家打工折氣球變魔術、迪士尼樂園工讀與奇幻的印度之旅,佐以數個溫馨小巧的魔術推動劇情前進,如漂浮術、魔術棒、撲克牌、預知觀眾的生日願望等。因此,演出的整體氛圍是可愛甜美的,場地布置也圍繞著禮物盒、亮片、造型氣球、糖果等,偶爾邀請觀眾上台配合,是個很適合放鬆觀賞的演出。    

近1小時的演出裡,魔術的量算是豐富有誠意,劇情的銜接也好似合理,反正就是隨著年紀增長而有不同的經驗。但,劇情的調性與魔術的運用似乎尚未磨合完全。不管是羨慕小學同學的乖乖桶、維持樂園完美形象背後的打工仔、看著富有小孩家的生日主人打皮那塔糖果、走遍印度遊歷的奇幻之旅、以及最後電話響起的母親的聲音 (回憶林陸傑小時候),這種種的設定都有著眾聲喧嘩下的孤寂邊緣感。因此,即便魔術令我嘖嘖稱奇,在魔術師邀請觀眾的當下,我就從前一段有些灰暗的劇情設定給強行登出了。    
過往看過幾種魔術演出:大衛考柏菲路線的大型魔術秀;舞台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運用魔術創造出魔法世界;韓國幻真製作室的《SNAP》直接設定架空的世界觀,以音樂、默劇與奇幻腳色帶進魔術。林陸傑的《生日派對》正好跟之前看過的演出不同,走的是日常生活線,而寫實是否與魔術本身的不可思議相衝突?因此,接下來需要的該是文本的琢磨,找個戲劇顧問,或許能有激盪出更扎實深刻的火花!


2020年8月27日

2020臺北藝穗節 玲瓏全勤身:我跟你說

時間:2020.08.27 07: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玲瓏全勤身 - 我跟你說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

夜晚的寶藏巖本就有些魔幻氣質,再加上絲絲細雨,更顯幽微迷離。場內播放著有點年代的日文老歌 - 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 -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與《償還 - つぐない》,讓人有點想跟著左點右點swing一陣。    

《我跟你說》是個鄉野奇譚,還是透過地下廣播電台聽來的那種:沒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是左鄰右舍今天聊聊,明兒個就會忘記,所以實際上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何人身上,一點兒都不重要。每個人都可以是說書人,也可以是書中人,都是滄海中的一縷幽魂。    

演出開始前的場宣是由三名演員預先錄製好的,有點像是復古廣播節目,華語台語交雜,隨興的插科打諢,提醒大家關手機等劇場禮儀,倒數之後便開始了似真若假的故事......場上有二男一女,沒有固定的時空序列,這一段A男是主角,下一段在燈光轉換還音效之後就跳到B女為主角,接著是C男,然後又A/B/C的錯位跳動,看起來應是三個迷失的鬼魂在人間逗留,不停地重覆與穿越生前的經歷。即便對話與文字不完全連續,偶爾還會有記憶斷片,但彼此間都還是有些許關聯:A男故事裡碰到的歐吉桑,似乎就是C男;C男遇著的迷路小女孩,可能就是B女;但B女又像是A男診間協助治療的護理師等。物件與事件上的重疊也持續提醒與存在,如紅色、開車、親人等,應證了演出一開始所說的:「在與某人認識之前,會感覺好像早就認識;在某個時刻或當下,覺得自己似乎有夢過;到了某些地方之後,會覺得自己曾經來過。」   

三名演員使出渾身解數,能量飽滿的衝完55分鐘。不管是哪種情境,腳色與氛圍都能掌握得宜,非常優秀亮眼。山城劇場是個有木造樓梯、樹木、小型露臺,不深不寬但很高的場地。自然形成的屏障 (不會遮蔽觀眾視線),讓腳色可從大樹後出現、從樓梯上下來、從觀眾席側邊進來等,提供這個鬼故事「不知道從哪開始的神祕感」。燈光在這裡補足了許多空間的想像,有些催促著推動著故事前進,也幫忙觀眾釐清具跳躍感的故事情節。    

我極為喜歡演出在語言上的選擇,照理說時而華語時而台語多少會覺得彆扭,但在《我跟你說》裡反而很自在,明明兩名男演員的台語氣口是不太一樣的,又女演員以華語為主,這協調感從何而來我自己也很好奇 (果然是鬼月鬼故事)。    

戲結束在帶綠光的背光停格,接著觀眾迎來了另一段同是三名演員預錄的復古廣播 (提醒大家演出結束要撕心心)。一樣的歡樂輕鬆氣氛,送著觀眾一一離場,場上的演員們也默默的 fade out 與背對觀眾。啊,雨停了,剛才看的是誰的故事呢?是說話的播音員?還是停駐在山城未離去的故人呢?



  

2020年8月25日

2020臺北藝穗節 藝過敏:禿頭女高音

時間:2020.08.25 08:0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藝過敏 - 禿頭女高音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21&23號

向來覺得荒謬劇是挑戰觀眾也挑戰演員的劇種,因為它會需要一些生活經驗好去帶入與感受,或是說白了些,需要點人生歷練與年紀來看/演荒謬劇比較能體會那些看似不著邊際的徒勞無功。    

這檔《禿頭女高音》做得蠻不錯的!雖然可以看得出演員的青澀與緊張,但整體來說完成度很高。編導將背景從戰後換到現代,台詞也相對應做了些許修正,偶會有令人莞爾一笑的黑色幽默 (美食CP值、客家人、中立與中壢等)。演員應該是下足了工夫,在台詞的拋接與節奏上算是順暢無誤,畢竟《禿頭女高音》的對話是沒有理性邏輯,但音律與節拍卻是要跟緊的,好形成劇本想傳達的「無法溝通的溝通」。    

針對劇中的六個腳色,劇組設計了不同,但都有些古怪的詮釋方式:兩對夫妻的肢體與表情相較於女僕與消防員明顯內斂,包含講話時的樣子與大多數時間都是坐在固定的區塊;女僕是偶爾會秀逗「走經」的機器人路線,最後的消防員是當中最有人味,但行為卻是最讓人不解的。搭配的咕咕鐘音效與瞬變的燈光,有時是時間斷裂、有時是對話岔題,都讓場上形成「其實有雙無形的手在開關場上腳色」的荒謬感。對,我就是在看荒謬劇啊!    

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21 & 23 號是個 1F 與 2F 都可以使用的空間,側邊有個樓梯上下,又剛好 1F 天花板挑高,所以團隊在部分場景選擇讓第一對夫婦 (原著中的史密斯夫婦) 於 2F 呼喊女傭瑪莉,多了個樓梯的過場;同時,運用兩棟建築物相連的通道門 (位於右上舞台) 作為屋子的出入口,女僕與消防員自然由此進出,感覺一切渾然天成,動線安排得宜。雖然我在這場地看過的演出不多,但劇組的確思量過如何讓演出可以適合場地,也用得很好 (之前看過的演出多半是反過來用,也就是觀眾坐在建築物裡側,面對著馬路)。    

演出結束後找團隊小聊了一下,發現這劇組真的很年輕啊:由文化大學與戲曲學院大一升大二的學生組成,有讓我驚艷到呢 (本想說荒謬劇要有一點人生經驗再做會比較有感)!編導鍾淳很能侃侃而談他改編的理念以及為什麼做某些設計的選擇,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往什麼方向前進,很棒!    

註:還是有些台詞一急就會黏在一起,要留意一下。    



2020年8月23日

2020臺北藝穗節 劇場人培育計畫:那個 (女人)

時間:2020.08.23 03:3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劇場人培育計畫 - 那個 (女人) 
地點:Onfoto Studio

由於在藝穗手冊上的關鍵字有「生理期、經痛、賀爾蒙、衛生棉」等,再加上視覺是一隻拿著紙袋的手 (通常到小屈買衛生棉,店員都會用個不透明紙袋裝),本以為這是一檔專講月經的作品,實際上它提的範圍更廣,說的是女孩/女人的自我認同,並以一種心靈成長課程的方式呈現。嗯...所以報在戲劇類演出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啊!    

五名表演者在不同的場次分別扮演 I-na 與 Fafahiyan - 前者是豐收女神,後者是女孩/妹妹之意。I-na 們會帶著觀眾圍成圈坐下,深呼吸,放掉外在的紛紛擾擾,並透過儀式讓觀眾可以更專心於眼前即將到來的互動與體驗:觀察建築物的自然光來源、感受一顆扎實且具彈性的圓球、摸摸自己臉部的輪廓、畫出自己認知的樣子;同時,也有幾個短劇與自我經驗分享,提及女性在職場、家庭以及社會期待下所承受的壓力與困惑。    

整場演出的安排寧靜舒適,布置也溫馨小巧 (如果有更多機會可以讓觀眾參觀就更好了)。可惜的是,即便談論到「女性」,議題的範圍大抵限縮在10代與20代的年輕女性,因而對已經活到近不惑年紀的觀眾我來說,有那麼些清清如水的局外感。因此,且讓我轉個彎重新思考,回溯過去的還是女孩的我是否有這些想法 (大抵是我活得太任性,習慣衝撞,所以一直活得很驕傲吧)?台灣的性別平權運動方興未艾,女性對於身體與精神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獨立。若這些過時的想法依舊存在 - 物化女性的僵化道德觀、容易拿來情緒勒索與綁架女性的婚姻與小孩、東方傳統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等 - 那社會真的有前進嗎?這些外在束縛真的還是現在女孩兒們的煩惱嗎?若只是單純看煩惱本身,是否簡化與忽略了些什麼?或許將這些問題與時間相互交疊,可以有些新的火花與切入點。    

回到演出本身。雖然演出企圖以真誠的自身經驗去帶動觀眾情緒,藉此引出觀眾共感,但這類偏私密的自我肯定與告解通常很難在第一次接觸的場合就順利進行,而是需要長久的關係建立。此外,我還是有些在意「月經」這主題被縮小了。月經是只有女性才有的生理週期,除了身體與心情上的不適外,可以討論的還有生命、文化與宗教,甚至是停經與更年期的影響 (有月經才是完整的女人嗎) 等。從不潔的月經,去汙名化,到擁有月經是健康的 (女性因有月經而比男性不易有心血管疾病) 等,可以發揮的地方有好多呀!(認真) 



2020臺北藝穗節 蔽體:蔽體

時間:2020.08.23 11:30A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蔽體 - 蔽體
地點:松菸南向製菸工廠 - 醫務室1

今年的臺北藝穗節有不少演出在松菸新開放的空間,其中的「醫務室1」是個有六個小房間的場地(其中兩個房間相連,有一低矮的牆面隔開)。乍看之下會覺得是個功能完整的住家,有廚房客廳與大小不一的小孩房與書房等,但也因為空間不單純,使用上對團隊來說是個挑戰。 

《蔽體》的演出與團隊同名,在醫務室1的空間配置為:一間觀眾置物、一間團隊置物、一間只有裝置、相連的兩間房與走廊裡側的一間用來實際演出。身著一黑一白的兩名女舞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黑的慌張不安,白的沉著冷靜。兩人在屋內就著桌椅彼此試探攻防,矮牆上的檸檬派被拿來各自咬了一口;接著,白舞者推著放置在一旁的單層滑輪置物櫃,將上頭放大觀測鏡的燈光打開,領著觀眾前進下一個房間 - 有著相同桌子,但桌上多了顆橘子的房間(IKEA 299元的邊桌)。  

白舞者拿起滑輪置物櫃上的橘色耳塞,隨機的分送給進到小房間的觀眾,待眾人差不多定位後,開始利用放大鏡對橘子做起科學觀察,並以嘴剝皮。橘子皮從舞者的肩膀滑落到地板,四散各處。突然,舞者像是發現什麼似的,慌亂的撿拾已經破碎的橘子皮,試圖將其重新拼湊包圍住橘子,但徒勞無功。最終吃掉橘子,分瓣橘子,離開。 

白舞者在演出一開始與結束時都提到:「演出進行中可以自由走動」,但說的方式並不是一般前台人員的廣宣(輕鬆提醒),而比較像是演出的一部分(語氣偏冰冷符合身上的冷調裝扮),讓我著實思考了一陣,觀眾的移動對演出有何影響?當我進到後半段的小房間時,我是不是錯過了仍留在上一個空間的黑舞者的什麼故事?然而,小房間的門應該是年久沒上油,開門時還會有嘰拐聲,我也就打消這念頭。 

我抓不到演出的主軸,從文宣上也探不到線索,兩名舞者是一體兩面的映照嗎?為什麼是檸檬派跟橘子,除了都是酸的?為什麼是耳塞,是因為跟橘子一樣都是橘色的嗎?靜態裝置的房間與演出的關聯性為何?兩名舞者的肢體是好看的,但演出的動念隱晦不明朗,還需要琢磨思考,才能讓觀眾真正靠近你。



2020臺北藝穗節 Unborn:親愛的陌生人

時間:2020.08.22 07:03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Unborn - 親愛的陌生人
地點:藝風巷2F

《親愛的陌生人》乾淨俐落,自在寫意。舞者素質整齊,編舞細膩聰慧,雖然演出長度只有25分鐘,但分分秒秒都好看啊!

藝風巷2F是個長形的空間,斑駁不假修飾的白漆帶點復古味道,馬路那面有幾扇開放的大窗,是個很安靜內斂的空間。藝風巷是臺北藝穗節的老朋友了,過去幾屆我也在這裡看了不少演出,戲劇舞蹈其他類都有,每每都在思考如此工整 (又或者說,安全) 的場地要怎麼用才對。這晚的《親愛的陌生人》,倒也不是團隊多會用這個場地,而是演出的低調清新氣質與藝風巷的空間感不謀而合。

舞者共九名 (8女1男),皆為臺藝大舞蹈系日間部三年級的學生。舞者身上的服裝以不同深淺的白與灰組成,款式與材質多樣卻非常生活化,搭配清爽的妝容,給人自然無機的純淨感。舞作共分成四段,正好是四種不同的曲風:爵士的 (Dave Brubeck - Take Five)、或唸或唱的 (Leonard Cohen - Happens to the Heart)、輕聲呢喃的 (莫文蔚 - 愛情)、以及激動衝撞的 (Ezio Bosso - Exit, Run 44)。由於觀眾席正好佔據藝風巷的一半,這群舞者就在長方形另外一半表演。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裡,隨著〈Take Five〉慵懶卻持穩前進的樂聲,九名舞者均衡地以身體畫出規律與和諧的線條,偶有個人或小團隊的變奏與細節,但整體來說終是匯聚成川為一體;接著,樂曲或唸或唱,開始有個人的懷疑與意見表達,靜止不動與細瑣的狀態變多了;在愛情裡,我們以一方去帶動另一方,一個小動作還肩膀的牽引就會影響到整副身軀;最後,身體跳躍著躁動著,像是要將不安的靈魂給釋放出來。

我對於充滿理性與秩序的舞蹈編排很是著迷,特別是在制式的結構中玩出不同的變化與律動。短短25分鐘的舞作,已然可以看出編舞陳恩彤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畫面與重量,多名舞者的交織與平衡也拿捏得當,讓人相當期待未來有更長篇的作品出現呀!

註:感謝團隊提供演出曲目清單



2020年8月22日

2020臺北藝穗節 品劇場:安庭

時間:2020.08.22 02:00P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品劇場 - 安庭
地點:柏林廢墟

演出要好不用多複雜,一把吉他,一個演員,一個簡單樸實卻真誠的故事 (與說故事的方式),夠了! 

柏林廢墟不大,有點頹廢斑駁的一樓空間,舞台上擺著一張椅子與一把吉他。場子靜靜的,吉他手李麒出現,要來跟大家分享他的愛情故事。《安庭》是齣獨角音樂劇,約莫70分鐘,以原創歌曲說了一個很青春也很青澀的愛情故事,還有男孩在愛情裡嚐到的喜悅、瘋狂、不安與憤怒,當然,還有成長與放下。 

男孩遇見了安庭,開心;被安庭背叛,生氣;遇見了Emma,復活;被Emma欺騙,離開;再遇見安庭,彼此了解更多,除了珍惜也更懂得未來看向的天空不同。嗯,的確是個很老哏的愛情故事,不過身兼編劇與演員的鍾岳桓,表演誠懇動人,不慍不火,用歌聲與音符,領著台下的觀眾回到年少輕狂時的自己,走過怦然心動的微笑、不顧一切的衝動、彷彿天要塌下來的全世界與我為敵等,即使只有一名演員、一把吉他,這70分鐘依舊舒服迷人,是好聽好看的好演出。 

《安庭》並不只是一首唱過一首的情境與心聲,演員適時地一人分飾兩角對話、站立或坐下、抑或是麥克風的使用與否,都豐富了腳色情緒的變化,也適時變換觀眾的視覺焦點。或許是首演場,演員還在抓跟觀眾之間的感覺,偶爾會出現氣氛的尷尬,但我覺得演員處理得蠻恰當的:像是賣力唱完歌後,自嘲地提醒觀眾鼓掌,畢竟整齣演出的設定該是「觀眾來看李麒這個人唱歌說故事」;怒沖沖地唱完寫給前女友的歌曲後,台下觀眾靜默一片,表演者也自嘲「當時大家聽完也是這樣 (傻眼一片)」。接下來還有不少場次,會越來越好的! 



2020臺北藝穗節 不然B計畫:古典派的SM-巴洛克花園

時間:2020.08.22 10:30AM
名稱:2020臺北藝穗節  不然B計畫 - 古典派的SM-巴洛克花園
地點:松菸巴洛克花園

我愛死這場演出了!    

騎車前往看戲的路上下起大雨,思考著團隊不知道要怎麼演。沒想到,演出完全不因雨天而打折,反正都濕了,就豁出去吧!The Show Must Go On,台上的小丑演得賣力,台下的觀眾也笑得開心。劇場演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一場都是唯一」,感謝團隊用行動再次提醒我劇場一期一會的美好。    

不然B計畫劇團是新竹玉米雞青少年劇團的分團。之前看過玉米雞的演出,非常地迷人,這檔演出的劇組多半是大學生,還來自各個大專院校,應該是之前曾在玉米雞受訓的團員吧!《古典派的SM》抽取了莎士比亞四個喜劇中的腳色情節,討論兩人、三人、四人的SM愛戀關係。就現代人的觀點看來,莎劇裡的愛情總是有些狗血誇張 (只差沒有連體嬰)。即便愛情本就帶點虐與被虐的歡愉,永遠有一方愛得比另一方多,當中的拉扯與糾結卻往往讓人看了皺眉,或許還會覺得不合時宜與父權沙文。然而,這檔演出以小丑的形式去扮演與詮釋這些認真談戀愛的人們,不僅嘲弄劇情的荒謬,也讓盲目的愛情更加的不理性與瘋狂。而這究竟是小丑間的嬉鬧遊戲,還是真有其刻骨銘心的苦戀悲情,反正做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一切就在盡在笑聲裡,留給大家自個兒玩味。    

松菸的巴洛克花園是戶外場地,劇組也試圖在花園的各個角落演出:涼亭的《馴悍記》、水池邊的《皆大歡喜》、植物造景 (充當是森林) 旁的《仲夏夜之夢》等。由於我觀賞的場次下雨,所以演員不帶mic,數個架設在花園裡的音響也沒用到,無法確定是否因為安全顧忌所以沒有用到整片花園空間,可惜了些 (感覺就是要瘋狂在各地奔跑追逐呀)。不過演員還是盡可能的利用已經準備好的服裝與道具:好脫卸的魚骨裙、像朵繡球花的小精靈帕克、拿來翻滾當翻山越嶺的瑜珈抗力球、以及莫名變成笑哏的絲瓜服,甚至還出現了一匹有合體技的馬,真是服了這個劇組的服裝設計,到底哪來這麼多的點子做這些有的沒的?正好符合小丑喜劇的特性:鮮豔的配色、具識別度的彩妝與頭飾 (通常我們看到的小丑是戴假髮,在這裡則是戴帽子)、以及有可愛啾啾與蝴蝶結的黑色牛津鞋,模樣逗趣可愛極了。    

此外,也是因為雨天緣故,有不少音效在無法使用音響的情況下改為人工配音:雨天撐傘看戲已經夠荒謬了,看的還是小丑們演荒謬愛情對手戲,所以出現打破第四面牆跟觀眾喊話與互動的情形,也是再荒謬卻正常不過的了。正是這些即興與荒謬為這場演出加分,劇場內外荒謬成一片,觀眾反而越看越投入了呀!    

對於演出有兩個尚待釐清的問題: 

1. 最後一組的羅密歐愛上自己無法讓我聯想到S與M,這應該是水仙情結吧! 

2. 四組喜劇都在一開始演出時由其他演員配音,接著才是演員自己發聲。不太清楚這樣的安排為何,是為了凸顯在愛情裡,大家都是被無形的手操控的偶嗎?但後來切換成原聲的契機也不太清楚。



2020年8月15日

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進擊劇場版

時間:2020.08.15 02:30PM
名稱:唱歌集音樂劇場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進擊劇場版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總館B1小劇場

看完演出後接受訪問,有什麼感想,我說:「我、錯、了,我不該這麼晚才好好看唱歌集,以後我會好好發摟唱歌集的!(認真) 」雖然是有那麼點誇張,但這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真的做得很好,不推我對不起我自己。 

趁著返鄉投票,幾個好戲友推了這檔演出。想著要看唱歌集很久了,我自己也還沒去過高雄市總圖小劇場,就兩個願望一次滿足。觀眾可以直接在高雄市總圖領票,然後下到B1小劇場看演出,非常方便。 總圖小劇場的舞台與觀眾距離還算親密,最多可容納300名觀眾,環境座位都蠻舒適的,是個看了就會喜歡的中小型劇場。《大家!》是一場仿實境秀,透過主持人OD (#曾志遠 飾)、節目製作李宇君 (#詹喆君 飾)、鬼才音樂家Brian (#蔡恩霖 飾) 的三方辯論與現場觀眾互動,進行一場音樂劇的科普與討論。因此,不管你是搞不清楚「歌劇魅影其實是音樂劇的」音樂劇新手,還是「一聽到戴著奇怪帽子吊鋼絲的女性腳色就想到Wicked」的音樂劇迷,都能被這場演出逗得超開心。 

做成實境秀的演出形式很容易流於尷尬,畢竟觀眾是知道「我是來看戲的」,對於場上雙方的PK也會認知是設計好的橋段,導致觀眾反應冷淡。這類氣氛的尷尬多半發生在一開始 (宇君與Brian分別入場),觀眾還在思索與建立「該用怎樣的立場觀看這場演出」,在《大家!》裡我也著實找了一下。不過,當三人合體後,不管是字字珠璣爭鋒相對,還是配合著彼此而有的示範演出,很快就讓演出暖開而進入正軌。此外,《大家!》很簡單的將四組音樂劇問題分成A/B兩方,觀眾只需要舉牌反應,同時間還有扮成實境秀Crew的Crew們 (對,我沒有打錯) 用著大字報提醒觀眾拍手尖叫,加上適時的罐頭音效引導,成功地讓台上台下融為一體。 

四組音樂劇問題雖然二分,但選擇時還是認真問了自己一遍:

◎第一題的題材選擇:歷史磅礡或小情小愛,我心想,要是能做成像《Hamilton》的歷史故事我會很愛,但《RENT》的小人物故事我又無法割捨;

◎第二題的音樂類型:原創或點唱機,我想的反而是《Frozen》到底算是哪一種 (我好mean,哈哈哈)

◎第三題無庸置疑「字幕機必須死」,我很喜歡團隊特別點出與示範詞曲咬合的差異,畢竟中文有不同的聲調,對於音樂劇創作是極大的挑戰;

◎第四題的詞曲比例我倒是沒有特別想法,能夠好好地說個故事,比例對我來說不是這麼重要。 

對於一個已經在劇場坑底應該這輩子都爬不上來的觀眾我而言,《大家!》的最後最後最最後面的一首歌實在是讓我感動 (我承認我有小小拭淚)。我說不出什麼音樂劇的大道理,什麼 I am song、I want song、Opening、Dance number 之類的也不是那麼了解,但我知道我會為了要看演出而省掉其他花費,價值觀多半也以票價為度量標準 (例:與其去吃吃到飽,不如進劇場看個戲);很早就習慣一個人看戲,但也在劇場裡結交到許多不常見面但一見面就嘰哩呱啦聊不停的好朋友,我看的六午場就有特地從台北跑到高雄來看的好戲友捏;因為,看完好戲走出劇場的滿足與幸福感,真的會上癮,然後也不想戒 (任性大笑)。這,就是劇場觀眾的初心啊!

一直想著誰趕快來投資《大家!》這極為可愛又放鬆的小品音樂劇,三個演員,80分鐘,最後的一個觀眾還可以找來特別來賓提供驚喜,很適合下班後進場鬆一下,還可以得到些音樂劇小知識,寓教於樂耶! 長期於高雄耕耘的唱歌集,即將帶著《大家!》前進台北,於 10/17-10/18 的四四南村劇場演出。雖然南村劇場的場地差了些,劇團可能需要花點時間調整,不過,這場演出很值得大家進場一趟,我會一路大吼大叫推票推到台北演出的! 

對了,千萬不要遲到,《大家!》還特地為了演出須知做了一首歌,非常誠懇有趣,也預告接下來的演出風格,是我心目中前三名的演出須知呀!(另外兩個是 #A劇團 的定番與 #阮劇團 《熱天酣眠》的台語演前廣播,一樣讓人印象深刻。) 是說現在寫詞寫曲的都也要會唱會表演就是了,#張清彥 蠻厲害的,好好的追起來呀!


2020年8月9日

臺北藝術節 皮歇克朗淳舞團:No.60

時間:2020.08.09 07:30PM
名稱:臺北藝術節  皮歇克朗淳舞團 - No.60
地點:水源劇場
NOTE:劇照攝影鄭任南

雖然看演出前做不做功課是個人的事,沒有對錯,但真要了解一支作品,必須要知道很多事,舉凡創作者的背景、來自國家的歷史與時事制度等。當我看皮歇克朗淳的《No.60》時,我知道他想突破與解構傳統,然後結構出自己的身體與聲音,僅此而已。然而,從演後座談裡我才得知,「挑戰傳統」在泰國是極度困難的,又「箜舞」有著嚴格且不容質疑的要求與規定,因此,企圖將「箜舞當代化」的皮歇是非常孤單的。 

看了這麼多年的臺灣劇場作品,你很難真的聽到有誰在抨擊不同於傳統作戲方式的新興嘗試,頂多就是「不好看、爛戲」之類的。以相對包袱比較重的戲曲來說,新編京戲為國光劇團開創新路與新觀眾;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不斷推陳出新,甚至將rap、黃梅調、流行全都放在一起,劇情還穿越時空;更別說是戲劇還舞蹈演出了,各式各樣的混種議題與元素,甚至是二點五次元的再創造,感覺臺灣劇場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奇怪。 

皮歇從2001年開始分析箜舞,自己畫舞譜、註記動作如何生成,將其系統化整理成6大元素與59個動作。整理之後,開始思考如何轉化舞譜,並將自己腦中對於箜舞的未來想像實踐在自家舞團舞者身上。不只是身體 - 箜舞的身體是直的,現代的身體有曲線 - 而是需要從最根本的觀念去說服舞者:變更一個從14世紀就流傳下來,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想法是對的嗎?是否在挑戰權威,公然反抗學院派?又舞作與身體的打破傳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尋找身體的自由,拋開原有的束縛與限制,對於皇室至上與軍政府執政的泰國來說,無疑是蠢蠢欲動的思想異議份子 (到現在,泰國的電影院在放電影前還要唱國歌,每天會有固定播放皇室生活的電視節目片段,當然,也不可以出言辱罵皇室)。因此,演後座談時有名來自泰國的觀眾發問,是否會有機會將《No.60》帶回泰國演出?皮歇很誠實地回答:I don't know...... 然後談到了近期泰國的抗爭與動盪。我這才驚覺,原來那段大聲公的叫囂是這麼一回事,是別有深意的抗爭,不然我只覺得大聲公好吵,很容易讓我聯想到使人精神疲勞的屈臣氏還康是美重複廣播。 

演後座談前,我對《No.60》是不太有感的。演後座談後,對於皮歇選擇在他認為正確且可行的道路上持續前進,不僅是衝撞體制,也想要跟大野一雄一樣跳到不能跳為止,這才讓方才看的《No.60》有了更清楚與鮮活的樣貌啊!


2020年8月2日

臺北藝術節 徐家輝:超自然神樂乩

時間:2020.08.01 07:30PM
名稱:臺北藝術節  徐家輝 - 超自然神樂乩
地點:水源劇場

這場演出的上半場是西伯利亞的薩滿,下半場是台灣的哪吒乩身,但不管是薩滿還哪吒,藝術家結合電音與科技,試圖將「肉身獻予神靈」的精神狀態帶給觀眾。劇場是奇幻發生之處,固然可以透過影像與音響讓觀眾沉浸其中,但這類靈肉超脫現實的體驗,感覺更適合以VR的方式呈現:欺騙大腦,將那些個天旋地轉、肉體奉獻、狂亂搖擺直接包圍觀眾,想必會讓這超現實更寫實。 

上半場的紀錄片帶著觀眾前往西伯利亞探索薩滿:台上的女舞者穿戴著動態捕捉衣,站在舞台中間舞動,後面的影像狀似身著藍色薩滿服飾的巫師,也跟著舞者的動作一起,但影像卻多了角度的不同切換,並添加了許多冷冽的線條,隨著時間與樂音快速翻騰旋轉。因此,觀眾看得是會有些暈眩的,又影像不完全能辨清,因而有種謎樣般的吸引力存在。不管是動態捕捉的薩滿精神狀態 (用科技傳達無法言喻的神性,有點微妙),還是舞者以真身跳起薩滿之舞,感覺都是相當純粹與乾淨的。然而,我卻有個極大的疑惑:動態捕捉的用途為何?再更直白地說,動態捕捉有必要嗎?說實話,我的目光完全被迷幻的影像給吸走,舞者其實是被吃掉的;又舞者若能與影片搭配,動態捕捉便可有可無了。既然要使用新的技術,必然要賦予它「非用不可」的理由,對吧! 

下半場的哪吒乩身也有著與上半場相同的敘事結構:紀錄片、動資動資的音樂與有天命的乩童。雖然說我極喜歡 #BettyApple 穿著有點半生化人的三太子裝站在DJ台前,以音樂去控制場上的三名乩身 #陳彥斌、#林素蓮、#宋偉杰 的概念,但場上還有許多被拋出來的素材未處理完成,如網紅直播主崇拜、乩身的多樣性 (年輕辣妹、健身教練、男扮女裝)、神明上身與遊戲登入登出的對比等,每一個都可以獨立拉出討論,卻僅止於表面。相較於上半場薩滿橋段的專注,下半場顯然雜亂許多。此外,五台可移動的螢幕也成了累贅,特別是三名乩身沉浮在由光線平面組成的意識邊界時,光線卻在一碰到螢幕就不可避免的斷裂 (註:這類演出做得最成功的應屬阿比查邦的《熱室)  


在心得寫到結尾處,剛好在臉書上看到 #大溪大禧 今晚的開幕夜表演,穿著三太子服裝的女歌手 #台灣雅典娜陳思妏 唱著《灌籃高手》與《聖鬥士星矢》的主題歌,並與後頭的大頭三太子共舞。果然提到三太子,不能只提神明與乩身的對話,還有很多是娛樂、二創、次文化、跨文化的變形。正是這些變形讓傳統宮廟生動活潑起來,也更廣為民眾所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幫忙洗白陣頭的汙名,使其更容易接觸與融入市井生活啊! 


2020年8月1日

臺北藝術節 陳武康 x 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

時間:2020.07.31 07:30PM
名稱:臺北藝術節  陳武康 x 傑宏貝爾 - 攏是為著陳武康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這支舞我只喜歡到武康請特別來賓出來跳「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雖然他跳鄧肯的《母親》很好看,但個人覺得從這裡開始,演出就已經變成其他,並破壞掉前面已經建立起的演出架構,而非陳武康了。 

《攏是為著‧陳武康》是陳武康與傑宏貝爾 Jérôme Bel 合作的獨舞,從舞作的英文名字"Dances for Wu-Kang Chen",可以猜想或許是陳武康要跳很多不同種類的舞。果然,演出從沒有意識的物件的舞 - 「皮膚的舞」、「心跳的舞」,到被賦予意義的「一起來跳舞」與「盡情地跳舞」,然後是「陳武康」這個人的舞。從純粹的客體,到充滿主觀意識的主體,整部舞作就像是陳武康的舞蹈編年史:為什麼開始跳舞?跳些什麼?又在什麼環境與契機下轉換舞蹈類型?從不同的舞蹈類型中又形塑成怎樣的一個陳武康?直到現在,陳武康,42歲,已婚,有一個小孩。 

很多人都說不能讓舞者開口講話,因為一講話就會破功,我反而覺得陳武康很適合演戲,因為他的戲劇節奏抓得很準,看他在莎妹《親愛的人生》裡扮雞扮得多好,啊不是啦,是漂丿帶著姚坤君老師情感外遇的年輕小鮮肉。在這晚的演出當中,光是看他重現過去與高雄市城市芭蕾舞團合作的Solo便知道,「跳、跳、跳、轉圈、轉圈再轉圈、加快 (因為跳不動,所以都是用講的跟用手比劃)」,要不被逗笑都難。由於自己也算跟陳武康與驫舞認識,看著他細數走過的舞跡 (最早認識驫是他們在清大合勤演藝廳演出《速度》),有一種自己也掉進回憶漩渦的感覺。  

特別來賓是一對上了年紀的男女舞者,更精準地說,是一男一女約莫60~70歲,會在涼爽的傍晚廣場跳著社交舞的隔壁爺爺與奶奶 (實際上是武康的爸爸媽媽)。之前提到,這支舞作我只喜歡到這裡:從無機的、每個人都有的,到一點一滴加入名為陳武康的調味料,直到爺爺奶奶跳著社交舞,武康坐在一旁看著。這畫面某種程度其實是未來再長了年紀的可能的陳武康 - 跳舞會喘、無法做連續的跳躍與轉圈,因著歲月與身體的能耐可能只能跳不那麼辛苦但依舊協調的舞風 (廣場舞大叔?) 因此,當鄧肯的《母親》出現,用言語解釋 YouTube 舞作,乃至於邀請觀眾共同參與這場都是為了陳武康的完結,我反而覺得多了,out of scope了。  

安妮為,能再看到陳武康跳舞非常開心,因為他跳舞真的很好看啊 (雖然會喘),哈哈哈!對了,藝工隊的《動起來》實在太high太好笑,我都忍不住在台下尖叫了。所以,來複習一下歌曲吧,下次遇見陳武康再凹他跳 (大笑)! 

2020年7月19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 林宜瑾:吃土

時間:2020.07.18 02: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林宜瑾 - 吃土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該怎麼形容這場演出呢?或許可以把他想成是一場廟埕前的建醮儀式 (你要說是神明遶境也行),從一切都還很安靜開始,慢慢地空氣中有些氣氛浮動,然後舞者們驕傲的跳躍擺盪,將一切推向熱鬧與神秘的高潮,再默默地恢復寂靜。跟隨著樂手的指引,舞者是這整場儀式/表演當中流動的分子,既可以是實體的人群,也可以是起伏高低的氛圍。  

探詢「我是誰」是任何人都會持續叩問的哲學問題,套用在台灣人身上,可能還多了些政治認同。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特別是舞蹈類,在受過西方的身體訓練後,反而回過頭來探詢原始身體的聲音與能量。林宜瑾的《吃土》因為有著北管、陣頭等廟埕元素,讓我不禁想與鄭宗龍的《毛月亮》相比 (大家快去公視+或是YouTube看毛月亮線上直播,只開放24hr到明晚8點唷):前者將觀察到的現象拆解再混種,後者則利用這些傳統元素創作出一批身體質地不同的新生氏族。《吃土》雖然是結合傳統北管與現代身體,也讓樂手跟舞者同時都在舞台上,但兩者間的衝撞對觀眾來說還是有些斷裂,沒有完全合為一體。看著舞者穿梭在樂手之間,總是在想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兩組人更密不可分。實驗性的作品解讀人人各有一套,也需要時間摸索找到水乳交融的介質,就待接下來林宜瑾要怎麼再次解構再結構充滿土地能量的身體囉!

2020年7月11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 蕭東意 - 東意在哪裡

時間:2020.07.011 02: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蕭東意 - 東意在哪裡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在尋找東意前,一定要先來說說這演出驚人的完售速度。能看到《東意在哪裡》的觀眾應該都是兩廳院會員預售第一天就買票的觀眾,因為它也真的就只花了一天便完售了。印象中上次有此等戰果輝煌的台灣小劇場是 #四把椅子 的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這還是 #簡莉穎 與 #許哲彬 與一群優秀演員的綜合體。或許真的是疫情後第一檔的報復性消費,但不可諱言地,蕭東意跟 #黃建豪近10年在劇場的耕耘,真的是做出了些成績啊。

出實驗劇場三樓電梯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蕭東意的臉,還有個坐著的人型立牌供大家拍照,牆上也有蕭東意演出的作品照片:像是莎妹在台南鹽山的 #百年孤寂 (這檔真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跟導演 #Baboo 合作的 #重考時光 與 #神農氏 (恭喜神農氏的編劇 #Birdy馮勃棣 今晚拿到台北電影獎啦)。再往裡頭走一點,這幾年創作的短片腳色也掛在牆上,以及2011年我第一次看的嚎哮排演 #啞侍‧改,拿了當年臺北藝穗節的佳作 (真的是一整個暴露年齡)。細數了這些蕭東意扮演過的腳色,也正好可以接著談《東意在哪裡》。

這檔演出的主題就是「蕭東意」這個人,以及這個人與演員、與腳色間的討論。從一段飛機上東東與眾多人種的對話開始,聊起蕭東意自己的小時候、想要娛樂大家的契機,等到真的成了喜劇演員碰到的尷尬窘境與瓶頸等等。就像是之前新聞都會報的啊,電視劇演員因為演的是欺負主角的壞人,走在街上會被入戲太深的人指著鼻子罵一樣,習慣了在舞台上搞笑的喜劇演員,下了台是不是也一樣逗趣好笑?該用什麼形式面對私人社交生活的人事物呢?等等,才沒有要那麼嚴肅探討呢!像是打怪練功一樣,蕭東意去尋訪了表演大師,與大師有一段囉嗦白目又好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爭鬥過程,然後完成、下戲,跟打電話來關心兒子的爸爸說等等要回家了,是老爸的乖兒子。從很多很多個蕭東意,一層層剝掉腳色外衣,集中到最只剩下恢復紅龍柱的一個很普通的蕭東意。難怪昨天在臉書上看劇場朋友說:「要是明年踢法的 #千年舞臺 周邊做一場蕭東意和 #魏海敏 談演員,大家會覺得太鬧嗎!」

《東意在哪裡》後半段與表演大師的一段拉扯,逐漸導向大師是真的存在,還是是演員自身的想像;剪不亂理還亂,假亦真時真亦假,從完全不在演出框架的觀眾看來,演員是真,台上的種種是假;然而,戲中的橋段可能又為真;這真真假假、虛實轉換,就如同演員與腳色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彼此成就。

今兒個的演後座談裡,雖然三名創作者都說發了毒誓,絕對不會透露劇中哪些情節為真、哪些為假,但蕭東意提到,演員在舞台上並非時時刻刻都是腳色,可能有七成是腳色,三成是自己。所以,就把剩下的可能與解釋交給觀眾了。回想上星期 #王靖惇 的 #如此美好 的心得甫才提到,誠實面對自己對一名創作者來說是重要的。創作劇本也好、詮釋腳色也罷,多少都會放入自身的生命經驗:因為很真,所以很美。至於好不好看、開心與否,那就是其次了。

至於觀眾是喜歡腳色還是喜歡演員呢?
嗯......沒有演員,誰來幫腳色說故事與道盡喜怒哀樂?沒有腳色,演員哪來施展手腳與拋出魅力的載體與空間呢?
哎呀,小孩子才做選擇,演員腳色兩個我都愛啦!

備註:原本有一檔我極為期待、卻受疫情影響而延期的《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請來在舞台上演活無數腳色的 #魏海敏 老師,談戲、談腳色、談自己,恰巧就與《東意在哪裡》的主題不謀而合。要是真能把這兩個演員湊做堆一起做戲,應該挺有看頭的。

底下這張照片就是啞侍‧改時拍的,是今天的展覽之一


2020年7月5日

2020新點子實驗場:王靖惇 - 如此美好

時間:2020.07.04 07:30PM
名稱:2020新點子實驗場 王靖惇 - 如此美好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首先,我覺得把心愛的人放進作品裡再浪漫不過的事了。作品可以是畫作、是歌曲、是雕塑、是手工藝品,但只有寫成劇本,是浪漫中的浪漫,因為那個人就是會在舞台上重新復活,然後再走過一次人生。一名好的創作者除了需要才華與敏銳的觀察力外,誠實面對自己也是極為重要的。這一點,王靖惇向來做得不錯,也願意敞開心胸與觀眾對談。就像是今兒個的演後座談提到水的意象,雖然一開始編劇設定的水是壓力,是長輩對於晚輩的期望,靖惇反而很誠實地提到,或許兄姊的壓力感受比他來得重 (因為他是小兒子);此外,像是《如此美好》所取材的歌曲或是地點,莫不是從自己生活中拾取。正如同北安老師說的,因為很真,所以很美。至於好不好看、開心與否,那就是其次了。

《如此美好》是父親給兒子最後的呵護,也是兒子對父親最完整無瑕的理解與擁抱。整齣戲從頭到尾都只有北安老師飾演的父親說話,飛機通知登機的廣播是倒數人生終局的一聲聲宣告,在每一個宣告之間,父親回想起與妻兒相處的過程,重新走過一遍日常的站點:固定看醫生、買杏仁油條、幫老婆剝茶葉蛋順便放閃、跟樓上的年輕小伙子聊聊兒子等,父親體貼著兒子的忙碌,一個人好好過生活,直到最後平靜辭世。

華人社會上一代的父母親總是以「不說」、「不好說」來表達內斂與關心,偏偏這在我們這一代實在是非常行不通。心有千千萬萬結,總是得說出來才有得解。在《如此美好》裡,我們看見了父親的寂寞 - 某種程度上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卻少了兒子孤寂的來由,讓兒子這角色的樣貌相較父親來說弱化許多。即便後來兒子穿上父親的衣服表示接受與放下,也讓人納悶兩人的結究竟是卡在哪裡?當然,也繼續拿北安老師說的話來用,很多時候父母與子女就是會有些難解與難言說的結 (knot) 在那兒。

大抵是受到影集還電影影響,水對我來說是觸發記憶的介質 (如電影《關鍵報告》裡,有實境夢的先知被養在水裡;影集《Stitchers》更是直接利用水作為媒介,潛入死者記憶好辦案)。因此,看演出時我一直將其定調為「兒子在思考與整理父親的一切」:過程中偶有水暴沖進兒子的屋內,代表記憶不停湧來,搞得兒子家中亂七八糟,物品隨處漂浮,甚至有一段是父親直接朝屋子澆水。直到最後,兒子欣然接受從天而降的雨水,飲下象徵長大的咖啡,敬父親一杯。好奇的是,暴沖進來的水的時機是否有挑選過?私認為如果能搭配父親講述回憶的時間點,以此去編織劇中比較少著墨的兒子孤寂的緣由 - 就如同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是有些空洞來自於父母有意無意的舉動與對話 - 然後把兒子看到每次水暴沖的情緒做不同的層次,最後微笑釋懷的後座力也許會更強。

很久沒看北安老師演戲,真的,感謝找北安老師演戲啊!座談有個觀眾問:當知道只有自己要背台詞時,北安老師的想法是......?老師說:這很好啊,我真的很愛表演,所以知道沒人跟我搶詞最好了 (大笑)。這不禁讓我想起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系列,北安老師跟吳念真說想要演戲,結果吳sir竟然在《人間條件六》裡請北安老師演個臥病在床的老人家,害北安老師演得很不過癮。這次靖惇的《如此美好》應該讓北安老師演得很爽,滿滿滿滿的台詞。老師也沒讓觀眾失望,說要走了那一段讓我眼眶泛紅,好厲害的呀!

喔喔,至於王希文演戲嗎?他沒有台詞啊,不然他一講話口條不好就又要上黑特了 (被打)!好,正經點。一開始我以為王希文是養老院的照護員,沒台詞的原因是老人家的確常常會一直講話而無視他人,後來覺得他就是父親想像出來的人物啊,陪著他聊兒子,最後引渡他到另一個世界 (雖然說拿著烏克麗麗引渡的地獄使者也太親切)。

這檔《如此美好》預計10月份會到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有興趣的朋友別錯過了唷!